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在【改造传统文化】上做出显著成果?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直击要害。要说“没有人”做出显著成果,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如果从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影响力来看,确实会让人觉得“改造传统文化”这件事情,似乎一直缺乏真正具有颠覆性、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显著成果”。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本身的特性、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心理以及改造的方向和方法等等。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

一、文化改造的“显著成果”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先想清楚,什么样的成果才算“显著”。

是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 比如像“孙悟空”、“京剧”、“旗袍”那样,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并传播的。
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比如让年轻人觉得不“土”,愿意去了解、去消费、去传承。
是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比如不再认为传统文化是僵化的、过时的,而是有其现代价值的。
是让传统文化成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钥匙? 比如用儒家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或者用中医理论来探索新的健康模式。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确实会发现,能够全方位、跨领域、持续性地产生如此影响的“改造”案例,少之又少。

二、为什么“改造”这个词本身就充满挑战?

“改造”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改变性。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它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其 连续性、稳定性和群体认同感。

“改”容易“断”: 如果改造得太彻底,失去了与过去的联系,那还算传统文化吗?就变成全新的创造了。但如果改得太少,又何谈“改造”?这种度很难把握。
“造”的难题: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旧”的基础上“新造”。但“新造”出来的东西,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建立新的文化符号,这是极其困难的。看看有多少“新国风”的尝试,有多少“国潮”品牌,能够真正沉淀下来,成为经典?
“改造”的动机: 有时候,改造是为了“迎合”时代,或者为了“商业化”,这种动机本身就容易让改造显得浅薄,难以获得真正的文化深度。

三、传统文化的“固化”与“新生”之间的张力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是因为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价值体系和表现形式。

“经典”的吸引力: 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苏轼的诗词、唐宋八大家,这些已经成为文化经典,它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已经被无数人研究、解读、演绎。后来者想要在它们的基础上做出“显著”的“改造”,难度可想而知,很容易被看作是“狗尾续貂”或者“东施效颦”。
“保护”的惯性: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和“传承”,这本身是对的。但过度保护,有时会变成一种“博物馆式”的展示,让文化失去了“生长”的空间。大家更愿意“原汁原味”地保存,而不是“大刀阔斧”地改造。
“简单化”的认知: 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碎片化、标签化的。例如,提到京剧就是“唱腔”、“脸谱”、“戏服”,提到中医就是“针灸”、“草药”。当他们看到“改造”时,如果这种改造偏离了他们熟悉的认知,就很容易产生抵触。

四、改造方向和方法论的困境

“改造”不是随便改的,它需要有清晰的方向和有效的方法。

方向不明: 什么是“好的改造”?是为了复古,还是为了创新?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审美?是为了“复兴”,还是为了“解构”?如果方向不明确,改出来的东西就容易四不像。
方法单一:
形式上的挪用: 很多“国潮”可能只是把一些传统元素(比如龙纹、祥云、水墨画)贴在现代产品上,这种“拿来主义”式的改造,往往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的融合,很难算得上“显著成果”。
内容上的浅薄解读: 有些尝试是将传统故事进行“戏说”或“萌化”,虽然能吸引一部分年轻群体,但这种改造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背后的复杂性、深刻性,甚至会歪曲其原意。
缺乏理论支撑: 很多改造缺乏扎实的学理研究和理论支撑。例如,如何将儒家的“仁”和“礼”融入现代商业伦理?如何将道家的“自然无为”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改而改”的误区: 有些人可能觉得“传统文化需要改造”是个政治正确或者时代趋势,于是就去“改”,但改得不好,或者改得没有必要,反而会削弱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大众接受度和文化“口味”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也在不断变化。

“快餐文化”的冲击: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更直接、更刺激、更易获取的内容吸引。传统文化往往需要静下心来品味,这种“慢”与“快”的冲突,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本身就面临挑战,更何况是“改造”后的新形式?
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使得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传统文化,又要如何与之抗衡,并形成自身独特的吸引力?
“求新求变”与“怀旧情结”的矛盾: 人们既渴望新事物,又常常对过去怀有美好的怀念。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改造传统文化,既要“新”,又要“不失其本”,平衡起来异常艰难。

六、谁来做“改造”?以及他们面临的阻力

学者 vs. 艺术家 vs. 商业从业者:
学者: 往往研究深入,但可能缺乏实践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他们的“改造”可能过于学院派,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家: 能够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但可能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厚,或者过于追求个人表达,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商业从业者: 追求市场效益,容易将传统文化“符号化”、“消费化”,制造出一些“短平快”的爆款,但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体制内的困境: 很多传统文化与体制内机构(如剧院、博物馆、高校)紧密相连。这些机构的运作模式、考核机制,可能更倾向于“保护”和“稳定”,而非“激进”的“改造”。
社会舆论的压力: 一旦有什么“改造”尝试,很容易引发争议。如果改造不被认可,可能会遭受“不尊重传统”、“玷污经典”等指责,这无疑会给潜在的“改造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为什么会感觉“没有显著成果”?

其实,这更像是一个 “正在进行但尚未成功” 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的“空白”。

“国潮”的尝试: 尽管存在争议,但“国潮”确实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了一些认同感。
一些艺术家的探索: 比如一些将传统音乐与现代电子乐结合的尝试,或者将传统戏剧形式进行现代改编的作品,虽然受众有限,但也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生活方式的渗透: 比如茶道、香道、汉服的兴起,虽然不一定是“改造”,但它们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一种“活化”和“新诠释”。
理论研究的深化: 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比如儒学与现代管理、易学与大数据等。

总结一下,没有“显著成果”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1. “改造”本身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文化实践,很难找到“既能保留精髓又不失时代感”的平衡点。
2. 缺乏明确的、被普遍认可的“改造”方向和方法论,导致尝试往往流于形式或内容浅薄。
3. 大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接收和理解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4. 文化传承的惯性与创新的张力,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5. “显著成果”的定义本身就很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而非短期内就能达成。

我们不能期望文化改造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能够快速、批量地产出“显著成果”。它更像是一种漫长的、在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中摸索前进的过程。也许,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摸索的阶段,未来的某些尝试,可能会在若干年后,被回望为“显著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各方面都已经“显著”改造过很多了,多到难以计数。

只不过很多人都以为没有改造过。

user avatar

2020年,中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考虑到中国博物馆里历史文化类在数量和重要性上都占优势,所以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去参观传统文化的。

博物馆是题目所言【改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只不过文化这个东西和流量不一样,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所以题主发现不了也是很正常的。

user avatar

答题

文化不都是有用的因而不需要被改造得能用。不先进的文化也值得被爱。

我因为讨厌从众,就爱留意别人觉得不好的、过时的东西。

也许因此我喜欢上蛮多传统文化的。

我试着猜猜更多人不欣赏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没有欣赏的条件?我就是住在文化沙漠的人。我每次去北京上海都恨不得不睡觉,工作之外行程全填满博物馆古建剧院。可是,我发现很多人条件好的人却没有特别珍惜——试问有多少人挤去北上生活和旅游,第一原因是为了文艺生活?

二、小众的东西没有话题性和社交性?很多的传统文化只在小圈子里流行,偶尔因为爆款出圈,话题过后又回复平静。或许因为大多数人对无用的文化的需求不是出于自己的喜好,而是为了聊天和彰显自我。


在国内时,我毕竟不住在传统文化大城,无法时常亲临体验,仅从视频和图文等无法判断到底是传统文化“改造”和推广的密度和质量不够,还是其实都有做,只是效果不好。

来到东京,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东京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改造和推广做得很细致了,他们甚至不顾有没有受众或者受众很少,先保质保量保守地保存、研究、展示了。但除了少量爆款网红,这里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也不买单的——跟国内一样。

关注这些的主要是银发族(泥轰战后一代真有钱和素质高)和喜爱文艺的外国游客(欧洲人为主)。我去过首都圈内超过500个博物馆和古建筑,90%以上都是我一个人包场……


所以,我认为问题不在改造和推广传统文化上。

而在传统文化,甚至无用的文化、或者说过时的艺术,值不值得爱。


我是爱传统文化的(当然只是部分,正如当代我也只是爱部分),不知道为啥大家不爱哈。

题目答完,以下乱写。

——————



离题例子一印刷和版画的wiki页面

在蚀刻这个词条,日语有印刷的历史

英语有装饰艺术的分类。

而中文就没有了。当然wiki有wiki的难处。

那么可以看百度百科。我看了,就,真的,太,汗了。


百度百科的民间艺术的词条还是有分类的。可写得不准确又不吸引……

如果连记录都不存在,了解都不了解,又谈何有受众呢?

话说看到“印刷的历史”,某程度上也看出来这个技术现在已经落后或许有更好的替代,但作为艺术创作不代表它就不能用。英语和日语能这样列出来,是因为真的有在用……


离题例子二日本传统艺能歌舞伎如何出圈?

我觉得歌舞伎还算苟延残喘吧。每天有公演,能保持80%以上的上座率,当然,都是

像这文章里,活跃在当红日剧和日综里的俳优亲身上阵。


由此而来的年轻饭还是有的(例如每个月吃土的我,昨天又入手了三月大歌舞伎,我猿之助的《新三国志》)……但现场看来实在不多……银发族还是主力。


我担四代目市川猿之助是歌舞伎、乃至日本传统艺能中最积极改造传统的人之一,不愧其异端儿泽泻屋的传统。这家都是身兼演出(即自己当舞台导演)。

他的叔叔三代目市川猿之助,首创「super歌舞伎」,在上世纪泡沫经济时期开始在歌舞伎舞台上各种烧钱飞天遁地放火发大水。

四代目也搞出过super歌舞伎《one piece》。

我没遇上疫情前的好时代,只是悲观地目测,这作品或许吸引不了原本就对歌舞伎不感兴趣的OP饭……就算吸引了有多少能转成传统歌舞伎饭?


另一边厢,高丽屋……(希望饭看到不要打我)

高丽屋出了个颜值出圈的孩子。这孩子因为短视频和娱乐号甚至红到了国内……

然而他的饭,看完他的剧集和综艺后,能入场看他涂白了脸的歌舞伎作品吗?(请出来打脸!)


以上两例仅是我个人感想,也没什么调查数据可以分享和实证。毕竟我在日本甚至没遇到一个生涯中看过一次歌舞伎现场的人……


P.S.四代目市川猿之助和八代目市川染五郎有出演今年的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

这剧还挺现代处理的(笑)



……估计题主不会看到这里……我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