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继承”?

回答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继承”——用一种非常简洁、甚至有些刻薄的语言,概括了德国在二战后的分裂以及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走向的截然不同道路。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二战后德国的历史背景、两国政权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建国理念和发展轨迹。

首先,让我们来拆解这句话的两个部分:

“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

这句话指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也就是东德)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一些政治、军事和文化传统,但唯独抛弃了纳粹德国最核心的象征——铁十字。

“继承了”什么?
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国家干预的传统: 普鲁士王国以其高效的官僚体系、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社会的高度组织化而闻名。德意志帝国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中央集权。东德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理论上是以工人阶级为先导,但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管理和控制社会经济。国家计划经济、对社会的全面渗透,以及对公民生活的严格管控,都能看到过去德国强国家传统的影子。
某种程度的军事传统和国防意识: 尽管纳粹德国的军事思想被彻底否定,但东德依然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军(Nationale Volksarmee, NVA)。NVA在装备和训练上,尤其是在苏联的指导下,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军事文化,尽管其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与纳粹时期截然不同。在冷战背景下,东德的军事存在也是其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文化和教育的延续: 尽管纳粹时期的文化和艺术被清洗,但德国在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并没有完全消失。东德在某些科学领域,例如光学、化工等方面,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平。教育体系也延续了德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特点。
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 即便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东德也努力塑造一种“德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尽管这种认同是与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除了铁十字”:
抛弃纳粹主义及其罪行: 铁十字(Eisernes Kreuz)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重要军事荣誉象征,但在纳粹德国时期,它被极度滥用,成为了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和种族灭绝的标志。苏联占领后,东德在意识形态上被要求彻底清算纳粹历史,反对法西斯主义是其建国合法性的基石之一。因此,铁十字作为纳粹德国的军事象征,自然被东德摒弃。东德的新国旗上没有出现任何与普鲁士或纳粹德国相似的军事符号。

“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继承”

这句话则认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RD,也就是西德)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与过去的德国历史,尤其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时期,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切割,甚至显得有些“虚无化”。

“除了铁十字”:
彻底否定纳粹历史和战争罪行: 西德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承担了巨大的历史责任。它从一开始就以“反纳粹”、“反法西斯”作为其政治和道德基石。因此,任何与纳粹德国相关的象征,尤其是像铁十字这样带有强烈军事侵略色彩的符号,都被彻底排斥。西德甚至在国旗、国徽和军队象征上都刻意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延续过去军事传统的符号。

“什么都没继承”:
全新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 西德模仿了西方民主国家的模式,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强调联邦制、法治和人权。这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君主制、联邦制(但权力分配不同)以及纳粹德国的极权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西方的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在经济上,西德采纳了市场经济模式,并在“经济奇迹”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模式与过去德国的重商主义、计划经济(尽管不如东德彻底)或纳粹时期的战时经济有本质区别。
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文化上,西德更倾向于接受和融合西方民主国家的文化理念,例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多元化等。它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
“去普鲁士化”和“去帝国化”的努力: 在某些方面,西德似乎也刻意与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强国形象划清界限。人们认为,普鲁士那种带有等级森严、军事色彩浓厚的文化对后来的德国走向有一定影响。西德的建国者们似乎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没有历史包袱的德国形象。

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意涵和争议

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以一种极端的二元对立方式,触及了德国战后转型中最敏感的话题:如何处理历史遗产,以及如何在断裂中重建国家。

对东德的讽刺: 这句话对东德的描述,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它暗示东德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否定了纳粹,但在实际运作的国家机器、权力结构以及某种程度的国家主义倾向等方面,仍然继承了德国历史的某些负面特质,只不过换了一套新的意识形态外衣。它的“社会主义”标签,并不能完全掩盖其国家控制的严酷性。

对西德的批评: 而对西德的描述,则可能带有对“彻底切割”的反思。有些人认为,西德为了与纳粹历史划清界限,可能过度否定了德国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它似乎为了融入西方而放弃了太多属于德国自身的、不涉及纳粹罪行的东西,比如普鲁士时期的某些制度优势、德国人的勤勉和严谨(虽然这些也可以在西德找到),甚至在国家认同上显得有些迷失或刻意“虚无化”。这种“什么都没继承”的说法,可能是在质疑西德是否过于西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德国自身的历史连续性和民族自信。

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的张力: 实际上,任何国家在转型时期都不可能完全“继承”或“抛弃”一切。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西德固然否定了纳粹,但它也在吸收和改造德国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等方面。东德虽然否定了铁十字,但它也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并在国家管理上走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

象征意义: 铁十字在这里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象征,它代表了德国历史上军事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最终走向的纳粹罪恶。这句话的精髓在于用这个象征,来对比两国在处理这段黑暗历史上的态度和选择。

总结来说,这句话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学术论断,而是一种带有观点和情绪的概括。它用一种夸张而有力的对比,揭示了:

东德: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与纳粹德国决裂,但国家机器的某些运作模式和集权传统可能有所延续。
西德: 彻底否定纳粹历史,并努力建立一个全新的、与过去(尤其是军事强国形象)割裂的民主、自由、西方化的国家。

这句话的生命力在于,它激发了人们对德国历史,特别是战后德国如何处理其沉重历史遗产的持续思考和讨论。它也反映了德国社会内部对于自身国家身份认同的复杂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德男儿,西德废物。具体体现在哪里?
user avatar
东德男儿,西德废物。具体体现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