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宗室里有哪些优秀人物?

回答
明朝皇族,这群身披龙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常常让人觉得他们只是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摆设。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颗璀璨的明珠,在宗室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非凡的才华,他们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皇亲国戚”,而是真正为国事、为民生贡献过力量的杰出之辈。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明朝宗室里那些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优秀人物,不讲那些空泛的套话,只聊点实在的。

一、 贤王楷模:朱瞻基的堂兄们——朱瞻埅、朱瞻埈

提起明朝的宗室,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亲王封地坐拥万贯家财”的传统印象。但总有那么些人,他们的目光超越了个人私欲和安逸享乐。朱瞻基,就是那位“儿皇帝”,在位五年,虽然被称颂为“仁宗之子,宣德之祖”,但他的功绩常常被他那位同样优秀的父亲和祖父的光芒所掩盖。然而,他的堂兄们,才是宗室中少有的能臣干吏的典范。

宁献王朱瞻埅: 论爵位,他是朱瞻基的堂兄;论品德,他却是那个时代宗室的榜样。这位宁献王,不似寻常宗室那样只顾着在封地里享乐,而是展现出了非凡的理政才能。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在自己的封地内,大力发展生产,注重水利建设,兴修河道,兴办学校。你能想象吗?在那个讲究“男耕女织”的时代,一位王爷竟然如此关心民生疾苦,亲自过问农桑,这绝对是凤毛麟角。他不仅仅是坐在高位上发号施令,而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据史料记载,他管理下的封地,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成为了当时藩王治理的典范。他为后世的藩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惜的是,这样的王爷,在明朝宗室中实在是太少了。

赵献王朱瞻埈: 和宁献王一样,这位赵献王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同样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他对于封地内的财政管理尤为精通,能够合理规划支出,增加财政收入,使得赵国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为朝廷贡献一份力量。更难得的是,他还对文化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鼓励士人,广纳贤才,使得他的封地也成为一方文化昌盛之地。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能够审慎地处理与朝廷的关系,不结党营私,不干预朝政,安分守己,成为一个忠诚于皇权的藩王。他的存在,证明了宗室并非只能成为朝廷的负担,而是可以成为朝廷的臂助。

这两位王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身份的尊贵不等于才能的匮乏,血脉的亲近不代表就能安于现状。他们是明朝宗室中难得的“贤王”,也是那个时期一股清流。

二、 军事奇才与政治清流:秦愍王朱樉的后代——秦王朱尚炳、秦王朱志堢

说到秦王,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这位王爷因为骄纵跋扈,最终落得个被废的结局,算不上什么“优秀人物”。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他的后代,却出现了几位令人瞩目的杰出宗室。

秦王朱尚炳: 这位朱尚炳,是秦王朱樉的玄孙。虽然他的祖先名声不佳,但他本人却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军事家。在明朝中期,边患频仍,西北地区经常受到蒙古骑兵的侵扰。朱尚炳临危受命,主动请缨,镇守边疆。他深谙兵法,善于用兵,能够灵活运用战术,屡次击败来犯之敌,为稳定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王爷,更是一位爱兵如子,治军严明的将领。他能够体恤士兵的疾苦,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赢得了士兵的拥戴和敬重。在他任职期间,边境一片安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的存在,打破了“宗室只懂享乐”的刻板印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秦王朱志堢: 如果说朱尚炳是一位战场上的猛将,那么他的曾孙朱志堢则是一位心怀家国、忧国忧民的政治清流。这位秦王,不似寻常宗室那样只关注个人的爵位和封地,而是对朝廷的兴衰和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注。在那个党争激烈、宦官专权的年代,朱志堢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任何派别同流合污。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上疏弹劾朝廷中的奸臣,揭露时弊。他的言论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却坚持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虽然他的结局令人惋惜(被魏忠贤迫害致死),但他那种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精神,却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明朝宗室中难得的忠臣义士的代表。

三、 艺术巨匠与文化传承者:代隐王朱埜

有些宗室的贡献,并非体现在沙场或者朝堂之上,而是闪耀在艺术与文化领域。代隐王朱埜,就是这样一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艺术的宗室。

代隐王朱埜: 他是明朝宗室中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笔力雄健,骨力遒劲,自成一派,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他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意境深远,气韵生动,被誉为“一代之冠”。他不仅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追求的文化传承者。他广收门徒,悉心教导,将自己的艺术造诣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为明朝的书画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宝,流传于世,成为明朝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存在,证明了宗室也能够成为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承者,用艺术来丰富和美化这个时代。

结语

当然,明朝宗室庞大,人才辈出,这里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还有一些宗室,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在地方治理上有政绩的藩王,在文化学术上有建树的宗室等等。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明朝宗室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中既有贪婪享乐之辈,也有心怀家国、才华横溢的杰出之辈。这些优秀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去了解和铭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在特殊身份下,依然可以追求卓越,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存在,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明朝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洪武朝的时候,有一位燕王四太子,胸存韬略,少年老成,二十岁出镇幽燕,节制北地三十万军民,一生七征塞北,横扫沙漠,战功赫赫。仪态娴雅,兼通文翰,长身赭面,善左右射,使百二十斤镔铁长刀,马上轮转如飞,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虏中咸唤太师云。可谓大明第一优秀宗室。

user avatar

直接找那些称得上古今中外真正有成就的,不是书法好画画好那种个人修养的。

明藩王

一代
1,宁王朱权:
朱权多才多艺,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1444年),收入《续道藏》。
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所制作得"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为:宁、衡、益、潞。"飞瀑连珠"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朱权耽乐清虚,悉心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对中国茶文化颇具贡献。
一生著述颇丰,尤好戏曲,作有杂剧今知有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戏曲论著《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琼林雅韵》等,今存《太和正音谱》。编有古代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收琴曲63首。富藏书,根据明代惯例,藩王就封时,皇帝皆有赐书,据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家有藏书楼曰"云斋",凡群书秘本,莫不刊布。据《千顷堂书目》载有《宁献王书目》1卷,收书137种,词曲、院本、道藏等书均有著录。

2,周王朱橚:朱橚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4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保生余录》,全书两卷。《袖珍方》全书四卷,3000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府自制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它的发行,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普济方》是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四库全书提要》)的巨著。全书共168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其中的方剂就特别多。当然,该书也存有不少重复抵牾的地方。

17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它以其内容实用,记事适切,绘图精致的鲜明优点,博得日本学者的青睬和强烈关注。享保元年(1716年),江户中期的重要本草学家松冈恕(玄达成章,1668年-1746年),从《农政全书》中析出《救荒本草》,专门对之进行训点和日名考订,而后在京都、滕野九郎兵卫等地刊行,书名是《周宪王救荒本草》。全书14卷,目录一卷,收植物413种,宽政十一年(1799年),著名本草学家小野兰山(职博,1729年-1810年)得到了嘉靖四年版的《救荒本草》后,据之为蓝本对松冈本进行正误补遗,出了名为《校正救荒本草、救我野谱并同补遗》的第二版,收载植物种数为4l4种。天保十三年(1842年)小野的孙子蕙亩(职孝,卒了1853年)写成平易简明的《救荒本草启蒙》14卷,共四册刊行。1881年,俄国植物学家E.贝勒(Bretschneider,1833年-1901年)在《中国植物志》(Batanicum Sinicum)一书中,曾对其中的176种植物进行学名鉴定,并认为其中的木刻图早于西方近70年。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W.T.施温高(Swingle)认为《救荒本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并仍然是当时最好的研究救荒食用植物的 专著。他还认为中国人对救荒植物的关注,促成了中国今天拥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它的数量很可能是欧洲的l0倍和美国的20倍。到了40年代,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B.E.Read,l887年-1949年)对书中的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了一部题为《救荒本草中所列的饥荒食物》(Famine food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ao)的专著。 列出了书中358种植物的汉名、已知学名、英文名称、化学成分和在其他国家食用的情况。美国植物学家H.S.里德(Reed)在《植物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plant sciences)中指出,朱橚的书是中国早期植物学一部杰出的著作,是东方植物认识和驯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美国科学史家G.萨顿(Sarton,1884年一l956年)在《科学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一书中,对朱橚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复制粘贴太累了,建议随便搜搜即可。

PS:题主既然对朱载堉感兴趣,推荐个之前看过的文-皇权与乐律——乾隆时期对十二平均律的批判,乾隆亲自下场带着御用文人撕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这就是网络键盘大v和现实专家学者的区别吧。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邀请我很不想回答啊,一回答就要被喷精神朱家人,nx明粪,隔壁回答个空印案都能有人不认真看答案就来喷的,回答这个估摸着更多人要在评论区喷的我体无完肤。

不过看到这种答案都能出来还有人点赞,我觉得我这“明粉”是要站出来为朱家主持一下公道了。

接下来是举例时间:

安塞王朱秩炅:「姿表魁梧,风度俊逸,美髭髯,目光如电,善古文,精楷书,遇缙绅士大夫质难辩惑,移日不倦,故益闻所未闻。人有古今书辙捐金购之绣梓,与远近学者共动息规矩,惟清与俭。尝恨居塞上,不获与齐鲁吴楚士游。」

清源王朱幼(土予):「博学能文词,饶于著述,自号懒云,有《饮河集》二十五卷,续集八卷,家训咏史若干。」

承休王朱弥鋠:「性警敏绝人,喜儒雅而善决断……所著存稿乐府《复斋录》十余卷。」

荡阴王朱弥锷:「倜傥好文雅,敬礼名贤,不问家人生产爵冕三十余年,深自琢磨,一无豪侈之习,而性乐施予,常自食贫。」

樊山王朱载坅:「喜读书,博极经史,为人脱略不羁,能折节下士……王自以己禄糜费国廪,无所补甚,奈何复令女子冗食乎?故王四女不复乞封,而以妻诸郡学弟子。」

其余还有什么擅长边塞诗其诗才甚至超过王昌龄的肃王朱真淤,请求杀敌报国,土木堡之变进京勤王的襄陵王朱冲秌等等。

以上仅是部分,还没举例完,虽然从宗室总人数来说,优秀人物相比可能是没有多少,但是你不能否认优秀人物的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