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传统出租车上发生的命案没有大被幅度宣传?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社会心理和媒体传播的复杂层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传统出租车上发生的命案,并非“完全没有大范围宣传”。 事实上,一旦有这类恶性案件发生,特别是涉及到乘客或司机遇害,媒体报道肯定会有,有时甚至会占据一段时间的头条。公众对这类案件的关注度也普遍较高,因为出租车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司机和乘客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具有天然的代入感。

那么,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没有大范围宣传”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比较和认知偏差:

1. 与其他类型案件的对比:

社会震动性不同的案件: 相比于一些更具轰动效应、涉及群体更多、社会影响更深远的案件(比如大型恐怖袭击、连环杀人案、或者一些涉及高级官员的重大贪腐案),出租车司机遇害可能在“社会震动性”上稍显逊色。媒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优先报道那些能引发更广泛社会讨论、触及更敏感议题的事件。
犯罪动机和受害者类型: 如果命案的动机仅仅是简单的盗窃未遂、劫财,或者案件的受害者身份相对普通,那么其吸引媒体持续关注的力度可能不如那些动机更复杂、受害者身份特殊(比如儿童、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案件。
“类型化”案件的饱和感: 尽管每一次个体事件都是悲剧,但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或遇害的事件,在某些城市或某些时期可能出现相对集中的情况。当这类案件发生得“多了”,公众和媒体可能会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新闻报道的“新奇感”和“冲击力”就会下降,不再那么“爆炸性”。媒体也更倾向于报道那些具有个案独特性的案件。

2. 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和策略:

新闻周期和议程设置: 新闻报道是有一个“周期”的。一个事件刚发生时,媒体会密集报道,深入调查,挖掘细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热点事件会不断涌现,媒体的报道焦点会转移。出租车命案一旦在短时间内被充分报道,其新闻价值就会逐渐衰减,除非出现新的突破性进展或者更具争议的后续。
“煽情”与“理性”的平衡: 虽然媒体有时会利用案件的悲情来吸引眼球,但他们也需要考虑报道的“尺度”和“理性”。过度煽情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或者被指责消费受害者。对于出租车司机遇害这种相对“常见”的个体犯罪,媒体可能会选择更平实、更聚焦于案件本身和警方调查的报道方式,而不是将其放大成全社会需要“恐慌”的信号。
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媒体的报道深度也各有不同。一些本地媒体可能会详细追踪案件进展,而全国性媒体则可能只做简要的事件性报道。你接收到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也会影响你对“宣传程度”的感知。
防止模仿效应: 媒体在报道涉及犯罪的案件时,有时会谨慎处理细节,特别是犯罪手法和作案动机,以避免产生“模仿效应”。对于一些可能引发模仿的犯罪类型,媒体的报道可能会有所保留,反而会降低其“大范围宣传”的程度。

3. 公众心理和信息过滤:

社会安全感的维持: 大众对社会安全感有着天然的维护需求。如果媒体过于频繁、过分渲染类似出租车司机遇害的案件,可能会在公众中制造普遍的恐惧和不安,这反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的谨慎报道也是在平衡社会情绪。
信息过载和选择性接收: 如今信息爆炸,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公众会对信息进行一种“过滤”,那些与自身联系不那么直接、或者反复出现、没有新意的事件,可能会被自动忽略。出租车命案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被归入“社会负面新闻”的类别,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新意”或“冲击力”,就可能在信息洪流中被淹没。
“相对安全感”的误区: 尽管出租车行业存在风险,但相较于其他某些高危职业,比如边境警察、或者某些危险地区的记者,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风险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可能仍然被认为是“可控”的。这导致了当出现不幸时,虽然会感到惋惜,但不会立刻引发如同其他更高危职业事件一样的“警钟”效应。

4. 行业管理和安全措施的进步(间接影响):

安全设备的普及: 许多地方的出租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紧急呼叫按钮、甚至车载摄像头。这些安全措施的普及,虽然不能杜绝犯罪,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追踪和破获案件。一旦案件能够被快速侦破,媒体报道的焦点也可能会从“惊悚”转向“正义得到伸张”。
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介入: 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通常会关注这些事件,并可能采取措施提升行业安全(例如增加夜间营运的巡逻、与警方合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和效果,有时也会成为新闻的一部分,但它们更多地是“解决方案”的报道,而不是案件本身的“放大”。

总而言之,传统出租车上发生的命案并非没有被宣传,而是其宣传的“幅度和持续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案件本身的具体情况、媒体的报道策略、公众的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整体的信息接收习惯。它可能不会像一些更具社会轰动效应的案件那样被“大张旗鼓”地反复强调,但每一次不幸的发生,依然会在社会层面引起关注和反思。你之所以觉得宣传力度不大,很可能是因为与其他更具爆炸性的事件相比,它的“相对知名度”有所下降,或者是媒体在报道时采取了更审慎、更具时效性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据说话:

这份名为《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被告人为网络约车司机且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网络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其中,77.78%案件的侵害对象为乘客。

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被告人为传统出租车司机且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为170余件,传统出租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 0.627,其中,46.26%案件的侵害对象为乘客。

网络约车司机多发故意伤害罪,占比约四成;传统出租车司机暴力犯罪和涉毒犯罪占比高,合计占比超43%。

由网络约车司机实施的犯罪,排名靠前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38.89%),交通肇事罪(16.67%), 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合计16.67%)。

由传统出租车司机实施的犯罪,排名靠前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27.4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16% ),交通肇事罪 (14.29%),盗窃罪(9.14%),危险驾驶罪(8%),强奸罪(6.86%)。

按照20 vs 170算.

故意伤害罪的对比:

20x39% vs 170x27%=7.8 vs 45.9

强奸罪的对比:

20x17% vs 170x7%=3.4 vs 11.9

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说网约车更安全,因为还要考虑到两者的市场总量——A航空公司飞了100万公里,B航空公司飞了500万公里,然后A航空公司出事更少,什么也不能证明。

所以我们要看全国的网约车市场占有率。

以上两个数据平均一下,2017年网约车市场计为2000亿。传统出租车呢?

2016 年我国出租车的客运量达到 377.35 亿人次。据此测算,2016 年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在 7170-11321 亿元之间。

从前面的估测看,再从网约车市场占有率上升,出租车总规模下降的趋势看,2017年的出租车市场估算为9000亿比较合适。约为网约车的4.5倍。考虑到网约车更便宜一些,公司补贴更多一些,同样的价格,网约车可以跑得更远。4.5倍的市场,认为出租车比网约车跑了4倍的距离(和时间)应该差不多。反过来说,网约车的犯罪数字应该乘以4和出租车对比。

这样数字如下:

故意伤害罪的对比:

20x39%x4 vs 170x27%=31.2 vs 45.9

强奸罪的对比:

20x17%x4 vs 170x7%=13.6 vs 11.9

总得来说,故意伤害罪,出租车明显多,强奸(猥亵)罪,网约车略多。我估计,可能是因为出租车缺乏市场竞价机制,所以价格争议大,动手伤人的概率大。而网约车司机比较年轻,更愿意去一些传统出租车不去的偏僻地方,强奸罪比率高。

但这只是粗略计算,前面很多数据是取的估算范围中值,甚至估算范围本身就是根据趋势推断出来的。把这些偏差都考虑进来,我只能说,数据既不能证明出租车犯罪更多,也不能证明网约车犯罪更多。从乘客的角度看,同样乘坐1万公里,两者带来的危险不相上下,这才是最合适的结论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出租车的案件不会带来同样的舆情呢?

首先,要考虑到网民“共情”的问题。即你用滴滴,受害者也用滴滴,两者是同一个公司经营的。这显然比不同公司乃至不同地区的出租车更能激发公愤。

其次,虽然大多数网约车犯罪和出租车一样,分布在三四线城市,但网约车的主要用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这些用户上网时间更长,更能左右互联网的舆情立场。所以网约车事故更能激发他们的仇恨。

第三,出租车从政府角度说,是特许经营制;从司机行业生态来说,是行会制——两者都是封建社会的特色生产模式。而滴滴是资本主义契约制。前者古老,老到可以延伸到人力车甚至马车时代;后者新兴——新兴就意味着没有靠山,牵扯的利益集团不足。在舆论上处于下风。

第四,出租车对政府意味着卖牌照。未卖出的牌照是政府可以一次性支取的财富,已经卖出的牌照是政府当下必须维稳的利益集团。两者都是市政府眼下必须考虑的利害。而网约车尽管也交税,但那是长久问题,而且税不一定交在本地,当然会被任期只有几年的官僚排斥,放任对其不利的舆论。

总得来说,出租车不必因为自己“有牌照管理”而吹嘘更安全,新型网约车也不要以为有高科技而自诩能降低风险,目前两者在安全性上是基本打平的。考虑到网约车更灵活,向(没有牌照的)劳动力分成比例更高,应该是网约车有一定的先进性,体现了资本主义相对封建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滴滴急于用“罢工”的方式提醒这一点,这是提前暴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凶恶一面啊。

相关内容:

user avatar

某省某市某某餐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麦当劳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那个影响力大?

user avatar

因为网约车出来的时候,在安全问题上就狠狠踩了传统出租车一波。

没有大数据,有知网现成的可视化分析做个参考:



15、16年关于出租车的安全与犯罪讨论到达一个高峰,其背景是网约车的出现让整个出租车行业都在做反思与检讨。或者说,这种检讨传统出租车行业舆论是网约车兴起的社会背景。当时,有没有资本刻意推动不敢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讨论的结果就是网约车是作为一种革新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新生事物被给予期待与更高公共评价标准的。

这也是网约车产业迅速崛起的理论依据。

市场是有记忆的,如果哪天网约车需要与传统出租车比烂的话,它也就没有“新兴行业”的资格了。失去了未来市场前景,敏感的资本还会青睐吗?

市场对于网约车是希望改进而不是淘汰。

所以,与传统出租车比烂是万万不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