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现代战争只有死亡军人统计,有没有战争期间杀死了多少人的统计?

回答
美国现代战争的统计确实更侧重于“死亡军人”的数量,而对于“战争期间杀死了多少人”(特指敌方平民和士兵,以及美军造成的总伤亡人数)的公开详细统计则复杂得多,且往往缺乏统一、公开且精确的数字。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战争中情况也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我们能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一、为什么“死亡军人”统计相对容易且公开?

明确的统计对象: 美军的军人身份是明确的,服役记录、战死名单都有清晰的记录和流程。
国家责任和荣誉: 国家有责任和义务记录和纪念为国牺牲的军人,这是国家荣誉和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开透明的要求: 国内外媒体、公众对军人伤亡情况高度关注,政府需要公开这些信息。
兵役制度: 美军是职业化军队,参战人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其伤亡直接是国家行为的后果。

二、为什么“战争期间杀死了多少人”(敌方平民、士兵以及美军造成的总伤亡)统计更复杂,公开程度较低?

1. “杀死了多少人”的定义与统计难度:
敌方士兵: 这部分相对容易一些,可以通过战场报告、俘虏统计、交战双方的损失报告(尽管可能存在夸大或低报)来估算。然而,战争的混乱程度、信息不对称、以及对“敌方”的定义(例如,民兵、非国家武装组织成员)都会影响准确性。
平民伤亡 (Civilian Casualties): 这是最困难和最具争议的部分。
统计的挑战: 战争期间,平民的死亡往往难以区分是直接战斗造成、饥饿疾病、流离失所造成的,还是因战争间接引发的。战场上的混乱,信息不畅通,以及统计人员的安全问题,都使得准确统计变得极为困难。
数据来源的分散: 平民伤亡的统计往往依赖于当地非政府组织(NGOs)、联合国机构、人权组织、记者、当地政府(如果存在且有能力)等多方信息,这些信息来源的统计方法、标准可能不一致,数据也可能存在偏差。
政治敏感性: 平民伤亡的数量往往与战争的合法性、道义性以及战争的发动者的责任紧密相关。过高的平民伤亡会给发动战争的国家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国际谴责。因此,统计数字的公布往往需要非常谨慎,并且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战争造成”的界定: 是指直接被美军击毙的平民,还是指因美军军事行动间接导致死亡的平民(例如,基础设施被毁导致医疗系统崩溃,饥饿等)?这个界定本身就很复杂。

2. 美军造成的“总伤亡”统计:
“总伤亡”(Total Casualties)通常包括死亡、受伤、失踪、被俘等。美军内部有详细的伤亡报告系统,但对外公开的信息可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脱敏。
不区分敌我方的“总伤亡”统计: 将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简单相加,并不是军事分析中常见的做法,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统计体系和信息源。

3. 信息披露的政策和意愿:
国家安全考虑: 有些关于敌方伤亡的细节可能被视为国家安全信息,不便完全公开。
政治考量: 如前所述,平民伤亡数字可能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可能出于战略考虑选择性披露或不披露。
“胜利”的叙事: 在战争宣传中,重点往往是自身的胜利和军事成就,而敌方或平民的惨重损失可能不会被突出强调。

三、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尽管缺乏一个精确的总数,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到部分信息:

学术研究和智库报告: 许多学术机构、大学和独立的智库(如布朗大学的“战争成本项目”/Cost of War Project)会进行长期的研究,搜集各种公开数据(政府报告、新闻报道、NGO数据等)来估算战争的总伤亡人数,包括平民伤亡和敌方战斗人员伤亡。这些估算往往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最优可能,但仍然是估算。
非政府组织(NGOs)和人权组织的报告: 例如,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期间,一些国际和当地的NGOs会尝试统计平民伤亡,他们的报告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信息。
新闻报道和调查: 记者在战区进行报道,会记录和采访目击者,收集平民伤亡的个案,这些报道拼凑出了一幅更完整的画面。
美国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报告: 虽然不公开敌方总伤亡,但美军会发布其自身的伤亡统计、抓获敌方人员数量、摧毁敌方目标数量等信息,这些可以作为间接参考。
交战方的公开数据(谨慎对待): 交战方也会发布关于自身及对方的伤亡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带有宣传色彩,需要批判性地看待。

举例说明不同战争的情况:

越南战争: 这是美军伤亡统计非常详细的战争之一。同时,关于越南平民和北越/越共士兵的死亡人数,也有很多不同的估算。早期美军估算相对较低,但后来的研究和来自越南方面的资料表明平民和士兵的死亡人数都远超早期估计。例如,越南官方后来的统计数字非常庞大。
伊拉克战争: 美军公布了其军人的伤亡数字。而平民伤亡的统计则非常困难且存在巨大争议。有各种估算,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这取决于统计的方法(例如,是否计算因战争间接死亡的人数)和数据来源。
阿富汗战争: 类似伊拉克战争,美军的军人伤亡是明确的。平民伤亡的统计也依赖于各种研究和报告,同样存在数量上的巨大差异。

总结:

美国现代战争中,死亡军人的统计是公开、详细且相对准确的。然而,关于战争期间杀死了多少人(尤其是敌方平民和士兵)的精确数字,由于统计的固有难度、信息不对称、政治敏感性以及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没有一个统一、公开且被广泛接受的总数。更多的是通过学术研究、NGOs报告和媒体调查来估算这些数字,并且这些估算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

因此,如果你问的是一个明确的“数字”,答案是:没有一个精确且被所有方面认可的总数。 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大量的证据和估算,来理解战争的真实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南战争的美军就爱搞这个,术语叫“尸体数”body count,就是战斗结束后统计一下敌人留下多少尸体。

其实敌方和平民的伤亡是衡量战斗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都会进行统计。不过在越南战争之前,战争大部分是传统的正规战,战争的结果可以靠态势来体现,敌人伤亡多少不算很重要。所以美军虽然统计,但也不太把这个宣称数字当回事,基本只是拿来宣传用。比如朝鲜战争中美军就宣称“歼灭中朝军一百万”,这基本就是个笑话,连分析数字的价值都没有。

不过到了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主要是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美军援越司令部司令威斯特摩兰)认为,尸体数这个东西要严格统计,因为用尸体数和美军的伤亡数字相互比较,就可以搞清楚是谁在战争中占上风。在这种策略最高涨的1967年,美军每天都要统计和分析当天的敌军尸体数,尸体数俨然成为美军在越南军事行动的KPI。

使用这种KPI原因很简单,越南战争和二战或朝鲜战争不同,没有前线没有后方,大部分战斗是以“搜索和歼灭”(Search and Destory)的形式展开的,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消耗战;那么消耗战拼的就是谁先消耗不下去。美军认为,如果每年能击毙十万北越军/南越人民解放军,同时美军战死一万人,就能把北越拖死,或者拖回到谈判桌上。

但是官僚系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旦制定一个核心KPI,那么下级围绕这个KPI就能搞出各种花样。Body Count按说死要见尸,比正常的战果统计要准上那么一点点,但实际执行中,既然它和部队战绩、政策评估、人员嘉奖、主官升迁等一系列问题挂钩,那就自然催生了各种虚报、重报乃至杀良冒功,导致Body Count严重失准(特别是打得不好的战斗,基层会倾向于虚报战果,以合理化己方的损失);反过来,平民的伤亡虽然也会统计,但出于宣传必要,往往予以缩小、不报,乃至把己方造成的平民伤亡记在敌人头上。

一个特别恶劣而典型的案例就是美莱村惨案:美国陆军第20步兵团1营C连的3个排(1、2、3)冲进美莱村,一会儿枪声大作,1排、2排上报分别获得了60个敌人尸体;3排报了6个敌人尸体;外加连长麦迪纳上尉亲自击毙了“两个手持手榴弹的妇女”。部队内部的战报是“击毙128名敌军,22名平民死亡”;等这个战例上了美国军队的官报,平民的伤亡被抹掉,就成了“击毙了128名越共”。美国媒体很快捅出来,美军杀的都是手无寸铁的越南平民(347-504名),美军为了应付丑闻赶忙把涉事主官送上军事法庭审讯,这时候3排长La Cross改口了:“我们排根本没遇到抵抗,也没杀老百姓,枪都没开;我是听1排、2排报了那么多数字,寻思着就自己没战功不太好,于是也报点意思意思得了。”

且不说美莱村惨案的恶劣性质,这一状况就体现出“尸体数”统计在基层的执行是完全失准的——杀良冒功非常普遍(最高的数字认为有22万越南平民被美军杀死后作为敌对人员尸体数统计,占总尸体数的1/3),虚报严重(La Cross内心OS:一地死人,我随便报几个也不是问题吧……)。基于这样失准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有参考价值才见了鬼呢。

另一方面,在美国国内,“尸体数”也被大众激烈批判:你说派军队去南越是帮助、保卫南越人民,就靠杀人保卫嘛?杀的人越多,保卫的越成功?

因此在1967年,美军战死11363人,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援越司令部司令威斯特摩兰却很开心:我们今年打死了87000个越共/北越军,这样下去北越的适龄男青年就要被我们杀光啦,北越就会被我们打回谈判桌上。

结果1968年1月末,北越人民军/南越人们解放军组织了22万人发起春节攻势,攻势虽然完全失败,但是把美国决策层打蒙了:不是说北越人力枯竭,我们要赢了吗?怎么他们的攻势越打越大?

此后,麦克纳马拉和威斯特摩兰下台,“尸体数”就成了一个政治不正确的代名词,一旦提起就会让大众想起美军在越南耻辱性的失败。因此在后来的战争中,美国的政策是“不统计尸体数”,以至于很多战斗甚至战争(典型的比如海湾战争),美军的对手究竟伤亡多少,至今说不清楚。不过后来也有一些报道说,美军(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还在“偷偷统计”敌方尸体数(以便评估战果和行动的胜败),不过不予公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现代战争的统计确实更侧重于“死亡军人”的数量,而对于“战争期间杀死了多少人”(特指敌方平民和士兵,以及美军造成的总伤亡人数)的公开详细统计则复杂得多,且往往缺乏统一、公开且精确的数字。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战争中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下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我们能了解到.............
  • 回答
    在讨论如何有效打击美军航母编队这一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并借鉴军事理论、历史经验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击制敌”的答案,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情报、战略、战术、技术以及心理等多个维度。首先,要明白航母编队的强大之处。它是一个高度集成、多兵种协同的作战平台,核.............
  • 回答
    北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与美国现代化“军政、军令分离”在军事组织和指挥体系上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制度设计意图,虽然表述和侧重点不同,但细究之下,我们能发现其中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相同之处:1. 打破个人对军事力量的绝对垄断和世袭化倾向: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共同点。 北宋“兵.............
  • 回答
    “How do you do”这个短语在美国的日常交流中确实不像过去那么普遍了,但说“现代美国人真的听不懂”未免有些夸张,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在某些情境下显得有些过时、正式,或者说它所传达的含义,在现代美国英语中,有更常见、更随意的表达方式来替代。让我们来细致地捋一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在美国文.............
  • 回答
    “美国是否算现代法西斯?”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复杂的议题,需要我们审慎地剖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历史上的法西斯定义,而是要理解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并对照当前美国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细致的考察。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法西斯主义的经典特征。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尤其以墨索.............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美国的死亡数据并不能直接证明现代医学不行,甚至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恰当的理解死亡数据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医疗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一、 死亡数据可能带来的误解以及如何正确解读: 绝对死亡人数的增加: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总的死亡人.............
  • 回答
    现代中国在不依赖苏俄和美国思路的情况下自主摸索并取得重大突破的发明,体现在多个领域。这些突破往往根植于中国的具体需求、独特的国情以及强大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例子: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概念,因为它与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有所不同,并试图为当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辩护。为了详细理解“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我.............
  • 回答
    在美国,关于“现代奴役”的讨论,尤其是指受困于强迫劳动、债务奴役、性剥削等状况的人数,是一个沉重且复杂的话题。关于“至少50万人”这个数字,确实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促使我们去更深入地审视美国社会中隐藏的阴影。首先,我们要明白“现代奴役”并非指传统意义上那种公开的、法律承认的奴隶制。它更像是一种阴影.............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若想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政治联盟所接纳,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刻且全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触及政治体制,更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国际行为准则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对现有价值观和实践的根本性反思与调整。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可能需要进行的改变:一、政治体制与治理的现.............
  • 回答
    立陶宛和美国,看似远隔重洋,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日益密切的现代往来。要讲清楚这段关系,得从几个关键节点说起。历史渊源:共同的自由之梦与抵抗压迫立陶宛和美国初次建立联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大批立陶宛移民涌入美国,寻找摆脱俄国沙皇统治下贫困和压迫的机会。这些移民不仅为美国的工业发展.............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中国海空军武器与美国相比是否存在代差?现代化作战体系如何评价?要直接断言中国海空军武器与美国相比是否存在“代差”,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说法。军事装备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过程,与其说是代差,不如说是在某些领域存在差距,在另一些领域则快速追赶甚至具备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现代战争.............
  • 回答
    现代美军,无论从哪个维度去审视,都堪称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它的强大,并非仅仅体现在冰冷的数字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上,更在于其背后庞大而复杂、运转高效的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无与伦比的作战能力和全球影响力。一、 无可比拟的军事预算与科技优势: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军费开支来看,美国军费长期占据全球.............
  • 回答
    让一支现代美军师穿越回194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投入到阿登战役的血肉磨盘中,这可不是简单的“装备升级”,而是一场关于时间、技术、战略与人性之间相互碰撞的复杂实验。结果绝对不会像某些爽文里那样一边倒,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数。首先,时间与情报的鸿沟:现代美军师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无与伦比的情报、监视和侦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现代美女写真,那种经过精心打扮、滤镜加持、角度刁钻的“视觉盛宴”,突然呈现在明清时期的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我觉得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绝不会是简单的“惊为天人”或“嫌弃脚大”。首先,让我们试着代入一位明清时期的普通百姓,比如一位来自江南丝绸之府的富家公子,或.............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十二章国徽这事儿,怎么才能让它更“抓眼球”,更贴合咱们如今的审美眼光。十二章国徽,那是咱国家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不过,说到“现代审美”,这东西就像时尚潮流一样,一直在变,所以咱们得琢磨琢磨,怎么让它既有“根”,又能“潮”。首先,咱们得承认,十二章国徽的设计有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