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战争中大国一方的很多兵种都可以做到零伤亡,那为什么步兵的伤亡依旧无法避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战争中一些核心的矛盾和现实。你说“很多兵种都可以做到零伤亡”,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即便是最“高科技”的兵种,想要保证绝对零伤亡,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其难度依然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步兵,一些技术兵种在特定作战场景下,伤亡率可以做到显著降低。

那么,为什么步兵的伤亡在现代战争中依旧难以避免呢?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

一、步兵的“战场存在感”和“不可替代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步兵是什么。他们是战场上最基础、最直接的作战力量。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总有需要“人”去占领、去控制、去搜寻、去近距离交战的场景。无人机可以侦察,炮兵可以火力压制,坦克可以进行正面突破,但最终要牢牢掌握一块土地,需要步兵用双脚去丈量,用血肉去守护。

试想一下,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可以摧毁一个敌方阵地,但它无法在废墟中抓捕残余的抵抗人员;一架武装直升机可以提供空中支援,但它无法在复杂地形中对付隐藏在街角或建筑物内的敌人。这种“贴身肉搏”式的交锋,几乎是步兵的专属。而一旦进入这种近距离的对抗,危险性自然会大幅上升,伤亡也随之而来。

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现代战场绝非真空。即使是高科技装备,也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运行。而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地形的挑战: 城市战、丛林战、山地战,这些复杂的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高科技装备的效能。建筑物的遮挡、植被的掩护,都让远程打击和精确制导变得更加困难。步兵却必须在这种环境中穿行,他们的行动轨迹和暴露时间都大大增加。
敌人的适应性: 敌人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利用地形,会使用伪装,会设置陷阱,会进行游击战。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型装备被远程摧毁时,他们会转向更“原始”但对步兵来说同样致命的手段——地雷、简易爆炸装置(IEDs)、埋伏等等。这些都是对步兵而言最直接的威胁。
天气和环境因素: 恶劣的天气条件会影响无人机的飞行,会干扰雷达和通信,甚至会影响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在这种情况下,步兵往往是唯一能够继续执行任务的兵种。

三、高科技装备的局限性与“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你说“很多兵种都可以做到零伤亡”,这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技术兵种的优势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人员直接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例如:

航空兵/无人机: 可以在高空或安全距离发动攻击,但本身也可能被敌方防空武器击落。飞行员或操作员的生命安全也需要考虑。
炮兵/导弹部队: 通过远程精确打击,可以消灭敌方目标,但他们的阵地也可能被敌方侦察和反击。发射和指挥人员同样面临风险。
特种作战部队: 虽然装备精良,战术灵活,但他们往往执行最危险的任务,深入敌后,与敌人进行近距离的交火,伤亡率相对也较高。

而步兵,特别是执行攻坚、清剿、占领任务的步兵,往往是高科技打击的“收尾者”。他们需要进入被火力“洗礼”过的区域,但这个区域是否真的安全,是否还有隐藏的威胁,是需要步兵用自己的肉眼和经验去判断的。这种“最后一公里”的触碰和搜寻,是高科技难以完全替代的,也是步兵伤亡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非对称性”的冲突与意想不到的威胁

在现代战争中,虽然大国可能拥有压倒性的技术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冲突都是对称的。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极端组织,或者处于劣势的一方,会采取非常规的作战方式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

自杀式袭击和IEDs: 这些是步兵最头疼的威胁之一。它们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和完全规避,一旦触发,造成的杀伤力巨大。
城市环境下的伏击: 敌人可以藏匿在任何建筑物的任何角落,利用普通民用物品进行伪装。步兵在搜寻和推进的过程中,极易遭遇突如其来的近距离火力。
精神战和心理攻击: 敌人可能利用宣传、制造恐怖气氛,对步兵的心理造成压力,增加他们的失误和风险。

五、人性的弱点与战斗的复杂性

即便是最先进的装备,也需要人去操作、去指挥、去协同。人在战场上会疲惫,会紧张,会犯错。

感知限制: 即使有传感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依然是获取战场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混乱的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局限性依然存在。
决策压力: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步兵指挥官和士兵需要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判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伤亡。
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相较于远程打击,步兵在接触敌人时,更容易受到战争法规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例如如何处理平民、如何区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等,这也会增加其行动的复杂性和风险。

总结一下:

步兵在现代战争中之所以伤亡难以避免,是因为他们承担着许多高科技装备难以替代的“近距离接触”和“实地控制”的任务。战场环境的复杂性、敌人的适应性、非对称作战的威胁,以及人类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都使得步兵在执行任务时,不得不面对直接的、难以完全规避的危险。

科技确实在不断进步,它可以在很多方面降低步兵的伤亡,例如更好的防护装备、更精准的火力支援、更有效的侦察手段等等。但只要战争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对抗,只要有需要有人去占领、去控制、去搜寻、去近距离交战,那么步兵就永远是战场上最危险,也最可能付出牺牲的兵种之一。他们的“零伤亡”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非现实能够完全达成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预设的这个结论就错了啊。

海湾战争战后美军对353名战斗伤员(在战斗行动中受伤)中的204人进行调查,得出伤者MOS的分布如下。

战死者的MOS分布未找到,但是通过常识不难想象,战死和受伤应该是成某种比例的。

可见,步兵(CMF11序列)虽占最大一部分22%,但根本不占“绝大多数”,而其他兵种同样会面临伤亡。比如装甲兵(CMF19)贡献了14%的负伤率,考虑到一个部队中的11比19要多一些,从人均伤亡率上装甲兵和步兵应该是不遑多让的。

此外并列排名第三的是三个战斗勤务支援兵种:军需兵(CMF 77 QM)、机械兵(CMF 63 Mech)和运输兵(CMF 88 Trans),各占9%。注意这三个兵种理论上是不用上前线的。

排在再往后的才是战斗支援兵种信号兵(CMF 31 Sig)、野战炮兵(CMF 13 FA)、工程兵(CMF 12 Eng)和卫生兵(CMF 91 Med)。其他MOS还占21%(包括陆战队、海军、空军的全部MOS)。

在战斗中给美军地面部队带来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友方火力支援(空中支援和火炮),其次是伊军的火炮,第三是双方投下的未爆弹和地雷,第四才是伊军的直接火力。美军在推进中通常以营特遣队为基本结构编组,一个营特遣队(包括辎重队)构成一个整体队形实施机动和攻防。如果遭到伊军(或友军)火力打击,各兵种都可能遭到伤亡。特别是驾驶软车辆的战勤支援兵种,受到伤亡的可能尤其大。此外,伊军发射了大量“飞毛腿”导弹,取得战果的目标都是纵深的美军后方设施,其中一发打到宰赫兰的美军兵营里,直接炸死29人,这些人的死亡显然和兵种无关。至于步兵的伤亡,布莱德雷战车的防护能力不足以及大量友方误击事件的发生可能起到了主要贡献。

其实不止友方远射火力不靠谱,友方直射火力也很致命。如2月27日凌晨2点,美第41步兵团1营特遣队B连在诺福克调整线遭到伊军伏击,双方交战1个小时,美军最初没有伤亡;此时友军第66装甲团2营B连赶来增援,坦克兵将热像仪中被伊军RPG攻击的布莱德雷步兵战车当做了正在开火的伊军坦克,当即发扬精准火力,在2000米上一轮齐射把41团1营B连(欠1排)的8辆步兵战车击毁5辆,B连参谋军士也被打死;同属第41团1营特遣队的第66装甲团3营B连的M1A1被伊军步兵RPG伏击,跟随连长在战场上倒车想甩开距离,结果被66装甲团2营误判为开进中的敌方坦克连,又一轮齐射击毁击伤了5辆(倒车没有好下场啊!),美军8死32伤。最后发现,美军车辆上的弹孔几乎都是美军自己的贫铀弹造成的。

还有很多战斗伤亡是因为,如下图中的三个案例……这类伤亡也是不分兵种的,但听说步兵要稍微高一些:或许是因为步兵的AFQT分数要求低吧(笑)。

“(一名士兵)虽然已经被(另一士兵)提醒过那是一枚集束弹药,但还是踢了一脚。结果炸弹爆炸。”
“(一名士兵)被告知某装置是无害的。他捡起该装置,扔给他的一个朋友。可他朋友没接住,装置砸在了头盔上。装置爆炸,他的朋友当场死亡。”
“(一名士兵)捡到了一枚集束弹药。他不确定那是什么东西,所以决定最安全的方法是把它引爆。他向它投掷石头、板件等等,但装置没有爆炸。他于是把炸弹捡起,准备上交给指挥官(指挥官:妈的我跟你有仇吗?)拆除。在送去的路上,他把炸弹掉在了地上,炸弹爆炸。”

……

你看,这问题根本就不成立。这让人怎么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战争中一些核心的矛盾和现实。你说“很多兵种都可以做到零伤亡”,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即便是最“高科技”的兵种,想要保证绝对零伤亡,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其难度依然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步兵,一些技术兵种在特定.............
  • 回答
    牵引炮兵:现代战场上的“老兵不死”在现代战争日益强调高科技、高精度和高机动性的今天,那些装备着硕大炮管、由卡车或装甲车辆牵引的传统牵引炮兵,似乎显得有些“老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被我们亲切地称为“铁炮”的大家伙,在现代战场上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存在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是其他火炮难.............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民国黄金十年(通常指19271937年)和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哪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更大,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两个时期各自的贡献、局限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两者在方向、重点和手段上都有显著差异,也都在特定领域奠定了基.............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河中,蕴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刻洞察。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涌现,则如一声惊雷,炸裂出新的视角与表达。这两者,看似分属迥异的文明土壤,但当我们细细探寻它们各自的精神内核时,会发现其中竟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契合点,甚至能够碰撞出引人入胜的融合火花。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
  • 回答
    “中国现代婚姻是否正在成为一场女性剥削男性、奴役男性的游戏?”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具争议和敏感的话题,它反映了一些人在婚姻关系中感受到的压力、不公以及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思。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判断,并尝试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呈现。首先,我们.............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仿佛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掷下了一颗惊雷。如果一个现代人,拥有如今浩瀚如烟的知识,被放逐到了秦朝统一之后那个蒸腾着铜臭与铁血的时代,他能够搅动的涟漪,其深远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料。首先,这个人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之中。秦朝,虽然完成了中国的.............
  • 回答
    “一发入魂”这个词,对于像大和级战列舰这样庞然大物来说,恐怕是个不太现实的愿望,尤其是在现代常规武器的语境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方面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承认,现代武器的威力跟二战时期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可问题在于,大和级的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为了对抗当时的重型舰艇,它的防护能力,尤其是在.............
  • 回答
    海湾战争中步枪的“弹药消耗比”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单兵武器威力的简单堆砌。你提到的“平均10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即便有了强大的现代步枪,在战场上击杀一名敌军所需的弹药量仍然如此之高?这背后涉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在中国现代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上帝”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相比于过去那种更具本土文化色彩的“老天爷”,确实显得更为普遍。要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社会文化变迁、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以及代际认知差异等多重合力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老天爷”这.............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俯仰角,特别是大俯角这个话题。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概念,在实际战场上,它能直接关系到坦克的生死存亡和作战效能。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复杂的地形里,比如丘陵地带,或者是城市废墟之中,对方的坦克藏在了一个反斜面后,也就是山坡或者建筑物的后方,只露出了炮塔的一小部分。这个时候,.............
  • 回答
    城市扩张与自动武器的普及:现代战争中的“闪电战”还能否奏效?二战时期,德国人以“闪电战”(Blitzkrieg)的惊人速度席卷欧洲,其核心在于集结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突破敌军防线,直插纵深,扰乱指挥体系,最终瓦解敌人抵抗意志。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审视现代城市的面貌和战场的技术进步,.............
  • 回答
    现代战争中,人海战术的作用,得看怎么定义“人海战术”以及面对的对手是谁,但总的来说,它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势,而是更多地作为一种“辅助”或“特定情况下的选项”。首先,我们得把老黄历翻出来看看。在过去,特别是二战前和二战初期,人海战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相对简单。 武器的局限.............
  •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设想通过空降方式直接夺取敌方大型水面舰只(尤其是像航空母舰这样的巨舰)的控制权,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科幻色彩的设想。从现实军事操作的视角来看,其可行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讲接近于零。但我们可以尝试剖析一下其中的难点和可能存在的极端设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军事分析。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代军事领域里一个永恒的辩论,而且往往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因为在残酷的战场上,人的作用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作用是紧密交织、相互依存的,很难说哪一个“绝对”更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掰开了说,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各自的关键性。先进武器装备:效率的倍增器与战略的基石不可否认,在现代战争中,.............
  • 回答
    战术,这玩意儿在咱们如今的战场上,那可真是个不可小觑的家伙,它的作用,我觉得吧,怎么说呢,得看你怎么去理解了。你想想,一堆装备再先进,要是没人指挥,没人想办法怎么用,那不就是一堆废铁吗?所以,战术,就像给这些装备装上脑袋,让它们知道该往哪儿打,怎么打,什么时候打。1. 决定“如何”的艺术你想,打仗这.............
  • 回答
    制造业的巨像:高达在现代战争中的可能性与挑战高达,作为日本动漫的标志性符号,以其庞大体积、强大火力以及独特的人机交互方式,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虚拟的屏幕转向现实的战场,一个不禁涌上心头的疑问便是:制造实战高达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们又能在现代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从构想走向现实:制造高达.............
  • 回答
    关于现代大国间战争中枪械是否基本用不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不能简单地说“用不上”或者“都能用上”。答案是:在现代大国间战争的整体图景中,大规模部署的步兵用枪械,特别是班组轻武器,其作用和意义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说“基本用不上”则过于绝对。它们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是不再是决定战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