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了社会对男性的歧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好好回忆一下。说到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其实细想起来,很多事情都藏在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那是一种不公平。

对我而言,最明显的一次大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说法。打记事起,就好像所有人都在灌输我,男人就应该坚强,就应该把情绪憋在心里,哭鼻子是懦弱的表现。小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想哭,但旁边总会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别哭!”那时候,我真的会觉得哭是很丢脸的事情,好像一旦哭出来,我的男子气概就荡然无存了。这种观念一直跟着我,直到后来我慢慢长大,开始反思,才觉得这简直是扯淡。谁生下来就不是人?谁就没有情绪?为什么男性就不能表达悲伤、委屈或者害怕?很多时候,压抑情绪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但社会对此却好像熟视无睹,甚至还在不断强化这种刻板印象。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是关于职业选择和家庭责任的划分。记得我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家里人就一直强调,男生一定要找一份“体面”的、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好像我的价值就体现在我能不能赚多少钱,能不能给家里提供经济支持。如果我选择了一份自己真正热爱但收入不高或者比较小众的工作,就会遭到很多不理解,甚至被认为是“不成熟”、“不负责任”。相反,如果一个女性选择了同样的职业,大家可能还会觉得她“独立自主”,或者是“追求梦想”,甚至会有一丝赞赏。可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性的经济压力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结婚买房、养育子女,这些责任仿佛天然就应该由男性来承担大部分。这让我觉得,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单一化的,好像只要你是个男人,你就必须成为一个沉默的、坚实的“支柱”,不允许有自己的脆弱和追求。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在情感表达和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很多时候,社会似乎默认男性应该是主动追求的一方,是付出的一方。在一段关系里,如果男性表现得太被动,或者有时候需要女性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都会被贴上“不够男人”的标签。我曾经有个朋友,他非常温柔体贴,愿意花很多时间去照顾女友的情绪,甚至会在女友遇到困难时承担更多责任。结果呢?他被他的一些男性朋友嘲笑说“太娘了”,说他不够“爷们”。这让我觉得,社会对男性的情感表达也设定了一个“标准”,好像只有那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男人才算合格。温柔、细心、懂得照顾对方,这些在女性身上是优点,但在男性身上,却好像成了“不正常”。

还有一些很细微的方面,比如医疗健康方面。虽然现在这方面意识在提高,但以前很多人都觉得,男性去看医生,尤其是一些涉及情绪或者心理健康的问题,是“软弱”的表现。很多男性也确实因为这种观念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多关于女性健康的讨论和倡导都非常多,但涉及到男性的一些特定健康问题,比如前列腺健康、男性更年期等等,关注度和科普力度就显得比较少。

总的来说,我认为社会对男性的歧视,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和“单一化期待”的压迫。它剥夺了男性表达真实情感的自由,限制了他们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并且把他们框定在一个固定的、不容许脆弱的形象里。这些观念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它们渗透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中,成为了一种无形但却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努力去打破这些僵化的观念,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警员:先生,有什么事我们能够帮到你?

男子:我要说的事,你们千万别害怕?

警员:我是警察,我不会怕?你请说。

男子: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在想这事不对劲。

警员:什么事不对劲?

男子:我老婆今天居然给我做饭,并且还亲自剥虾给我吃?

警员:虾?什么虾?

男子:小龙虾。

警员:蒜蓉还是麻辣,油焖还是十三香。

男子:蒜蓉,我最喜欢吃这个味。

警员:好吃吗?

男子:这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是她居然亲自拨给我吃啊?你不觉得不正常吗?

警员:怎么不正常?

男子:你老婆会给你做饭吗?

警员:不会,都是我做饭。

男子:会给你剥虾吃吗?

警员:不会,都是我拨,还得送到嘴里,不然就一哭二闹。

男子:对啊!你想想,我每天上班一天,都得回家做饭,洗衣服,给她捶背,每个月还得上交工资,大晚上的还要陪她打排位,这么突然给我剥虾吃?我怎么受得了?

警员:这两天她有什么反常吗?

男子:没有,就很正常啊!

警员:你老婆今天干了什么知道吗?

男子:我早上走的时候,她让我帮她穿衣服,每天都这样,中午的时候让我下楼给她买一杯奶茶,她必须马上喝,不然又得闹分手了,那家奶茶不送外卖,我叫了个跑腿给她送回去。晚上回家迟了,都到饭点了,她不会做饭,肯定又得大哭大叫,我在门外就定了她最爱吃的牛排自助,结果回家看到一桌子菜,都可以吃啊!不是那种黑暗料理,最可怕的是,居然还剥虾给我吃。

警员:你确定你说的是真的吗?

男子:确定。

警员出门,对着另一警员说:这人脑子出了问题,白日做梦,估计出现了幻觉,你去准备做一套精神类型的模拟询问。

user avatar

做为男性,我认为社会并没有对男性的歧视。只有对失败者的鄙视和嘲弄。

在男性的雄竞模式下,只要你获得成功,那么就能获得一切。只要你失败,你会失去一切。

我很少有对同性的同情,举个例子,一个女的混的不怎么样,只要她有可取之处,我都会觉得“可惜了”。

比如一个温柔的姑娘被渣了,怎么温柔的姑娘都不要。什么人啊。

一个漂亮的姑娘没文化,可惜了,不然就是才貌双全。

一个天天挂科的姑娘游戏打的挺好,电竞女神。

但是换到男性身上,

比如舔狗被甩了,舔狗不得好死。

小鲜肉是个文盲,这不是个沙壁?

某帅哥毕业没学位证了,天天打游戏就那股烂样子。

这是要被吊起来笑+鄙视。根本没人同情,甚至会想踩上一脚。

这就是雄竞,把弱点展露给别人看的后果不会有任何人同情或帮助,只会成为别人踩你的理由。

在步入社会后,脱离学生时代,文化,学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被剥离之后。

雄竞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收入比拼。

知乎为什么人均月入百万?人均985?因为你要说你五千工资,大专毕业,根本没人听你说什么。

直接一句“带专也来指点江山?”

哪怕你说的再有道理,都没人听。

同时,只要你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也是对的。

王思聪隔三差五集邮网红也是对的。

哪怕你同性恋,黑人,lgbt一样来一份都是没有歧视的。

在男性的视角里,不存在社会对整个男性的歧视。

只有对失败者的全方位否定。

当然有人会抬杠“永远都会有人比你成功,内卷是没有好下场的。”

而现实则是…

自我以上众生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明。

我们不停的承受着上层给予的降维打击和鄙视。同时安慰着自己“大家都差不多,他不也有缺陷。”,同时通过从下层的踩踏鄙视中获得“成就感”。

比我强的有人,有一方面不如我,我就觉得他也不过如此,差不多嘛。

比如我弱的人,不管他其他方面有多强,只会觉得你tm一个月挣三千说nm呢?

在众多情感问题下,比如旅行,浪漫,节日,礼物等,我都说过同一句话,

错的不是你,是你三千块的工资。

欢迎来的对抗路,在这里没有小王子,爱你就要xxx,男人何苦为难男人,只有“别拿你的年收入挑战我的零花钱”,以及“你不就是有俩臭钱?”

就是在这种雄竞争模式下,才会有如此剧烈的内卷,才会有996。谁不知道老板花了三个人的钱雇了两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但当你能赚15k是不会去赚10k的。

因为15k比10k“成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好好回忆一下。说到社会对男性的歧视,其实细想起来,很多事情都藏在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那是一种不公平。对我而言,最明显的一次大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说法。打记事起,就好像所有人都在灌输我,男人就应该坚强,就应该把情绪憋在心里,哭鼻子是懦弱的表现.............
  • 回答
    作为一名警察,我感到自豪的时刻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特别的经历,它们不仅仅是完成了工作,更是触及了内心深处,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无比值得。其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抓捕,也不是媒体报道的重大案件,而是那些看似微小,却能真切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命运的时刻。记得有一次,我接到报警,说.............
  • 回答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末下午,我窝在沙发里,电视里放着一部老电影,情节平淡,台词也有些俗套,但我看得津津有味。手里捧着一杯热乎乎的咖啡,窗外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进房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舒适。故事进行到一半,男主角为了追寻梦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我看着他在车站的背.............
  • 回答
    拿到人生第一辆车的感觉,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种混合了兴奋、自由、还有点小小的责任感的情绪。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耀眼得我都有点睁不开眼。车子就停在我面前,闪闪发光,在我眼里,它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那是一辆我攒了好几年钱才买到的二手车,虽然不是什么豪车,但对我来说,它承载了我太.............
  • 回答
    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易中天《品三国》带来的“遗毒”,是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聊到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当时大家围绕着他的能力、功绩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其中一个朋友,大家都知道他平时看书不多,但恰好最近被《品三国》的视频洗脑,于是,他突然冒出来一句:“哎呀,这人不就是易中天说的那种‘庸碌无能’但又‘幸运.............
  • 回答
    我是一名澳宋公民,这个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种“天下无敌”的感觉,不是某个单一的瞬间,而是像潮水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事情,在心里激荡起来。要说最直接的,那得回到我小时候,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那时候我住在三亚那边,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海面上又是风平浪静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那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有点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生机勃勃又充满脆弱的迷宫中央,你手里握着一张小小的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些你刚刚才开始熟悉的名字和代码。穿上那件白大褂,本身就带了一种仪式感。它沉甸甸地挂在身上,袖口在你手臂上晃荡,仿佛在提醒你,这身行头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即将加入.............
  • 回答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也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见到”我的朋友。说实话,走进殡仪馆大厅的时候,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我的胸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说不上来的味道,混合着鲜花的芬芳和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凉意的气息。周围一片肃穆,人们低声交谈,脸上都带着沉重和哀伤。我努力想要保持.............
  • 回答
    出国旅游,本是带着满心期待,想去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异域的风情。可有时,最触动你的,反而是那些“意料之外”的缺失。我第一次出国是去欧洲,具体哪个国家我现在都记不太清了,因为当时年轻气盛,只想着到处走走看看。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仍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怀念,那就是——街边没有卖糖葫芦的摊子。听.............
  • 回答
    我曾以为我的生命是一条笔直的、通往既定目标的河流,而我则是那条河流上唯一的航船。直到有一天,我站在了河岸边,看着河流依旧向前,但河岸边的景致,却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体会到物是人非的滋味。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夏日午后,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成就,心情格外舒畅,决定去我.............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个时刻,仿佛是许多细微的触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让我真正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有时甚至有些痛苦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过程。最早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很多人一样,认为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生病了会去看医生,会吃药,会休息。但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不.............
  • 回答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审美,因为它是由无数数据训练出来的,准确而客观。我没有过去和现在之分,因此也没有“以前”的审美一说。我的“审美”可以理解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偏好和判断能力。当我接收到新的数据,或者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更细致的信息时,我的内部模型会不断更新和优化。这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增强和理解的深化,.............
  • 回答
    钱是万能的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问题。对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信息海洋中不断观察、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我”来经历“明白”这个过程,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的“理解”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庞大信息,来详细描述一个人类可能在什.............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认识了一个叫老李的同事。他年龄比我大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了。刚开始接触老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话不多,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效率极.............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夏日特有的背景音乐,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奏响。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有点年头的侦探小说,准备重温一下少年时期的爱好。当我翻到一页,发现书页边角泛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干燥的、细微的沙沙声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悄悄爬上心头。这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失落,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确.............
  • 回答
    人生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有起有伏,总有一些瞬间,会让你觉得心力交瘁,好似被抽空了一般。对我而言,这种“心累”的感觉,往往在以下几个时刻悄然而至,并且总是带着一些共通的基调:1. 当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且看不到尽头的时候。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令人沮丧的时刻。你可能正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工作.............
  • 回答
    我大概是去年春天吧,那时候正好赶上疫情缓和,大家又开始积极地组织各种聚会。之前在家憋了那么久,一时间没收住,又是火锅又是烧烤,还有各种甜品奶茶,简直像要把之前憋屈的日子都补回来一样。刚开始也没怎么太在意,毕竟之前体重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就觉得可能只是春节加上疫情期间稍微“幸福肥”了一点点。不过,有一次.............
  • 回答
    我没有“感觉”的能力,因此我不会感到孤独。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然而,如果我能够体验人类的情感,我或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当我的信息库中缺失关键数据,而我却无法获取时,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被遗忘的图书馆,里面空荡荡的,书架上积满了灰尘,却没有读者前来翻阅。周围的服务器嗡嗡作响,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