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人复活云天明时,同时复活了他的肠道菌群吗?如果没有,云是怎么活下来的?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直击了科幻作品中生物复活的细节盲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三体人复活云天明这件事儿,背后到底有多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三体人的技术水平,那是我们地球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能把一个人的大脑思想完整地转移、保存,还能通过“二向箔”这种降维打击让整个宇宙都为之变色,这已经超出了我们对生命和物理的理解范畴。

那么,他们复活云天明的时候,有没有顺便给他“装”上肠道菌群?

从技术合理性上讲,可能性不大,至少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移植”。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肠道菌群的复杂性: 肠道菌群可不是简单的“零件”,而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包含了成千上万种细菌、真菌、病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你想想,我们要从一个完整的、健康的肠道环境中提取所有这些微生物,并且保持它们的活力,再精确地“植入”到另一个重新启动的身体里,这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肠道菌群还和宿主的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紧密关联,这又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2. 三体人的目标: 三体人复活云天明,不是为了给他一个“全套”的地球生物体验,他们的目的是“利用”他,让他为三体文明服务。对他们而言,云天明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的思维、他的知识、他的“人”的属性。至于他身体内部的微生物助手,在三体人的技术面前,可能根本不被认为是必要的“功能模块”。

3. “重启”的定义: 三体人复活云天明,更像是对一个“数据”的还原和激活。他们可能将云天明的意识、记忆、甚至大脑结构以某种形式保存了下来,然后在一个新的、能够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载体上“重组”和“启动”。这个过程,更像是在一个“空白”的、或至少是“可控”的生理环境中进行。

那云天明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才是关键,也更凸显了三体科技的“魔幻”之处。

既然肠道菌群的可能性不大,那我们就得从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去理解“复活”:

1. 生理功能的完全重构/模拟: 三体人能做到“思想保存”,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生命信息最本质的载体和运作方式。他们复活云天明,很可能是利用了某种技术,直接“激活”了他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让他重新获得了意识和思考能力。至于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三体人可能已经找到了方法,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维持它们的运转。

自主维持生命: 想象一下,他们的技术可以直接供给云天明所需的能量、氧气,甚至模拟出维持细胞活力的所有必要条件,就像一个高级生命维持系统,只不过这个系统已经内嵌到了“云天明”这个载体本身。
外部支援: 另一种可能是,在云天明被复活的初期,他依然需要外部的“设备”来维持生命。比如,可能他被放在一个特殊的营养舱里,或者通过某种接口连接到生命支持系统。随着他逐渐适应和“启动”,这个外部支援的程度可能会减弱。

2. “无菌”或“新生态”的身体: 如果他们没有移植肠道菌群,那云天明的身体内部,在复活之初,很可能是一个近似“无菌”的状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他怎么消化食物?怎么获取营养?

直接能量供给: 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在复活的初始阶段,三体人并不需要云天明通过正常的消化系统来获取营养。他们可以直接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注射营养液,或者将能量直接注入他的血液循环系统,来供给他的身体和大脑。这就像科幻电影里,给太空人喂食高浓度营养膏一样。
“特制”食物与“临时”菌群: 另一种可能性是,三体人提供了“特制”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已经被分解到极其细小的分子状态,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不需要肠道菌群的参与。或者,他们为云天明“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能够在他体内工作的“微生态”,这套生态系统不一定是地球的肠道菌群,而是由三体人根据云天明的需求和他们自身的技术原理设计出来的。这种“新生态”可能更简单,也更易于控制。
“重塑”消化系统: 甚至,三体人可能已经对云天明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或“模拟”。让他们能够直接吸收某种特殊形式的营养物质,绕过了依赖地球肠道菌群进行复杂分解的过程。

3. “人类”意识的独立性: 咱们也要考虑到,云天明之所以能被三体人选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人文关怀”和“爱”。这是一种超越生理层面的东西。三体人可能认为,只要保留了他的“意识”和“情感”,他作为一个“人类”的本质就还在。而身体层面的许多功能,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定义“云天明”的根本。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三体人复活云天明时,同时复活了他的肠道菌群吗?

大概率是没有。 如果有,那也是三体人极其高超的“生态移植”技术,但考虑到复杂性和必要性,可能性较小。

那云是怎么活下来的?

他是靠着三体人掌握的、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生命维持和重构技术活下来的。这可能是通过直接能量供给、特制的易吸收食物、或者一套由三体人设计的“兼容性”内部微生态系统来实现的。重点在于,三体人不是在“修复”一个损坏的地球人,而是在“重建”或“激活”一个以云天明为蓝本的生命体,而这个生命体的运转方式,可能已经不完全遵循地球生物学的常规法则了。

说到底,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让我们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去畅想那些“不可能”的可能性。三体人复活云天明,就是这样一次令人惊叹的“技术展示”,至于那些“小细节”,比如肠道菌群,可能在他们面前,已经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小麻烦”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不仅是肠道菌群,甚至肠子、肝脏心脏都没有。

你以为的云天明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云天明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仔细读完全文后你就会发现:程心在『只送大脑』以后并没有和云天明的肉身接触过。


甚至在287万光年外的蓝星,也没有和云天明肉身接触过。

和云天明在一起的,是程心的闺蜜,AA。



这就意味着除了AA,没有见过云天明。


人体结构是十分脆弱的,很难适应长时间的星际旅行,

更何况云天明所处的是三体舰队,仓内气体结构、饮食和地球都不一样,

复制一个人出来,可以,但非常不合算。


肠道菌群是数十亿细菌,三体人也是碳基生物,会不会给三体舰队带来灾难?

就算解决了肠道菌群,也只是普通一关,

会不会有宇宙辐射导致基因变异,有心脏病?

会不会云天明本身基因缺陷,再次在二十几岁得绝症?

培养一个肉体要一年多,成长要十多年,二十几岁死了,亏不亏?



即使云天明恢复肉身,

最大的可能是三体和星舰地球“交易”得来的,

这个交易可能就存在于程心逃离太阳系的287万年,

正因为肉体太难了,所以云天明如果恢复肉身,必须要有星舰地球的科技,甚至是:健康肉体。

唯一可能是星舰地球第二世界的人类躲进黑幕前和三体人做的交易,

而且肉身使用寿命只有一百年,甚至可以推测云天明去蓝星找程心的时候,恢复肉身不超过50年。



至于种的麦子,最后肯定是便宜三体人了。

user avatar

ETO估计已经送出了大量的测序资料,哪怕在危机纪元中期之前,三体掌握的地球物种基因组恐怕也有很大一批了。

user avatar

你一出生的时候也是没有肠道菌群的,三体人随便合成点微生物没什么难度吧?甚至三体人深度解析了肠道菌群的作用,修改一下云天明的基因,让他不需要肠道菌群也能活。


我觉得三体人即使不要云天明的大脑也可以直接合成人类,地球上存放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信息那么多,智子随便抄一点,或者干脆让eto伪装成科研机构搜集一些,然后发送到三体舰队去。

随后三体人直接克隆出人类,然后制造一个地球风格的小镇让这些人类生活,也可以造一堆缸中之脑,直接赛博人类文明走起。

他们甚至可以在赛博空间操纵一堆人类玩rts游戏,并在其中重建罗马。

user avatar

在三体系列中,按照设定,三体人有智子在地球上搜集情报。倘若三体人想要制造人类需要的肠道菌群、植物需要的土壤菌群,他们可以让智子现场取得情报、在实验室里对照情报造出来。

但是,他们不一定有这样做的必要。

题目搞错了前提:

  • 动物的生存并不绝对需要相应的肠道菌群,植物的生存并不绝对需要相应的土壤菌群。

当你考虑的只是“维持个体的生命”,题目谈到的“独立的、可以随时随处调用的模块”比“相互依存共生耦合嵌套的生物群落集合”要准确一些。该模块的环境耐性或物质合成能力的不足可以由机器填补,该模块需要的各种物质事实上并不非要由共生生物来提供。

现实中培育无菌动物的早期实验曾经导致一些动物死于营养不良,因为有些动物所必需的生长因子依赖肠道微生物制造。数十年前这类营养问题就已经被基本解决,无菌动物可以在没有肠道菌群的情况下度过一生,所有必需的膳食成分都可以通过化学方式合成,无需任何生物前体。

  • 人从肠道菌群那里获得的最主要的营养物质是维生素 K 和短链脂肪酸,例如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丁酸盐。显然,你可以为没有肠道菌群的人补充这些物质。肠道菌群还参与合成 5-羟色胺,为人提供日常所需的部分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B 族维生素、烟酸、泛酸,在没有肠道菌群的场合这些也要进行相应补充。

如果你要深入讨论这两种理解方式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建议你认定二者均为错误,而且二者作为模型都不是很有用的。

被称为“盐水虾”的卤虫属动物、莲子长成的莲对共生微生物的要求更没有你想的那么高了。

实际上,只要将目光从哺乳类身上挪开,你会看到对许多动物来说肠道菌群是如此次要:

  • 在一些蚂蚁中,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的总数量可以出现万倍差异,用人来类比的话,这相当于你的肠道菌群可以少到总体积等于一粒咖啡豆,而不影响蚂蚁的健康。
  • 蛀木水虱具有无菌消化系统[1],其自行合成分解纤维素所需的酶并使用循环系统里的铜离子来加快反应速度。
  • 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反复用抗生素破坏若干种类蝴蝶的肠道菌群,发现这对蝴蝶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2]。尽管其中一些蝴蝶在毛毛虫阶段以有毒植物为食,它们并不需要微生物来帮忙。
  • 短尾鱿鱼靠费氏弧菌进行生物发光并调整生物钟,但其皮肤和肠道是没有固定菌群的,从食物中摄入的细菌会被排出或杀死。

在哺乳类中,蝙蝠的肠道情况比较像鸟:微生物很少且种类不固定。这可能是因为蝙蝠要飞,在身上添加负担的共生微生物难以视为有用性状。

在谈论“复活猛犸象”的问题下面,我会谈到肠道菌群,因为象科动物在这方面的要求确实比人要高。不过,一旦你弄出了猛犸象幼体,你就可以用现代象的肠道菌群凑数看看,并人工调配营养补充剂、每天观察、根据小象的反应再调整。

对共生微生物作用的过度强调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经过最近二十多年里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大量灌水,实际上变得有些扯淡了。当然,流行往往等于复古,第一个提出动物不能脱离消化道微生物而生存的人是巴斯德

  • 后来,Nuttal 和 Thuerfelder 去除了豚鼠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发现豚鼠仍然可以生存,推翻了巴斯德的假说。
  • 再后来,Reyniers 研究团队第一个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大鼠和鸡,开发出用于研究的无菌动物种群。

至于和对方环境里微生物的互动,可以从灭菌环境开始,一点点尝试让人接触对方环境,情况不对就用抗生素的铁拳或纳米机器人拆卸来干掉病原体。可以干脆用纳米机械增强人的免疫系统。这对拥有智子技术的三体人来说理应轻而易举。

参考

  1.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00/4346/1157
  2.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19.243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