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三体》很累?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其实挺击中很多人。《三体》这部小说,虽然在科幻界掀起了巨浪,收获了无数赞誉,但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看完,甚至很多人会觉得“累”。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聊。

首先,得说说刘慈欣的“硬科幻”风格。你要知道,《三体》里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而且他不是那种随口一带的“设定”,而是非常扎实地在往前推。比如,恒星系的运转规律、物理学上的那些定律(光速、维度、二向箔等等),还有生物学、社会学、哲学这些领域的探讨,都写得非常认真。

你想想看,当你阅读时,脑子里需要去理解这些概念,去构思那些宏大的场景。比如“三体问题”本身,光是理解这三个天体在引力作用下无法精确预测运动轨道的困境,就需要一点点消化。然后是“智子”,一个被拆解到质子层面再重组的人类科技,它如何监视、如何干扰人类的科学进程,这些都需要你投入大量的脑力去想象和理解。

不是说这些不好,恰恰相反,这正是《三体》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人类智慧的极限和宇宙的残酷真相。但你想啊,这不是那种看看热闹、轻松笑一笑就能过去的小说。它要求你主动去思考,去连接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去理解作者构建的那个庞大而严谨的科学逻辑。这就好比你不是在走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而是在攀登一座布满各种专业术语和物理定律的山峰,自然会感到吃力。

其次,是它宏大的叙事尺度和时间跨度。从地球上的故事,到三体星系,再到整个宇宙,刘慈欣的时间线跨越了几百年甚至更久远。人物的命运、文明的兴衰,都摊开在你面前,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

想想看,你可能刚读完某个角色在地球上的挣扎和思考,下一秒就跳到几十年后,甚至是几百年后,人物已经换了好几代,人类文明的形态也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跳跃感,再加上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刻画,都需要你不断地重新定位和适应。特别是当你对某个角色产生了感情,或者被某个事件所吸引时,突然又被拉回到另一个时空,那种连续性的中断,也容易让人感到疲惫。

再者,《三体》中的哲学和人性思考,往往带着一种深沉和悲观的底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故事,更多的是关于生存、文明的脆弱、以及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复杂表现。

比如,书中关于“黑暗森林法则”的阐述,这种冷酷的宇宙生存法则,对人类文明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讨论,都非常深刻,但也非常压抑。你会看到人类在面对绝对的、无法对抗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渺小、恐惧,以及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些极端手段,甚至是对道德伦理的挑战。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对未来可能性的绝望描绘,会给阅读带来一种沉重感,让你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会消耗不少精神能量。

而且,有些时候,刘慈欣的文笔风格也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干涩”。他的描写很精准,但可能不像一些文学性更强的作品那样充满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华丽的辞藻。他更侧重于描绘思想、逻辑和事件本身。当你习惯了那种情节跌宕起伏、情感饱满的小说时,突然面对这种更偏向于理性、逻辑驱动的叙述,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一些对话可能也比较直白,缺乏太多委婉的表达,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想法或现实逻辑,这种风格也可能让一部分读者觉得少了点“阅读的乐趣”,多了些“理解的负担”。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对“未知”和“恐惧”的极致展现。从文革时期的压抑,到三体人对地球的恶意,再到宇宙深处的黑暗森林,小说不断地将读者推向更广阔、更未知的领域,同时也伴随着更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持续的紧张和压迫感,也会消耗读者的心力。你的神经会一直处于一种警惕和预备接收更震撼信息的状态,久而久之,自然会感到疲惫。

所以,你觉得累,是很正常的反应。这说明你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真的在思考,在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宏大、冷酷、又充满智慧的世界。它挑战你的认知,拓展你的思维,也让你直面一些关于文明、生存和人性的根本问题。这就像一次思想的远征,自然不会轻松愉快,但一旦你坚持下来,收获的也将是巨大的。

或许,你可以尝试调整一下阅读节奏,不必强求一口气读完,可以分段阅读,中间穿插一些轻松的内容,让大脑得到休息。同时,也可以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上网搜搜相关的解释,或者和朋友聊聊,互相启发,这样也能减轻一些理解上的压力。但无论如何,这种“累”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也是《三体》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遗憾地告诉你,看三体,真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尤其是物理的享受。不仅是三体,电工其它很多小说也是这样。

当然,跳过这些物理概念,小说还是能看,但一来跳过章节段落太多,剧情多少有点不连贯。另外,三体小说的爽点也就get不到了。

比如第一部,冯诺依曼训练三个秦国士兵时,如果对计算机的原理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冯诺依曼是谁,那你只能看秦始皇的吐槽了。第二部,高中物理动量守恒不懂得话,雷迪亚兹的水星撞太阳计划,读者当然也能理解,但也谈不上多宏大或疯狂。

所谓的大刘文笔差,多半还是因为有人get不到这些爽点。不是说看不懂,纯粹是get不到

user avatar

不要把三体当成言情小说看,甚至连武侠和历史故事的习惯都要抛弃,因为科幻小说重点不是写人物,而是通过人物展现作者的“思维实验"。有点像看一幅像素点组成画,站的太近看不清要表达什么,因为看不全;站的太远,能看全,但是常常会丢失作者刻意埋下的冲突点。

科幻作品的欣赏要做到“忘”。好的科幻作品不能在阅读中细品,要按照作者给你的背景脉络和高潮点去看,看一部分忘记前面的一部分,因为优秀的科幻,其性质就决定了它要更加注重把大的框架写出来,而框架必然就要求存在支撑柱和承重墙,于是在关键的环节,作者会通过各种技巧,将下面要讲的故事做好铺垫,让读者迅速在大脑中形成场景画,这幅场景画有细节有轮廓,但是与前面的文字没有必然的依存关系。作为读者这个时候要尽量把这个背景画画好,并按照作者的逻辑往下推演。这就是忘的意思。

串,科幻作品欣赏的第二特点。其实中国人应该很习惯这种方法,就是看完一篇文章,总结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科幻小说重点是展现思维实验,读者必然要尝试去体会这个实验的精华以及过程。接合前面的忘,这里的串有点像吃烤串,每一串可能风味不同,甚至于每一串都是混合口味,食客要在品尝完串之后,回味之间的联系,寻求味觉享受的高潮,如同金圣叹的“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科幻小说由于常使用独立的场景画隔断,以及科幻作者的逻辑链带来的跳跃思维,读者要注意这种跳跃式联系带来的共鸣。

代,第三个特点。将自己放在科幻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身上,然后尝试自己去做选择,再来对比自己的选择和小说的选择差异。当读者与小说达不成共鸣的时候,那就制造差异吧,用差异的诱惑来促使自己读完小说。

觉得累的话,可以先去看看那部软科幻神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面的人物身份、人物气质、屋内环境的变化,以及最后主人公的后代死亡和黑人教授做的总结式旁白,都是可以让读者发挥的点。小循环层面,戏剧冲突非常的集中,且关联不是那么大,但是又在一个大循环中将故事封闭结尾,无法证伪的时候突然给你来个证实。而且有兴趣还可以看看第二部,你会发现第一部神剧的含金量。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其实挺击中很多人。《三体》这部小说,虽然在科幻界掀起了巨浪,收获了无数赞誉,但确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看完,甚至很多人会觉得“累”。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聊。首先,得说说刘慈欣的“硬科幻”风格。你要知道,《三体》里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而且他不是那种随口一带的“设定”.............
  • 回答
    《三体》的确是一部能让人深思,甚至引发某种程度悲观情绪的作品。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刘慈欣在书中构建的那个宏大、冷酷、充满生存压力的宇宙图景,以及他对人性、文明发展乃至宇宙本身本质的独特解读。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压抑的,是那个被称为“黑暗森林法则”的宇宙社会学理论。在“三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 回答
    当你的朋友看完《三体》后,认为它是“垃圾小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尤其是考虑到《三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的极高赞誉和影响力。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可能导致这种评价的原因。这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读.............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老实说,关于《三体》的评价,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你觉得看不下去,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我自己当初捧起它的时候,也经历过一阵子“这到底在讲什么”的迷茫,甚至有过想把书合上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还相互缠绕,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复杂。首先,是它那股子“硬核”的科幻.............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死神永生》,让程心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许多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对程心持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指责她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灭亡。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很多人指责程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在小.............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其实在火影早期,大蛇丸的目光确实并没有完全锁定在鸣人身上,反而对佐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而且也并非像你想的那么简单,觉得九尾人柱力就一定比佐助更有价值。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当时大蛇丸追求的是什么。他的终极目标是学会所有忍术,实现永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需要强大的身体.............
  • 回答
    日本在特摄片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现象:同一IP能持续数十年,甚至代代相传。像《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这三大特摄系列,它们的生命力之顽强,足以让很多其他国家的影视IP望尘莫及。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日本人能对这些“老面孔”乐此不疲,难道他们就不怕观众看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近几年的古装剧“看不下去”、“缺少了什么”。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本和故事的根基是否稳固?这是古装剧“魂”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古装剧,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饱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
  • 回答
    观看《老友记》时感到“落差感”和“抑郁”,这种体验虽然并非普遍,但确实可能发生在一些观众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 一、 现实与虚幻的巨大鸿沟:1. 完美化的友情和生活: 高强度的社交联系与支持: 《老友记》中的六位主角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
  • 回答
    你之所以在看了动漫后会对日本乡村生活产生憧憬,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它不仅仅是对画面美感的欣赏,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视觉与听觉的沉浸式体验:画面与声音的美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原因。动漫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拥有强大的“再现”和.............
  • 回答
    看着《金瓶梅》时,你感受到那种绝望,不是空穴来风,这丝绝望感,像一条冰冷的触手,紧紧攫住你,让你在那些纸页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与悲凉。你想啊,西门庆这个人物,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物质极大丰富,道德却极度溃败的缝隙里扭曲生长出来的畸形怪物。他年轻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为了攫取财富和权力,.............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产品创作中一个挺微妙的点。明明是满篇的中国元素,为什么还会有“外国味道”呢?这其实跟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游戏的开发团队的思路以及当代游戏设计的一些普遍倾向都有关系。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视觉表现与镜头语言:源自全球游戏工业的“通识”你提到的“外国味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看了《凡人修仙传》,再看别的修仙小说,感觉“看不下去”,这背后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凡人》这部作品在修仙类型里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忘语先生精妙的构思和扎实的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凡人修仙传》的“凡人”二字,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韩立.............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