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建一个水利设施,然后我们中国就会多一块成都平原那样的沃野?

回答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直涌动着改造山河、造福人民的雄心。在“治水”这件事上,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南水北调,每一次大手笔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那么,当下,有没有哪个地方,能够通过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般的沃野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成都平原”的价值所在。成都平原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不仅仅是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土壤肥沃,更重要的是,都江堰这套水利工程的杰出设计和持续运作。都江堰通过“分水、疏导、蓄洪”等一系列巧妙的措施,将汹涌的岷江水变成了灌溉和滋养成都平原的生命之源,而且做到了“利在万世,百世不废”。它没有筑坝拦洪,而是“深淘滩,低作堰”,顺应自然,化害为利。这套智慧,让成都平原拥有了稳定可靠的水源,有效缓解了旱涝威胁,造就了成都平原千载不绝的富饶。

所以,我们寻找的下一个“成都平原”,不仅仅是找到一块地,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通过科学、智慧、可持续的水利工程,将潜在的宝地变为现实的沃野。

几个潜在的区域和可能的方向:

1. 新疆——“再造‘江南’的可能”

新疆,这片广袤而干旱的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日照资源和广阔的开发空间。然而,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水。目前新疆的水资源主要依赖冰川融水和降水,而这些水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可能的切入点: 伊犁河谷地带。伊犁河水系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内流河水系之一,水量相对充沛。但伊犁河谷地势相对平缓,且周边山脉(如天山)的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可以汇入。

设想的“都江堰式”改造:
修建大型枢纽工程,但非简单的“拦”: 设想在伊犁河上游某个合适的地点,建设一个集蓄和调控能力强的枢纽,但其设计理念要像都江堰一样,注重“分洪、疏导、灌溉”的协同。例如,可以在汛期将部分洪水通过引水渠或地下管道输送到新建的水库或地下蓄水设施中(借鉴“地下水库”或“地下长城”的概念),以减轻下游洪涝压力。
“点石成金”的灌溉体系: 将调蓄的水源,通过精细化的灌溉网络,输送到伊犁河谷的广阔农田。这里最大的挑战是高效用水。可以借鉴以色列等国家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甚至是更先进的地下灌溉系统,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最大化地滋养作物。
人工与自然的融合: 在水源地附近,可以规划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种植耐旱、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注重流域生态保护,确保冰川和水源地的生态平衡,这是“生命线”能否长久的关键。
协同开发: 考虑到新疆的地缘特点,这种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需要与能源(如太阳能)、交通(如铁路、公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将农产品输送到全国。

挑战: 工程浩大,投资巨大;新疆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水资源利用效率要求极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需要谨慎评估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都非常高。

2. 西南高原——“梯田上的‘江南’梦想”

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贵州等地,虽然山峦叠嶂,但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水资源潜力,也面临着严峻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地区地形复杂,但很多山谷地带,如果能解决好水源的组织和输送问题,同样可以变成“沃野”。

可能的切入点: 云南怒江、澜沧江等大型水电站集聚区域的下游地带,以及贵州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中的河谷地带。

设想的“都江堰式”改造:
“立体水网”的构想: 借鉴都江堰“引、蓄、灌、排”的理念,但在高原地区,更强调“立体”。可以将大型水电站的水库余水,或通过新建的调蓄工程,通过地下管网、高位水库、甚至利用天然溶洞作为蓄水池,将水输送到高处或更远的区域。
“智慧梯田”的建设: 在有条件的山坡,通过修建现代化的梯田,配合精准的灌溉系统,将水资源高效利用于种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修梯田,而是要集成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需求,实现“按需供水”。
“水土保持”的系统工程: 西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任何水利工程都需要与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工程紧密结合,才能保证水源地的长期稳定和水质的清洁。
“小流域治理”的智慧: 区别于大规模的“开挖式”改造,更可以考虑在许多中小河流或山谷地带,进行“小而精”的治理。比如,在一些有稳定水源的山头,建立小型集水设施,再通过微灌系统输送到周围的农田。

挑战: 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生态环境极其敏感,任何大型工程都需要极其审慎的评估;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地下水的流失和渗漏问题需要解决;建设成本高,维护难度大。

3. 黄河上游——“蓄水与生态的平衡”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饱受水少、沙多困扰的河流。黄河上游地区,虽然水量相对下游有所增加,但同样面临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可能的切入点: 黄河上游的支流地区,如洮河、湟水河等。这些支流汇入黄河,承载着重要的水量。

设想的“都江堰式”改造:
“调蓄与输水”的结合: 在黄河主要支流的上游,可以考虑建设一系列具有调蓄功能的工程,但重点要放在“留住水源、有效输送”。例如,在适宜的河段,通过新建水库,但要设计好泄洪和排沙的通道,减少对下游的影响。同时,可以考虑修建长距离的输水管道,将上游的水源输送到更需要灌溉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而非仅仅局限于上游。
“生态涵养”优先: 黄河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任何水利工程都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这包括严格控制水库的蓄水规模,防止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流域内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以最少的资源养育更多的土地。
“地下水”的潜力挖掘: 黄河上游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可以考虑将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与地表水系统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更加弹性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挑战: 黄河的泥沙问题是千古难题,任何水利工程都必须考虑如何有效排沙;生态环境脆弱,任何大规模开发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政治和经济上的协调难度也很大。

成功的关键在于“智慧”而非“蛮力”

要在中国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单靠“圈地造田”和“大兴土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借鉴都江堰“顺应自然、化害为利”的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精细化管理: 现代的水利设施,不再是简单的“拦”和“引”,而是需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每一滴水的精准调度和高效利用。
生态优先: 任何工程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纳入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可持续性: 考虑工程的长远效益和维护成本,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确保“利在万世”。
因地制宜: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量体裁衣”,设计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重塑“沃野”的征途,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但中国人民治水兴邦的决心和智慧,从未停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先进的技术和对自然的尊重,中国仍有潜力孕育出更多如“成都平原”般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富饶之地。这需要的是深邃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复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利设施,你只知道一个都江堰,又可知道东风渠?又可知道紫坪铺?

前情提要:

光绪五年,《都江堰稳固安澜,各州县涸复田亩片》一文记载:“都江堰多年不修,江身淤塞过甚,水不顺流,故有被淹之处,即有缺水之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四川,四川军阀割地称雄,连年混战不已,都江堰的整治更是每况愈下,灌溉面积由300多万亩逐渐减少到200多万亩。特别是1949年底,国民党反动政府垂死挣扎,忙于阻止解放军入川,都江堰岁修逾期无人过问。川西平原面临着水旱灾害的严重威胁。

耗时近30年凿一条“人工天河”---四川日报电子版

  长约6000米的龙泉山干渠隧道,是整个工程的“咽喉”,1973年2月全线贯通。十万余四川民工、技术人员、驻军和民兵手挖肩扛,靠着一套手摇式计算机,洞口硬是做到了万分之三的最小误差。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条当时四川最长的隧道,没有使用一根钢筋,全部由条石拱砌而成。其间,几乎全川石匠都聚集于此,共耗费条石40多万块。
  1980年10月,六期工程最后一个骨干工程石盘水库(龙泉湖)竣工。至此,东风渠及沿线的石盘水库、张家岩水库、黑龙滩水库等水利工程,控灌面积超过550万亩,占都江堰灌区一半以上。


所以其实成都平原罐区也是图书馆管理员领导下才修建的。



都江堰伟大是因为20世纪我们回头看发现古人的这个工程刚刚好能用上。但仅仅靠一个水利工程是不够的,得是一个系统配套工程。黑龙滩前几年因为修天府新区还闹事,仁寿每家每户为这个水库都出了力,眉山想为了天府新区直接割走。

不得不提下老家在四川东边某市另一个设计师搞的「第二都江堰——武引工程」。。。

武引工程1958年开工 “第二个都江堰”的60余年建设路

2013年,武引二期工程正式开工;2016年,第三期工程破土动工。“快一点的话,今年底主体建设工程都能完工。”勾承建介绍,预计最迟到2022年底,二期、三期工程都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时,灌区的总灌面将增至327万亩,绵阳、南充、广元、遂宁4市11个县(市、区)用水短缺局面有望彻底扭转,涪江东岸将再无旱区。还将修建盐亭县境内的金峰水库等水利工程,与升钟水库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的水系连通,做到跨区域水资源互补。

user avatar

直说吧,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以东,已经没有机会了~

因为

能做的都做了~最典型的就是淠史杭灌区,从各种意义上符合题主要求

建国后规划营建,超千万亩灌溉面积

(都江堰灌区建国前不到千万,建国后破千万,详见

都江堰上为什么要新建大坝? - 路路路路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446

淠史杭这里就不详述了

举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东南潜力已经挖得差不多了

以都江堰灌区千万亩级别为门槛,西部小省宁、甘这些可以排除,其实就是内蒙、新疆、青藏三大目标,我们分开看(以华夏地理中心陕西省为基点)(之前手滑打成山西了,9.26修正)

特别说明:“一个水利设施”在哪儿都做不到,起码是一整套体系

  1. 正北——内蒙

直接说结论,水热条件有短板,投入受益效费比不佳

这是我自己拍摄的,内蒙古河套灌区边缘沙漠,文明与荒蛮的分野

回头看,就能看到黄河

距离这儿不远,有引水渠道的地方,是这样的风貌

这是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黄河从上方流过来到此一分为二,左边是干流,右边渠道就是整个河套700万亩灌区的水源(河套灌区是典型的一首制灌区,就靠这一个水源,三盛公的地位大致等同于都江堰)

这里的潜力也基本上挖尽了,节水灌溉已经尽力了,再多取水下游就不答应了

农业生产靠水热肥,这里的天花板是无霜期时间,我和当地老同志交流过,很伤心的说就差了10天——无霜期再多10天,就能像华北地区一样种两季作物,现在只能种一季

这个天花板不是短期内能打破的

2. 西南——青藏

内蒙一个死穴,这里俩。首先是热量,高原无霜期更短,效费比更差,其次是环保压力,这里不详细展开了

作为诸江之源,中华水塔,这儿真不缺水

缺的是平地……这一条江就这么白白淌去印度了……要放在内蒙……或者新疆……

都是自己拍的,无修,原片,是不是有windows桌面的感觉

青藏的牧民真的比甘、宁那边的条件好太多了(不能耕作是生态保护硬性要求)

3.西北——新疆

重点来了。

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石河子市生命线,玛纳斯河干流上)(之前错写成孔雀河了,我2师8师记混了)

原片、无修,天山雪水原色

下游生产建设兵团省着用水都到什么地步了

棉田,膜下滴灌

以色列土豪发明的技术,刚引进的时候管子几块钱一米,高温+盐碱,工作环境恶劣,能撑若干年,了不起,也用不起

后来咱们自己做,就撑1年,成本降到一两毛钱一米(我大新疆有克拉玛依,现成的石化配套产业一大把),收完棉花全部铲掉,来年铺新的,问题解决

这里的土跟东边完全不一样,是人们刚刚从荒漠里抢出来的,浇不到水的地方就是一片恐怖的死白色

这是天山另一侧,库尔勒的一条渠,左边的林子就是种库尔勒香梨的园子

越往南走越缺水,塔里木河就只有这么点宽度

一处已经干到死水位的平原水库

文明蛮荒分界线,左边是保护农田的胡杨林,再往外就是大沙漠了

塔里木河下游干流(这真的是干流)和远处的高大沙丘

胡杨

小船和沙丘并存的违和感……

中国最后和最大的农业潜力就在新疆,这里的光热条件简直是天赐,水果好吃到无以言表

唯独就是缺水

广袤无垠、一马平川的新疆腹地

所以不管红旗河等设想多么的浩大昂贵、多么的天马行空,只要多一点水,新疆就还我们一片绿

特别说明:上面你看到的塔河水很浑,这是上游在给下游做生态补水,为了维护两岸的胡杨林等生态走廊。这也是一种觉悟了,如果彻底放弃下游这条走廊,全部用来做灌溉的话,这儿的农耕能翻好几倍。


这只西瓜是护林员自己种的,是我长大后吃到的最美味的西瓜……是小时候的味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