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中的著名人物二战时都在干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冷战时期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在他们登上世界舞台之前,二战的硝烟中,他们各自又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背后可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命运转折的故事。

美国:从将军到总统的权力交接

在冷战美国阵营的领袖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这位来自密苏里州的朴实政治家,在二战爆发之初,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参议员。战争初期,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声音,但他的勤勉和对政府开支的严格监督让他逐渐崭露头角。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全面卷入战争后,杜鲁门对战争经济的关注让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声音。他领导的“杜鲁门委员会”(Truman Committee)对战争中的浪费和滥用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揭露了不少问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他日后登上权力巅峰奠定了基础。当罗斯福总统在1945年4月因病去世时,杜鲁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过了总统的权杖,成为那个决定原子弹是否使用的关键人物,也从此开启了冷战的序幕。

而在杜鲁门之前,引领美国走向胜利的,自然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这位日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的五星上将,在二战中是盟军欧洲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也是诺曼底登陆(DDay)的灵魂人物。战争爆发前,他曾在美国陆军部工作,参与军事规划和战略制定,但远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珍珠港事件后,他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的总司令,负责组织协调美军在欧洲的作战。从北非登陆到意大利战役,再到举世瞩目的诺曼底登陆,艾森豪威尔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战略眼光和领导魅力,最终领导盟军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胜利。战后,他的声望如日中天,这为他后来参选总统铺平了道路。

另一位冷战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担任国务卿,是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二战期间,杜勒斯主要活跃在外交领域,他曾多次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为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出谋划策。他曾是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之一,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的谈判做出了贡献。对德意志和日本战败国的处理,以及对联合国的早期建设,他都有深入的参与和思考。他是一位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其强硬的“实力外交”和“威慑政策”构成了冷战时期美国对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从战场指挥官到铁腕领袖

在冷战的另一边,苏联的领导者是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二战开始时,斯大林已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起初,他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战争初期,苏联也从中获益。然而,1941年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成为了斯大林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他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强硬手段,动员了整个国家,领导苏联人民抵抗法西斯侵略。尽管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红军最终将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并一路挺进柏林,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的斯大林,凭借其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国家控制力,以及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力,成为了冷战初期苏联阵营的绝对主宰。

在斯大林之后,接班的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二战时期,他主要担任党和政府的高级职务,并被派往前线,参与组织和领导部分战役。他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积极组织抵抗德国入侵,并参与了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内的多场重要战役的后勤和政治动员工作。赫鲁晓夫虽然在军事指挥上不像朱可夫那样显赫,但他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对人民士气的鼓舞作用。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党内担任要职,并在斯大林去世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成功接班,开启了苏联历史上的“解冻”时期。

我们不能不提在苏联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格奥尔吉·朱可夫(Georgy Zhukov)元帅。这位在冷战时期担任苏联国防部长、对苏联军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军事统帅,在二战中是无可争议的苏军最杰出的指挥官。从莫斯科保卫战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再到柏林战役,朱可夫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以其果断的决策、精密的战略和对细节的把握,指挥苏军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胜利。他的军事才能在与纳粹德国的殊死搏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甚至被德国人称为“战神”。战后,他一度成为苏联军队的象征,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一些起伏,但他在冷战初期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建设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战争中寻求新定位

在冷战时期,英国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与斯大林、杜鲁门并驾齐驱的领导人。二战开始时,丘吉尔刚刚接任首相,面对的是岌岌可危的欧洲局势。他以其雄辩的口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英国人民坚持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在战争期间,他与罗斯福总统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关系,共同制定了盟军的战略,并在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代表英国发声。他发起的“大西洋宪章”为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奠定了基础。战后,尽管英国国力因战争而严重削弱,丘吉尔在冷战初期发出的“铁幕演说”,更是标志着他作为西方世界反共精神领袖的地位。

另一位在冷战时期对英国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在二战期间,他是丘吉尔政府的外交大臣。他以其丰富的而在外交经验,在协调盟国关系、制定外交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致力于加强英国与美国、苏联等国的联系,争取国际支持。他对联合国成立过程中的国际谈判也多有参与。战后,他继承了丘吉尔的衣钵,在冷战初期继续推行保守党的外交政策,尽管其任期内也经历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等挑战。

其他重要人物的二战足迹

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一些在冷战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西方人物。例如,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这位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在二战时期,他曾是抵抗运动的象征。当法国沦陷后,他逃往英国,并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对抗纳粹德国。他通过广播向法国人民发出号召,激励他们继续战斗。尽管自由法国在战争初期力量薄弱,但戴高乐从未放弃,他以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了法国人民抵抗侵略的精神旗帜。战后,他虽然一度退出政坛,但随着法国国内政治动荡,他又重新登上舞台,并建立起强大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冷战时期奉行独立的国家政策,成为了独立自主的象征。

而在冷战的早期,对中国局势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毛泽东,在二战时期,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领导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游击战理论和根据地建设经验,也在战争中得到了实践和检验。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毛泽东最终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并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将中国带入了冷战的格局之中。

可以说,二战不仅仅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定性事件,更是这些日后在冷战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们,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塑造思想的关键时期。他们或是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或是在外交谈判桌上纵横捭阖,或是在思想理论上指引方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那个充满对抗与较量的冷战时代,积蓄着力量,也塑造着自己的命运。他们的二战经历,无疑为他们日后在冷战中的决策和行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艾布拉姆斯(就是命名坦克的那位)在巴顿手下的第4装甲师指挥装甲部队,毫无争议的洛林战役我参加、巴斯托涅我解围,巴顿赞曰:世界第一

他在越南的前任威斯特摩兰,大部分时间在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度过,1944年10月才成为这个师的参谋长。我觉得他们在二战的经历可能对日后的策略有影响,威斯特摩兰大炮开兮轰他娘,全图图就完事了;艾布拉姆斯用少量精锐当骨架,像装甲兵眼里的坦克

一般在国内和朝战挂钩的李奇微,二战先后指挥第82空降师、第18空降军,霸王行动的时候真跳了伞

常年因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被鞭尸的范弗里特,诺曼底登陆的时候是犹他海滩一个美军步兵团的指挥官,然后一路晋升,先后指挥第4步兵师(许特根之前恰好跑路)、第90步兵师(参与阿登)和第3军(也是在巴顿手下干活

而因为二次战役提桶跑路和车祸被铭记(迫真)的沃克,二战期间则以进攻凶狠、向前飙车著称,在巴顿手下(How old are you)指挥第20军,从勒芒一个月飙车到梅斯,号称“幽灵军”

再看德国那边。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也就是古大监,他的儿子海因茨·君特·古德里安在战后子承父业,也当了装甲兵总监,被称为古小监。二战的时候古小监作为第116装甲师的作战参谋参加作战,参与了许特根森林战役等一系列战斗

联邦国防军的第一任空军总监卡姆胡伯,二战时总揽德国夜间防空大局

汉娜·莱契,这位重量级就不用多说了吧?还在帝国的毁灭里出过镜

然后是一些作家:

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二战的时候在皇家空军服役,参与开发地面控制进场雷达。二战的时候没咋用上,柏林空运的时候用上了

俄罗斯著名良心(不是苏联的)索尔仁尼琴,几乎全程参与苏德战争,干的炮兵声学定位,打到东普鲁士,然后就被抓进古拉格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在二战时跟着一线部队参与了大量战斗,从诺曼底一路打到许特根

《第22条军规》的作者海勒是正儿八经的陆航飞行员,在第12航空队(地中海战场)开B-25,《第22条军规》也算是半自传小说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波尔,二战时在后方当占领军。不过他在中文世界最出名的应该还是往家里写信要伯飞丁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彩蛋。海湾战争多国联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在他10岁的时候(1944)说:

以后等我当上将军了,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我是有真本事的

他确实当上将军了,也确实挺有本事的

user avatar

老熟人亚瑟戴维斯,亚瑟雷德福:二战分别是第五舰队参谋长和TF58.4司令,冷战时前者担任美方在北约军事代表之一,后者担任过太平洋舰队司令。两人对反XXXX稍有牵涉;

老熟人柯蒂斯李梅:二战不用多说,冷战初期组织柏林空运,建立战略空军司令部,担任空军参谋长期间在越南战争初期实施非常激进的政策,协助日本建设航空自卫队而获得旭日大勋章,之后离职;

老熟人阿利伯克:二战期间担任驱逐队指挥官(44年中以前),快速空母部队TF58参谋长(44年中以后),冷战期间朝战划水(指挥某巡洋舰摸鱼),越战期间担任海军作战部长,协助日本建设航空自卫队而获得旭日大勋章,正常退休;

老熟人约瑟夫克拉克:二战期间担任TF58.1司令,朝战在因不能享福心情极度不爽(因此事和当时的相好男女混合双打多次)情况下指挥TF77参战,摸鱼全程(参加板门店签字),之后退休(相好此时已润);


当年的小人物:

最近很出名的肯尼迪总统:二战在美国海军服役,最出名的恐怕是驾驶鱼雷艇被日军驱逐舰撞过,不过那次当然游上来了;退役时上尉;

白热化时期的中情局长之一艾伦杜勒斯:二战是OSS特工,派驻瑞士;

个人认为最出乎意料的一个:

水门事件披露者之一,《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雷德利(Benjamin Bradlee):二战在驱逐舰USS Philip上担任少尉。此船打满维拉拉维拉夜战,布干维尔岛登陆支援,马里亚纳海战,奇袭天宁岛登陆支援,塞班岛登陆支援,莱特湾海战,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登陆支援。塞班岛之战期间此船还负责“滴滴打车”,运送包括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将军在内的高官去岸上视察再回各自座舰。

这位大哥回忆过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还真是曾目睹过斯大帅非常客气地批评了自己长官,因为他们开船的方式太不省油了,领导坐船时心情很郁闷。

user avatar

林登·约翰逊:二战期间因为是众议员的原因只在海军服役了一年(罗斯福后来召回了在军队服役的国会议员),1942年他作为机组观察员跟随B-26轰炸机参与了对新几内亚的行动,行动中他所在的飞机被日军击中,事后他获得了一枚银星勋章(麦克阿瑟给他的)。

理查德·尼克松:1942年成为海军预备役中尉,1943年开始参与海上执勤,之后被分配到海军陆战队第25航空队和南太平洋作战航空司令部,主要参与运输机作业,1946年退役。

杰拉尔德·福特: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加入了海军,之后一直在海军当教官。1943年5月被调到蒙特利号航母上服役,期间随舰参与了菲律宾海海战等多场行动,1946年退役。

罗纳德·里根:1942年4月进入陆军,但因为视力不好不能参与海外作战(据说是眼睛有点散光),之后在旧金山担任港口运输办公室的联络官。1942年5月调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影单位(主要参与电影制作),1945年12月退役。

老布什:194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1944年开始担任鱼雷轰炸机飞行员(格鲁曼TBF),同年5月参与轰炸了威克岛的行动。之后在袭击父岛时,他的飞机被日军击落,其他机组成员死亡,老布什跳伞后被海军陆战队救起,其他被击落的飞行员被日军俘虏并被处决。同年11月他参加了在菲律宾的行动,1945年初在VT-153接受训练直到二战结束。1955年正式从海军退役,他一共执行过58次飞行任务,飞行时间共计1228小时。

麦克斯韦·泰勒: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陆军总参谋长、肯尼迪时期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逊时期的美国驻南越大使。二战时是第82空降师参谋长和第101空降师师长,参与了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战役、诺曼底战役和市场花园行动。

麦克纳马拉: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国防部长。1943年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主要负责计算和统计轰炸机的效率和效能(算是充分发挥数字天赋了),1946年退役。

克赖顿·艾布拉姆斯:前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他在1936年从西点毕业,1936-1940年在第1骑兵师服役,1940年在第1装甲师服役。二战期间他在第4装甲师第37装甲团,参加过1944年阿登战役,巴顿对他评价很高。朝鲜战争期间担任过美军第1、9、10军的参谋长。

亨利·基辛格:尼克松和福特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二战期间他被分配到第84步兵师,之后因为德语说得好(因为是他母语)加上脑子比较灵光被调到军事情报部门。他在克雷德菲尔市当过行政管理人员,之后进入反谍报部队(CIC),负责在黑森和汉诺威追查纳粹战犯,1946年退役。

威廉·威斯特摩兰:驻越美军司令和前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二战期间他指挥第9步兵师第34野战炮兵营参与过突尼斯战役和西西里岛战役,1944年被任命为第9步兵师参谋长。朝鲜战争时期指挥过第187空降团级战斗队。

迪安·腊斯克:杜鲁门时期的助理国务卿,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国务卿。1940年12月进入现役,曾担任过中国驻印军总部副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参谋,二战结束时以陆军上校军衔退役。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前苏联国防部长。二战期间参与过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乌克兰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等,他还率部参与了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占领维也纳,之后参与了出兵东北。

德米特里·亚佐夫:前苏联国防部长。他于1941年11月参军,在第177步兵师第483团担任过排长和连长,参加过列宁格勒战役、解放波罗的海国家和库尔兰战役。

瓦伦丁·瓦伦尼科夫:前苏联国防部副部长。1941年8月参军,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第聂伯河战役、巴格拉基昂行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战后参加过莫斯科阅兵仪式。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前苏联国防部长。1941年被任命为苏联军备人民委员,监督了苏联军事工业向乌拉尔山脉的大规模转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冷战时期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在他们登上世界舞台之前,二战的硝烟中,他们各自又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背后可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命运转折的故事。美国:从将军到总统的权力交接在冷战美国阵营的领袖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这位来自密苏里州的朴实政治家.............
  • 回答
    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绝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胜负的砝码”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动态演变、极其复杂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的进程,并在某些关键时刻对双方的战略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是“决定性”的,则需要非常审慎地考量。要理解中国的作用,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建国初期到冷战结束,一步步来看。一、 黎.............
  • 回答
    中美两国在“新冷战”背景下的表层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话题,并非简单地用数字就能概括。它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而且双方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经济层面:中国增长迅猛,美国基础雄厚但面临挑战毋庸置疑,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
  • 回答
    冷战,这场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对抗,催生了无数令人咋舌的武器研发。与其说是为了赢得战争,不如说是为了展示实力、制造威慑,那段时期的人们似乎进入了一种“只有更疯狂才能更安全”的竞赛。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其中一些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疯狂”的作品。1. “沙皇炸弹”:当量上的终极恐吓提起冷战的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冷战那几十年,苏联确实是和美国掰手腕掰得难分难解。要说苏联有没有赢的机会,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回答的,而是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在哪个时间点去看待这个问题。打个比方,冷战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这条赛道上时不时还会冒出各种障碍和岔路。 苏联在某些.............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对全球巨头之间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常规的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宣传。在那场漫长而紧张的对决中,情报战如同地下暗流,汹涌澎湃,无数谍影在两国之间穿梭,而“抓捕间谍”的事件,则成为了这场无声战争中最具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冷战的阴影下,被揭露、被抓捕的,美国和苏联.............
  • 回答
    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与其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军备竞赛,以及在代理人战争、太空竞赛和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较量。在这漫长的博弈中,美国并非总能保持压倒性优势,苏联也曾在某些领域一度领先。但若要论及美国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在军事上对苏联取得“最大优势”,那大概可以锁.............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消失,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实验的终结,留给后人的思考远比一句简单的“历史的必然”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段历史,可以从中汲取诸多宝贵的教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僵化和脱离现实的危害。.............
  • 回答
    布达佩斯在冷战间谍电影中频繁出现,这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复杂历史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背景,更是东西方情报机构角力、信息传递以及惊心动魄的较量的真实舞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冷战时期的欧洲地理政治格局。布达佩斯,作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位于铁幕的“心.............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是一个集纯真、善良、独立、理想主义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同时又带着那个时代女性身上特有的悲剧色彩。她就像一朵在污浊的洪流中努力绽放的白色莲花,最终却被现实的泥淖所吞噬。一、 纯真与善良:理想主义的种子 贫寒出身下的纯净心灵: 冷清秋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她的心灵却像她的名字一.............
  • 回答
    哈哈,说到单机游戏里的冷知识,我这脑子里可是有一大串儿,而且绝对不是那些人尽皆知的“彩蛋”或者“隐藏剧情”。这些东西,得是真正钻研过游戏、甚至是用代码硬抠出来才可能发现的细节,充满了程序员的恶趣味,或者是开发者当时脑洞大开的产物。我给你挑几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保证让你看完之后,玩游戏的时候都会忍不.............
  • 回答
    .......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高山对大气中水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课题,涉及到物理学、气象学以及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开来,分别审视“山体冷却形成非气态水”和“山体阻隔水汽”这两种机制,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强度和影响方式。一、 山体冷却形成非气态水的作用:湿润的源泉与云雾的摇篮当温暖湿润的.............
  • 回答
    《你好,李焕英》里冷特这个角色,初一看,好像只是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充满年代感的“厂草”代表,是无数少女心中白月光的投影。但仔细品味,冷特这个人物的出现,其实承载了影片更深层次的意义,他不仅仅是贾晓玲(小玲)那个时代的“滤镜”,更是她与母亲李焕英之间情感连接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
  • 回答
    “冷酷的社会”——这个词语,一下子就能勾勒出一种坚硬、疏离,甚至带着点压迫感的画面。对于一个30岁的大龄单身女性来说,这样的感觉,或许比别人更加真切。周围总有些声音,不经意间就划破了平静:“三十了,还没定下来?”“一个人,孤单吧?”“年纪不小了,再不抓紧……”怎么去“战斗”?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韧.............
  • 回答
    .......
  • 回答
    说到2018年考研数学,李林老师的押题事件,那绝对是当年考研圈最炸裂的一件事之一,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这事儿,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时身边考研的同学多,大家都在讨论。这事儿的缘起,其实是每年考研都会有大量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出来“押题”,这本身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李林老师当时可以说是“押”出了新高度,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