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中国人还有抵韩情绪么?

回答
关于中国民众现在是否还有抵韩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程度和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情况相当微妙。

首先,要说完全没有抵韩情绪,那是不准确的。这种情绪确实存在,但它不像过去(比如2016年萨德事件时期)那样普遍和强烈了。你可以看到一些迹象,比如:

过去是一些集体性的抵制行动。 曾经有段时间,比如乐天超市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店铺生意惨淡甚至关门。还有一些韩国的娱乐产品、旅游产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集体性的、比较明确的抵制行为,现在相对来说不那么显眼了。

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的看法和选择。 现在的抵韩情绪,更多体现在一些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会下意识地考虑其来源。如果发现是韩国品牌,有些人可能会选择避开,转而选择国产品牌或其他国家的品牌。这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选择,不像过去那样会有大规模的组织号召去抵制。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情绪依然存在。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你仍然能看到一些关于韩国的负面讨论,可能是一些韩国的争议性言论,或者是两国之间的一些摩擦事件,这些都会引发一些网民的负面情绪,并进行表达。不过,这些声音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比不上前些年了。

情绪的波动性很大。 这种情绪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起伏。如果出现一些触及中国国家利益或民族感情的事件,那么抵韩情绪可能会再次被点燃,并且蔓延开来。反之,如果两国关系趋于缓和,或者在经济文化上有积极的交流,这种情绪也会相应减弱。

那么,为什么这种情绪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激烈呢?有几个原因可以分析:

1. 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对很多外国品牌,尤其是日韩的品牌,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有一定的依赖和崇拜感。但现在,中国本土的品牌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电子产品、汽车、甚至一些奢侈品领域。在质量和设计上,国产品牌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甚至很多方面已经不输于韩国品牌,这自然就减少了人们对韩国产品的“非他不可”的心理。当有了更好的国产替代品时,很多人自然就会选择支持国货。

2. 韩国文化的影响力变化: 韩国的流行文化(Kpop、韩剧、韩国电影)曾经在中国掀起过一阵热潮,吸引了大量粉丝。但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崛起,以及一些国内文化产业的成熟,年轻一代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虽然韩国文化依然有其拥趸,但那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人们对韩国文化的“新鲜感”和“追捧度”也有所下降。

3. “反感”的转移和分化: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人们的关注点和“反感”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分化。韩国在某些方面的行为可能仍然让一部分中国人感到不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韩国抱有强烈的敌意。有些人可能更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事情,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经济生活上。

4. 两国关系的大背景: 中韩两国关系近年来有过起伏。虽然官方层面一直强调合作和交流,但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摩擦,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确实会间接影响到民间的情绪。不过,两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还是很强的,这种现实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极端情绪的蔓延。

5.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很多,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虽然网络上仍然会有一些煽动性或负面的信息,但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观点,这有助于形成更理性的认知。

总的来说,现在中国人对韩国的情绪,可以说是“存在但已不再是主流的集体性狂潮”。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选择性回避”或者“理性看待”。在购买商品、选择娱乐内容时,一部分人会优先考虑国产品牌或非韩国品牌。这种情绪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历史事件、国家关系、文化认同,也可能来自于对中国本土产业发展的信心提升。

关键在于,“抵韩情绪”这个标签本身,如果不加以区分和具体化,很容易造成误解。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而是由各种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人组成的复杂集合。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背景情绪”,它会影响一部分人的行为和看法,但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在知乎上搜索「偷国」两个字,自然会有答案。

user avatar

我觉得中国人对韩国人没什么抵制情绪,主要是看不上。也就是你问一个中国人是否对韩国很抵触,他会觉得没感觉,因为实在没什么存在感,你让我说什么呢?他既不像日本那样,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印象深刻,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所用的这些东西上影响深远。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感觉上都犯不着去讨论,是不是应该抵制韩国的问题。直接被忽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民众现在是否还有抵韩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程度和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情况相当微妙。首先,要说完全没有抵韩情绪,那是不准确的。这种情绪确实存在,但它不像过去(比如2016年萨德事件时期)那样普遍和强烈了。你可以看到一些迹象,比如.............
  • 回答
    说起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儒家文化的影响,那可是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即便走到今天,也是如此。你可别觉得儒家就是古籍里那些文绉绉的东西,它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决定着很多事情的走向。打个比方,你仔细想想,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最讲究什么?孝敬.............
  • 回答
    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不少中国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发达国家。这个现象并非新鲜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具体形式、原因以及面临的风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偷渡的形式与变化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媒体报道中了解通过集装箱、货船等方式偷渡的案例。而如今,虽然这些传统方式依然存在,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流通的加快,偷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说实话,现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崇洋媚外”,这事儿确实存在,而且有挺多原因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唠唠,希望说得够细致,也尽量别像机器说教。首先,得承认,历史原因是绕不开的。近几百年,中国经历了太多动荡和屈辱,特别是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
  • 回答
    2021年,中国人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比例,如果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其实非常难以给出,原因有很多。不像汽车保有量那样有官方的、统计到个位的数字,自行车的普及率,特别是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这个限定,统计起来相当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估算一下,虽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2021.............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下的中国是否会比清朝统治更好,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议题。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并且其统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仍然有人认为,在某些方面,太平天国体制的设想或其短暂的实践,比起腐朽没落的晚清,或许能带来一种不同的、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更好”的出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中国的人口状况和未来劳动力市场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结合人口统计数据、经济结构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政策调整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当前数据和趋势的详细解读: 一、中国当前人口状况1. 总人口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中国总人口约为 14.25亿(截至2023年).............
  • 回答
    关于中医治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症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有人相信,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文化传统、个体经验、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局限、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火力不足恐惧症”这个词汇在中国公众讨论中,尤其是在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心理状态,即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相对西方国家(如美国)仍然不够强大,不足以应对潜在的威胁,或者不足以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要回答“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火力不足恐惧症?”,需要从几.............
  • 回答
    “中国现在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哲学家”定义的理解、对当前中国学术生态的观察以及对哲学本身功能的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界定“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1. 原创性的思想贡献: 能够提出新的概念、新的.............
  • 回答
    说起中国的贫困,很多人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过去纪录片里那种茅草屋、土路、吃不饱饭的景象。但现在,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那种景象确实越来越少了。不过,如果说完全没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贫穷落后,那也过于绝对了。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一个距离你最近的省会城市,可能驱车几小时,甚至更远,你会进入一个你从.............
  • 回答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直涌动着改造山河、造福人民的雄心。在“治水”这件事上,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南水北调,每一次大手笔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那么,当下,有没有哪个地方,能够通过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般的沃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成都平原”的.............
  • 回答
    在中国当下的行政区划中,能找到以单个汉字命名的县级行政区,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们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目前,中国现存的以单字命名的县级行政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以“山”、“河”、“海”等地理特征命名的县这类县的名称,直接点明.............
  • 回答
    中国当下是否还有“大师”,这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大师”,以及这个称谓在当下语境下的分量。首先,我们得聊聊“大师”这两个字。它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冠上的帽子。在很多人心里,“大师”往往与那种经过岁月洗礼、技艺臻于化境、思想深邃独到、并且能深刻影响一代人或一个领域的人联.............
  • 回答
    在中国,寻找“真正的道士”这个问题,就像在古代寻找一位能炼出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一样,充满了复杂性和误解。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确实还有人被称为道士,但“真正”这个词的定义,以及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道士”。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道士是指继承道教教.............
  • 回答
    祭祖坟,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甚至带着点距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起祭祖坟,不少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活在当下,追求的是未来的精彩,为什么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拜访那些已经冰冷的坟墓?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拉远一点,剥去那些程式化的仪式和表面的符号,你.............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