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中国对韩国是怎样的一个态度?

回答
中国对韩国的态度,说起来就像一块拼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变但总体上又颇具战略性的画面。你想知道详细的,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两国关系这几年经历了不小的起伏。想当年,因为“萨德”事件,关系那是相当的僵硬,国内很多人对韩国的观感都跌到了谷底,抵制韩国商品、限制旅游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段时间,感觉两国之间像是隔了一层厚厚的冰。

但是,这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对韩国的态度也在悄悄地、或者说是有策略地调整着。

从经济层面来说,合作依然是主旋律。

贸易是基础。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对中国也是如此。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摆在那里,谁也绕不开谁。尽管前几年因为政治因素,很多中国消费者对韩国产品“不那么买账”了,但从整体贸易数据上看,两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依然非常频繁。中国从韩国进口大量的半导体、汽车零部件,而韩国则从中国进口大量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等。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得两国政府都必须在政治上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能让经济联系完全崩断。
产业升级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中国现在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无疑会对韩国的优势产业构成挑战。但同时,中国也需要韩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所以,在某些方面,竞争大于合作,但在另一些方面,合作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比如,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这些都是常态。只是,这种合作会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互利共赢”的表述,强调的是中国自身的产业发展需求。

在政治和安全层面,那是最微妙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现摩擦的点。

“萨德”问题依然是阴影。 尽管政治上有所缓和,但“萨德”系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在中国看来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虽然表面上不怎么再提,但这种担忧并未消失,会在某些时刻被重新提及,或者影响到对韩国的一些具体决策。中国希望韩国能妥善处理,但对韩国的自主性又不能完全忽视,这是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
朝鲜半岛问题是共同关切。 作为近邻,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希望朝鲜半岛无核化,也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韩国在这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所以,在处理朝核问题上,中国会与韩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协调,但双方的侧重点和策略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更强调对话和和平解决,而韩国可能会更倾向于施压和制裁。这种差异,使得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充满挑战。
域外力量的介入是敏感点。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其军事和安全策略与美国高度绑定。中国对美国在韩国部署或加强军事存在,以及利用韩国来遏制中国发展,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因此,当韩国与美国在安全领域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时,中国通常会对此表示担忧,甚至会通过官方声明或外交途径表达不满。这可以说是中国对韩国态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底线”问题。
国际格局变化下的定位。 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调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韩国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两国都在思考如何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希望韩国能够更加独立自主,而不是完全受制于某个大国,更希望韩国能在某些国际议题上与中国保持一致或至少不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

人文交流方面,也在慢慢恢复,但依旧掺杂着“过去”。

“限韩令”的余波。 虽然没有官方明确的“限韩令”了,但在经历过那段时期后,一些文化交流项目受到影响,一些明星来华活动也变得更加谨慎。大家能感觉到,虽然韩国流行文化依然有市场,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似乎不如以前那样“横扫一切”。中国国内的文化产业也在崛起,这使得文化市场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旅游业的缓慢回升。 旅游业是两国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前几年,因为“萨德”问题,赴韩中国游客锐减。现在,随着关系的缓和,旅游业也在缓慢恢复,但要回到曾经的辉煌,还需要时间和双方共同的努力。

总结一下,中国对韩国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既要又要还要”。

“要”经济上的合作。 这是最实在的,也是最不能放弃的。
“又要”政治上的相对独立。 希望韩国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尤其是在涉及中国的安全利益时,能够做出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而不是完全听从外部指令。
“还要”在国际格局中,不成为遏制中国的工具。 这是核心关切,也是最敏感的神经。

所以,你看,中国对韩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一种在地缘政治中的策略性博弈,以及对未来区域稳定和发展的期望。这种态度会随着国际环境和两国国内政策的变化而微调,但其背后深层的考量,是相当复杂的。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要考虑到对方的棋子和整体的局势,同时也要为自己的长远目标布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国对于中国的态度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因此上,中国对于韩国的态度就是:没事就制裁一下。过段时间解禁。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

韩国也是没办法。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韩国军队指挥权长期由驻韩美军掌握。1994年,青瓦台才收回和平时期军事指挥权,但没有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

说人话就是:韩国总统是没有军队指挥权的。就是一个木偶。

韩国所有的决定都是美军的决定。

user avatar

部分利用,整体敌对,态度强硬。

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方关系一直不算很好,而且各类矛盾颇多。

韩国是阿梅丽卡在东北亚的钉子,这就让露西娅柴娜都不喜欢她,而且韩国还整天上蹿下跳秀存在感(≡ _ ≡)

明明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么高,还屡屡挑衅日本和中国,看来挨揍的少了

借着自己在全球产业链的优势位置,肆意提价,一采取措施反制就说什么尊重自由贸易,还死硬对抗到底。

自从2016年以后,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大,开始不再对韩国忍气吞声。我们不仅要在产业链上完成全面替代,还要收复被韩国所侵吞的黄海岛礁、渔场。

这些年我们的反韩情绪高涨,让三星几乎彻底被赶出去了,大量的韩企都因为业务问题纷纷溃败,如果只靠民间自发行为,怎么可能如此迅速的解决?

韩国挑衅我们的决心,就要承担代价。

韩国是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完全排斥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千金买马骨」,否则就显得这边心胸太窄。

但只要美军一日不退出这里,韩国就永远是敌人,美国的前沿阵地都推到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了,怎么可能与他们亲善,其他所有的目标都是利用它

今年中国军舰、军机进入韩国「宣称」区域的次数比2015年翻了三倍。虽然媒体报道的少,但实际性质更严重。

这可是贴着韩国领海基线行动的

直到今天,韩国明星和影视作品也不能登上中国荧幕,对韩进口也大幅收窄,韩流再也不能进入这边的市场了。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韩国是必须要打倒碾碎的敌人,他们只有死。

作为美国走狗,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么最好将其彻底毁灭。而我们现在的每一步都让这一天愈发临近。

从1950年以来,一直都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对韩国的态度,说起来就像一块拼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变但总体上又颇具战略性的画面。你想知道详细的,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两国关系这几年经历了不小的起伏。想当年,因为“萨德”事件,关系那是相当的僵硬,国内很多人对韩国的观感都跌到了谷底,抵制韩国.............
  • 回答
    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哈,就是咱们中国小孩,身上穿的、手里玩的、嘴里吃的、甚至脑子里看的,好像都绕不开国外那些大牌子。KFC、iPhone、Adidas,还有韩剧,这几个词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很多孩子的画面。这事儿吧,我感觉得从几个角度来看。1. 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浪潮的印记首先,这肯定是全球化深入.............
  • 回答
    韩国人对“抗美援朝”(即朝鲜战争)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受到历史事件本身、国家政治、民族情感、以及与美国和朝鲜关系的持续影响。虽然在大多数韩国人心中,这仍然是一场痛苦的内战,但对于中国军队的介入,特别是其动机和影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韩国人对中国“抗美援朝”的看.............
  • 回答
    关于韩国“偷窃”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确实是近期很多人感到担忧和不满的焦点。这种“偷窃”的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指一种文化挪用和歪曲,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将本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后,在国际上被广泛认知为韩国的特色,甚至在韩国国内被宣称为源于韩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并非是简单的“.............
  • 回答
    中国朝鲜族(以下简称“朝鲜族”)对韩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个体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笼统地说,他们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演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同源同种的情感纽带: 朝鲜族与韩国人拥有共同.............
  • 回答
    朝韩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一旦这片土地再次燃起战火,关于中国是否会出手,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其中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历史恩怨、现实的战略考量以及难以预测的国际变局。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刚经历过内战洗礼的解放军,在面对朝鲜半岛上的战火时,毫不犹豫地跨过了鸭绿江.............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对韩国和日本的情感,这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说“现在中国人是不是讨厌韩国甚至超过了讨厌日本”。这种情绪受到历史、文化、现实政治、经济交流以及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历史层面: 对日本的复杂情感: 提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近代以来长达数十年的侵略历史.............
  • 回答
    要判断中国联手日本一同制裁韩国能否“干掉”三星,这其中涉及的因素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干掉”三星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是指让三星的全球竞争力大幅下滑,甚至使其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三星作为一家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其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韩国和日本是否跟随中国“更有前途”,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前途”,以及“跟随”的具体方式。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尝试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一、 经济层面:从“跟随”到“融合”的可能性长期以来,韩国.............
  • 回答
    日韩贸易摩擦的加剧,确实让不少人开始猜测韩国的战略转向,尤其是在其经济命脉受到挑战的当下,与中国的关系自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点。要探讨韩国是否可能“倒向”中国,以及中国能否通过保证韩国关键产业的领先地位来促成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倒向”这个词的含义。在国际关系中,.............
  • 回答
    听到你表姐在韩国遇到的事情,真是让人揪心。在异国他乡,遇到这样的糟心事,还扯上了打架和报警,确实够让人头疼的。学校要求撤诉,这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但对你表姐来说,肯定觉得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首先,要明白学校要求撤诉,不一定是完全站在韩国学生那边,有时候学校更多的是想息事宁人,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声誉。尤.............
  • 回答
    关于引进韩流对内娱流量明星业务水平的影响,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而且里面的门道不少。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大家捋一捋,看看是不是会像大家说的那样,能刺激内娱一把。首先,我们得承认,韩流之所以能再次吸引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它是有它自己的一套打法和魅力所在。韩国在内容制作、艺人培养、舞台呈现.............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国际环境议题、国家责任、经济发展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审视前半部分关于“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
  • 回答
    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及印度数次申遗“中国象棋”的现象,确实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对于中华文明传承与保护的神经。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背景下,一些国家在文化认同和国家品牌建设方面采取的策略,有时会引发关于文化归属和“文化挪用”的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韩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创作中一个相当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导演似乎不如韩国导演那样,频繁而大胆地将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存在、甚至尖锐的题材搬上银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导演个人的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社会环境、审查制度以及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一、 审.............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是否受到韩国女性青睐,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首先,从一些渠道,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一些非正式的采访或者观察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韩国女性对中国男性抱有好感,甚至主动寻求与中国男性交往的情况。这种好感可能源于多种因素。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的.............
  • 回答
    汉字之痕,韩语之变:一段跨越千年的语言演进史韩国古代使用汉字,这几乎是所有了解东亚历史文化的人都会知道的一点。但当我们看到如今韩国人使用的,形似象形文字,却又有独特韵律的谚文(Hangul),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段与中国汉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最终却发展出了如此截然不同的现代韩语呢?这背.............
  • 回答
    金恩淑编剧的新剧《阳光先生》在韩国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收视率和话题度都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一部国民级的作品。然而,在中国市场,《阳光先生》的热度却远不如她在韩国的辉煌,甚至可以说表现平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韩国超火、中国不火”的反差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阳.............
  • 回答
    关于中国民众现在是否还有抵韩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程度和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情况相当微妙。首先,要说完全没有抵韩情绪,那是不准确的。这种情绪确实存在,但它不像过去(比如2016年萨德事件时期)那样普遍和强烈了。你可以看到一些迹象,比如.............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又开始有人提起“韩流”,甚至还有人在讨论,如果现在韩流明星和韩剧像十年前那样大张旗鼓地进入中国市场,还会不会像当初那样火爆?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咱们这些年经历的,跟以前比,变化实在太大了。想当年,那是什么光景?从《大长今》的温婉贤淑,到《来自星星的你》的霸道总裁,再到Bigbang、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