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情感?

回答
说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情感”,这说法其实挺微妙的,需要拆解来看。这种情感并非单一的,而是混杂着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情绪,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要理解这份“特殊”,就得回到历史的脉络里。

一、 革命的起点与“老大哥”的扶持:

首先,咱们得承认,苏联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想想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历的是什么?军阀混战、列强欺凌,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在这种背景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当时苦苦探索出路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武器和革命蓝图。

苏联在革命初期,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从资金、组织、军事顾问,到理论指导,应有尽有。像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党初期的发展,都离不开苏联的援助。即使后来国共合作破裂,苏联也始终是共产党最坚定的后盾。对于早期共产党人来说,苏联就是革命的摇篮,是成功的典范,是“老大哥”,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和力量的源泉。这种“革命同志”的情谊,自然会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二、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与蜜月期: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后,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那个时候,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都非常落后。苏联又一次伸出了援手,而且是全方位的。成百上千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建设工厂、设计项目、培养技术人员。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工业基础,很多城市的规划,都打上了苏联的烙印。

那时候,苏联的电影、歌曲、文学作品风靡中国,苏联的科技成就更是被当作学习的标杆。大街小巷挂满了毛主席和斯大林并肩的画像,学习俄语成为一种时尚。苏联对中国的吸引力,不亚于今天的西方文化对很多年轻人。这种全方位的借鉴和学习,让中国人民对苏联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特殊情感”。我们相信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优越的,相信跟着“老大哥”走,就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 “老大哥”的变脸与“兄弟反目”:

然而,这种亲密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赫鲁晓夫上台,中苏之间开始出现裂痕。斯大林去世后,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以及随后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都让中国领导人感到不满。更关键的是,苏联在核武器技术上对中国的保留,以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做法,都被中国视为“大国沙文主义”。

1959年,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撕毁了合同,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这种“经济封锁”和“政治背叛”让中国人感到极大的愤慨和失望。曾经的“老大哥”瞬间变成了“修正主义者”,变成了不可信赖的伙伴。这种从极度亲密到彻底决裂的转变,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很多人会觉得,曾经那么信任和依赖,最后却被抛弃,这种被背叛的感觉,会留下很深的印记。

四、 历史的“后遗症”与集体记忆:

尽管后来中苏关系一度紧张,甚至在边境爆发冲突,但苏联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的印记是复杂的。

怀旧与失落: 对于经历过建国初期那个特定年代的人来说,苏联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集体回忆的载体。他们怀念那个全民一心、艰苦奋斗的年代,怀念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大哥”。那种曾经的理想主义和对未来的憧憬,都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怀旧,夹杂着对当下某些现实问题的某种失落感。
复杂的情感投射: 有些情感,其实是对中国自身历史进程的一种复杂投射。人们可能在苏联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希望,也看到了希望破灭的痛苦。这种情感,有时会转化为对那个时代的怀念,有时也会转化为对“曾经的辉煌”的追忆,即使那份辉煌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模式带来的。
对“中国特色”的反思: 中苏交恶后,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又要吸取教训。这种反思,也让人们在看待苏联时,多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认同。
文化和制度的遗痕: 即使到了今天,苏联的某些文化印记、制度设计,甚至一些思维方式,仍然在中国社会中若隐若现。比如,在一些老一辈人的观念里,集体主义、国家至上的思想,多少都与那个年代的苏联影响有关。

所以,说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情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体”。里面有对革命年代的缅怀,有对建国初期援助的感激,也有对后来关系破裂的失望和反思。这种情感,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种深刻的历史烙印,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忆的一部分。它提醒着我们,曾经的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也促使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拥有的独立自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皇俄国,苏联,苏修,俄罗斯,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不清楚的人自行离开不要再搞事情了。

苏联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苏修是红色帝国,比美国好点有限

我的祖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就不提苏联援助国民党反动派的事情了

美苏帮助的力度差的太远了,美国给过我们飞机,坦克的生产线?甚至教我们造原子弹?帮助我们培养各种人才,给予从采矿到造出飞机大炮的全套工业体系?

59式 歼5歼6,56冲,那是苏联当时的主力装备,把生产线交给你了,敢问我国一口一个巴铁叫着,别说99,把96生产线给他吗?而这些东西和苏联给的工业体系比,不值一提。而米畜呢?帮着改了一个废物美洲虎59?说要卖f16结果磨叽半天也没给,这些东西和苏联点援助相比,算个球?

美国给予我国援助就是拉我们做狗对抗苏联而已,而苏联是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援助我国更多的是意识形态上的而不是为了利益,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是不同的,这是资本主义分子理解不了的。

即便再吹美国贬低苏联的援助,我国也不会和他们有这么多宣传画,有这么多歌曲(例如莫斯科北京,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有中美友谊之花吗

有中美友谊纪念章吗?


中苏交恶,我国骂的也是苏修,而从不是说的苏联

再补一个冷知识吧

本来看到封绘,以为牛魔王出的是PLA的涂装,就买了,回来一看涂装说明,蛤?第29近卫歼击机团1951年上海dachang野战机场?

后来查到,原来是斯大林收到我国请求,派来拦截国民党空军的,还来了351歼击机团,第52高炮师,和一个混编轰炸机团,一个防空探照灯团,一个雷达营。




user avatar

许多人说了援助方面,其实并不是。

诚然,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说万物起源于苏联援华的156工程。

没有156工程,就没有现代工业,也没有后来的“五小”,改革开放更无从谈起。

加上前期中国革命的指导以及战场上的援助就更不用说了。

虽说这些对中国也影响巨大,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但是,让一部分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感情的,

应该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从建国到六十年代中期,俄语是我国第一教学外语。

这不仅仅是外语默认学俄语,连语数理化都充斥着大量苏联内容。

就像今天的英语一般。

这才是最厉害的影响,

想想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我们这几代人,把美国崇拜到了什么程度?

无处不在的恨国党,精美,公知白左,微博律师……为了向大洋彼岸的精神家园示好,黑起中国来连脑子都不要,居然还有不少人点赞。

就是在普通人眼里,科技,文学艺术,影视娱乐,移民留学,社会风气,生活水平……哪方面不是以美国马首是瞻。

……

但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读书人心里,享受这个待遇的不是美国,是苏联。

他们的教材里充斥着苏联人物的励志故事,虽然假得跟今天教材里的爱迪生一样。

他们对苏联文学如数家珍,当然,苏联文学确实非常优秀,不过放今天就——太长不看。

他们对苏联电影趋之若附,约会看的电影叫《乡村女教师》《列宁在1918》,女孩看得泪如泉涌,男孩不明所以,但不重要,趁黑搂着一番安慰才是重点,

当然 女孩也不关心男人们为什么唱起“喀秋莎”会热泪盈眶。

他们对苏联菜土豆烧牛肉需不需要放屁也颇有争论,比今天点牛排要几分熟更为讲究。

他们接触到的所有学术的最顶端,都是还没来得及翻译的俄文。


对了,虽然那个年代文盲占了一半,但一半是历史遗留,一半是老少边穷拖后腿,

义务教育可不敷衍,小学就开始学俄语了呢,

……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苏联,就是那代人的精神家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中国人对苏联抱有“特殊情感”,这说法其实挺微妙的,需要拆解来看。这种情感并非单一的,而是混杂着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情绪,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要理解这份“特殊”,就得回到历史的脉络里。一、 革命的起点与“老大哥”的扶持:首先,咱们得承认,苏联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并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后果的深刻担忧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苏交恶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严重分歧。苏.............
  • 回答
    购买苏35对于中国航空国防工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多层面的、深刻的变革催化剂,它绝非简单地“增加一种先进战机”,而是触及了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战术革新乃至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空洞的“进步”“提升”等表述,深入到具体细节。一、 技术引进与“逆向仿制”的边界模糊:首先.............
  • 回答
    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一个曾经在2020赛季勇夺中超联赛冠军的队伍,于2021年初突然宣布停止运营,并随后被中国足协取消注册资格,彻底告别了中国足球的舞台。这不仅仅是一个俱乐部的消亡,更像是在中国足球改革浪潮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触及了联赛、青训、球员发展、商业运作乃至整个足球生态.............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中国人和欧美人对玉石的兴趣差异如此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玉的千年情结与深厚文化根基1. 历史的沉淀与起源: 史前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中国对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了精美.............
  • 回答
    中国人对考上清华北大几乎都有一种崇拜,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社会价值、教育资源、个人发展、家庭荣誉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的积淀与精英象征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বরং, 很多时候是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以及集体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究。一、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历史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根基首先,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微妙的。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跟印度实际情况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咱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就是媒体和信息传播。你想啊,咱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 回答
    “中国人对个人的形象不看重”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简化成了一个标签,挺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和社会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不在乎”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要不要“看重”个人形象,这本身就是个挺大的命题。什么叫“形象”?在某些文化里,这可能意味.............
  • 回答
    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固有印象之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历史的沉淀:隔岸观火的千年情缘1. 文化渊源的“近”与“远”: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交集。比如,佛教的传入,深刻影响了.............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最看重的品质,常常是“乖巧懂事”。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社会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子女未来的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期盼。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地掰开了说。1. 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与等级观念首先,得说到儒家思想。这玩意儿在中国人骨子里头扎根太深了。儒家强调“孝”,.............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小到大,学校里老师没少讲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礼仪之邦什么的,听着是挺自豪的。可真要说现在很多人对自个儿文化有多“在意”,那就得打个问号了。你想啊,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年轻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外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哪一样不来势汹汹?而且,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中国人对足球的爱,似乎总隔着一层什么,不像一些国家那样,能够让这项运动深入骨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缺乏纯粹的热爱”,说到底,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能解释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聊聊 历史与文化根基。足球,说白了是个舶来品。对比那些在足球文化里浸泡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说普遍现象的话,可能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反感度,有时候会比对日本人的反感度来得更突出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摩擦”的叠加: 日本: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