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战争中,军师与计谋这些因素是不是已经不太重要了?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里,“军师”和“计谋”这两个词,乍一听,似乎带着浓厚的历史色彩,与钢铁洪流、信息化作战的现代战场格格不入。人们的脑海里,更多的是无人机掠过的身影,是精确制导导弹划破天际的轨迹,是网络攻击中无形的交锋。那么,在这样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传统的军师角色和那些层出不穷的计谋,是否真的已经沦为了历史的尘埃,变得无关紧要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清楚“军师”和“计谋”在现代战争中的具体体现和功能。如果把古代的军师理解为那些在案前运筹帷幄,以智谋取胜的谋士,那么现代战场上,类似的角色依然存在,只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施展舞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军师”这个角色的现代演变。

古代的军师,通常依靠个人的智慧、对战场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敌我双方心理的洞察,以及对后勤、地形等要素的综合分析来制定战略战术。他们是战争的“智囊团”。在现代战争中,这种“智囊团”的功能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庞大、复杂和专业化。

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情报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由无数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的参谋机构,他们就像现代的“军师团”。他们负责收集来自卫星、侦察机、无人机、网络侦察、信号情报等各种渠道的海量信息,并对其进行甄别、研判,为最高指挥官提供决策依据。他们分析敌人的兵力部署、意图、装备性能、后勤保障,以及对己方兵力的评估。这个过程,其复杂性和专业性远超古代任何一位军师。可以说,现代的参谋机构就是古代军师职能的集体化和科技化。
战略规划与战役筹划: 宏观的战略目标需要分解为具体的战役计划,而战役计划又需要细化为战术行动。这其中的“运筹帷幄”依然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现代的指挥官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何利用精确打击武器摧毁敌方关键节点?如何通过电子战扰乱敌方通信和指挥?如何运用网络战打击敌方基础设施?如何协调空、陆、海、天、网等多维作战力量?如何应对敌方的反制措施?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参谋人员进行周密的规划和精细的推演。即使是自动化指挥系统,也需要人类专家设定参数、制定规则和最终决策。
心理战与认知战: 古代的军师也懂得利用心理战,比如疑兵之计、离间计等。现代战争将心理战和认知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媒体、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等手段,影响敌方士兵和民众的士气,制造混乱和不信任,削弱其抵抗意志,甚至颠覆其价值观。这需要精通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来策划和执行,其复杂性和影响范围也远超古代。
技术应用与创新: 现代战争中,技术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军师的角色也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他们需要理解和评估新技术的潜力,并将其融入作战计划。比如,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目标识别和战场态势感知?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敌方动向?如何利用高超音速武器突破敌方防御?这些都需要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的“智囊”来推动。

再来看看“计谋”的演变。

古代的计谋,很多是基于对人性和局势的把握,比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欲擒故纵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现代的计谋,同样存在,但它们更加系统化、科技化,并且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组合。

信息优势与欺骗: 信息战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干扰敌方情报系统、制造虚假情报、利用网络漏洞等方式,制造信息优势,从而达到欺骗敌人、迷惑敌人的目的。比如,通过大量释放虚假电磁信号,诱使敌方将宝贵的防空火力倾泻到错误的目标上;或者在网络空间植入恶意软件,窃取或破坏敌方关键数据。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现代版的“疑兵之计”或“反间计”,只是载体和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节点打击与瘫痪: 现代战争更注重打击敌方的关键节点,尤其是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后勤枢纽等。一旦这些节点被有效打击,整个敌方体系就可能迅速瓦解。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方式,需要对敌方体系的脆弱性有深刻的理解,并精确计算打击的时机和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计谋。
体系对抗与耦合: 现代战争不再是单兵种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将陆海空天网等多种作战力量有机地耦合起来,形成协同优势,才是取胜的关键。如何在作战中实现这种高效的体系耦合,如何打乱敌方的体系运作,使其“失灵”,这本身就需要精巧的计谋来设计。比如,利用无人机集群进行大规模袭扰,消耗敌方的防空资源,为后续的精确打击创造机会。
非对称作战与奇袭: 在实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弱势一方常常会采取非对称作战的计谋来弥补差距。这包括利用游击战术、特种作战、以及技术上的突破进行奇袭。例如,利用高科技装备对敌方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或者通过隐蔽渗透摧毁敌方关键设施。这些“以弱胜强”的例子,都离不开精巧的计谋设计。
灰色地带作战: 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现代战争还大量运用“灰色地带”的手段,即介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模糊地带。这包括经济制裁、法律战、舆论战、代理人战争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往往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精密的计谋策划,旨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

所以,军师与计谋在现代战争中是否不重要了?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可以说是愈发重要。

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已经与古代大相径庭。

“军师”从个体变成了集体和系统: 那个单枪匹马、舌战群儒的传奇军师形象,在现代战场上已经被庞大的情报分析机构、参谋部、政策研究部门、网络战专家团队等所取代。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通过集体协作、数据分析、模型推演和技术手段来体现的。
“计谋”从经验的艺术变成了科学的计算与创新: 计谋不再仅仅是凭借经验和直觉,而是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对复杂系统的建模、对新技术应用的深刻理解之上。计谋的制定,也更加强调风险评估、效能分析和可操作性。同时,现代战争也催生出全新的计谋形式,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和认知领域。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现代战争的特点,这些特点确实对传统的“计谋”提出了挑战:

技术的绝对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压倒性技术优势的一方,可以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和精准的打击能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给对方施展计谋的空间。但即便如此,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达到最佳效果,以及如何应对敌方可能存在的突破性技术,依然需要计谋。
快速反应与情报透明: 在信息化程度极高的战场,情报的传递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敌我双方的动向往往暴露在对方的“雷达”之下。这使得一些传统的、依赖于信息不对称和延迟的计谋,其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例如,大规模的欺骗性集结可能很快被对方察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谋无效,而是对计谋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结来说:

现代战争并非是“去计谋化”的时代,恰恰相反,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计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更加多元。只不过,那个手持羽扇、指挥若定的“军师”形象,已经被庞大、专业化的智库和决策支持系统所取代。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计谋”的手段,如今已经融入了信息战、网络战、认知战以及多维联合作战的体系之中。

可以说,现代战争的“军师”更加依赖于技术和团队的协同作战,而现代的“计谋”则更加强调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对信息优势的运用以及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这两者在现代战争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其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只是我们可能需要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忽略了这些“软实力”和“智慧博弈”,单纯依赖技术装备,往往会在现代战争的复杂博弈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辽沈战役时林彪多次公开表示他之所以能“百战百胜”,完全是靠东野二局及时破译国民党东北一线军队与南京国防部的电报。

user avatar

蛤?军队不要参谋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