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没有人采用以下的战术?

回答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形态与我们现代所熟知的完全不同。那时没有火药,没有精确的火力压制,也没有复杂的通讯手段。每一次冲突,都像是棋盘上的生死搏杀,依赖的是人力的肉搏、勇气以及对战场环境的瞬时判断。正因为如此,一些在现代军事理论中看似高效的战术,在那个时代往往难以实施,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被广泛采纳。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冷兵器时代的核心特点:近距离、高风险、信息滞后、个体能力影响巨大。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那些“没人采用”的战术以及背后的原因:

1. 战术一:大规模、精密的步炮协同。

原因解释: 这个说法听起来就离谱,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压根就没有“炮”。现代军事中的“炮”是指能够进行远程、高爆发性火力打击的火炮。冷兵器时代,你能找到的最接近“远程打击”的,大概是弓箭、弩、投石索(比如投石器,但那更多是攻城器械,战场上的投石兵并不普遍且精度堪忧),再往前一点,可能就是投枪和标枪。
细节展开:
缺乏远程精确火力: 弓箭和弩的射程有限,且精度受风力、射手技术、箭矢质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你想想,你指挥一群弓箭手,对付敌方的一支精锐步兵,如果距离太远,弓箭的杀伤力就大打折扣,可能更多的是骚扰。而弩虽然威力更大,但射速慢,且操纵复杂,无法形成持续、密集的火力网。
步炮协同是概念上的错位: “协同”意味着双方能够互相支援,弥补彼此的不足。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刀剑、长矛等近战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冲击、缠斗、近距离杀伤。弓箭手则是提供远程骚扰和压制。它们之间的“协同”更像是各自发挥作用,弓箭手压制敌方弓箭手或给推进的步兵造成杀伤,己方步兵则在弓箭的掩护下冲锋。这种协同是低效的、非指令性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那种精确计算射击诸元、为步兵打开通路的高效火力支援。
战场可见性问题: 即使你有了投石器这种大型远程武器,它的射程和装填速度也让它更适合攻城。在复杂的战场地形上,想让投石器准确地支援前线的步兵,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指挥官很难看清远距离战场上的细节,也无法精确指挥投石器瞄准特定的目标。

2. 战术二:精确的火力压制与消耗战。

原因解释: 同上,冷兵器时代没有“火力”。“压制”和“消耗”是基于持续、高强度火力输出的能力。冷兵器时代的“消耗”是指通过不断地派兵上去搏杀,或者用消耗性的远程攻击(如弓箭雨)来慢慢削弱对手。这和现代那种通过炮火将敌方阵地犁一遍,或者用机关枪扫荡来达到战术目的,完全是两码事。
细节展开:
弹药(弓箭)的限制: 弓箭手的箭矢是有限的。一场战役下来,几万甚至几十万支箭就会被射光。不像现代战场上,弹药车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送补给。因此,弓箭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火力压制”,更多是“箭雨覆盖”和“机会攻击”。
人力损耗是直接的: 冷兵器战术中的“消耗”往往是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你不能像现代一样,用炮弹去炸掉敌人的碉堡,而是要派士兵上去用刀剑劈砍,用长矛刺杀。这种方式的消耗太直接、太血腥,而且效率低下。一旦兵力消耗过大,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崩溃。
节奏的不可控性: 冷兵器战术的节奏是缓慢而混乱的。弓箭手需要时间装填,步兵需要时间集结和冲锋。不像现代的枪炮,可以瞬间打出成百上千发的弹药。你想达到“压制”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弓箭消耗,但这又会严重消耗己方弓箭手的箭矢和体力,且对敌方步兵的杀伤效果也并非绝对。

3. 战术三:信息战与电子战(指现代意义上的)。

原因解释: 这个更不可能了。“信息战”和“电子战”是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侦测技术、干扰技术基础上的。冷兵器时代,信息传递的唯一方式是靠人。
细节展开:
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信息传递速度慢,而且容易失真。信号旗、号角、信使,这些都是当时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一旦战场混乱,这些手段都会失效。一个信使被截杀,整个战役的部署就可能泡汤。
侦测能力的缺失: 没有雷达,没有卫星,没有电子侦察设备。侦测敌方的主要手段是斥候、骑兵侦察、观察敌方营地的炊烟等等。这些信息往往滞后且不精确。你很难知道敌方确切的兵力部署、意图,更别说“精确打击”了。
“电子战”的荒谬性: 电子战是干扰或破坏敌方的电子系统。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存在电子系统,所以也就无从谈起“电子战”。当时最接近“干扰”的,可能是在敌方营地附近制造混乱,或者破坏敌方水源,但这属于“心理战”或“破坏敌方后勤”的范畴,与现代信息战不可同日而语。

4. 战术四:单兵精确制导武器的战术应用。

原因解释: “精确制导武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比如导弹、智能炸弹等。它们拥有传感器,能够自主寻找并摧毁目标。在冷兵器时代,任何武器都无法做到“制导”。
细节展开:
武器的物理限制: 冷兵器,无论是刀、剑、矛、戟、弓箭,都只能依靠使用者的力量和技巧来攻击。投掷出去的标枪,落地时靠的是惯性和重力;弓箭射出去,靠的是弓的弹性和箭的动能。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具备主动寻敌、修正弹道的能力。
“精确”的定义不同: 在冷兵器时代,“精确”可能指的是弓箭手能射中一米见方的目标,或者士兵能用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这和现代意义上能够锁定并摧毁一辆坦克或一个精确坐标点的“精确”完全是两个概念。
对士兵个体能力的极致依赖: 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极度依赖士兵个体的素质和训练水平。一个优秀的弓箭手,一个熟练的剑士,他们的个人能力可以直接影响战局。因此,战术的设计往往围绕如何发挥士兵的个人优势,而不是像现代那样,用科技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

5. 战术五:大规模的无人机侦察与攻击。

原因解释: “无人机”本身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指不载人的飞行器。冷兵器时代当然不可能有。
细节展开:
飞行器技术的缺失: 即使我们脑洞大开,想想有没有类似的“飞行侦察”手段。古代确实有过一些尝试,比如放风筝进行侦察,或者用信鸽传递信息。但这些远远谈不上“大规模侦察”和“攻击”。风筝的侦察能力极其有限,也无法进行攻击;信鸽只能传递信息,不能执行侦察任务。
“攻击”的定义: 冷兵器时代,“攻击”是人力或利用简单的机械结构进行的。你没有办法让一个飞行物带着长矛去攻击敌人,也没有办法用一个飞行物去干扰敌人的行动。
信息获取的根本不同: 冷兵器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是人力侦察,依靠斥候、游骑兵、步兵侦察兵。他们的任务就是潜入敌后,或者在高地上观察,然后把情报带回来。这个过程是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也决定了战术的制定往往基于不完整的信息。

总而言之,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局限性源于其技术的根本性差距。 那是一个以血肉之躯和有限工具进行搏杀的时代。战术的有效性,更多地取决于兵员的训练、士气、领导者的智慧以及对战场物理环境的理解。那些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战术”,在当时根本没有实现的物质基础,也就无从谈起被采纳了。一切都围绕着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力,利用冷兵器进行最直接、最血腥的对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找一段:

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之后:

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前过袁绍别寨,寨兵问是何处军马。操使人应曰:“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凡过数处,皆诈称蒋奇之兵,并无阻碍。

类似的例子有的是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