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当时没有研发出氢弹、原子弹,现在会不会还在打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耐人寻味,也触及了许多历史和国际政治的核心。如果设想中国在当时没有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现在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境遇,很可能会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核武器的出现,本质上改变了全球的战争形态和力量对比。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围绕着核武器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恐怖平衡”。核武器的毁灭性使得直接的大规模战争变得极其危险,因为一旦爆发,其后果很可能是同归于尽。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一枚核武器,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最强的战略威慑力。

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会怎么样?

被欺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太平。北边有强大的苏联,东北方向有美国的盟友韩国和日本,东南方向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紧张,南边也有一些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就缺少了最根本的战略后盾。这意味着,在与这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或其背后盟友进行博弈时,中国将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
苏联的威胁: 中苏关系在60年代破裂后,苏联对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甚至爆发了珍宝岛等边境冲突。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苏联可能在军事上更加肆无忌惮,不排除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甚至尝试吞并中国部分领土的可能。苏联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核武库,其对中国的威慑是实实在在的。
美国的压力: 虽然中美之间在外交上有所缓和(特指尼克松访华之后),但在更早的时期,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就与中国直接交战。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美国在与中国的战略博弈中,尤其是在地区事务上,会拥有更大的牌面。比如,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支持可能会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可能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地区冲突的升级: 在一些与中国有领土或战略利益冲突的国家,如果它们背后有核大国的支持,而中国自身没有核武器,那么发生大规模冲突的风险就会显著提高。中国可能不得不通过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应对,甚至被迫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

“和平演变”的风险: 核武器不仅是军事上的威慑,也是政治上的筹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会相对更高。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可能会更容易成为外部势力“和平演变”的目标。西方国家可能会利用经济、文化等手段,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在没有核武器的绝对威慑下,可能在抵御这些外部影响时显得更加被动。

大国地位的难以确立: 能够独立研发并拥有核武器,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它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我防卫的终极能力,不再容易被列强随意摆布。没有核武器,中国可能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

战争的可能性: 极而言之,如果中国始终没有核武器,那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周边国家或者外部大国,为了达到某些战略目的,确实存在采取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虽然“打仗”的具体形式和规模难以预测。例如,如果某个国家认为能够在中国发动战争后迅速取得胜利,或者迫使中国屈服,并且认为中国没有“同归于尽”的能力,那么战争的诱惑力就会增加。

关于“会不会还在打仗”这个更直接的问题:

“打仗”是个很宽泛的概念。
大规模直接冲突: 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并且其常规军力没有达到同等量级,那么在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发生直接冲突时,中国会面临巨大的劣势。这无疑会增加爆发大规模冲突的风险,因为对方可能会认为可以“不计后果”地使用武力。
代理人战争与局部冲突: 即使没有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中国也可能更容易陷入各种代理人战争或局部冲突。强大的外部势力可能会通过支持中国的对手,来消耗中国的力量和资源。
战争的性质: 即使没有爆发直接的、全国性的战争,也可能存在持续的边境冲突、军事威胁,以及在国际事务中遭受的不断施压和排挤。这也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消耗和发展阻碍。

换个角度思考:核武器并非万能,但它是“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核武器虽然是终极威慑,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中国拥有核武器后,也仍然经历了珍宝岛冲突,也面临过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而且,核武器的使用代价是极其高昂的,这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运用。

然而,核武器在“阻止对方采取极端措施”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建立了一条“红线”,使得对方在考虑对中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必须掂量“是否会引发核反击”的风险。这份“掂量”本身,就极大地降低了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如果中国没有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我认为:

1.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将更加被动和脆弱。
2. 周边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会更大,甚至不排除遭受更严重军事威胁的可能。
3. 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4.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大国。
5. 虽然无法断言“一定会”还在打大规模战争,但大规模冲突和地区紧张局势的风险会显著提高,而且中国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会大打折扣。

这并不是为核武器的生产辩护,而是从历史事实和国际政治逻辑出发,去分析一个假设性的情境。核武器的出现,尤其是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生存和独立面前所做出的选择,其背后包含了巨大的决心和牺牲。这个选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只有原子弹没有氢弹,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早打起来了。

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是威力级别是不一样的。

世界上当量最大的原子弹是常青藤行动中引爆的一枚叫做“国王”的原子弹。爆炸释放出来的能量是50万吨TNT炸药爆发的能量。

这枚原子弹是用之前美国库存的Mk-6D核弹改制而成,在“国王”里面装有60千克的浓缩铀,而本身“国王”的重量达到了3.9吨。

之所以一枚原子弹可以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这枚核弹采用了新的92点内爆设计,把将近四个核弹紧紧的“帖”在了一起后的引爆结果———如果熟悉原子弹的读者应该知道铀-235的临界质量是15公斤,而这枚炸弹里面装入了60公斤的铀-235。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十分不安全。

所以说,“国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所引爆的最大的核裂变装置研究意义大于实战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巨大的原子弹不安全,所以人类制造的原子弹大多数也就是2-3万吨当量的级别。毕竟实验是实验,而真正用起来可没有那么多精准的实验条件和保障手段。

2-3万吨是不是够用了呢?不是说之前一枚1.6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就毁灭了广岛吗?

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就有点天真了,广岛的确是挨了一颗原子弹,但真正毁灭广岛造成巨大伤亡的并不是原子弹本身,而是核爆炸所引发的大火。

广岛有大量的木质建筑物,在核爆炸的高温下,仅仅用了20分钟就烧成了灰。而真正的核爆炸只持续了3.7秒就结束了。直接的杀伤范围也就只有1.8公里左右。

如果看当时的现场照片你会发现,距离爆心不远的钢筋水泥建筑虽然报废了,但依旧没有完全坍塌。

对于二战后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物,2-3万吨当量的杀伤力其实是有限的。

在研制出氢弹之后有一个不成文的界线来区分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这就是当量,在3万吨以下的其实都是战术核武器,超过3万吨以上的核武器才是战略核武器。

3万吨的核武器是可以对城市目标形成巨大的密集伤害的。而现在超过3万吨的核武器例如30万吨级别和50万吨级别的核武器对城市目标可以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如果氢弹没有被发明出来的话,原子弹最终会成为一种高效的战场武器用于歼灭敌对有生力量。

这就会促使冲突的双方如果有核武器的话就会尽量的使用核武器作为高效炸弹而投放到战场中。理由很简单这只武器的威力是有上限的。

当时美苏冷战的时候其实就有这种趋势,美国和苏联都装备了大量的战术核武器。

但是为什么战术核武器没有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呢?原因就是氢弹被研制了出来。

相对于原子弹的当量天花板而言氢弹的当量可以认为是没有上限的,30-50万吨当量的氢弹唯一的目标就是对方的重要城市。这就形成了真正的核威慑,而且是不可防御和减轻的威慑。

相对于原子弹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的伤害,氢弹的伤害是完全无法承受的。也正因为如此,战场上对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是极其克制的,以至于至今没人敢用。

如果一旦使用,冲突会迅速升级,直至到最后氢弹出来放地图炮。

但如果没有氢弹呢?很多国家会认为自己的防御工事还能扛得住原子弹打击,于是就会肆无忌惮的使用原子弹。这其实就是一个威慑和平衡的点位问题了。觉得自己能扛住核打击其实就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想法。所以呢,好在氢弹诞生了,世界才真的和平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耐人寻味,也触及了许多历史和国际政治的核心。如果设想中国在当时没有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现在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境遇,很可能会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核武器的出现,本质上改变了全球的战争形态和力量对比。 在冷战时期,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中美贸易战最核心的几个驱动因素。要探讨“中国制造2025”是否是贸易战的“扳机”,以及如果它不那么高调,贸易战会不会晚几年发生,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是复杂的,并非单一事件引发。 它涉及经济结构、技术.............
  • 回答
    话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百家之中,各有所长,各有其道。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治国安邦,修身养性;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厚生,扶危济贫;法家推行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然而,到了汉武.............
  • 回答
    如果没有蒙古人的骤然兴起,金、宋对立的局面无疑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中国是否会南北统一,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金、宋对立局面可能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金、宋对立的本质。金朝由女真人建立,在灭辽之后,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南下灭亡北宋,将政权建立在中原地区,定都燕京.............
  • 回答
    如果中国当年选择了引进美国的F15战斗机,而非俄罗斯的苏27,那么中国空军乃至整个国家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的走向,无疑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个飞机”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深远的连锁反应,触及技术、战术、外交乃至工业体系的方方面面。一、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差异苏27的引进,虽然一开始.............
  • 回答
    当年如果中国没有落入列强手中,现在这个世界,恐怕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模样会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命运转折,更像是牵动了整个世界肌体的连锁反应,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如果中国当年没有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没有被列强随意瓜分、划分势.............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计划生育,中国的发展轨迹无疑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化将会是全方位的,从人口结构到社会经济,再到资源环境,甚至文化观念,都可能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人口规模的巨大差异。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中国的人口数量将会远远高于现在。想象一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拷问。如果当年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本海军,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是否会被日本灭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全局。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美国介入的连锁反.............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如果当年日军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把那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主力,一股脑儿地压向中国战场,那整个二战的格局,尤其是亚洲战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可能会是怎么一番景象。首先,得明白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略考量。日军当时是想通过“斩首行动”来瘫.............
  • 回答
    医闹问题,确实是个让人揪心又深思熟虑的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你说“无人愿当医生”,这话虽有些极端,但绝非空穴来风,其背后隐藏的担忧,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从医的初衷和梦想。哪个少年少女,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克服了数年寒窗苦读,最终披上白大褂,不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技.............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挠心挠肺,也让人心痒痒想。想当年,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哪个不是身怀绝技,一身反骨?宋江这个及时雨,能把这帮龙盘虎踞的江湖汉子聚拢到一起,本事不小。要是真不招安,直接拉杆子自己干,那场面,那格局,啧啧…… 我给你说道说道,这宋江要是称王,会是个啥样的王朝。一、 龙穴之地与根基稳固首先.............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气宗剑宗之争,无疑是武侠小说中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篇章。风清扬作为绝世高人,为何最终会退出华山,甚至没有出手击败气宗,这是一个常常被读者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华山派的局势、风清扬的性格以及气宗的强大之处。一、 气宗剑宗的根源与对立要理解风清扬为何没有直接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张昆玮在豆瓣征婚中未提及银屑病史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一段关系建立之初,信息披露的边界与责任。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来说,张昆玮的行为属于“未完全告知”。在一段关系,尤其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关系里,双方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分享自己的信息,包括个人情况、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健康状况,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中国军队,也就是人民解放军,在19901991年间出现在了海湾战场,代替伊拉克军队,那可就真是一场大戏了。 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会牵扯到多少变化,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解放军代替的是伊拉克军队。 这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在作战目标上.............
  • 回答
    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匮乏、国家建设任务艰巨,人口压力确实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当时没有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想要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更温和的、更具操作性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当时可能存在的、或者说理论上可以考虑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我会尽量详.............
  • 回答
    这是一场完全假设性的情景,因为实际中英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低,且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但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并假设中国拥有其当时(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开始有起色,但与西方仍有差距的时期)的武器装备,去与英国在马岛进行一场冲突,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推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假设.............
  • 回答
    南京国民政府是否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以及为何它最终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南京国民政府是否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南京国民政府确实汇聚了当时中国一批非常优秀且有影响力的精英人士。这些人包括: 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