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吗?

回答
汉族是否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而非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尚武”的定义。通常,“尚武”可以理解为:

重视武力、崇尚军事和武艺。
将勇敢、力量、战斗能力视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层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的意愿。
在文化层面,有关于军事、战争、英雄事迹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民间武术的传承。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汉族的历史和文化:

一、 汉族历史上存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

朝代更迭中的武力体现: 汉族政权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统一、分裂和对外战争。从秦汉帝国统一六国、抵御匈奴,到唐朝的疆域扩张、安史之乱的平定,再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抵抗蒙古和倭寇,以及清朝的统一中国、抵御外辱,都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争的参与。这些都表明,汉族政权在历史上曾有能力组织和运用强大的军事力量。
军事理论和战略的贡献: 汉族在军事思想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等兵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的宝贵遗产,强调谋略、战术、后勤等,展现了汉族在军事理论上的深刻思考。这些著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反映了汉族对战争和军事的重视。
军事制度的建设: 历代汉族王朝都曾建立过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如秦朝的郡县制与兵役制,汉朝的府兵制,唐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制,以及后来的八旗、绿营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为了维持国家安全和统治稳定,需要有相应的军事组织和能力。
民间武术的传承: 在中国民间,武术(如少林拳、武当拳、太极拳、咏春拳等)的传承悠久且广泛,许多武术门派都与历史上的军事活动或民间自卫有关。武术的练习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包含着防身、格斗的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侠义”的精神,这与“尚武”的某些层面有所关联。

二、 汉族文化中也有对和平与文治的重视

然而,如果仅仅看到汉族历史上的军事成就,就断定其“尚武”,则可能过于片面。汉族文化中同样存在对和平、文治、以及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推崇。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的根深蒂固: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强调仁爱、和平、和谐、君子风范和道德修养。这种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以德服人、以礼治国,而非一味依靠武力。
“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和士大夫阶层中,确实存在“重文轻武”的倾向。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读书人更倾向于通过仕途而非军旅来获得社会地位和权力。虽然这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和文官体系的权力,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整体对军事职业的崇尚度。许多文人虽然研究兵法,但本人可能并不热衷于实际的军事行动。
“天下太平”的理想: 汉族文化中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追求是极其强烈的。和平稳定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战争往往被视为动乱和破坏的根源。因此,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成为重要的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
对战争的反思和警惕: 尽管有战争,但汉族文化中也存在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例如许多诗歌、文学作品都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种反思使得汉族社会对穷兵黩武持警惕态度。
文臣压武将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的许多时期,文官集团对武将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制,担心武将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社会地位和崇拜度。

三、 如何理解“尚武”在汉族文化中的体现?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汉族是一个兼具尚武与尚文特征的民族,但其“尚武”的体现方式和侧重点与一些西方文化中的“尚武”可能有所不同。

实用主义的“尚武”: 汉族的“尚武”更多地体现在对军事策略、战术谋划、以及在必要时运用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崇拜暴力或热衷于侵略的文化,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军事技能与英雄崇拜: 汉族社会对能征善战的将领、以及在战争中展现出勇气和智慧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岳飞等)是存在崇拜的。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乱世尚武,治世尚文”的周期性: 汉族文化中可能存在一种周期性,即在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乱世”,人们会更加推崇军事力量和勇猛的武将;而在国家相对安定、繁荣的“治世”,则更倾向于重视文治和文化发展。
“武”作为“文”的辅助和保障: 在很多情况下,汉族文化中将“武”视为“文”的保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文治和文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对军事力量的重视是出于维护国家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总结来说:

汉族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尚武”或“不尚武”。更准确地说,汉族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发展出了高超的军事思想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又深切推崇和平、文治和道德伦理的民族。

可以说,汉族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精神,但在和平时期,又会更倾向于发展文化、科技和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平衡和复杂性是理解汉族文化的重要维度。汉族的“武”更多地是为了“安”,是为了维护已有的文明和秩序,而非仅仅是为“战”而“战”的冲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看到有人提起过无数次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想明白,尚武是为了什么。

一个民族尚武还是不尚武,一般取决于在过去的历史中是否能够通过个人武力获得实际的收益。

我可以明白地说,汉族不尚武。

那为什么不尚武?

因为中国过去的历史发展早已超越了尚武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代,孔子提倡儒生应有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这其中,射和御,均可以说是与军事有关的技能。这个时代,可以认为中国人是尚武的——所有社会精英都要求具备一定的战斗技能。

然而,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这个说法就不流行了。

为什么不流行了?因为从根本上说,具备优秀的军事技能已经不是社会精英为自己获取利益的主要渠道了。

尤其是从隋唐开始,科举使得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更高地位和收入的最佳发展路径是读书。因此中国社会开始崇尚教育、文化。这个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

尚武的民族,比如游牧民族。由于草原上的争端经常出现。如果遭遇大灾,那么你的生存就取决于你的部落能不能击败另外一个部落,在极其有限的存空间和资源中占有足够你生存的份额。如果不尚武,那么很容易身死族灭。

欧洲采用分封制,你要获得更大的封地、更高的地位、更好的收入,就要去打仗。打下来疆土,分封了,这才能发达。而欧洲分封制下,国家长期没有统一的军队,都靠的是各个领主。无论是小领主还是骑士、士兵,自己就要很能打,才有好的发展前途。因此整个氛围就是尚武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尚武的时代也恰恰是分封或者社会规则接近分封的时代。

后来进入中央集权时代之后,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集结了国家的力量。与个人的武力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能力、训练、补给、指挥,更加重要。尤其是,中央集权体制下,内部的战斗就已经极少了,这不像欧洲天天打月月打,内部没得打还可以去参加十字军东征。中国后来的战争频率大大下降,这也使得尚武难以带来足够明确的盈利预期。尤其是,在明朝时,针对过去军队难以受到节制的情况,衍生出文官掌兵的规则,对于武官来说也就更添加了一层玻璃天花板。

另一方面,中国由于国土不断扩张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周围已经没有多少值得征服的地方了。除了剿灭叛乱和抵御游牧民族侵袭,国家用兵都极为谨慎。这是因为用兵意味着花钱,意味着对国家行政能力和社会稳定性的伤害,而且对遥远贫瘠地区的征服无法给社会精英难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中国古代,不但不尚武,更是对战争都十分谨慎。劳民伤财的征服战,在精英之中一般都没有什么好评价。

这一点,和欧洲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征服的地方有多小、多差,总会产生出几个新领主。所以总有人会积极去征服。

所以,尚武的传统,完全是依托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武力的价值越来越低。各个民族尚武传统也随之衰落。

即便谈到战争。一个不尚武,但组织能力强的国家,完全可以把一个尚武但是体制凌乱分散的国家打得一败涂地。因此从古代中国和欧洲对抗游牧民族的战争之中可以看出,不尚武的中国的战斗力要远强于欧洲。组织的力量完全可以压倒个体素质的差异。战争是一个系统对抗的过程,战争的决策应取决于实际利益的博弈。个体是否尚武、民族是否尚武,其实对于民族发展并不起主要作用。

也正如上面有朋友所说中国崇文、善战,但不尚武。如此大的疆土,体现的是古代中国超强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强劲、政策方针的正确,才是压倒性的力量。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姨味,汉人试图去论证「我们确实尚武」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什么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它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是从上到下都较为好斗的,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从上到下都较为文雅的,那是由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气候、特定的经济与特定的政治状况所决定的。

状况不变,将汉族完全换为蒙古族,那么蒙古族也会拥有一样的「精神」。

如果执着于此,那结果就是今天这样——以唯心的态度,用臆想与猜测去诠释历史。

常见的,如:大唐为什么厉害?因为胡人尚武,而李世民他祖宗娶了个胡人,于是李唐上下人人尚武,到处开疆拓土。

当然,现在说李唐是胡人政权的人少了不少,但「因为李唐尚武所以强大」的论调还是经常能看到。这本质上是一种倒果为因,唐朝是因为它强大,所以才被人认为「尚武」的,而它强大的原因有很多,与历史、气候、经济、政治都有关,怎么能用「尚武精神」这种东西去解释?

历史是复杂的,要避免用那种唯心、片面的观点去看待它。

高赞的回答中说:

是岁月磨去了燕然的石碑,
还是历史淹没了瀚海的军旗?

但同时,是岁月磨去了靖康的耻辱,还是历史埋葬了萨尔浒的悲歌?

一个民族有其高光的时刻,也有其衰弱的时刻,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切割开来呢?兴盛,或是衰颓,这都是一个民族当中并不对立的组成部分。没有「精神」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无论它是尚武还是兴文,是热情还是冷漠。

所以,请用理性取代狭隘,用客观取代片面。《狼图腾》死了,那就应该把它扔进垃圾堆里,而不要去废物利用。

最后再重申一下,李唐不是胡人政权。李氏一门上下全部自认汉人,哪怕是他们娶的鲜卑女子,拢共也就两个……在古代注重父系的大背景下,把李氏硬掰成所谓「半个胡人」,我只能说是别有用心。

user avatar

尚争非尚武,苟且不惧侮,

怀恨也感恩,失败有他图。

user avatar

不赞成把民族分为“尚武的”和“不尚武”的。汉族当然有军事组织有效和军事组织无效的时期,其他民族也一样。

同样都是汉人,为什么当部曲兵就不尚武,当府兵就尚武呢?

而把民族分为尚武和不尚武,几乎一直有军事上一时占优的民族削弱被统治者反抗意志的成分在。

举一个我们的邻邦,印度的例子。

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重新回到印度统治地位的英国人把印度人分为两类:“尚武种族”(Martial Races)和 “非尚武种族”(Non-Martial Races)。

这里的“种族”是种性和民族宗教自治体的一种概称。大体上,

尚武种族包括:旁遮普、贾特、普什图、拉吉普特、纳迦人、婆罗门人等等;

非尚武种族包括:孟加拉人、阿瓦德人、比哈尔帮印度教徒、信德人、马哈尔人等等。



明面上的理由是,“尚武种族” 来自游牧、多山、好打猎、好私斗的地区,而“非尚武种族”来自于农业发达地区,或“妖言惑众以为乱之人”(seditious agitators)比较多的地方。这种理论和“雅利安入侵”理论(雅利安人是白人,我们英国也是白人,征服你们天经地义)结合,成为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这种区分的时间点可以看出来,所谓“尚武种族”指的是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忠于英国人的种族;而所谓“非尚武种族”则是参加兵变和起义的、不可靠的种族。

也就是说,所谓的非尚武种族,恰恰是那些比较爱国、愿意为了印度的独立与自由打仗、反抗精神较强的,而所谓尚武种族则是奴性较高,比较对白种人温顺听话的。

之前有人说的“中国人奴性高,因为历代敢反抗皇帝的,都被杀完了,留下的都是顺民”,其实不适合农民起义屡屡成功的中国,而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被殖民了三百年的印度的真实写照。换句话说,“你们这些农耕民族天性不尚武”的PUA话术,正好是对人民中反抗较为激烈的部分的一种诅咒—— 你们反抗失败了,我们解除你们武装,不让你们有接触军事训练的机会,然后污蔑你们只会务农不尚武。

典型的是孟加拉人,被划为“非尚武”主要是因为孟加拉军团在1857年打响了武装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枪。英印军队后来尽量避免招募孟加拉人。这给一个世纪后,孟加拉独立战争时孟加拉人被西巴基斯坦的屠杀买下了伏笔。

独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掌握军权的是英属印度之前的所谓“尚武种族”。中印战争和印巴战争的结果证明了两国的“尚武种族”的名头都不能自动转化为战力。

就算在文官政府牢牢把握军权的印度,印军团和民族结合的体系,带来了军队和地域联系过紧、一部分民族和种姓民族高层垄断军职、另一部分无法被充分动员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巴基斯坦,对“旁遮普人尚武、孟加拉人缺乏武德”的迷之自信,也是西巴基斯坦军队敢于在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制造惨案的思想基础。实际证明巴军也不比仓促组织的孟加拉独立军更能打。

尚武精神可以被创造和抹灭,没有军事优势可以长久维持。而血统论式的论断“这个民族尚武”、“那个民族”不尚武往往会在下一场战争中被打脸。

user avatar

这世界,除了南亚地区,生存至今的民族,都尚武。

user avatar

这个武指的是什么?军事武力吗?

毫无疑问就是的。中国人尚武表现在几个方面。

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遗余力的追求,自古如此,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于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对于电磁武器,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

对于战争的准备之彻底,完全。中国体制自秦代开始,就是完全的战争体制。是全民皆兵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被自己人打败,从来没有一次完全是由外地打败中国统治中国案例。

人民对于战争胜利之渴望。

中国人很奇怪,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开始,中国人从来都是坦然接受失败,之后奋起直追,没有人会觉得战争是错误的。死人是不应该的,中国人都是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为目的,这点不论是2000年前的越国人,还是近现代,驱除鞑虏,抗日战争,甚至与美国人打贸易战都是如此。

甚至与病毒开战也是如此,没有人会认为倒在抗疫前线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没有人会认为为了自己性命要逃离抗疫战场是一件理所应该的事情。到抗疫一线去这些事情甚至不用呼吁,不用宣传,不用重金悬赏,就会有人不断主动去加入。(逃兵是有的,可是这些人基本上属于社死状态,没有人关心他们。被社会淘汰的人通常也不会活的太幸福)

——

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人有“黄祸论”为什么不对黑人有“黑祸论”黑人在勇武也是一个人,个别人,最厉害的人不过是马丁路金。他死了黑人依然是一盘散沙。

而中国人不一样,你不可能通过谋杀个把人,就让中国失去主心骨,虽然在和平时期,中国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毒药,毒害中国人团结性,但是一旦整个群体进入低谷,往往就是这些特性,他们时刻鞭策中国人民,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拿回属于中国的荣誉与地位。

比如,九州同。这个概念几千年了,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统一九州而且做到了

燕云十六州,

河西走廊,西域。

只要中国人看上的土地。不论多久,最终依然是属于中国人的,这种信念与心态,对于世界人民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是没有契约精神的。你们是搞种族灭绝。

可是中国人却觉得,我拿回先祖的土地需要和你讲什么契约精神。

这就是中国人最明显的“武”了

user avatar

不是。

所谓上午是指有时候问题都喜欢用武力来解决。回顾汉族的历史,那当然不是尚武,汉族的历史上主动用武力去解决问题的情况是不多的。无论是之前对匈奴,对突厥还是后来对蒙古,对女真,大多数时候汉族都处于防御态势,即便有进攻性的战役,也是在整体防御的战略中,为了更好的达到防御效果而进行的进攻。

但不得不说,汉族算是一个善战的民族。尚武和善战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后者是打得赢。因为绝大多数情况汉族背靠的都是地大物博的中原王朝,所以总体来说要打还是多数时候能打赢。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民族是尚武且善战。比如俄罗斯人。但还有一些人是尚武且不善战,比如韩国人。

user avatar

首先,我是蒙古族,说明这个问题,肯定屁股会有些歪的,希望大家见谅...

1、南宋并不弱,作为一只可以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的军队,灭金,西夏,大理,西辽,莫斯科公国的过程并不复杂,时间也没有消耗多久,但是灭南宋却用了60年....由此可见,南宋并不弱,他的战斗力要比上面那些国家强很多...

2、中原弱吗?汉族弱吗?这是最大的一个笑话...一个号称自己受了几千年欺负的民族,却从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帝国...占据了整个东亚大陆最宜居、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如果不是蒙古草原,东南亚热带雨林不适合汉族农民的生活方式,估计这些地方也早就被汉族占据了吧...

3、中国历史上所谓彪悍的民族,匈奴,突厥,鲜卑,蒙古,百越...他们都已经被汉族消灭了,或者被融合了...

吐槽一下...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中华主义者了...为中国的努力,发展而感到自豪,骄傲,也在努力的工作着...

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

1、如果不是汉族占领,那些原住民为什么会消失呢?不要说是那些原住民发挥雷锋精神,自已把地盘让出来了吧...从传说中得炎黄时代开始,汉族就开始了他不断的征服过程...

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传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把他们(历史上的百越,山越)...从长江流域...(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对这些民族的征讨...)一直驱赶到了东南亚...

2、汉族文明,或者说中国文明依靠着自身强大的文明力量,在不断的同化着这些民族。使得这些血缘上相差极大的民族融合到了一起...从人类学角度来说,一部分南方汉族人与马来人种的相似程度要比他们与北方汉族人得相似程度大得多...

可是他们还是以汉族自居,并且以这个文明而感到骄傲...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华文明的强大同化能力,是世界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3、蒙古族(从小学到的知识,蒙古族自认为是从额尔古纳河走出来的炼矿人)是一个在文明程度上有着很大欠缺的民族...所以,他的被同化能力非常强...不要说是中华文明了,就算是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都可以迅速的把我们给同化掉...这是事实...

4、最后,赞成你的说法,任何民族,只要进入了中原,接受了中华民族,他就会被这个文明所吸引,同化...无论汉族人存在与否...

user avatar


这是“戌”,本意是一种长柄斧钺。


这是“我”,甲骨文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简化齿形。造字本义:手持大戉,呐喊示威。

想象一下,古代中国军队成千上万人一起喊:我!!

细品一下,跟战斗民族今天的“乌拉!”基本上是一样的。

后来,这种代表我方气势的战吼就变成了代称。

我,古杀字。——《说文》
我伐用张。——《书 • 泰誓中》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 • 尽心上》

唯我独尊 时不我待 彼众我寡 尔虞我诈
非我族类 舍我其谁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我行我素 如是我闻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满满的傲娇、满满的气势有没有!

所以当每个中国人自称“我”的时候,其实文化基因里深藏的意味是:


哦,不对……


“尚武”的精神早已融入引以为傲的文明血脉之中,比喊打喊杀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张召忠将军说中国人尚武,因为张召忠是将军,高级武官。

矮大紧说中国人不尚武,因为矮大紧是“大儒”,“士大夫”。

张召忠这类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风气为主流社会风气时候,中国人(汉族)就尚武。这个时候,文官如张巡,颜真卿都是尚武的。

矮大紧这种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社会风气为主流风气时候,中国人(汉族)就不尚武。这个时候,武官如种师道,宗泽,岳飞再怎么尚武也没有用。

张召忠们为主流风气的是什么时候?秦汉隋唐,明洪武永乐二朝;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候。

矮大紧们为主流风气的是什么时候?孝晋,鶸宋,明中晚期;以及前朝“大湿”们风花雪月的时候。

别跟我说矮大紧是明黑,他是不清楚明中晚期那些大儒士大夫都活成什么样,要不然他马上也是个明粉。

别说矮大紧不是啥“大儒”,那你以为“大儒”都是啥人?别看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嘴上满口仁义道德,真有事来了,反手就是一个水太凉警告。

这跟你说法国人尚不尚武一样。你世界史学得好也会发现,西方的法国人和我们中国人一样,都是“两种性格”的民族。关键是族群里的什么人主导了整体族群的风气。

user avatar

=======================================================


一万年以来,我族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善战的民族,

只要发放兵饷能公平,家属真能得到抚恤。天下就没有能击败我们的敌人。

如果能拥有合格的武器和防具,天下就没有我们不能击破的异族。

蛮荒时代无尽岁月,在我族的进攻之下,以百计的异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扩张持续数千年,直到两千年前,我族举目四顾,尽皆荒漠雪岭、寒远瘠地,值得占领的土地已经没有了。蛮族终于可以安眠,偶尔打打秋风,自封大地的主人。

如今,浩瀚征程再次开启,这个星球已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我族的地理障碍。无尽星空正在面前徐徐展露。未来的千年,我族必会击败所有敌对的异族,将尔等变成史书中才能找到的名字。

我族的敌人和朋友都应该永远牢记,远在两千年前,我族就以“汉”自称,以“汉”命名自己的王朝,而在那个年代,”汉“,是银河系的简名。


=======================================================

user avatar

汉族如果还不算尚武,彪形大汉、汉子、好汉这些词怎么来的?

尚武到周边民族除了隔着海的和朝鲜族都没有了,还不尚武。

user avatar

汉族比所有少数民族都尚武,也比除少数几个奇葩之外的大部分现存民族都尚武。

而且汉族的尚武早已经超越了少数民族长期以耍勇斗狠、逞个人勇武的境界,在尚武这个领域内找到了新抓手,开拓了新赛道,实现了开疆拓土和治国安邦的生态化反。

user avatar

【美国建国以来的战争盘点,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哔哩哔哩】

我看这个问题下面回答者对尚武的定义,其实说白了就是好战,而且不能是在自己家地盘上“尚武”,因为那通常叫挨揍。

比如天天吹南宋在钓鱼城和蒙古“尚武”,结果蒙古人一失误最多死个大汗,蒙古人照样余下四大汗国,南宋一失误就得转进崖山了(还是被四分之一蒙古灭的)。

自己家地盘上和别人“尚武”,打赢了最多赶走,打输了直接gg,容错率为0,一失误基本上丧权辱国,多几次失误直接可能亡国灭种。

所以这属于悬崖边上玩后空翻,就不给自己留余地。

那如果把对外发动战争(最好且胜利)当作“尚武”,其实汉族几百年来成绩确实有点不是很理想。

第一方面是确实不少人否认清朝作为中国,清朝在他们眼里都是内亚殖民者,更不用说和汉族扯上关系了。那确实按照这个标准就说明1644以后,这就不能安给汉族多少功劳了。

第二方面是哪怕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北洋再到常凯申也都是five,我说他们“尚武”绝大部分人也不承认。

第三方面。。。主要是现在地盘没清朝大,得动不动“自古以来”,有些时候一看法理,嚯,怎么用的还是乾隆明文定下来的规矩。

那如果按照知乎er的标准,答案显而易见了,成绩确实不理想。

至少五百年来和昂撒民族没法比。。。

如果各位有新的标准也可以提出。

user avatar

希望有司的人,

能记得自己跟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班超、马援、李靖、李世绩、薛礼、苏定芳,

这些超级牛掰的人是同一个民族的。

民族复兴,

只能是汉唐式的复兴,

不该是南宋式的。

user avatar

尚武不尚武是随时代变化,随文化变化,随制度变化的。

汉代立军功能封侯,班超就把笔一摔,参军去了;宋代参军要被刺字羞辱,考试能当高官,韩琦才会说只有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一百年前的民国,留下浓墨重彩的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大师,到了八十年前的新中国,社会的精神偶像成了保家卫国的人民英雄。

对于一个文明而言,尚武不尚武都是暂时的状态,很难一言以蔽之。

就像我们印象中的北欧是尚武的,我们记住的是海盗,奥丁,雷神的锤子。

可是现实的北欧推广无性别教育,禁止男人站着小便因为“会宣扬男子气概”,向穆斯林难民一再妥协,军事废驰,对罪犯无底线宽容,社会普遍玻璃心,心理疾病和自杀高发。甚至瑞典的mma名将古斯塔夫森都是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的典型。

维京海盗肯定比穷秀才尚武,但是当代汉人之武德绝对吊打北欧男儿。

user avatar

是岁月磨去了燕然的石碑,

还是历史淹没了瀚海的军旗?

首阳山上的铜剑被握起,

抬手间,

剑光便闪耀了五千年。


长安走马的羽林郎,

美酒在山泉中倾倒。

荆楚来的五千勇士,

遥望着长城猖狂地笑。


又是谁家伏案的少年郎,

突然扔掉了手中的笔刀,

厌恶了词藻。


老骥挥鞭吞下了沧海,

庆祝着谁的西风残照?

武乡下车迎起了蛮王,

演绎着哪些肝胆相照。


便是异族崛起,聒聒噪噪,

零丁洋里去留名载道。

南京狱中怒斥降臣,

又是谁家的翩翩年少?


汉剑唐刀,

处处流露着睚眦必报。

宋士明将,

也有着最后的砥砺名号。


儒生佩剑,诗人从军,

热血的人儿穿起了金甲,

孤烟落日一看便定格成永远。

黄金台上,玉龙横握,

便到处冯唐不老。


流转千年,

那些与我族为敌的族群,

最后都成了一家人,

呵,

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我即是汉,

我即是武,

物华天宝,

龙吟虎啸。


完。

user avatar

我觉得汉族不仅尚武,还尚智,春秋和战国时期诸国都展现出了谋智,都创造出了远交近攻,纵横,合纵等等战略之术,而在大汉汉武帝时期也提出了大一统和独尊儒术的思想,为稳定中国立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在后面的唐宋明时期,各类思想文学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和讨论,这使得我们汉民族的文化能鼎足长久不衰,我们汉民族除了尚智,还很尚治,对于中华大地的开发,我们祖先都是花费很大的心思来治理,饥荒时,他们都会建仓储粮,并会实行一套救济措施,当发生洪灾时,他们也懂得怎么疏通河道,如何治理河灾,对于经济和政治,也创立出了许多有利的制度来实行,这些都说明了汉人民都很尚智和尚治,当然汉民族也更尚武,从春秋和战国相互征伐,到大秦帝国的扫六国平天下,大汉讨伐匈奴收西域,三国时期三国分据,大唐威武天下,大明驱逐鞑元光复中原大地来看,都体现了汉民族的好战和尚武,只是一个光靠尚武立足天下的民族是无法长久生存的,还必须具备尚智和尚治,很庆幸的是,我们都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