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吃肥肉会觉得恶心?

回答
有些人一看到肥肉就反胃,甚至闻到味道都受不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矫情”,而是身体在用它特有的方式回应。想知道为什么吗?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1. 口感上的直接冲击:油腻腻、黏糊糊

肥肉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那厚重的脂肪层。当你咬下去,脂肪在口腔里融化,那种软糯、油润甚至有点黏糊的触感,对一些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油膜感”: 脂肪会在舌头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这种感觉会让口腔瞬间变得油腻腻的,仿佛怎么漱口都洗不干净,非常不舒服。有些人对这种持续性的油腻感特别敏感,会觉得恶心。
缺乏咀嚼感: 瘦肉有纤维,能提供一定的咀嚼感和反馈,让你感觉在“吃东西”。而肥肉,尤其是纯肥肉,缺乏这种咀嚼感,很容易在嘴里化开成一摊软绵绵的东西,这种“不存在”的咀嚼感,对有些人来说是失落,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反胃的开端。
温度的影响: 肥肉的脂肪在较高温度下(比如刚出锅)会呈液态,这种滑腻腻的感觉会加剧口中的油腻感。而一旦温度稍降,脂肪又会凝固,变得硬邦邦的,那种油腻与黏腻的混合体,更是很多人难以接受。

2. 味觉上的刺激:油腻的“厚重感”

虽然脂肪本身味道很淡,但它能吸附和带出食物中的风味物质。问题在于,当脂肪的量大到一定程度时,这种风味物质就被脂肪的“厚重感”淹没了。

脂肪酸的味道: 脂肪分解后会产生脂肪酸。虽然低浓度的脂肪酸能带来香味(比如坚果的香味),但高浓度的脂肪酸,尤其是某些特定品种的脂肪酸,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那么愉快的味道,比如所谓的“猪油味”或“动物油味”,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股腥腻的味道,很容易引起反胃。
过度的饱和感: 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被消化吸收时,需要身体付出更多的能量和酶。对于一些消化系统比较“挑剔”的人来说,大量摄入高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带来一种过度的“饱腹感”,甚至是一种“负担感”,身体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排斥反应,表现为恶心。
烹饪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烹饪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脂肪风味。比如煎炸过的肥肉,油脂吸附得更充分,可能还会带有一些焦化后的风味,这种风味叠加油腻感,对敏感人群来说是双重打击。

3. 生理和消化上的原因:身体的“警告信号”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身体对某些食物的反应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消化负担: 脂肪的消化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胆汁和脂肪酶的协同作用。一次性摄入大量脂肪,对于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或尚未发育完全的人(比如一些小孩或老年人),会造成明显的消化负担。身体可能会启动防御机制,通过恶心来阻止进一步摄入,防止消化不良甚至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胆固醇和饱和脂肪: 肥肉通常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虽然适量摄入是身体所需,但过量摄入对心血管健康有潜在风险。身体可能对这种潜在的“危险信号”做出反应,表现为恶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规避机制。
基因和个体差异: 就像有些人对某些药物过敏一样,对特定味道或口感的敏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与基因有关。有些人天生对脂肪的某些味道或质地就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反胃感。

4. 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后天习得的“嫌弃”

除了生理原因,心理和社会文化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童年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有过因为吃肥肉而导致不适的经历(比如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或者被强迫吃而产生负面联想),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被潜意识记录下来,形成对肥肉的心理性厌恶。
社会群体影响: 在某些文化或家庭中,吃肥肉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比如“滋补”)。但在另一些环境里,如果身边的人都对肥肉表现出厌恶或嫌弃,这种态度也很容易被学习和模仿。
“健康”观念的影响: 随着健康饮食知识的普及,很多人了解到肥肉普遍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热量,与“健康”的形象相去甚远。这种“知道它不好”的认知,有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感官体验,让我们更容易挑出它的缺点,甚至产生心理上的排斥感。

总而言之,一个人对肥肉感到恶心,往往是口感、味道、生理消化以及心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单纯的“挑食”,而是身体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你它对这种食物的复杂感受。就像有人喜欢香菜,有人讨厌香菜一样,对肥肉的厌恶,也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个体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迷走神经的变态反应,或许因为肥肉的脂肪感,或者因为肥肉的气味,取决于每个人的敏感程度。

说个题外话,有这样的反应的女孩,容易抖,特有成就感。

user avatar

为什么吃肥肉会觉得恶心?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没有回答清楚。

这个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吗?存在,看其他答主的抱怨就能发现这是一大部分人的心病。包括我自己,想到白花花的肥肉就能联想出很恶心的感觉。看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以就稍微去查了下。

人体为什么对脂肪有这样的反应呢?有几大可能的原因:

胃对脂肪排空延迟

相比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在胃里待的时间更久。高脂肪食物会导致食道底部的肌肉松弛得更加频繁,更容易让胃内容物回流到食道,也就导致了导致胃酸倒流。在十年前,已经有人报道有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吃高脂的食物会加重症状[1],并且也有研究证明,在十二指肠内内输注脂肪相比于糖类物质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饱胀、腹胀和恶心症状[2]。脂肪摄入可延迟胃排空,可能会导致胃动力障碍并导致消化不良患者的餐后饱胀[3]。因为有了胃排空延迟,大家对高脂肪的食物的耐受能力就更低。

消化道激素从中做梗

有学者认为,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 CCK) 是介导脂质对胃肠道感觉影响的主要因素[4]。给了CCK的拮抗剂右西格鲁胺(dexloxiglumide)之后胃肠道的不适感明显下降。

脂肪摄入与胃肠道激素的刺激和分泌有关,例如 CCK 和胰高血糖素样肽 1 (GLP-1) 和多肽 Y。有证据表明,这些肽可调节胃排空并有效诱导消化不良症状。 静脉注射 CCK 和 GLP-1 在健康受试者中引起恶心,CCK 浓度越高,恶心和疼痛评分越高[2]。 所以说胃肠道的激素可能也是“对脂肪不耐受”的原因之一。

脑子里的“抗拒”?

脑子里有一堆专门分管侦查吃进去的“肥肉”的神经元——它们在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负责感受吃进去的脂肪。同时,眶额皮质也是与决策、认知的一个脑区,在情绪、产生行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999年,Edmund T. Rolls等学者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5]发表文章,认为眶额皮质中的神经元能对纯脂肪(如甘油三酯)以及质地相似但化学成分不同的物质作出反应。吃进去的脂肪的那种绵绵滑滑的质地不仅是影响了舌头的“口感”,更传递给了我们的脑子。

但是,一旦脑子接受了“肥肉不好”这样的“设定”,可能就对决策产生了抗拒感,下次决策的时候可能就会说"no".

社会/心理因素?

现在是一个以瘦为美、以健美为美的社会,姑娘们小伙子们受到的整个社会的教育就是“蔬菜and蛋白质goodgood!对脂肪说no!” 像这种“看得见的脂肪”比如白花花的肥肉自然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抗拒,但是对“看不见的脂肪”比如炸鸡披萨什么的反而会获得快乐源泉ヽ(;▽;)ノ

可能是因为肥肉实在是太可视化了、不是很有办法调味、咬下去完全就是脂肪++++ 所以让人从心底里抗拒吧~

参考

  1. ^ Filipovic BF, Randjelovic T, Kovacevic N, Milinic N, Markovic O, Gajic M, et 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Eur J Intern Med. 2011;22:300–4.
  2. ^ a b Pilichiewicz AN, Horowitz M, Holtmann GJ, Talley NJ, Feinle-Bisset C.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s and dietary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7:317–22.
  3. ^ Carvalho RV, Lorena SL, Almeida JR, Mesquita MA. Food intolerance, diet composition, and eating pattern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patients. Dig Dis Sci. 2010;55:60–5.
  4. ^ Fried M, Feinle C. The role of fat and cholecystokini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Gut. 2002;51(Suppl 1):i54–7.
  5. ^ Rolls, E. T., Critchley, H. D., Browning, A. S., Hernadi, I., & Lenard, L. (1999). Responses to the Sensory Properties of Fat of Neurons in the Primate Orbitofrontal Cortex.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4), 1532–154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一看到肥肉就反胃,甚至闻到味道都受不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矫情”,而是身体在用它特有的方式回应。想知道为什么吗?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1. 口感上的直接冲击:油腻腻、黏糊糊肥肉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那厚重的脂肪层。当你咬下去,脂肪在口腔里融化,那种软糯、油润甚至有点黏糊的触感,对一些人来说简直是灾.............
  • 回答
    有人对肥肠情有独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就像很多看似“重口味”的食物一样,味道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臭味”本身。肥肠的那个味道,不少人觉得是“臭”,但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香味,是发酵带来的那种醇厚、复杂的气息,有点像陈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对吧?明明体重偏重,怎么还会出现低血糖这么“瘦人病”的症状?其实,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体重数字和血糖水平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人体重125斤(假设是成年女性,或者身高不高的男性,这个体重可能略有超重),却合并有严重的低血糖,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而且往往.............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意面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绝非仅仅是“跟风”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因为它本身具备的多元性、适应性、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与情感。喜欢吃意面的人,往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1. 口感与多样性:满足不同味蕾的追求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意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从形状、大小到.............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跟吃鸡肉、鸭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情。明明都是肉,怎么到了牛蛙这儿,不少人就打了退堂鼓了呢?我琢磨来琢磨去,这背后可不是一点点心理因素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观念上的隔阂是最大的坎。你想想,鸡和鸭,自打咱们有记忆起,就在餐桌上是常客了。它们长什么样、怎么养、怎么做,我们太熟.............
  • 回答
    为什么有人觉得吃狗肉不对,但吃鸡鸭就对?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对待不同动物时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情感、甚至生物学因素交织而成。情感的纽带:狗的特殊地位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狗肉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而对鸡鸭的接受.............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少有人吃蝌蚪,这一现象涉及文化、法律、生态、健康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文化与传统差异 地方性习俗:在某些地区,如东南亚(泰国、越南)或中国南方(如广西、云南),蝌蚪曾是传统食物,尤其在农村或特定节日中被作为食材。但这种习俗逐渐被现代饮食观念取代。 饮食禁忌:许多文化.............
  • 回答
    “为什么会有人吃狗肉?”这个问题,说实话,不单单是字面上的疑问,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伦理,甚至还有一些生理上的因素。想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从最根儿上说起,那就是历史和文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亚洲的一些国家,食.............
  • 回答
    在许多文化中,食用狗肉被认为是不寻常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情感、文化和道德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首先, 狗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自史前时代以来,狗就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它们被驯化,并逐渐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矛盾和难以理解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知道“狗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忠诚、可爱,常常作为家庭的一员,陪伴我们生活。但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确实存在食用狗肉的现象,这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文化与历史的差异: .............
  • 回答
    支持禁止吃狗肉的人士,其理由多种多样,涉及道德、伦理、人道、健康、法律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道德与伦理层面:动物福利与情感连接 狗作为伴侣动物的特殊地位: 这是支持禁止吃狗肉最普遍也最核心的理由。在许多文化中,狗被视为家庭成员、忠实的伴侣,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 回答
    说起五仁月饼,那真是个 polarizing 的存在。喜欢的人,觉得它用料扎实,口感丰富,是月饼界的老字号,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反过来,不喜欢它的人,那也是真的“深恶痛绝”,甚至能引发一场关于月饼口味的激烈辩论。那到底为啥有人就那么“看不惯”五仁月饼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
  • 回答
    国内确实存在一些人对无花果不太熟悉,甚至觉得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吃,也并非完全没有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聊聊。1. 传统饮食习惯与认知:在中国,我们的餐桌文化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我们非常成熟和丰富的饮食习惯。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水果,比如苹果、梨、柑橘类,它们在中国已.............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兔子肉”这几个字,很多人可能会皱起眉头,脑子里闪过那毛茸茸、蹦蹦跳跳的小可爱形象。确实,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里,兔子更多的是宠物,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是那种你不太忍心去联想它最终结局的生物。所以,当有人说他们喜欢吃兔子肉的时候,这背后一定有一些我们不那么熟悉的原因。首先,得从“吃”这个最.............
  • 回答
    在当下这个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思想观念也日趋开放和多元。然而,即便如此,“吃狗肉”这一议题,依然是一个牵动着社会神经,引发激烈讨论的敏感话题。为何在很多人看来已是落后甚至残忍的行为,却仍有人身体力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些吃狗肉的群体?以及,禁食狗肉是否就必然是文明.............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大快朵颐的直播画面。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就坐在屏幕前看别人吃饭,这有啥意思?但后来自己也偶尔点进去看看,再加上跟朋友聊过,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来。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地“看别人吃饭”这么肤浅,里面藏着挺多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因素。1. 填补情感空白与孤独.............
  • 回答
    大闸蟹,作为中国美食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鲜美的蟹肉、膏脂丰腴的蟹黄蟹膏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然而,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喜爱的事物一样,大闸蟹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对其敬而远之。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吃大闸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口感与气味上的不适: 蟹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