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火力不足恐惧症?

回答
“火力不足恐惧症”这个词汇在中国公众讨论中,尤其是在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心理状态,即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相对西方国家(如美国)仍然不够强大,不足以应对潜在的威胁,或者不足以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

要回答“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火力不足恐惧症?”,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

1. “火力不足恐惧症”的背景和演变:

历史根源: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军事力量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当时的国家战略也主要是“韬光养晦”,军事建设的重心也与此相符。在这种背景下,对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感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足感”或“追赶感”,而非“恐惧症”。
崛起过程中的焦虑: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推行更加积极的国家战略,军事现代化进程也大大加速。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民族复兴的愿景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军事力量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例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以及来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和遏制。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自身军事力量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产生了担忧,这种担忧有时会被形容为“火力不足恐惧症”。
网络化时代的催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各种观点得以快速传播。军事爱好者、学者、媒体评论员以及普通民众都可以在网络上就中国的军事实力发表看法。一些讨论可能带有夸张或情绪化的成分,使得“火力不足恐惧症”这个词汇流行起来,并被广泛讨论。

2. 当前中国军事实力与“火力不足恐惧症”的讨论现状:

军事现代化成就斐然: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军装备了航空母舰、先进的驱逐舰、潜艇;空军装备了第五代战斗机(歼20)、新型轰炸机和运输机;导弹技术,特别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方面,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解放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体系化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战略需求与现实的张力:
区域优势与全球挑战: 中国的军事力量在区域(如西太平洋)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对潜在对手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能力。然而,当涉及到与美国这样的全球性军事强国进行全面、长期、高强度对抗时,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投射、联合作战能力、信息战、网络战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在“区域”可能“火力充足”,但在“全球”层面,面对拥有全球军事存在和盟友体系的美国,可能存在“火力不足”的担忧。
特定领域的需求: 例如,虽然中国有了航空母舰,但其搭载的舰载机起降能力、航母战斗群的整体作战体系和作战经验,与美国海军相比仍有差距。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全球部署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战略目标的驱动: 中国官方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这包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维护(如台湾问题)。在这些敏感问题上,是否拥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来“威慑”对手或在必要时“打赢”战争,是许多讨论的焦点。一些人担心,如果军事准备不足,可能导致战略被动或目标无法实现。
不同群体的看法差异:
军事乐观派: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大,足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他们会强调中国在某些技术上的优势(如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反舰弹道导弹),以及解放军在不断进行改革和现代化。他们可能认为“火力不足恐惧症”是被西方媒体或特定势力夸大的一种论调。
军事谨慎派/担忧派: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尽管中国军事进步迅速,但与最强大的对手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实战经验、技术细节、联合作战的成熟度、以及在高科技战争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他们认为,不能因为取得了成就就放松警惕,应该继续努力,并对潜在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担忧”是必要的,是保持战略清醒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网络舆论的噪音: 网络上的讨论往往夹杂着民族主义情绪、情绪宣泄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很难精确衡量普遍的“恐惧症”程度。

3. 结论:关于“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现状

可以说,“火力不足恐惧症” 可能依然存在,但其性质和强度正在发生变化,并且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

“恐惧症”的程度: 如果将“恐惧症”理解为一种普遍的、深刻的、导致战略失误的心理危机,那么这种程度的“恐惧症”可能并非主流。中国官方和军方都在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这本身就说明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而非停滞不前或绝望的恐惧。
“担忧”和“清醒认识”的延续: 然而,如果将“火力不足恐惧症”理解为一种对自身军事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地缘政治挑战之间存在的差距的 清醒认识和持续的警惕,那么这种“担忧”或“对不足的关注”可以说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健康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适度的忧患意识是推动进步的必要条件。
更多的是“能力提升的驱动力”: 如今,中国军事现代化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战能力的提升。很多关于“不足”的讨论,更多地是围绕着如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提升军事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这种“不足感”更多地转化为了一种 发展的动力和改进的焦点,而不是一种导致被动和绝望的“恐惧”。
“火力充足”是相对的: 所谓“火力充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对比的对象和评价的标准。在中国军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相比于过去,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火力充足”。但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仍然有提升空间。这种“提升空间”的存在,就为持续的“担忧”或“对不足的关注”提供了土壤。

总而言之,与其说中国现在存在普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不如说是在中国军事实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公众和决策者仍然对潜在的军事挑战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持续关注和推动军事能力的现代化和提升。这种关注和推动,更多地是出于战略的现实考量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 随着中国国力和军事实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担忧”的焦点可能也在从“是否有足够武器”转向“能否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能否应对未来战争形态”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军迷喜欢刷“火力不足恐惧症”这个梗,但很少有人问到底什么是“火力”,为什么我们需要“火力”,这样才能知道到底多少火力够用,火力恐惧症好得了好不了。




“火力”,指的是可以灵活投送的杀伤力。固定投送的杀伤力不能算作火力,而只能称为障碍,如地雷、水雷等定点埋设的杀伤性设施设备。可以灵活投送的才能叫“火力”,即使发射装置本身是固定的,但是它有射界、射角,这就是火力了,如固定炮位的炮台,通过改变装药量、改变俯仰角和射角,可以灵活的将弹药投送到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火力。

顺便说一下,障碍的意义在于迟滞进攻、撤退等等敌方的行动。比如说敌人本来只要5分钟就能冲上来,你埋一片步坦混合雷场,他就得花两个小时开辟通道,行动就迟缓了很多,这就是障碍物。常见的障碍物有铁丝网、堑壕、反坦克壕以及“龙牙”,也就是反坦克锥。

地雷、水雷(不含智能水雷)是固定埋设并触发爆炸的障碍物,电网也有杀伤力,但是这些都不认为是“火力”。


根据杀伤效果来区分,火力分为点杀伤火力、面杀伤火力、攻坚杀伤火力三种。


点杀伤火力指的是对点状目标形成杀伤效果的火力,如步枪子弹、空空导弹、反辐射导弹,这种火力只针对一个火力平台形成杀伤,要求是精度高、充分考虑杀伤对象防护能力。


面杀伤火力指的是对一定面积的区域内目标形成普遍杀伤,如榴弹、火箭炮弹、核武器,这类火力通常精度不如点杀伤火力,但是威力巨大,有一定覆盖范围,要求是凶猛快速、灵活高效。


攻坚杀伤火力指的是对于有坚固防护的目标形成杀伤,如穿甲弹、钻地弹等,这类火力要求精度较高,对目标的防护有突破作用,要求是反应迅速、破防能力高。


网上刷梗最喜欢刷的是面杀伤火力,总是将面杀伤火力夸大为火力的全部,实际上面杀伤火力是有天然的缺陷性的,对点状目标、坚固目标的杀伤力不足,附带杀伤太大,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坦白的说这是属于对战场环境不熟悉引起的误解,现代战争让你敞开输出面杀伤火力的机会其实并不多,付出的代价却不小,即使是美军,当年“范佛里特弹药量”的发明者,现在也没有太热衷于地毯式轰炸了。


举个例子,使用面杀伤火力摧毁一个核反应堆,效果就不会很好。


1、附带杀伤大,核泄漏风险以及随后的国际舆论压力巨大;


2、出动架次多,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架次必然更多,给了敌军更多机会击落击伤,造成我方损失;


3、攻坚能力不足,核反应堆有各种坚固壳体保护,常用航弹不一定能够穿透造成有效杀伤;


4、耗资巨大,轰炸机、战斗机一次出动以及消耗的弹药是个天价数字,那么多保时捷在天上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对于这种目标就要动用点状、攻坚火力,一发巡航导弹带穿甲钻地战斗部的事情,为了保证杀伤效果,顶多再来一发。钻进去在里面爆炸,里面一团糟,外面看就一个小孔,有核泄漏也好处理得多。几百万美元的事情,就不要搞成几个亿的大买卖。




所以火力不是看你有多猛,是看你最终的杀伤效果,多不一定好用,到位才是最好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第一个得了“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其实是美国,美军。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意识到一味提高面杀伤火力并没有太大效果,一通乱炸打出比二战还多的火力投送,又怎么样呢?连个巴掌大的越南都拿不下来,很多时候大炮打蚊子不一定就能打死蚊子,反而炸飞不知道什么东西。


然后在海湾战争中给全世界,尤其是解放军上了一课。


在越战到海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主要还是体现在面杀伤火力不足的担忧中,比较著名的体现就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七一二”炮战。

七一二炮战一天时间内倾泻数十万发各种口径炮弹,对越方造成3700人以上伤亡,可以说是面杀伤火力投射(地面)登峰造极之作,此后很难再出现这么高烈度的单纯面杀伤火力投送了。


海湾战争以后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火力投送开始转向全面、均衡、精准、适当,单纯的大炮兵主义不再流行。当然,炮兵依旧是战争之神,只不过这个“神”进化了。


现代火力投送更为重视杀伤效能,各种点目标杀伤、攻坚杀伤弹药大量服役,早已改变了“火力”这个概念本身。例如传统的榴弹、航弹现在都增加了更灵活的引信甚至是滑翔制导组件,变成点、面结合的火力。




坦率的说我一点都不希望面杀伤火力再进一步增强,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同时期的两伊战争、后面一点的海湾战争,已经证明了面杀伤火力是有极限的、有短板的、有弊端的,继续往上面加码并没有太大意义。


举个例子,榴弹炮、加农炮都是有“射击死角”的,对于反斜面杀伤效果十分有限。

观察点右侧的几个阵地就在反斜面上,除非采用高抛弹道否则不可能击中。但是高抛弹道射程有限,炮阵地只能抵近布置,又很容易遭到反炮兵火力的压制。这时候你无论如何增加榴弹炮、加农炮的数量,都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采用“灵巧弹药”效果就不一样了。


制导炮弹的弹道轨迹可以做得非常诡异,弹道后半段可以一定程度脱离抛物线,配合末端敏感引信,就可以对反斜面形成覆盖。我方炮阵地大可以放心大胆的放远一点,让炮弹自己制导去。


不得不承认,世界范围内是美军首先掀起的这一场火力改革,并且目前而言,从普及程度和使用经验上看,还是比我们先进的,鹰酱的屁股还得摸一摸。




现在中国还有没有火力不足恐惧症?有,不但有,还很严重,但是不是军迷们想象的那样,“口径越大越正义”、“亿万炮塔亿万荣光”,是对精确制导火力不足的恐惧


这个恐惧症比口径恐惧症严重得多。


2000年左右中国就把破甲战斗部的破甲深度(均质钢装甲,90°)提高到了1.8米,米级!


老“三打三防”,可以说是刮箱子底一样拿出看家本领对付精确制导火力。


现在解放军一天到晚琢磨的是往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上面加精确制导,搞得跟有瘾一样,随便什么东西都想着能不能加个导引头,这才是现在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不到炊事班的炒勺都有精确制导,这个病完不了。

user avatar

当然有

有人说我们班一级火力比不上美国

甚至海军陆战队还有15人班,M27 IAR按理来说可以看作机枪,那这岂不是全员机枪(夭寿啦!四等人火力比三等人还强啦!)

于是乎

那我们多带点筒子,火力方面应该就会好很多吧?

有人说咱们的高精狙看起来有点秀气

于是乎

话说QLU意思是“轻武器-榴弹-狙击”(没想到这居然是轻武器,看来我对轻武器的概念还是不太明确,需要继续学习)

有人说美国要把精确制导头安在迫击炮、火箭弹上

那不行啊,咱们也得有


该型“火箭弹”不但继承了以往型号战斗部品种丰富、可有效打击不同性质目标的特点,还首次采用惯性/卫星定位+宽带被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而安装有主被动雷达的应用则使WS-64这种制导火箭首次获得了打击移动舰艇目标的能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款岸对舰精确制导火箭武器系统

“卫士”系列还是外贸型号。。

有人说我们驱逐舰垂发太少

于是


其实说是“火力不足恐惧症”,其实是国家对于世界一流军队的不懈追求,对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所以最近好像又有人说咱们缺远程隐身轰炸机,缺大平顶船,缺实战化的激光武器电磁炮什么的?

user avatar

我是军工从业者 10几岁的时候就喜欢军事 爷爷解放前参加革命 60年代做到团长那级 去世时候给老家立了块开国将士的碑 从小接受各种爱国教育 眼睛不好 所以大学学了军工专业 没参军 2000年军工一片黑暗的时候入了行 差点被折磨死 到现在中年 身体被造的稀碎 年轻时候多难的时候都死扛 刚离开军工行业 不为别的 只为铁原阻击战 爷爷当年给我讲的故事 那些士兵抱着怎么一种视死如归的想法踏上战场 所以我必须坚持 去年阅兵 我看着我参与做的装备浩浩荡荡开过天安门 我看着儿子专心致志地看着 泣不成声 火力不足恐惧症 是多少先辈用鲜血深深地刻到骨子里的

user avatar

谢邀!

我军四大PTSD:火力不足恐惧症,投送不足恐惧症,精度不足恐惧症,速度不足恐惧症。

药方:

火力:狙击榴,卫士2,055

投送:运20,075,DF41

精度:北斗

速度:东风17,无侦8,利剑


PTSD治不好的,这辈子都治不好,只能通过不停开药维持基本生存这样子。

火力够了,怕射程不够,射程够了,怕精度不够,精度够了,怕速度不够,这些都够了,新症状就来了。

总之,PTSD治不好的。


回到正题,当前火力不足的最大痛点:空空和空地导弹因为材料学落后于鹰酱,导致J20弹仓比F22弹仓少塞两枚弹!其次痛点:反导系统火力不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