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孔子和马克思见面,会成为朋友吗?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能否成为朋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点乃至哲学体系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可能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看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 潜在的共同点与吸引力:

尽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审视孔子和马克思的思想,我们能够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共同之处,这些也可能成为他们相互吸引的基础:

对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关注:
孔子: 孔子毕生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他强调“仁”、“礼”、“义”、“智”、“信”,认为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能够实现社会的大同。他反对“乱”,渴望一个“民无所忿忿”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 马克思则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底层人民的苦难。他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追求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生产资料公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他的目标也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少痛苦的社会。

联系点: 两者都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痛苦感到担忧,都试图提出一套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构建一个更理想的社会。虽然他们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理想社会的形态截然不同,但那份对“好社会”的追求是共通的。

对人性本质的探索:
孔子: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礼仪对人的塑造作用。他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圣贤之道,达到“仁”的境界,实现道德的升华。
马克思: 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被商品化、被剥削,导致了“人的异化”。他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人能够摆脱异化,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联系点: 两者都对“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都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都相信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实现人的潜能。

批判现实的不完美:
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目睹了周礼的衰败、诸侯争霸的混乱。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政治黑暗和道德沦丧的反思与批判。
马克思: 马克思则生活在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深刻体验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他的著作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尖锐批判。

联系点: 两人都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弊端深恶痛绝,并试图通过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这种批判精神是思想家共有的特质。

实践与行动的导向:
孔子: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更是实践者。他周游列国,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付诸实践,辅佐君王,教化民众。
马克思: 马克思更是坚信“哲学家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他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撰写《共产党宣言》,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

联系点: 两者都不是纯粹的理论家,都渴望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变革。这种行动的冲动,可能会让他们在某些层面上产生共鸣。

二、 巨大的分歧与挑战:

然而,他们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将是他们成为朋友的巨大阻碍:

社会结构和变革的根本理念:
孔子: 孔子的理想社会建立在宗法制和等级秩序之上。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通过个体道德的修养和各司其职,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他的变革思路是“复礼”,回到一个理想化的过去。
马克思: 马克思则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他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他的变革思路是面向未来,颠覆性的创造。

分歧点: 孔子是维护和复兴传统秩序的,而马克思是颠覆和创造新秩序的。孔子期望的是渐进式的道德改良,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彻底的社会革命。这就像一个试图修补漏水屋顶的人遇到一个主张拆除重建的人,很难找到共同的行动基础。

价值观的核心区别:
孔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情感联系和责任义务。他强调的是“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内省和对他人的尊重来达到仁的境界。
马克思: 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阶级斗争和物质生产力。虽然他也谈论解放,但他关注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对人的解放。他的“人”的概念更多是作为生产力或阶级的一员。

分歧点: 孔子重德治、重人伦关系,而马克思重经济基础、重阶级属性。孔子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可能会认为孔子的“仁”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道德说教,而孔子可能会认为马克思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是“非仁”的行为。

方法论的根本差异:
孔子: 孔子的方法是“教化”,是教育、引导、劝诫。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来感化他人,实现“化民成俗”。
马克思: 马克思的方法是“革命”,是推翻、斗争、改造。他认为只有通过激烈的斗争才能打破旧的束缚,实现社会转型。

分歧点: 一种是和平的、渐进的、自上而下的(虽然他自己也试图推销自己的理念)方式,另一种是激烈、革命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他们的“改变世界”的方式是截然相反的。

对“利”和“义”的理解:
孔子: 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是卑劣的,而应该以“义”为先。
马克思: 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下利益的驱动和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他并非完全否定“利”,而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剥削使得追求“利”的本质变成了一种压迫。

分歧点: 虽然孔子也批判“利”的过度追求,但他的出发点是道德修养,而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的经济分析。马克思可能会认为孔子对“义”的理解,在没有改变生产关系的情况下,是一种安慰剂,甚至是一种维护既有秩序的意识形态。

三、 如果他们相遇,会是怎样的场景?

假设孔子和马克思在某个虚拟空间中相遇,他们可能会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其过程可能非常精彩但也充满辩论:

1. 初遇与试探:
孔子可能会带着礼貌和好奇心,询问马克思来自何处,关注什么。他可能会对马克思那种激进的语言和对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感到不解,但也会被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吸引。
马克思则会直接切入社会现实问题,可能会用他特有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审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体系。他可能会认为孔子的“仁”和“礼”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是对被统治者的精神麻醉。

2. 思想的辩论:
关于社会变革: 孔子可能会劝导马克思要注重道德教化,循序渐进,以礼服人。而马克思则会反驳,认为在根深蒂固的经济剥削面前,道德的力量是苍白的,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关于人性: 孔子会强调人的向善可能,以及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马克思则会强调环境对人的异化,以及阶级属性对人的决定性影响。
关于理想社会: 孔子会描述一个等级分明但和谐安定的“大同”社会,强调人伦关系。马克思会描绘一个无阶级、无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孔子可能会觉得马克思的理想社会缺乏人情味,过于冰冷,甚至难以实现;马克思则可能认为孔子的理想社会不过是旧制度的修饰,无法触及根本问题。

3. 潜在的尊重与理解的可能:
如果他们能超越彼此的预设,进行真诚的对话,他们或许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孔子可能会认识到马克思对底层人民苦难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尽管不认同其方法。马克思也可能认识到孔子对社会和谐的渴望以及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尽管认为其理论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里最深刻的思考者,都对人类的命运负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连接。

结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可能性不大,但并非完全没有。

成为“理解但不同意”的学界同道,可能性较大。 如果他们能放下各自的体系预设,以一种纯粹学术的态度交流,他们可以就社会、人性和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对方思想的亮点,例如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精微分析,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宏观洞察。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可能性非常小。 朋友通常意味着在价值观和行动方向上有一定的共鸣,或者至少是可以相互支持的。孔子和马克思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最终的社会理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反对革命,崇尚秩序;马克思推崇革命,颠覆秩序。这种根本性的分歧,很难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他们可能像是两位对“幸福生活”有着不同定义且追求路径迥异的建筑师。他们都想为人类建造更好的居所,但一位倾向于在旧的稳固基础上精雕细琢、不断修缮,另一位则主张推倒重来,按照全新的蓝图进行建造。他们可以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愿景,但很难真正成为一起工作的伙伴。

最终,他们更可能是一种思想上的相互砥砺和辩论,而非生活中的惺惺相惜。 孔子和马克思的相遇,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但要成为朋友,他们需要跨越太多深刻的理念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卡尔:夫子,久仰久仰。


孔子:马子,多闻你的大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卡尔:不敢,不敢,还是叫我小马吧。知道您爱吃束脩,特地给您整了十条腌制的德国肘子,希望合您的胃口。


孔子:马子过谦了,最近读到你的作品,很受鼓舞。上一次有这种启发,还是读了老子的阴阳之说。你的论著,倒也颇有阴阳互辩的意味。


卡尔:文明的发展总要建立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之上,老子在世界之林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不过我的辩证理论更多是参考了黑子的学说。


孔子:(小声地)子路,黑子是谁?


子路:乃是黑格尔,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


孔子:哈哈哈哈,原来如此。古典哲学什么的,我最喜欢了。


卡尔:夫子,您这位弟子也是见多识广啊。


孔子:子路是跟随我最久的学生,做事果断,信守诺言。他不但文学修养很高,还会打仗,会治理城邦。我靠教书连糊口都困难,多亏子路他们时常帮衬救济。


子路:夫子,可不能这么说。子路甘愿跟随夫子,步亦步,趋亦趋,驰亦驰。只是夫子奔逸绝尘,连颜回都跟不上,更别说我了。


卡尔:哈哈哈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也有位益友,叫恩格斯,我的生活也多靠他来资助。刚才的十条熏肉,还是他赞助的呢。


孔子:善!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享用……


子路:(小声地)夫子,咱们不是一直说要恢复周礼吗?


孔子:不错嘛,你已经由严肃而相信了。不过我们搞论说的,还讲究由忠信以宽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来判断。礼之用,和为贵。追求周礼的德,本意是追求世界的美好,闭门不纳,强不知以为知才很可怕。


卡尔:夫子说得很好,素来听说您尊贤好学,今日一见,令卡尔大为心折。听夫子所言,您也一直致力于追求世界的美好,人民的幸福?


孔子:是啊,我一直期盼着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点子,你一向了解我的愿景,你来说说看吧。


曾点:我喜欢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卡尔:您描绘得很令人神往啊!为什么不叫您曾子呢?


曾点:因为曾子是我儿子。


孔子:马子你呢?有什么志向?


卡尔:我们国家有一位德子,在他的书里这样说道,“只有每天都努力追求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有享受二者的权利!就如此般,被危险环绕,度过他童年,成年和暮年辛劳的岁月。 这样的人群是我所愿的,在自由的土地上屹立着自由的人民。在这一刻我就能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我尘世生命的痕迹就将不会沉没于虚无。”我希望无产阶级都联合起来,去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在那一刻,我才会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孔子:子路,你怎么看?


子路:同样是民本,他和我们的追求看似接近,但达到的手段却截然不同。我们希望用道德和礼教来获得长治久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他强调的则是通过斗争,这严重违背了礼法,真是礼崩乐坏!我看,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呵呵,子路,你应该记得我说过,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志已同,道未合,我愿意称其为同志。


卡尔:是的,同志!


孔子:我们和你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你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卡尔:说得太好了,这很历史唯物主义。


孔子: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


奔涌吧,后浪!

user avatar

一切的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马克思在孔子的环境里,必不能写出《资本论》;孔子在马克思的环境里也说不出《论语》里的话。

当抽离了具体的环境乃至时代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而是几个被臆想出来的时代传声筒罢了。

马克思喷孔子也好,与孔夫子交朋友也好,乃至被孔夫子镇压也罢。说到底,不过让两位在各位脑海里的臆想的阶级问题被如何如何的解决或者调和。

倘若真把二者放入相似的历史环境去比对,那么还是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意义。

孔子,殷人(不受周人待见),落魄小贵族。打破了“学在官府”这个东西。

马克思,犹太人(不受待见),中上层家庭,站到了无产阶级。

你会看到,他们二者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都代表了当时历史的方向。把孔夫子捉来马克思那时,成长十几二十年年未必比马克思差;马克思弄去同样对待老马未必不会去整理诗经之类。

user avatar

脑洞一个。

孔子和马克思都有一个特点,自己不大会赚钱。后面基本都是富二代富一代的学生、朋友资助,完成了人生哲学的构建。

在这一点上,两人都能拿出具体的案例相互交流和感激。

比较认同两人的社会学说是大相径庭的。

孔子以教育统治阶层为目标,马克思教育无产者要认清社会运行本质,虽然他本人有表达过暴力反抗不是他本意,但是他的学说自带革命属性。

从才情来看,两个人应该是能聊到一起的。

突然想起一个科幻口才剧,10000多岁的耶稣,东游碰到了佛陀,跟佛陀学习哲学,然后回到地中海沿岸宣传他的哲学。这个脑洞挺大。

user avatar

孔子不是思想家,庄子以道修身,对“道”有一点了解,庄子总是说孔子不懂“道”。

孔子是教育家,是社会活动家,如果孔子和马克思见面,大概不会太投机。

如果马克思见到老子,估计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天地万物都是向“反”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说:“否定之否定”,事物是向否定自己的方面转化。

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才是世界的主人”。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追求垄断,垄断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成为公有制,消灭资产阶级。

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马克思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老子说:“无私成就大私”。

马克思说:“公有制”。

我总觉得马克思是现代老子,西方文明至于马克思,终于认识到东方文明的“哲学”了。或许这就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能否成为朋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点乃至哲学体系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可能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看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一、 潜在的共同点与吸引力:尽管看似风马.............
  •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最坚持的:仁者爱人.............
  • 回答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回首望去,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千古巨擘的思想,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时至今日,它们的光芒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肌理中,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先说说孔子。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尽管我.............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兴奋的问题!如果李云龙、丁伟、孔捷和楚云飞这四位老爷子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我这研究生生涯绝对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全看我自己的造化了。具体跟谁,我得好好斟酌一番,毕竟这关系到我未来的学术之路,乃至整个人生观的塑造。首先排除的是孔捷。 别误会,不是说孔捷不行。恰恰相反,孔捷是一位非常稳.............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区分一个人是真心诚意地践行道德,还是只是在伪装,确实是一门学问。平日里总爱讲道理的人,仔细观察,确实能看出不少端倪,他们各自的“讲道理”方式和内在的驱动力,往往透露出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真正的道德君子和伪善的奸猾小人,在“讲道理”这件事上,核心区别在于他们的“本”与“末”——内在的德行与外.............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站在我们面前,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再想想那些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把心灵鸡汤、成功学卖得风生水起的罗振宇、陈安之们。那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能否在当今的知识付费时代,像他们一样,凭一张嘴就收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的钱袋子呢?咱们先得承认,孔子本身就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
  • 回答
    想孔子这号人物,要是搁咱们这会儿,我估摸着,活下去,但绝对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种“圣人”模样。首先得说,孔老夫子那套“仁义礼智信”,搁现在也不是没人信。你看那些强调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圈子,不还是挺吃香的吗?那些国学馆、私塾式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讲座,总有人捧场。孔子要是能把他的思想用现在人能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让孔子穿越时空,来治理现代中国,那画面,啧啧,绝对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可能性。初来乍到的孔子,或许会先陷入一片茫然。 想象一下,他从春秋时期的车马慢悠悠,突然置身于钢铁森林般的城市,车辆川流不息,信息爆炸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那些飞来飞去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仁爱与礼仪的圣人,手握国家大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简单的“仁政”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一个文化的重塑。首先,在政治上,孔子治国,绝不会是权力至上的君主制。他会以“德治”为核心,将“仁”和“礼”渗透到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选贤任能,而非世袭或权.............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倘若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国度能全然秉持孔子仁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根本,一路发展壮大,那么其强大之处,绝非仅止于兵戈强盛,而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仁政的根基在于人心。 孔子所倡导的“仁”,核心在于“爱人”。一个真正施行仁政的国家,首要的便是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 回答
    孔子的确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君王嘛,理应“爱民如子”,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的福祉;臣子呢,则要“忠君”,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等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哲学。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更深层次的.............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孔子对学生“72贤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孔子个人能力或学生素质的问题,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社会现实以及儒家思想传播过程的深刻反思。一、 孔子对“72贤人”的期待与宣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为何会对他的学生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并对.............
  • 回答
    要理解孔子说的“仁”,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不断被阐释的理念,而不是一本僵死的说明书。孔子“仁”这字儿,就像是一颗种子,他洒下去,后人跟着一块儿培育,每个人看到的都会有点儿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它最根儿上的那个意思。“仁”的根子:爱人,以及推己及人孔子最直白地说“仁者,爱人”。这话说得简练,但背后道理可.............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