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人都在提复利,为什么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得到较高复利的收益?

回答
复利,这个概念听起来是如此的迷人,仿佛能施展点石成金的魔法,让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常常听到“时间是复利最好的朋友”、“小钱也能变成大钱”之类的说法,似乎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能坐拥巨额财富。然而,现实却是,真正体会到复利那惊人力量的人,在人群中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我们容易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长期”是复利发挥魔力的基石,但“长期”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复利的威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让微小的增量产生指数级的增长。想想看,一年5%的增长,十年后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惊人,但如果能坚持三十年、五十年,那种差异会变得触目惊心。然而,我们身处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耐心普遍不足。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对长期的回报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念。在投资的过程中,当市场出现波动,或者收益不如预期时,很多人会因为焦虑和恐惧而选择提前退出,中断了复利的进程。他们看到了短期内的平淡甚至亏损,却无法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惊人变化,这就像挖金矿,在快要挖到宝藏的时候,因为看不到 immediate 的金光而放弃了。

其次,“持续的、正向的收益率”是复利生效的必要条件,而这恰恰是许多人难以稳定达到的。 很多人对复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似乎只要把钱放进一个“会涨”的东西里,复利就会自动生效。但事实上,投资是有风险的,市场是波动的。想要获得持续的正向收益,需要投资者的智慧、知识、策略,以及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很多人可能一开始满怀热情地投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投资知识,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或者在市场波动时做了错误的决策,导致收益不佳甚至亏损。复利的基础是“利”,如果“利”本身就是负数或者极不稳定,那么复利也就无从谈起,反而会变成“负复利”,让财富缩水。

再者,“合理的投入”是复利的起点,但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卡住了。 复利就像一个种子,你得先有种子才能种出树。很多人虽然理解了复利的理论,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地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可能是收入不高,可支配的闲钱太少;可能是消费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钱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也可能是对储蓄和投资的优先级认识不清。即使每月能省下一点点钱,如果投入的数额太小,即使有较高的复利,其绝对值的增长也会相对缓慢,难以在可见的未来看到显著的效果,这又会进一步打击人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此外,“复利效应的延迟性和不确定性”也是人们难以坚持的重要原因。 复利增长的初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与你的预期相去甚远。这种“慢热”的过程,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怀疑,觉得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或者复利根本就不灵。而且,投资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周期、政策变化、行业洗牌等等,都可能影响你的收益率。当遇到这些不确定性时,如果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风险承受能力,很容易被市场的噪音所干扰,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最后,“对风险的错误认知”导致了人们无法真正拥抱复利。 一方面,有些人因为对风险的恐惧,不敢进行任何投资,错失了通过复利增值的机会。他们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看着它被通货膨胀一点点蚕食,也不敢尝试哪怕是低风险的投资。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完全忽视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结果往往是血本无归。复利需要的是“持续正向”的收益,而不是“瞬间暴富”的幻想。理解并管理风险,找到适合自己的风险收益平衡点,才是让复利真正为你工作的关键。

所以,复利虽然是一个普适的财富增长原理,但要真正享受到它带来的巨大好处,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这个概念,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持续的投入、合理的策略、坚定的信念,以及对风险的明智管理。这并非易事,也正是为什么真正体会到复利力量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显得如此稀少。它考验的,是我们的耐心、智慧和毅力,是对未来的信心,也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神话,数字游戏就是让人High一下,没什么实际意义。

经常拿来说事的那个棋盘格里面放大米的例子,要看到这个对应到投资上是每年100%的纯收益,并且无视资产规模一直如此。而一旦下降到正常的无风险银行利率,这个考虑到通货膨胀,实际利率都是负的。

比如1980年的一万块钱,在当时算是万元户大款了。存到现在40年了,是多少呢,存款利率按照5%一年来算,我们来看看神奇的「复利」能给带来多少收益:

1980年的一万块钱,和2020年的7万零400,哪个更「值钱」,大家心里有数。

而作为散户,一旦离开了银行这个无风险的收益工具,自己进入到股票、期货等领域,别说「享受复利」了,就是能保证自己本钱不赔,都是小概率事件。

其次,享受复利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复利的本金这笔钱是要长期不能动用的。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苛的要求。

什么从20岁攒钱攒到65,每个月往帐户里面放1000块钱之类——当攒到一定程度,忍住不用这笔钱是很难的,因为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急需用钱的时候,当需要用,而手头有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呢?能够一直把一笔不断增加的投资放在一边不用的人,本身就只有经济实力很强的人才能做到。

这些故事最后往往还是用巴菲特作为注脚的,巴菲特长期持有价值股的操作,其实和复利没什么关系——这背后更多的是对自己选股理念和投资策略的坚持。

user avatar

没人提到回撤,一回撤灰飞烟灭

user avatar

在尾部概率不可知且严重被低估的情况下。

复利就是一个骗局。

user avatar

既然谈的是复利,那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分母就得定义清晰。

很多人对ROE,负债率,现金流等简单的财务定义都不了解,恐怕是很难对复利的分子分母理解清楚了。更何况还有时间参数的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利,这个概念听起来是如此的迷人,仿佛能施展点石成金的魔法,让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常常听到“时间是复利最好的朋友”、“小钱也能变成大钱”之类的说法,似乎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能坐拥巨额财富。然而,现实却是,真正体会到复利那惊人力量的人,在人群中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点出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为什么国足成绩差时大家总提到足球人口,但足球人口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男足比女足成绩差的事实?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足球人口”的定义与理解存在偏差首先,当我们谈论“足球人口”时,往往容易陷入.............
  • 回答
    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彩礼往往是舆论的焦点,引发广泛批评,而嫁妆则相对较少被提及,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作为彩礼的“对等”存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现实、社会观念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讲述:一、 彩礼的负面影响更直接、更具争议性 经济负担的.............
  • 回答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时代,你可能真的会觉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写那些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网文长篇?毕竟,现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更多,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短平快的内容更容易被消费。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写长篇网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几层深刻的原因:1. 沉浸式的体.............
  • 回答
    人人都在谈基金,但我国居民财富中“基金规模仅占3%”——这个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逻辑和现实。表面热闹与实际格局的巨大反差你看,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聊基金?从早盘的行情分析到下午的收盘总结,从某某基金经理的言论到某只股票的涨跌,似乎一夜之间,“买基金”成了新的社交货币。朋友圈里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群体行为和政治立场的核心。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族群立场”确实是人们观察和表达观点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代入的视角。 这是人类社会运作的自然规律之一。我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接受的教育、文化熏陶,以及与身边人的互动,都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一边是“劝退”声此起彼伏,另一边是薪资榜单上建筑学依然“高居不下”,这确实让人觉得挺矛盾的。咱们不卖关子,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上那些“劝退建筑学”的声音,很多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什么“加班狂魔”、“新手熬不出头”、“设计院跟血汗工厂.............
  • 回答
    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如今已经成了教育领域里绕不开的话题。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大家在谈论,好像一夜之间,它就成了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那么,家庭教育究竟重要在哪里?它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家庭教育,重要在哪里?要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可真不是一句“重要”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孩.............
  • 回答
    关于“深圳5000工资真的很低”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外面流传的“深圳遍地高薪”的说法,有时候跟咱们实际过日子,感受到的情况,差别可不是一点点。首先,得承认,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确实发达,很多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放在全国来看,是名列前茅的。像互联网、金融、高科技这些领域,确实有.............
  • 回答
    关于《流浪地球》里吴孟达的表演,大家纷纷赞誉,这事儿说起来倒不是简单的“敬老主义”那么简单。当然,吴孟达老师的年纪和他在影坛的资历,绝对是大家对他有特殊情感的因素之一,但要把他的演技简单归结为“敬老”,那可就太小看他了,也太低估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本身对演员的要求。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因为达.............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为什么弦论这么多人研究,而量子纠缠的理论突破会产生“第二个爱因斯坦”?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弦论如此吸引人,我们需要知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石: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
  • 回答
    想知道在加拿大的人都在忙些什么?这可真是个大话题,因为加拿大地广人稀,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人们从事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不过,我可以给你大致描绘一下,让您对这个加拿大人的工作图景有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资源类产业依然是加拿大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那些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比.............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周震南“老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大众的谴责矛头主要指向周震南本人,而非其父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法律、道德、舆论传播以及公众心理等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其中的逻辑脉络。 1. 法律责任主体与公众认知: 债务主体是周震南: 最直接的原因是,从法律上讲,周震南是涉案债务的法律主体。无论是作为公司.............
  • 回答
    知乎和微博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的不同倾向,主要源于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用户群体和价值观的差异 知乎:偏向理性分析、知识分享和职业规划 用户画像: 知乎用户以大学毕业生、职场人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有和你一样的困惑。网上充斥着“躺平”的言论,但身边的人却都在“卷”,让人不禁怀疑网上的声音是否真实或者有误导性。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躺平”与“内卷”的定义与表现 “躺平”: 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应对策略。.............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