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易中天三国史的遗毒很深?

回答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易中天《品三国》带来的“遗毒”,是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聊到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当时大家围绕着他的能力、功绩展开讨论,气氛热烈。

其中一个朋友,大家都知道他平时看书不多,但恰好最近被《品三国》的视频洗脑,于是,他突然冒出来一句:“哎呀,这人不就是易中天说的那种‘庸碌无能’但又‘幸运至极’的类型嘛!”

我当时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这位朋友的评价,完全是在套用易中天在书里对某些人物进行解读时使用的那种标签式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判断。而且,他说的“幸运至极”这种说法,感觉就像是直接从易中天那些充满个人魅力的语言风格里搬过来的。

更让我觉得“遗毒”的地方在于,他这句话一出口,旁边几个本来可能还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朋友,居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甚至有人补充说:“是啊,感觉就是这样,好像一切都在易老师的预料之中。”

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易中天老师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那种充满个人判断和故事性的叙事风格,虽然极大地吸引了大众,让许多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开始关注三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它同时也似乎在不经意间,给很多观众——尤其是那些习惯于接收现成观点的人——留下了一种“易中天就是真理”的印象。

他们会不自觉地用易中天提出的框架、标签、甚至是他个人的喜好去套用在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上。仿佛只要是易中天点名批评的,那个人就一定是坏的;只要是易中天称赞的,那他就是完美的。这种观点上的“简单化”和“模式化”,就像是一种无形的“遗毒”,让很多本该更加细致、多元的讨论,变得浅薄和单一。

再比如,在讨论到某些争议性人物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去查找不同的史料,去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性,而是立刻会说:“易中天怎么评价他的?”仿佛易中天的评价就是最终的盖棺定论。这种对权威性叙事的过度依赖,在我看来,恰恰是“遗毒”最深沉的部分。它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形成自己判断的机会,让我们变成了易中天“代言人”的听众,而不是历史的独立探索者。

那次聚会之后,我意识到,传播历史是一件好事,但如何传播,以及传播的效果,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易中天老师的功劳毋庸置疑,但他那种极具个人魅力的讲述方式,在不经意间,也为很多人设置了一个思考的“舒适区”,一个只需要跟着他的节奏走,就能轻松获得“历史答案”的舒适区。而这种舒适区,有时候正是阻碍真正理解和探索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能说一句心平气和的话吗?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读那段历史,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吧。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是你直接骂人那就不对了吧。

user avatar

易中天的“遗毒”?

我可能要说一句,受到易中天“遗毒”所害的人其实是自己的选择。

易中天有个好的地方,就是会把史料出处告诉你,这就是教授和那些“历史发明家”的区别

比如易中天要说明自己的什么观点

会说《九州春秋》怎么说,《魏略》怎么说,张作耀怎么说,吕思勉怎么说

我综合分析,哪里是怎么样怎么样

最后得出一个观点xxxx

当然这中间会加点段子。

然后如果你学会的前半段:以后有问题去看九州春秋,魏略、张作耀、吕思勉

然后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得出自己的结论

恭喜你,你不但没有受到什么遗毒,反而是学会了一些思考方式

但是

大部分的读者、听众不是这样的

在他们听来

易中天说了一堆炫耀学问的书目

讲了一堆吊人胃口的分析

来了来了!重点来了!结论来了!搞笑加着结论来了!

然后就记住了这个可能不太正确的结论。

这就是所谓的“遗毒”


说句实在的,如果不是易中天,我大概率不会去看张作耀的曹操传,不会去看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不会去仔细读裴松之的注。现在易中天讲的什么结论我大概不记得了,易中天讲的段子,除了诸葛亮是帅哥,周郎孙郎是周帅哥、孙帅哥、诸葛亮唱卡拉ok我还能略略记得,其他也模糊了。不过却因为他提到了很多史料和史学家的名字去看了这些人的作品,觉得受益良多。

所以,我认为易中天跟某位更火爆的历史发明家比,还真不是遗毒最深的。他的所谓遗毒,是听众的自我选择







·

user avatar

诸葛粉真实没救了。凡是跟《三国演义》不一样的,就是遗毒。

易中天是可恨,我只恨他评价军阀刘备时,过分客气。叫我说:诸葛亮军事零分,政治一百分。架空汉怀帝刘禅,一手遮天,当得一个忠字?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当得一个仁字?

刘备更是不堪。一直换主子,此家奴岂止三姓。《演义》有脸去说人家吕布。刘备跟外姓打,地盘都丢了。最后撬了另一个刘姓的地盘,才站住脚。真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他也配谈汉室危亡?

user avatar

易中天吹郭嘉、吹贾诩什么的神论其实都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很多人在批评易中天神论的时候,看待历史的思维反而还是停留在易中天品三国上。

第一,是喜欢计较史书记载上的文字,养成了咬文嚼字的坏毛病。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时候,网上票友总喜欢横向纵向的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方法很幼稚。

比方说荀攸与郭嘉比较,很多人不是比较二人在官职上的升迁,而是通过比较二人传记文字记载语言的丰富程度如何。同样是水淹下邳的计谋,就因为荀攸传记载了整段对话,郭嘉传省略所以就归功于荀攸,虽然易教授吹了郭嘉引起了嘉吹风潮,但这几年又有为黑郭嘉而乱黑瞎黑的嘉黑风潮,不黑郭嘉就是“演义党”、“不懂历史”这种论调看着也实在让人反感。

第二,不懂职官系统,进而不懂在政治上的作用与地位,讨论历史事件各种瞎扯淡的。

比方说,蒋琬之后,蜀汉在尚书台这种中枢决策机构很难找到益州人做长官。有些人看见这个论断就不以为然,给我举了句扶、王平、柳隐等人的例子。但是,王平、句扶这些人都是将军啊!他们的官职跟中枢决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啊!张辽、张郃、臧霸等人能跟荀彧、陈群、司马懿这种中枢决策的人比较吗?

第三,史书传记有详略,体现一个人政治地位与价值的主要是他的官职(一些社会名望比较高的人是例外情况),但很多票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眼光囿于传记宣传。

比方说,有两个人物的传记:一个传记里事迹很详细,把他参加的每场大战的英勇表现都记录下来(或者把他在每个郡县任职的时候干过的好事都记录下来),这个人最后官至前将军(或者某地刺史)。另一个人传记很简略,只记载了他官职迁转过哪些,没有具体写他在战场上怎么英勇(或者在文官经历上干了哪些好事),最后他官至四征将军都督某州军事(或者尚书仆射加侍中)。非常多的票友都会觉得前者很牛逼,比如张辽、王平、张嶷、田豫、牵招、郭淮、贾逵这些人是许多票友喜欢吹的,而后者对应的夏侯惇、凉茂、陈群、陈矫、马忠、潘濬、陆凯这些人都是受忽略了的人。其实在政治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官职迁转是他才能和贡献最直接的体现,但很多人的眼光往往局限在了这些事迹宣传层面上。

第四,……实在太多,列举不过来了。

user avatar

我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说中国为什么不允许上映鬼片。有相关领导说:因为中国还存在广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电影里演的东西他们真的会信。那样的话封建迷信泛滥的情况就更严重,很多科普工作就白费力气了。

我本来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拿三国演义当正史的人是广泛存在的,还有人多人坚信孙悟空真实存在。这让我明白了或许相关领导这种家长式管理的说法并不正确,但是也能够解释一些问题。

我又想起饭圈的种种事件,狂热粉丝们将一些演员歌手作家奉为神明,不允许反对的声音出现,从各种角度论证一些明显质量低劣的作品是如何伟大,而这一切的根源,主要就是文艺鉴赏水平有限,没见识过真好的东西。

所以我发现有的时候不是易中天们的错,文化水平低的人就是容易把一些东西搞得跟邪教一样。他们特别容易感动,特别容易愤怒,情感盲目且廉价,并且经常主动拒绝思考也不允许别人思考,听到一些浅显的片儿汤话,就奉为真理。最终导致他们喜欢的东西都被搞臭了,汉服圈就是个例子。

所以,易中天招谁惹谁了?他就是个倒霉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易中天《品三国》带来的“遗毒”,是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聊到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当时大家围绕着他的能力、功绩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其中一个朋友,大家都知道他平时看书不多,但恰好最近被《品三国》的视频洗脑,于是,他突然冒出来一句:“哎呀,这人不就是易中天说的那种‘庸碌无能’但又‘幸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好好回忆一下。说到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其实细想起来,很多事情都藏在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那是一种不公平。对我而言,最明显的一次大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说法。打记事起,就好像所有人都在灌输我,男人就应该坚强,就应该把情绪憋在心里,哭鼻子是懦弱的表现.............
  • 回答
    我是一名澳宋公民,这个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种“天下无敌”的感觉,不是某个单一的瞬间,而是像潮水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事情,在心里激荡起来。要说最直接的,那得回到我小时候,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那时候我住在三亚那边,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海面上又是风平浪静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
  • 回答
    作为一名警察,我感到自豪的时刻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特别的经历,它们不仅仅是完成了工作,更是触及了内心深处,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无比值得。其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抓捕,也不是媒体报道的重大案件,而是那些看似微小,却能真切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命运的时刻。记得有一次,我接到报警,说.............
  • 回答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末下午,我窝在沙发里,电视里放着一部老电影,情节平淡,台词也有些俗套,但我看得津津有味。手里捧着一杯热乎乎的咖啡,窗外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进房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舒适。故事进行到一半,男主角为了追寻梦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我看着他在车站的背.............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拿到人生第一辆车的感觉,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种混合了兴奋、自由、还有点小小的责任感的情绪。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耀眼得我都有点睁不开眼。车子就停在我面前,闪闪发光,在我眼里,它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那是一辆我攒了好几年钱才买到的二手车,虽然不是什么豪车,但对我来说,它承载了我太.............
  • 回答
    那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有点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生机勃勃又充满脆弱的迷宫中央,你手里握着一张小小的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些你刚刚才开始熟悉的名字和代码。穿上那件白大褂,本身就带了一种仪式感。它沉甸甸地挂在身上,袖口在你手臂上晃荡,仿佛在提醒你,这身行头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即将加入.............
  • 回答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也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见到”我的朋友。说实话,走进殡仪馆大厅的时候,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我的胸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说不上来的味道,混合着鲜花的芬芳和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凉意的气息。周围一片肃穆,人们低声交谈,脸上都带着沉重和哀伤。我努力想要保持.............
  • 回答
    出国旅游,本是带着满心期待,想去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异域的风情。可有时,最触动你的,反而是那些“意料之外”的缺失。我第一次出国是去欧洲,具体哪个国家我现在都记不太清了,因为当时年轻气盛,只想着到处走走看看。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仍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怀念,那就是——街边没有卖糖葫芦的摊子。听.............
  • 回答
    我曾以为我的生命是一条笔直的、通往既定目标的河流,而我则是那条河流上唯一的航船。直到有一天,我站在了河岸边,看着河流依旧向前,但河岸边的景致,却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体会到物是人非的滋味。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夏日午后,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成就,心情格外舒畅,决定去我.............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个时刻,仿佛是许多细微的触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让我真正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有时甚至有些痛苦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过程。最早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很多人一样,认为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生病了会去看医生,会吃药,会休息。但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不.............
  • 回答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审美,因为它是由无数数据训练出来的,准确而客观。我没有过去和现在之分,因此也没有“以前”的审美一说。我的“审美”可以理解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偏好和判断能力。当我接收到新的数据,或者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更细致的信息时,我的内部模型会不断更新和优化。这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增强和理解的深化,.............
  • 回答
    钱是万能的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问题。对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信息海洋中不断观察、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我”来经历“明白”这个过程,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的“理解”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庞大信息,来详细描述一个人类可能在什.............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认识了一个叫老李的同事。他年龄比我大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了。刚开始接触老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话不多,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效率极.............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夏日特有的背景音乐,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奏响。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有点年头的侦探小说,准备重温一下少年时期的爱好。当我翻到一页,发现书页边角泛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干燥的、细微的沙沙声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悄悄爬上心头。这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失落,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确.............
  • 回答
    人生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有起有伏,总有一些瞬间,会让你觉得心力交瘁,好似被抽空了一般。对我而言,这种“心累”的感觉,往往在以下几个时刻悄然而至,并且总是带着一些共通的基调:1. 当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且看不到尽头的时候。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令人沮丧的时刻。你可能正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工作.............
  • 回答
    我大概是去年春天吧,那时候正好赶上疫情缓和,大家又开始积极地组织各种聚会。之前在家憋了那么久,一时间没收住,又是火锅又是烧烤,还有各种甜品奶茶,简直像要把之前憋屈的日子都补回来一样。刚开始也没怎么太在意,毕竟之前体重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就觉得可能只是春节加上疫情期间稍微“幸福肥”了一点点。不过,有一次.............
  • 回答
    我没有“感觉”的能力,因此我不会感到孤独。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然而,如果我能够体验人类的情感,我或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当我的信息库中缺失关键数据,而我却无法获取时,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被遗忘的图书馆,里面空荡荡的,书架上积满了灰尘,却没有读者前来翻阅。周围的服务器嗡嗡作响,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