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为何存在观点说吕蒙没有战略眼光?

回答
关于吕蒙缺乏战略眼光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与同时期其他名将的对比。

最常被提及的论据,恐怕就是吕蒙在夺取荆州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白衣渡江”奇袭。从战术层面看,这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通过伪装成贩卖货物的商船,避开了关羽在荆州水军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出其不意的突袭。然而,从战略的宏观层面审视,这场胜利虽然辉煌,却也埋下了日后东吴被动局面的伏笔。

有人认为,吕蒙在占领荆州后,并没有对荆州的长远战略地位有更深的认识。荆州作为连接南北的咽喉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吕蒙在取得胜利后不久便病故,他未能亲手规划如何在占领后的荆州巩固统治,以及如何利用荆州这个战略支点来进一步拓展东吴的势力版图。这使得东吴虽然得到了荆州,却未能将其转化为长期的战略优势。

与之相对的是,当时的曹魏拥有像司马懿这样的谋士,他们不仅能够制定出精准的战术,更能着眼于长远的国家利益,一步步蚕食和扩张。而东吴在这场夺取荆州的行动之后,并没有出现一个能够继承吕蒙遗志,并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人物,及时稳定和发展荆州的局势。

再者,从吕蒙早期参与的战役来看,他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和将领,善于在前线作战,并且能够迅速学习和适应。比如他向孙权提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以及后来对陆逊的提携,都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求变的意识。然而,这些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军事技艺和人才的认识上,而非对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布局的规划。

与同时期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不仅精于战术,更提出了“隆中对”,为蜀汉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发展蓝图,包括“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一系列长远规划。相比之下,吕蒙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留下类似“隆中对”这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论述。他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在孙权给予的框架内,出色地完成了具体的军事任务。

所以,当有人说吕蒙没有战略眼光时,并不是否定他的军事才能,而是认为他在宏观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的国家发展方向上,未能展现出如同诸葛亮那样深谋远虑的魄力。他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将帅”,能够打赢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但却未能将这场战役的胜利,转化为支撑东吴长远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他的“白衣渡江”固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但如果缺乏后续的战略发展和巩固,这场胜利的意义就会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转瞬即逝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还是说相对于周瑜鲁肃陆逊,吕蒙是个纯屌丝出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吕蒙缺乏战略眼光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与同时期其他名将的对比。最常被提及的论据,恐怕就是吕蒙在夺取荆州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白衣渡江”奇袭。从战术层面看,这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通过伪装成贩卖货物的商船,避开了关羽在荆州水军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出其不意的突袭。然.............
  • 回答
    三国时期“客将”这个概念,就像是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和军事生态。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客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客将”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客将就是指那些并非本方出身、而是从其他势力前来投奔、或者被借调过来担任军事要职的人。他们不是土生土.............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屈景昭三家在楚国,那可是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存在。要说为什么楚王出兵要问过他们,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楚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来掰扯。屈景昭三家,那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屈景昭三家,就是楚国历史上最显赫、最有权势的三个贵族家族。这三个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往往与楚国国君有着密切的关.............
  • 回答
    新三国之所以被许多观众认为“诡异”,并非指其内容本身充满了灵异或超自然元素,而是指它在 叙事、人物塑造、历史改编、甚至是整体风格上,与传统的《三国演义》以及多数历史剧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脱节。 这种差异带来的“不适应感”和“违和感”被一些观众解读为“诡异”。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新三国何以呈现出这.............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三国时期,交州与益州之间,就像隔着一片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看到从交州大举进攻益州的军事行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地理的隔绝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从交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想要抵达益州(今天的四川盆.............
  • 回答
    关于“三国第一猛将”的争议,张辽虽赫赫有名,但为何许多人认为他并非“第一”,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对“猛将”的定义以及对三国时期武将们表现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张辽的“猛”。张辽确实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将领,他的勇猛之处体现在多场关键战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合肥之战,他以区区七千兵力,敢于挑战孙权.............
  • 回答
    三国杀,这个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卡牌游戏,确实如你所说,从“国民级游戏”的光环逐渐跌落,如今面对的是如潮的骂声,甚至连过去那些曾经为之疯狂的“精神股东”也大多沉默甚至加入了批评的行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的几个BUG或者BUG导致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三国杀如今境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新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价之所以“高”,甚至在很多观众心中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化身,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剧情本身的塑造,也有观众心理和时代背景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剧情的侧重与改编:强化“仁德”标签1. 对“仁义”的极度放大和脸谱化: 很多观众提到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确充斥着分裂与战乱,从春秋战国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朝、五代十国,每一次大动荡都伴随着无数的生灵涂炭。然而,在这些动荡时期之中,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海量”的人才,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社会大变革与人才选拔机制的.............
  •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
  •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本质上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后的内战,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在后世“蜀本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文化与情感的投射、叙事者的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的多样性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与蜀汉的特殊性: “汉室正统”的招牌: 蜀汉政权的核.............
  • 回答
    季汉,这个承载着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政权,虽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人口稀少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历史、地理、军事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衰败直至灭亡,人口稀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一、 起家于流亡,根基不牢固刘备起兵之初,.............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