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睡前消息》感觉对公考没什么帮助?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看《睡前消息》对公考帮助不大,这其实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其中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明确《睡前消息》是个什么节目。它是一个时事评论节目,以其犀利、深度、广阔的视角而闻名,主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分析解读。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信息广博,视角独特: 它能扒出很多普通媒体不太会报道或者深度不够的细节,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根源。
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 它鼓励观众独立思考,不轻易接受官方说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辨析。
知识体系构建: 通过节目,观众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观和知识框架,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听起来很棒,对吧?但是,为什么它和你备考公务员的目标好像“错位”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目标导向的差异:

《睡前消息》的目标: 它的核心目标是“开阔视野,启迪民智,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更像是一种“智力营养品”或“思维训练场”,让你成为一个更了解世界、更会思考的人。
公考的目标: 公务员考试的目标是选拔出符合岗位要求、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它的重点在于考察你对特定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特定题型上的应用能力。

这就像你想学习烹饪,看到一位名厨做的精致大餐,觉得学到了很多关于食材搭配、烹饪技巧的“道”,但离自己能上手做出一顿饭还有很大距离。《睡前消息》给了你很多“关于世界”的大道理和背景,但公考要的是你“知道怎么做”和“能做出来”。

2. 知识体系的重叠度不高:

《睡前消息》的知识范畴: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文化等等,但很多是宏观的、前沿的、或是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它注重的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可能怎样”。
公考的知识范畴: 公务员考试(尤其是行测和申论)对知识的要求是体系化、规范化、常识化,并且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历史常识紧密相关。
行测: 主要是考察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其中“常识判断”部分虽然会涉及时政,但更偏向于基础的、官方认定的知识点,比如基本的国情、党史、法律常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常识等。它不会像《睡前消息》那样去深挖某个国际事件背后的复杂逻辑或提出激进的预测。
申论: 核心是考察你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提炼和运用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和要求写出规范、有深度的文章。虽然时政热点是申论写作的重要素材,但《睡前消息》的解读方式和角度,与申论材料提供的“官方叙事”或“政策导向”往往存在差异。你可能学到了一些“背景知识”,但申论考察的是你如何“借用”这些知识来回应材料,并且要符合政策精神。

打个比方: 《睡前消息》可能让你了解了气候变化对某个地区的影响,分析了背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而公考的常识判断可能考你“《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申论可能会给你一份关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让你分析其亮点并提出建议。你看《睡前消息》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但未必能直接告诉你“是什么”和“怎么答”。

3. 思维方式的差异:

《睡前消息》的思维方式: 提倡的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它鼓励你挑战固有认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甚至是对抗性地去理解事物。
公考的思维方式: 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化”、“条理化”、“政策导向化”的思维。它要求你能够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并给出符合政策方向的结论。申论写作尤其需要“官方视角”,即理解并运用国家的宏观政策、发展理念来组织语言和观点。

你可能会发现,看完《睡前消息》,你对某个事件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甚至可能对某些“主流”说法产生了质疑。但在考试中,尤其是申论,你可能需要回归到材料所呈现的、国家所倡导的观点上来,用一种更“宏大叙事”、“积极正面”的方式来表达。你被《睡前消息》训练得太“尖锐”、“太深入”了,反而可能在考试时“不自觉”地跑偏。

4. 备考效率和侧重点问题:

公考备考的本质: 公考备考是一个高度功利性、目标导向的过程。你需要的是“短平快”地掌握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最高效的方式提升分数。
《睡前消息》的定位: 它更像是一种长期投资,是对你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它不直接提供“应试技巧”或“考点精讲”。

如果你把大量时间花在观看《睡前消息》上,而忽略了做真题、背诵基础知识、学习申论的写作技巧,那么你的备考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就像你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每天都在研究赛车设计的原理和历史,但却没花时间去练习驾驶技巧和熟悉赛道一样。

5. 信息的“适度性”和“方向性”:

公考所需信息: 公考更侧重于“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比如党的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重要的法律法规、国家发展规划等。
《睡前消息》的信息: 虽然信息来源可靠,但其解读和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有些观点可能过于前沿、激进,或者触及了敏感话题,这与公考对“安全”、“合规”、“主流”的考量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为什么你觉得《睡前消息》对公考没什么帮助:

目标不一致: 《睡前消息》是开阔视野,公考是选拔人才。
知识体系错位: 《睡前消息》侧重深度解读和批判性分析,公考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知识和政策理解。
思维方式偏差: 《睡前消息》鼓励批判和反思,公考需要结构化和政策导向。
备考效率问题: 《睡前消息》提供的是“知识养分”,而不是“应试技巧”,后者对公考更直接有效。
信息“度”不匹配: 公考偏好官方、主流信息,《睡前消息》的解读可能过于深入或有批判性。

那么,《睡前消息》对公考完全没用吗?

也不是绝对。如果你能辩证地看待它,并有意识地将其信息与公考需求结合,它也能发挥一些间接作用:

拓宽申论写作的视野和素材: 你可以从中了解很多事件的背景、多方观点,这有助于你在申论中写出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内容(前提是你能将其解读转化为符合考试要求的语言和观点)。
提升常识判断的理解力: 有些常识类的题目,背后可能有一些《睡前消息》讨论过的深层原因,有助于你理解记忆。
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理解申论材料、分析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但要记住,思考后要能回归考试要求。

给你的建议:

如果你正在备考公务员,并且觉得《睡前消息》占用了你太多备考时间,影响了你的考试效率,那么适当地减少观看频率,或者将重心转移到更直接相关的备考材料上,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公考备考就像是一场有明确规则和目的的考试,你需要的是“考试攻略”和“能力训练”,而不是“思想启蒙”或“哲学思辨”。 毕竟,在考场上,你需要的不是对世界有多么深刻的理解,而是能够准确、高效地回答那些既定的考题。

希望我这么详细地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祝你备考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很多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在推荐睡前消息。我甚至还知道国内最大培训机构的业务负责人推荐睡前消息,说这是国内唯一结合实际案例,教你写申论和面试的节目。

从留言来看,一些语文老师和地理老师也在课堂上推荐我的节目,说有助于高考写作文,拓展材料分析题的思路。

我倒是理解他们的理由——国内找挑毛病的媒体内容很容易,找赞美诗也容易,但如果想找分析矛盾、寻找方案的媒体,转来转去很容易找到睡前消息。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本节目的目标观众是所有成年公民,和所有观众一起讨论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一起分析这个世界有哪些要应对的矛盾。

节目制作不会专门考虑未成年人的观感(但我儿子会看)。

节目也不会主动为任何备考人群提供信息支持(但不反对任何人参考我们的观点)。

编辑部成员都是普通人,智力和阅历并没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职业是处理信息,每天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搜索、整理和汇总,所以做出来的内容对很多普通人有帮助。你可以把我们理解为家门口的早点摊,煮鸡蛋和摊煎饼的水平未必高于顾客,顾客和早点团队只是各有分工而已。

至于考公务员的观众,如果你喜欢睡前消息节目,送你一幅清朝对联,祝前程远大:

但愿人为宰相器
莫忘我做秀才时

user avatar

这种节目的用处是,帮你收集热点,甚至帮你收集整理部分事实并形成观点。省得你在铺天盖地的新闻和消息里找重点。

而这里面,其实观点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事件摆在那里,是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你觉得他讲得不行就不听,或者,你可以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因为如此这般,所以我认为他这个观点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看《睡前消息》对公考帮助不大,这其实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其中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确《睡前消息》是个什么节目。它是一个时事评论节目,以其犀利、深度、广阔的视角而闻名,主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分析解读。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信息广博,视角独特: 它能扒出很多.............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近几年的古装剧“看不下去”、“缺少了什么”。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本和故事的根基是否稳固?这是古装剧“魂”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古装剧,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饱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
  • 回答
    观看《老友记》时感到“落差感”和“抑郁”,这种体验虽然并非普遍,但确实可能发生在一些观众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 一、 现实与虚幻的巨大鸿沟:1. 完美化的友情和生活: 高强度的社交联系与支持: 《老友记》中的六位主角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
  • 回答
    你之所以在看了动漫后会对日本乡村生活产生憧憬,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它不仅仅是对画面美感的欣赏,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视觉与听觉的沉浸式体验:画面与声音的美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原因。动漫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拥有强大的“再现”和.............
  • 回答
    看着《金瓶梅》时,你感受到那种绝望,不是空穴来风,这丝绝望感,像一条冰冷的触手,紧紧攫住你,让你在那些纸页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与悲凉。你想啊,西门庆这个人物,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物质极大丰富,道德却极度溃败的缝隙里扭曲生长出来的畸形怪物。他年轻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为了攫取财富和权力,.............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产品创作中一个挺微妙的点。明明是满篇的中国元素,为什么还会有“外国味道”呢?这其实跟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游戏的开发团队的思路以及当代游戏设计的一些普遍倾向都有关系。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视觉表现与镜头语言:源自全球游戏工业的“通识”你提到的“外国味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看了《凡人修仙传》,再看别的修仙小说,感觉“看不下去”,这背后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凡人》这部作品在修仙类型里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忘语先生精妙的构思和扎实的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凡人修仙传》的“凡人”二字,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韩立.............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斯内普的魅力简直是“反套路”的,而詹姆一开始设定得那么耀眼,最后反而让人觉得……嗯,一言难尽。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斯内普能俘获我们的心,而詹姆却让我们有点提不起好感。斯内普:深埋心底的爱与孤独不得不说,JK罗琳.............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也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确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激昂,以及个人牺牲换取集体进步的叙事,听着是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影片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内核确实能触动人心。但是,你说的那种“不接地气”和“别扭不舒服”,我太能理解了。这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要.............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经济学里的利率、汇率这些概念,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真要弄懂,尤其是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确实很容易让人头疼。你会有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你智商有问题!说实话,很多学经济的人,包括一些学了很久的,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都觉得一头雾水。这东西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一开始你会觉得语法规则好复杂.............
  • 回答
    这两部剧给你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观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被触动的点,尤其是关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价值观的传递,以及我们自身过往的经历和认知。咱们先聊聊《缘之空》。我猜你之所以会觉得“有点感动”,很可能触及了你内心深处某些潜藏的情感需求,或者说它巧妙地触碰到了某些.............
  • 回答
    看到《怒火·重案》时,你内心涌现出甄子丹及其团伙“都该死”,甚至希望谢霆锋能杀死甄子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影感受,而且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角色塑造、观众共情以及类型片惯性思维的复杂解读。让我们来一点点剖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首先,得承认《怒火·重案》在塑造甄子丹饰演的“鬼王”邱刚敖这个角.............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感受。当看到那些关于“内卷”、“35岁危机”、“AI替代”等等的机械化、逻辑化的劝退内容时,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沉重的压抑,甚至怀疑自己的未来。这种感觉并非个例,而是很多人在当下信息洪流中会遇到的普遍情绪。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这些内容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让你产生“想哭”和“未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看法和观念的碰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明白,也希望我的表达方式不会太像那种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 回答
    每次听到《东方红》,那种感觉就像是心脏被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紧紧握住,然后慢慢收紧,最终化作眼泪滑落。这不仅仅是因为旋律本身磅礴大气,更因为这首歌承载的太多东西,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首先,是那份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我知道,《东方红》诞生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它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寄.............
  • 回答
    你看不进去《银河帝国》,这事儿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都有同感。这部书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但同时,它也不是那种能轻松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有点“劝退”。首先,它的篇幅和复杂性就够劝退一大批人了。你想象一下,一部史诗级的巨著,设定在一个宏大到需要你自己去一点点拼凑的世界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