问题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回答
皇太极突然驾崩,留下的一个庞大帝国和一群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们,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异常棘手。而这位被推上龙椅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件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牵扯着复杂的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

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情况。皇太极去世是在顺治元年(1643年)正月,而他的长子,也就是昭陵的萨哈璘,虽然已经三十四岁,但情况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萨哈璘的处境不容乐观:

非嫡出,且与生母之争有关: 萨哈璘是皇太极的长子不假,但他生母是皇太极的侧妃。相比之下,后来的顺治帝福临,是皇太极与正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母以子贵”。在那个讲究嫡庶尊卑的时代,嫡出子在继承权上自然占有天然优势。虽然皇太极生前并没有明确立储,但后宫的地位也直接影响着储君的归属。
早逝的野心: 尽管萨哈璘年长,但他在皇太极死前不久就去世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如果萨哈璘活着,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他的早逝,直接让皇位继承权出现了真空。
政治上的支持度不明朗: 萨哈璘是否能得到满洲八旗内部足够广泛的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就已经存在着围绕权力的明争暗斗,新君继位,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定大局,并且得到各方势力认可的人选。仅仅凭借“长子”的名号,未必就能压服所有人。

顺治继位背后的推手与考量:

既然萨哈璘不具备继位的条件,那么为什么选择年仅六岁的福临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人物和政治考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 摄政王多尔衮的野心与策略:
权力真空下的机会: 皇太极突然去世,朝堂之上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作为皇太极的弟弟,也是当时手握重兵的睿亲王,多尔衮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有着成为权力巅峰的野心。
扶持幼主便于掌控: 选择一个年幼的皇帝,是多尔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巩固自己权力的方式。一个六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朝政,他可以凭借摄政王的身份,牢牢掌控大权,甚至可以为自己将来登基铺路。相较于直接夺位,立一个年幼的侄子为帝,在名义上更加占理,也更容易被满洲贵族接受,避免引发大规模的反对。
与孝庄的政治联姻: 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后(即当时称的庄妃),是科尔沁部的蒙古贵族。多尔衮与孝庄,以及科尔沁部的联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掌控顺治,多尔衮也间接获得了蒙古力量的支持,这对于稳固他在辽东和即将进入中原的统治至关重要。据说,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虽然史学界对此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政治合作是毋庸置疑的。

2. 满洲贵族内部的利益博弈:
制衡其他潜在竞争者: 皇太极的儿子不止福临一个,还有豪格等其他有力的竞争者。多尔衮扶持福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豪格等人的势力,避免他们成为直接的威胁。选择一个年幼且有生母支持(孝庄)的皇子,比选择一个已经长大且可能羽翼丰满的儿子,对多尔衮来说更有利于其长远的政治布局。
“兄终弟及”的传统: 满洲早期有过“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即哥哥去世,由弟弟继承。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在实力上比皇太极的儿子们更具优势。但他选择立侄子,也是一种策略,避免直接挑战“父子相承”的趋势,同时又能确保自己掌握最高权力。

3. 汉族官僚的支持:
稳定压倒一切: 在明朝即将灭亡、天下大乱的背景下,许多汉族官僚更看重政权的稳定。一个能够快速稳定局面的摄政王,比一个年幼的皇帝更容易赢得他们的支持。选择福临,实际上是将国家命运寄托在多尔衮的摄政之上,以期度过这个动荡的时期。

总结来说,皇太极长子萨哈璘(如果他活着)或其他的成年皇子继位,都可能面临着来自多尔衮等实力派的强大阻力,甚至可能引发内乱。而选择年幼的福临,为多尔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摄政”机会,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国家大权,同时又能稳定满洲贵族内部的力量分配,并获得蒙古方面的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权力博弈下的政治选择,年轻的顺治皇帝,在那一刻,更像是各方势力妥协和角力之后,被推到前台的“牌面”,而真正操纵局面的,则是他这位权倾朝野的叔叔——多尔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手下有八大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的意思就是可以世袭且爵位不变的和硕亲王或郡王。


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八大铁帽子王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跟着皇太极征战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对他们十分看重。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突然去世,谁继承皇位成了一大难题。


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有继承皇位的能力。


豪格是皇太极的嫡长子,他长相不凡,久经沙场,军功很多。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是豪格的叔父。


多尔衮的母亲死后,皇太极对他极好,照顾十分周全,所以多尔衮对这个哥哥也很忠心,皇太极的所有战役他基本都有参与,战功显赫。


当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一派则支持多尔衮。


两派私下里各自行动,拉帮结派,只等着最后的结果。


如果按照立长的规矩,那么豪格无疑就是继承皇位的人。


但是,当时的清廷还没有汉化到这种程度,他们并不认为皇位就一定要传给长子。


皇太极去世七天后,有关谁来继承皇位的会议在崇正殿的东庑殿举行。


这场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他和两黄旗的大臣都支持豪格继位。


而两白旗的大臣则坚决支持多尔衮继位。


虽然两股人马相互对峙,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大清现在还不够强大。


若是此时起了内乱,那对整个大清将有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终其一生建立起来的局面也将毁掉。


最后有人提议,既然这两个人不行,那为什么不能挑出第三个合适的人选呢?


于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让让皇太极的小儿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然后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


这两位亲王分别从豪格阵营和多尔衮阵营中选出,这样既保留了双方的权势,大家也都会帮着福临坐好大清的皇位,谁也不去争。


多尔衮见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为了保有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就同意了这个意见,成为摄政王之一。


另外一个摄政王则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年仅六岁的福临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抬上皇位,成了顺治帝。


他自始至终都没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叔叔和哥哥为了这个皇位差点打起来,最后皇位却落在了自己身上。


不过,没人去关心福临怎么想,这场整整持续了十七个日夜的皇位争夺战,总算是和平解决了问题。


对于大清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清廷内部一场政治危机的冰雪终于消融。


user avatar

顺治能继位,并非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六岁的顺治相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统治者皇太极驾崩于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是猝死,并且他在生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这就意味着,皇位暂时空了出来。

而根据清朝初期所制定的继承人择优选择制度,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这其中,实力最强,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就属34岁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不管是从军功来讲,还是从出身地位上来说,豪格继承皇位,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最终,他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

继承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他能继承皇位,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有很大关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多尔衮将他推上了皇位。

多尔衮当时也是皇位竞争者之一,并且他的实力,与豪格不相上下,因此也在皇位的角逐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正因为与豪格的不相上下,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就皇位问题相持不下,一度剑拔弩张。

但最终,六岁的福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继承了皇位,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却败下阵来,之所以豪格在拥有军功,且占据年龄优势的情况下败北,是在当时各方势力角逐,极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六岁的顺治是最合适的人选,选择让他登基,也是最平衡的一种结果。




皇太极的猝死,给当时正处于关键时期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并在他的带领之下,当时还是后金的清朝,势力不断强大,这也为清朝能够入关奠定了基础。

但在其五十岁正值壮年之际,身体却出人意料地衰弱下去,根据史料记载,在其五十岁那年,他十分宠爱的妃子海兰珠因病去世,这件事给皇太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他就悲不自胜,忽而昏迷,忽而减食,一向健壮的身体也就很快衰弱起来。

而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则在盛京的清宁宫“端坐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二岁,皇太极是驾崩了,但与此同时,却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清朝出了一个大难题。

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并没有明确继承人,也就是说,皇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暂时的空缺,就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为什么说很多人看到机会呢?这要说一说清朝初期的继承制。

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所提倡的是“八家分权制”,他唯恐一家独大,因此就摒弃了传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用“汗位推选制”

也就是说,当时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以及大汗的侄子们,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性,但至于谁会被推举出来,那就要看个人实力了。

而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从八大贝勒中成功胜出,以四贝勒的身份继承了汗位,虽说他在位时,已经将国号改为大清,汗位也变成了皇位,但继承制一时半会还没有改过来。




同时,由于他去世的突然,导致就继承人一事,大家伙还没坐下来商议,因此,在他猝死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蠢蠢欲动起来。

毕竟谁都想当皇帝,但问题是,有想法不代表有实力,而在当时,尽管有资格也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有实力竞争的,只有两大阵营。

其中,一方阵营是支持皇太子长子豪格的,而另一方,则是支持多尔衮的。

先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加分项,毕竟出身在那里摆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豪格的军功极高。

不管是在最早的征讨蒙古,还是在之后与明朝的宁锦之战,豪格都在这些战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并且,凭借战功,豪格也成功的从贝勒晋升为和硕肃亲王。

同时,豪格也担任正蓝旗旗主,再加上皇太极死后,一直效忠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索尼和鳌拜,都公开表示支持豪格,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因为受过皇太极恩惠,自然也愿意支持豪格。

因此,在八旗中的四旗都支持豪格的情况下,豪格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当时多尔衮的实力也并不差,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自然正白旗是支持他的,而镶白旗一向以正白旗马首是瞻,肯定也支持多尔衮,同时他的两个弟弟,也是能征善战,这几股势力加起来,也是不容小觑。

当然,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以及代善之子所领的正红、镶红两旗,表面上是保持中立,实际上都打着小算盘,并且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在暗中站位多尔衮。

所以,从综合势力上来对比,这两大阵营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论才能,多尔衮高于豪格,但论地位和军功,豪格又略胜一筹,因此,双方是互不相让,争了许多时日,也没争出来个所以然。

但事情总的解决,不能让皇位就这么一直空着吧,因此,在双方的代表人物商议之后,决定在当年的八月十四日,共聚盛京的崇政殿,来进行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的福临,虽然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之一,但压根就没在众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来是年龄太小,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二来呢,则是皇太极不止一个儿子,而福临只是第九子,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会谈当日,崇政殿内外的气氛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豪格一方早早地就在大殿周围布置了精兵,为的就是防止多尔衮武力夺权,而身经百战的多尔衮,对此并不在意,自信满满的就带着自己的兄弟,来到大殿,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

而在会议中,两大阵营就谁更有资格继承大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身出身草原的人就脾气火爆,好多次都差点擦枪走火。

作为正白、镶白两旗,自然是说一千道一万也不会支持豪格,而作为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不会支持多尔衮,因此,剩余的四旗,态度就十分重要,但四旗中,支持双方的都有,这就让谈判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再谈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甚至还有可能,让八旗的旗主之间,因为这件事矛盾激化,从而造成分裂,一旦如此,那就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局势,彼时的清朝,尚未入关,并且,南明朝廷和农民军李自成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入关一统中原,就是最大的目标和梦想。

有道是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入关的前提建立在八旗团结一心,但如果就皇位问题一直僵持下去,从而造成八旗分裂的话,那么入关就基本无望了,毕竟一个心怀鬼胎的团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平心而论,多尔衮相较于豪格而言,还是有一定劣势的,毕竟八旗中的两黄、两红和两蓝这六旗,大多数还是支持豪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武力夺权,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

但他就是不愿意让,凭什么是你豪格,就不能是我多尔衮呢?




但在最终,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众人的商议之下,觉得可行,便按此操作,这个提议的人,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按辈分来算,他和皇太极、多尔衮是平辈,也是豪格的长辈,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极好,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就将镶蓝旗交由他统领。

在皇位争夺战发生时,济尔哈朗是支持豪格的,但他支持豪格的理由是,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支持的并不是豪格本人,而是皇太极的儿子。

是不是有些绕口?其实很简单,济尔哈朗是效忠皇太极的,因此在皇太极去世后,他愿意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上位,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所以济尔哈朗就支持他。

但皇太极可不止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继位,那么济尔哈朗也支持。

而他在当时提出的建议,就是与这个原则相关,他提出,如果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那么不如就让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六岁的福临继承大位。

此言一出,众人先是沉默,之后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毕竟当时的福临,只不过是一个六岁的黄口小儿,让这么一个小孩子登基,是不是有失体统?




但济尔哈朗既然能提出福临,自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他就将为什么推举福临的理由和原因,在会议上逐一分析给众人。

当然,最初的各大旗主,对于这个提议并不是十分赞同,也没有出现一些传闻中,当即拍案就赞成的情况,实际上,也是经过了各种意见的讨论,但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如果把豪格排除在外的话,福临无论是从出身还是从当时的局势来讲,确实是最合适的人。

同时,对于多尔衮来说,他也深知自己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毕竟那些老臣在看着,容不得他放肆,而福临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但他同意归同意,还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皇帝年幼,而自己政务经验丰富,必须由自己担任摄政王,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并无太多意见,因为多尔衮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其他旗主还是给多尔衮上了一道防范措施,那就是让镶蓝旗旗主,也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担任摄政大臣,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多尔衮

就这样,清朝的第三位统治者顺治帝福临,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双方在角逐中,找到了互相认可的一个平衡点,其实这个平衡点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就是我占不到便宜,你也别想从中获益,而顺治帝福临,就是这么被推举出来当皇帝的。

当然,前文讲过,皇太极并不止一个儿子,根据史料记载,他共有是十一个儿子,除去豪格,尚且还有十个,从理论上来讲,这十个皇子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和可能性,但为何济尔哈朗会选择福临呢?这就要从福临的出身血统以及当时的局势来说了。




其一,福临的血统

众所周知,福林的生母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之一,而她另一个身份,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蒙古贵族就和后金不断打交道,当然,是兵戎相见的那种,不过,因蒙古贵族不敌后金,最终双方议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不过,虽说暂时和平,但蒙古的势力依然强大,对此,努尔哈赤便采用“怀柔“政策,通过相互和亲的方式,来拉拢双方关系。

比如皇太极的大妃哲哲,就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妹妹,而海兰珠和孝庄太后,则是宰桑-布和的两个女儿。

哲哲与海兰珠,两人虽说都嫁给了皇太极,但哲哲并没有生下儿子,只有三个女儿,而海兰珠虽说生有一子,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因此,具有蒙古血统,且生子的,只有孝庄一人。

在本着“满蒙一家亲"的宗旨下,让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显然是蒙古贵族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这是自家外甥,不支持他支持谁?

同时,福临继位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笼络蒙古贵族,因为福临的身份在那摆着,至少蒙古人不会有什么二心,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浅显的。

其二,福临继位,也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除了福临的蒙古血统是主要因素之外,他能继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选择他是众人都能接受的结果。

前文讲过,像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效忠于皇太极的,因此也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谁都在他支持的范围之内。

抱着这种想法的,其实不止济尔哈朗一人,还包括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的旗主索尼与鳌拜,实际上在最开始支持豪格的原因,和济尔哈朗差不了多少。




正是因为他们都效忠于皇太极,因此就支持皇太极的子嗣继位,那么既然豪格不行,换一个也无所谓,同时福临的血统和身份,也在其他皇子中占据优势,那选他也并不是太吃亏。

在两大黄旗以及镶蓝旗都是这个态度的情况下,那么福临上位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三,福临的年龄

福临在被推举时,只有六岁,但就是这个年龄,让各方势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六岁的福临,自然没有亲政的能力,那么国家大事由谁来处理呢?自然是这些年长的各位旗主。

既然能处理国家大事,那就有一定的实权,既然有实权,那谁当皇帝都不可以,反正小皇帝做不了主,还得这些大人们定夺。

因此,不管是对于多尔衮而言,还是对于豪格来讲,或者是对于其他旗主,都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局面,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当不了皇帝,那就退一步,让自己有实权,也是不错的事情。

当然,福临能成为备选,也是在于豪格的“让位”,他在赌气之下的那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让多尔衮抓到了机会,有了口实,才会迫使他不得不退出竞选,这才让福临有了机会,继承大统。




小结:

总而言之,豪格作为竞争皇位中赢面颇大的一方,最终却败北,让六岁的福临上位,这个结果是众人预想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当时的局面是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再怎么争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福临的血统等因素之下,才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让顺治继位,而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大臣,统领朝政,自此,清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历史故事君,期待您的关注。

user avatar

清前期的皇位继承方式,实际上和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有非常大的差别。一是幼子守灶,年长诸子分家单过才是漠北诸民族的传统,这跟中原的习俗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所谓军事民主制,宗室、贵族、盟友,各个大股东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君主没有绝对权威。契丹、女真、蒙古,在第一代领导人到第二代领导人的过度上,总是会出现继承权的问题。

契丹:先有长子耶律倍被放逐,后有太宗去世后的李胡之乱,世宗穆宗全部死于非命,直到景宗之后才步入正轨;

金朝:金朝创立者曾是女真部族的酋长,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哥们弟兄非常多。太祖太宗是亲兄弟,此外还有诸多堂兄弟,这就导致家事大于国事。由于宗室对皇位继承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导致金太祖甚至不能传为给自己的儿子,金太宗倒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可又被宗室限制不得不把皇位传回太祖一系。金朝前期充满的血腥的宗室斗争,干脆就没有一个第二代能当上皇帝。第三代的海陵王是政变上台,世宗同样政变上台,换任何一个王朝,这种皇位危机屡次发生,肯定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但金朝没有,因为它有一个伟大的对手。。。。

蒙古:蒙古的皇位传承同样充满变数。首先是托雷和窝阔台的汗位之争,然后就是托雷系后人和窝阔台系后人的斗争,最后是托雷系的内战,前前后后斗了40多年。

从传统和习惯上讲,后金(清朝)和漠北三朝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无非就是那一套习俗,所以按照习惯发展的话,太祖殁后,舒尔哈齐、阿敏、济尔哈朗一系会占据较大的话语权,他们应该会对褚英一系构成挑战;皇太极、代善还是盟友;此外还有不能忽视的就是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但是,后金的创业过程比辽、金、蒙古要难的多,他们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真正打败明朝(还有很大摘桃子的嫌疑),而到真正肃清前明的势力要等到第四代人(康熙),此时距离努尔哈赤起兵造反(1616-1683)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比较长的创业过程让内部矛盾能够转嫁出去,或者是矛盾还没到爆发的阶段就已经用其他手段在内部消化掉了。

尤其走运的,在清朝的创立过程中,几个关键点的处理都非常微妙,非常正确。首先是内部清洗,太祖朝干掉了褚英和舒尔哈齐,太宗朝解决了阿敏,摄政王搞定了豪格,然后多尔衮很幸运的没有儿子,方便顺治亲政后又清洗掉自己的势力。

然后就是政治上最大程度避免了热战,取而代之的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努尔哈赤处理褚英和舒尔哈齐,皇太极处理阿敏,多尔衮处理豪格,虽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至少在明面上都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政治清洗没有转化成内战和冲突。

至于福临即位,这个事件就是一个有大清特色的正常权力交接:

有传统因素:非嫡长子继承制,部落军事民主制的余韵;

有后宫因素:娘家人有实力,科尔沁部是皇太极的后台之一;

有阴谋阳谋:多尔衮的翻云覆雨,豪格的莽撞与疏忽;

有妥协调和:郑亲王出面和稀泥,多尔衮顺势而为,代善居中骑墙;

也有近臣的影响:两黄旗侍卫们对立皇子的坚持。

综上,各种因素交织一起,最终形成了福临即位的局面。

=======================正文的分割线================

清太宗死得突然,生前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因此他的身后事惹出了不小的乱子。

而清世祖福临的即位,则是在诸多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事件中,各方面矛盾调和妥协的产物。

当时左右皇位继承的势力如下:

豪格和他的正蓝旗。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尴尬的是他是个没娘的长子,他的生母曾是皇太极正妻,但由于个人作风问题(轻慢老公公和小叔子),皇太极和她离婚。豪格从嫡长子变成了没娘长子,连普通的庶子都不如(得不到娘家人支持)。豪格有能力,有战略头脑,作战也很英勇,但性格急躁,城府不深,尤其是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暴论,皇太极对他是爱恨交加,并没有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对待。

多尔衮和他的两白旗。多尔衮的基本盘是阿济格和多铎两位同母兄弟。他的发迹就是在太宗朝,与后世的各种小说戏剧中,把皇太极和多尔衮描绘成一对冤家的形象完全相反,多尔衮能有这样的地位完全是拜他这位哥哥所赐,可以说没有皇太极的大力提携,多尔衮绝不会能晋位亲王乃至摄政王。在整个太宗朝,皇太极对多尔衮委以重任,并且是有功大赏,有过小罚甚至罚酒三杯。多尔衮并不是头脑发热的人,相反他在这个关键时刻非常清醒,比起皇位,他更看重大局的稳定以及掌握大局的人是谁。

代善父子和两红旗。代善一系自然跟大位毫无关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大贝勒对朝政巨大的影响力。代善本人倾向豪格,但他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却全面倒向多尔衮,当面向多尔衮表露衷肠。想搞拥立大功,也算是政治投机。过于沉不住气,跳的太厉害,这犯了大忌。也为代善系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亲统的两黄旗侍卫,以索尼、鳌拜等人为代表。他们就一个诉求,立皇子,绝不允许兄终弟及。不管立哪个皇子,侍卫们都OK,但是如果是多尔衮,抱歉,大家一起去见太祖太宗就好了。第一次众王议事商定继承人的时候,两黄旗侍卫持械“保护”会场,抱着拼命的架势。可以说,两白旗和两黄旗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势成水火。

搅屎棍多铎,多尔衮的同母弟,起初多铎和阿济格是铁心支持多尔衮的,但在会议上,他见多尔衮心怀犹豫,居然自己跳出来说,你们都不做,我也可以做,当初太祖本来也想让我做皇上。这种话除了搅乱两白旗阵营,竖立靶子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以上八旗中出现了7个,主打双方是:正蓝(豪格)与两黄的皇子派与两白的多尔衮派,两红中立,但已经开始倒向两白,可以说形势很焦灼。

所以最后一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的态度就至关重要。郑亲王是老成谋国的,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加养子,作为皇太极一手培养的小弟弟,济尔哈朗发挥了他的关键作用:和稀泥。他是最适合和稀泥的人,因为他不是太祖太宗的子孙,皇位纠葛与他无涉,大家会认为他的意见中立不藏私。同时他作为八大贝勒、四大亲王之一,位高权重,说话也有分量。

济尔哈朗的意见是:拥立皇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意见。首先福临是科尔沁部布木布泰(孝庄皇后)的儿子,出身算比较高贵,在太宗朝科尔沁部执掌后宫的情况下,福临能获得蒙古最大限度的支持。然后立福临这件事本身也不违背两黄旗侍卫们拥立皇子的意愿,并且豪格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乐于见自己的弟弟荣登大位。这样这个提议至少拥有了八旗中两黄两蓝的支持。

现在压力到了两白旗这一边。前面说过,两白两红的联盟内部并非牢不可破,至少多铎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同样老奸巨猾的代善并没有过多表达自身的意见,活跃在台前一直上蹿下跳要拥立多尔衮的只是硕托阿达礼。多尔衮权衡利弊,与其为了争帝位和两黄两蓝撕破脸,不如顺水推舟,先保住自己的绝对话语权。

于是他赞同济尔哈朗的提议,并率先向福临行大礼。这样皇太极的身后事就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硕托和阿达礼由于谋立多尔衮当皇帝,被多尔衮“发觉”,将此二人干掉。。自此两红旗彻底靠边站,代善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两黄旗侍卫们达成了自己“立皇子”的愿望,但他们普遍在顺治朝初期遭受了多尔衮的打压。不过他们的表演还没有结束,这些功臣宿将的故事将一直绵延到康熙朝。

豪格是这场斗争的输家,虽然成功拥立了自己的弟弟,但辅政的却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己继续被边缘化。尤其是后来多尔衮踢开济尔哈朗,并对豪格展开迫害清算。顺治五年,豪格被幽禁,惨死于狱中,时年仅四十——两年后,多尔衮也病死。

多尔衮看似是这场斗争最大的赢家,随着清兵入关,他开始权势熏天,翻云覆雨。代善、豪格、济尔哈朗都被他打压迫害,他威逼顺治晋他为“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与天子无异,活脱脱就是石虎、宇文护的剧本。然而,正当他不可一世之时,一次坠马事故要了他的命,年仅三十九。多尔衮身后遭到了更严格的清算,这种政治斗争一贯是功过不相抵,多尔衮一系被批倒批臭,直到乾隆朝才彻底平反,算是官方承认了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功劳。

于是历史又来到济尔哈朗这一边。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联络三位亲王(满达海、博洛、尼堪,均为太祖孙),共论多尔衮罪状,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去摄政王化运动。。。。故而,福临对济尔哈朗这位叔父也是感恩戴德,既有拥立之功,又是拨乱反正使大权重归皇帝手中,济尔哈朗对皇室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济尔哈朗顺治十二年病笃,临终前皇帝亲自到榻前探望,执手痛哭。他逝世后,顺治下诏休朝七天,极尽哀荣。这叔侄二人,是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也是前清宫室残酷的争斗中少有的一丝温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皇太极突然驾崩,留下的一个庞大帝国和一群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们,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异常棘手。而这位被推上龙椅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件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牵扯着复杂的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情况。皇太极去世是在顺.............
  • 回答
    二月河先生的离世,对于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而言,无疑是一声沉重的叹息。他以一部宏大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历史小说家的地位。《帝王系列》:一部波澜壮阔的清史画卷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并非简单地将历史.............
  • 回答
    元成宗铁穆耳驾崩,后宫之中,尤其是掌管着实权的卜鲁罕皇后,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选择:皇位由谁来继承?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力排众议,选择了非真金嫡系的安西王阿难答,而非当时健在的、同样出自真金一脉的诸位宗亲。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方势力角逐、权力格局微妙平衡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事件.............
  • 回答
    关于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明朝的孝定李皇后(世称李太后)的去世时间,史书记载得很清楚:李太后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正月初七日去世。这看似一个简单的日期,但背后牵扯到许多事情,让我们一步步来梳理。李太后,名唤李氏,出身不高,原本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宫女。但她的人生轨迹在明穆宗隆庆皇帝即位后发生.............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清朝皇帝的围猎,这可不是件小事,真要细细道来,那可是能写一本厚厚的书。简单来说,一次围猎从准备到结束,耗时多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它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皇帝的心情、猎物的丰盛程度、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场声势浩大、耗费民力物力的大工程,绝不是我们现在说走就走的那种“.............
  • 回答
    南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何竟无一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禅?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其实是一个交织着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地理因素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没钱”或“没兴致”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有国难封”。南宋的建立,本身就源于一场巨大的军事失利。靖康之变,北宋二帝被掳,徽钦二宗和大量皇室.............
  • 回答
    .......
  • 回答
    在比较“去皇马或巴萨当主力”与“北京户口+市中心10套房”或“上海户口+市中心10套房”这两个选项时,需要从职业发展、生活品质、风险与回报、长期稳定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拆解: 一、职业足球路径(皇马/巴萨) 1. 职业成就与收入 收入潜力:顶级联赛(如西甲)的球员薪资通常为年.............
  • 回答
    提到阿扎尔加盟皇马能否挽救球队的危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说“能”或者“不能”。首先,咱们得明白,皇马当时的“危机”是个什么情况。那个时期,球队刚经历C罗离开的阵痛,很多球员状态下滑,球队整体的进攻火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影响。老将们虽然经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子不去争当皇帝,反而可能面临被“干掉”的风险,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细究起来,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争夺”游戏,而是牵涉到权力稳定、国家继承、皇权神圣性以及皇族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一、 继承权的“不争”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是国家最核心的政治议题。皇.............
  • 回答
    如果皇马真的不幸跌入欧联杯,那场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别的不说,单单是“皇马”这个名字,就已经自带流量,再加上这支球队的底蕴和那些响当当的球星,即便是欧联杯,关注度也绝对不会低。想象一下,当抽签结果出来,人们看到皇马的名字出现在欧联杯的签表中,那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那些平日里只关注欧冠的“伪球迷.............
  • 回答
    皇马,这家来自西班牙首都的豪门俱乐部,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无数球员梦寐以求。这份热爱,源于其身后那座庞大而坚固的“皇马平台”,它所提供的优势,是其他俱乐部难以企及的。荣耀的传承与巨大的品牌效应首先,皇马的底蕴是无可比拟的。看看他们的荣誉室,那是写满传奇的殿堂。欧冠冠军的数量,西甲冠军的次数,这些数字.............
  • 回答
    中国人想要去皇家马德里踢球,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需要极高的天赋、坚实的训练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点点运气。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攻略,希望能帮助有志于此的中国球员了解路径和所需条件:第一步:打好扎实的足球基础(从小开始,持续努力) 早期启蒙与业余训练: 兴趣培养: 从小培养对足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读古龙、金庸小说时会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论武功,小说里那些顶尖高手,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也绝对是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武功足以让他们横行无忌,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颠覆一个王朝。那么,为什么他们很多时候却对皇宫,特别是皇帝本人,望而却步,不敢“搞事情”呢?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
  • 回答
    嘿,说皇马欧冠五连冠没含金量的朋友们,你们这句话一出口,我这皇马球迷的血液就开始沸腾了。 别的不说,就凭你们这话,我就得好好跟你们掰扯掰扯,让你们看看这“五连冠”到底是个啥分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足球比赛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赢的。五连冠,这可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它背后是实打实的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