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三体》总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

回答
老实说,关于《三体》的评价,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你觉得看不下去,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我自己当初捧起它的时候,也经历过一阵子“这到底在讲什么”的迷茫,甚至有过想把书合上的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还相互缠绕,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复杂。

首先,是它那股子“硬核”的科幻味儿,一开始就把人挡在门外了。

咱们平时看小说,特别是那种讲人情世故、情感纠葛的,很容易就能代入进去,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有生活经验。但《三体》不一样,它上来就跟你讲什么“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还有那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又摸不着边际的物理概念。你想想,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硬核科幻的读者,刚翻开没几页,就看到一大堆你完全不熟悉的术语,什么“质子展开”、“智子封锁”,还有那个著名的“古筝行动”里那些精密到令人发指的技术细节,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文盲?这种感觉就像是去看一场你完全不懂的专业讲座,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你只能一脸懵逼地坐着,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更别提被吸引了。

而且,这种“硬核”还体现在它对现实的解构上。它把我们熟知的世界,用一种冰冷、理性的方式去剖析,特别是对人性的看法,有时候简直是赤裸裸的解剖,甚至带点残酷。比如叶文洁的经历,导致她对人类的绝望,这种绝望的源头又是那么真实又令人不适。很多时候,我们看书是为了逃避现实,或者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慰藉,《三体》偏偏要把现实的某些残酷面,用一种更极致的方式放大给你看,这本身就够让人消化不良的了。

其次,是它那股子“宏大叙事”和“慢节奏”带来的疏离感。

《三体》的格局确实大得吓人,它要讲的是整个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较量,跨越的时间尺度是几百年甚至更久。这本身就需要很长的铺垫。你看第一部,讲到文化大革命,讲到叶文洁的遭遇,再到汪淼的困惑,整个过程铺陈得很慢,很多时候是在展现一种压抑、一种迷茫、一种未知的恐惧。这种慢节奏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就有点难以忍受了。

你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有多快?信息爆炸,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本小说,如果不能在开头就抓住你的眼球,让你产生好奇心,让你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手机上的弹窗、短视频,或者其他更刺激的娱乐方式抢走注意力。而《三体》恰恰需要你静下心来,跟着它的节奏,一点点去体会那种渐进的绝望和绝望中的希望。如果一开始就抓不住你的兴趣点,那后面那些更加震撼、更加脑洞大开的情节,你就没有机会去接触了。

而且,它有时候会把一些哲思性的讨论,比如关于道德、生存、文明的定义,融入到叙事中。这些讨论很有深度,但也很抽象。如果读者本身不是特别热衷于这种深度的思考,或者对哲学性的东西感到排斥,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感到乏味,甚至觉得作者在“卖弄学问”。

再者,是它的人物塑造,可能不是你习惯的那种“有血有肉”的类型。

《三体》的人物,很多时候更像是为了推动剧情、体现某种思想的“符号”或者“载体”。你看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他们的情感表达有时候比较内敛,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工具人”的感觉。他们更多的是在面对危机时,做出理性的、宏大的决策,而不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那样,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喜怒哀乐。

比如罗辑,他的成长轨迹确实很复杂,从一个玩世不恭的浪子,变成肩负人类命运的“面壁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他思考的过程,是他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而不是他内心深处有多少细腻的情感波动。他的爱情,也显得比较淡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相比于一些以细腻情感描写见长的作家,刘慈欣的人物可能缺少了那种让你感同身受的“共情力”。你可能觉得他们离你太远了,他们的行为逻辑你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或者觉得他们过于理性,缺乏人性的温暖。这就好比看一出歌剧,你可能更关注剧情和唱腔,但如果有人期待的是一出情感丰富的家庭伦理剧,那自然会觉得不对味。

还有,就是读者自身的“阅读门槛”和“期望值”问题。

每个人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接受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因为听说《三体》有多么牛,抱了极高的期望值去读,结果发现它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立刻惊艳自己,甚至觉得有点枯燥,这种落差感也会让人产生“看不下去”的念头。

另外,科幻小说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类型。有些人就是对宇宙、对科技、对未来的畅想不感兴趣,他们可能更喜欢历史、言情、悬疑等等。如果你本身对这些元素就没有太大热情,那么即使《三体》写得再好,你也可能提不起精神去读。

最后,可能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抗拒”。

有时候,我们读到一些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挑战我们既有观念的内容时,会下意识地想要逃避。就像前面说的,《三体》对人性的探讨,对文明脆弱性的描绘,都可能让人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会转化为一种“看不下去”的心理。

总而言之,你觉得《三体》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它就像一道非常浓郁的菜,味道独特,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它的口感。它要求的读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一定的耐心,还需要对宏大叙事和冷峻思考有一定的接受度。如果你觉得目前的阅读体验不好,不妨先放一放,或者尝试去了解一些关于《三体》的背景知识,或者先看看别人的解读,也许能帮助你找到那个“入口”,或者让你认识到,它可能真的不适合你的口味。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小说是用来消遣的,如果读得不舒服,那就不对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我的阅读能力太差,还是三体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人不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关于《三体》的评价,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你觉得看不下去,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我自己当初捧起它的时候,也经历过一阵子“这到底在讲什么”的迷茫,甚至有过想把书合上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还相互缠绕,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复杂。首先,是它那股子“硬核”的科幻.............
  • 回答
    《三体》的确是一部能让人深思,甚至引发某种程度悲观情绪的作品。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刘慈欣在书中构建的那个宏大、冷酷、充满生存压力的宇宙图景,以及他对人性、文明发展乃至宇宙本身本质的独特解读。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压抑的,是那个被称为“黑暗森林法则”的宇宙社会学理论。在“三体”.............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其实挺击中很多人。《三体》这部小说,虽然在科幻界掀起了巨浪,收获了无数赞誉,但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看完,甚至很多人会觉得“累”。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聊。首先,得说说刘慈欣的“硬科幻”风格。你要知道,《三体》里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而且他不是那种随口一带的“设定”.............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死神永生》,让程心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许多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对程心持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指责她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灭亡。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很多人指责程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在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 回答
    当你的朋友看完《三体》后,认为它是“垃圾小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尤其是考虑到《三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的极高赞誉和影响力。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可能导致这种评价的原因。这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读.............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要说《三体》里最让我脑子嗡嗡响、久久不能平静的一幕,那绝对是“古筝行动”。当时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整个人都陷进去了,那种视觉冲击力,以及背后蕴含的冷酷和绝望,简直是把我的五脏六腑都拧了一下。你想啊,叶文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和背叛,对人类文明的绝望让她向外星文明发出了那个改变一切的信.............
  • 回答
    看完《三体》,最大的感受就像是突然被投入了一个黑暗、寂静但又充满宏大意志的宇宙深处,耳边只有自己微弱的心跳声,和那些来自亿万光年外、冰冷而精确的打击。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立刻拍案叫绝,然后继续投入生活的小说,它是一种浸泡,一种思维的洗礼,甚至可以说是“心智上的创伤”。最直观的冲击,是那种“降维打击”式.............
  • 回答
    理解你看完《三体》系列后那种“登峰造极”的感觉。刘慈欣的笔触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宏大、硬朗和冷峻,它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性的挣扎、文明的存亡推向了极致。要找到“同一层次”的科幻小说,这本身就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层次”的定义太多样了,是思想深度?是叙事魄力?是科学设定?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过,如果我抛开“完全.............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将“人民群众”描绘成“愚蠢”的,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和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深刻刻画,而非对现实世界普通大众的简单否定。这种“愚蠢”表现在多个层面,并且与小说所处的宏大叙事背景紧密相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心理的映射: 文革背景的.............
  • 回答
    关于《三体》中智子的形象设计,尤其是为何选择日本女性的形象,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且富有解读空间的一个话题。刘慈欣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对智子形象的选择给出非常明确的官方解释,但从作品本身的叙事和意境,以及一些作者个人的偏好和文化背景的推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深意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从智子.............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系列中,“面壁者”作为人类文明在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核心战略就是“面壁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面壁者可以以任何人类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构思并实施战略计划,而无需顾忌他人的理解。他们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动用一切资源,甚至可以欺骗和牺牲任何人,来达成目的。然.............
  • 回答
    《三体》系列中,贡献卓著的角色绝大多数为男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1. 宏观叙事背景与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视角: 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本人作为一名男性科幻作家,其作品自然会带有一.............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和叶文洁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但读者对她们的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程心遭受了普遍的批评和指责,而叶文洁则收获了更多的理解甚至同情。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角色的定位与作者的意图 叶文洁:故事的起点,时代的牺牲.............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三体人会让云天明有机会讲完他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三体文明的思维模式、行为逻辑,以及云天明自身所具备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被完全理解的价值。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审讯或信息获取,而是一场跨越文明隔阂、充满未知与计算的博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三体人并非我们地球人所理解的“情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三体人那么精明,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么“顺理成章”的招数呢?其实,派两个水滴去干两件事,听起来很有效,但仔细想想,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三体人的思路。他们派水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断绝人类的反击能力,特别是威慑纪元。罗辑是威慑的核心,他一旦没了,威慑就没了,地球也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