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不愿意接受“自限性疾病”、“安慰剂效应”等现代医学概念?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自限性疾病”和“安慰剂效应”这些现代医学的概念不太感冒,甚至持怀疑态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有个人经历、文化观念,还有对科学的理解方式。

1. 什么是“自限性疾病”? 为什么会有人不接受?

“自限性疾病”听起来有点玄乎,简单来说,就是身体自己会好起来的病,医生能做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支持身体恢复,而不是直接“治愈”病因。比如感冒、大多数病毒感染,甚至一些轻症的过敏。

不信任身体的自愈能力?还是不信任医生的“不作为”?
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自限性疾病”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觉被“放弃”了。他们去医院,是希望医生能拿出什么灵丹妙药,能快速把病除根。当医生说“这病会自己好,注意休息多喝水就好”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医生“没本事”、“不负责任”,或者觉得“说了等于没说”。他们花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来到医院,得到的不是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案”,而是一个“等待恢复”的建议,这让他们感到失落和不被重视。

“感冒了就该吃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生病了就意味着要吃药、打针。药盒上写着各种功效,医生也会开出处方。从小到大形成的经验告诉他们,生病就是要“治”,而不是“等”。“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挑战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会想:“既然它自己会好,那为什么还需要去医院呢?为什么医生还要开药呢?”这种思维惯性很难一下子扭转。

对“治”的定义不同:
他们的“治”可能更倾向于找到一个明确的病原体,然后用一种直接对抗的方式去消灭它。比如细菌感染了就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了就用抗病毒药物。当疾病的病因不明朗,或者即便知道病因也无法直接对抗时,比如大多数病毒感染,医生只能提供支持性治疗,观察病情发展。这种“非直接对抗性”的治疗方式,在他们看来就不是真正的“治疗”。

商业化医疗的副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医疗体系也可能强化了“有病就要有药治”的观念。医院和药厂的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积极干预”,而不是“等待观察”。当一个“自限性疾病”的患者被告知无需特殊治疗,只是需要休息时,这与医疗产业的“服务提供”逻辑可能存在冲突。

担忧“小病拖成大病”:
万一我这个“自限性疾病”其实不是呢?万一它会恶化呢?这种对未知和潜在风险的担忧,也会让他们倾向于更积极的干预。他们宁愿“过度治疗”,也不愿“放任不管”,担心一旦耽误,后果不堪设想。

2. 那“安慰剂效应”又是怎么回事? 为何有人不愿接受?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因为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疗(即使药物或疗法本身没有特定的疗效),而感到病情有所好转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心理、生理的复杂机制。

质疑“心理作用”能治病:
这是最核心的阻力之一。在很多人看来,生病就是生理上的问题,是身体出了故障,需要物理、化学的手段来修复。当听到“安慰剂效应”时,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欺骗”或者“自我暗示”,认为这不足以真正解决生理上的病痛。他们更相信“药到病除”,而不是“心想事成”。

对医生的“不诚实”感到愤怒:
如果医生知道某个疗法可能只是安慰剂效应,但仍然给病人使用,一些病人会感到被欺骗,觉得医生“不够坦诚”。他们认为医生应该直接告知真相,而不是用一种“谎言”来让他们感觉好起来。这种对医患关系的信任感被动摇后,对“安慰剂效应”的接受度自然就低了。

医学研究的复杂性:
安慰剂对照试验是现代医学的金标准之一,用来评估药物的真实疗效。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种研究设计可能比较抽象。当听到“这个药的效果大部分来自安慰剂效应”时,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是科学家在玩弄数据。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药有没有让我好起来”,而不是“这个药是为什么让我好起来的”。

“我感觉不到‘安慰剂’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真的经历了明显的症状缓解,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安慰剂效应,他只会将功劳归于“医生开的药”或“接受的治疗”。他会觉得“就是这个东西起了作用”,而不会去探究背后的心理机制。

“我不是‘装病’,也不是‘想太多’”:
有些人对“安慰剂效应”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认为这是“没病找病”或者“心理素质差”的表现。他们可能觉得,生病是实实在在的身体痛苦,怎么能用“心理作用”来解释呢?这无形中也可能触犯到他们对自己病情的“真实性”的认知。

对“科学”的理解差异:
对于一些人来说,“科学”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安慰剂效应这种涉及心理、神经化学互动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够“硬核”,不够“实在”,因此难以接受。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的“硬性”手段。

总而言之,人们不愿意接受“自限性疾病”和“安慰剂效应”这些概念,往往是因为:

1. 对传统医疗观念的依赖和惯性: “有病就该治,有药就该吃”根深蒂固。
2. 对医生“积极干预”的期望: 觉得医生就应该拿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来解决问题。
3. 对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理作用的低估: 更相信外来的、物质性的干预。
4. 对医疗信息的理解偏差和不信任: 觉得被欺骗,或者信息过于抽象。
5. 对风险的过度担忧: 害怕“放任不管”导致病情恶化。

要真正让大家理解和接受这些概念,可能还需要更多通俗易懂的科普,以及医患之间更深入的沟通和信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触及到了人们最根本的健康观和对科学的认知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涉及两点认识上的根本问题,一是个人经验,二是因果关系。

先说个人经验:

昨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维生素C对感冒有没有效?

我用Uptodate上引用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以说明维生素C对于感冒没多大作用。

解释一下,这个研究具体是怎样的呢?

就是统计分析了多篇关于维生素C对感冒是否有效的论文,从而得出结论。而这些论文采用双盲对照等方法,以观察维生素C的疗效。

所以,从科学上看,该结论很有价值。

可是,评论区有位亲告诉我说,Uptodate也不一定可靠,以他的经验,维生素C对感冒很有用。

所以,我只能这样回复:在我的经验中,吃了维生素C后,感觉身轻如燕、飘飘欲仙。

这就是个人经验,真的很靠谱吗?

或许这个例子不够清楚,再举一个吧:

小明每天吃完晚饭后就会再吃一个苹果。在他的经验中,只有吃了这个苹果,才能把肚子吃饱,可是,有一天没有买到苹果,小明只有吃了个桃,晚上,他一直觉得饿。

于是,小明得出一条个人经验:晚餐没有苹果,就不可能吃饱!

这靠谱吗?

再说因果关系:

也看前面的例子,小明认为苹果是因,饱了是果。

但是,如果吃苹果前不吃别的东东,真的就饱了吗?

到底是吃这个苹果吃饱了,还是晚餐所有食物加在一起吃饱了,这是个问题。

一件事A发生于另一件事B之前,A不一定就是B的原因。


以上,看似与本问题关系不大。。。

user avatar

中医:所以我说隔壁邻居家二大爷的远方亲戚的故事时,一定要同时念:“黄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就知道你要说自愈!急急如律令”。只要用这句神咒把“自限性疾病和安慰剂效应”都封印住,我说的个案就能代表真实疗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自限性疾病”和“安慰剂效应”这些现代医学的概念不太感冒,甚至持怀疑态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有个人经历、文化观念,还有对科学的理解方式。1. 什么是“自限性疾病”? 为什么会有人不接受?“自限性疾病”听起来有点玄乎,简单来说.............
  • 回答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技术精湛的程序员,满腹才华,却因为各种原因陷入了生活的困境,甚至到了可能无法支付房租的地步。然而,即便是如此艰难,他们也宁愿忍受暂时的贫困,也不愿意伸出援手去触碰那些被称为“黑产”的领域。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愿”两个字,而是根植于他们对技术、对自身价值以及对社会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用户对不同手机品牌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差异,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的一些微妙之处。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标”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历史积淀与技术基因:蓝绿厂的“前辈”光环首先得承认,在智能手机这个领域,华为(这里用“蓝厂”代称,虽然它现在情况特殊,但曾经的地位和技术积.............
  • 回答
    人们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这涉及到个体对健康风险的认知、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个人价值观以及对信息的理解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Safety Concerns)这是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担忧之一。尽管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医不太“感冒”,甚至有点抵触,这事儿说起来还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不少历史、科学、文化,还有咱们的个人经历。首先,最绕不开的就是科学范式的问题。咱们现在主流的科学,特别是医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科学方法论上的。这套方法讲究可重复的实验、量化的指标、明确的因果关系,以及理论的清.............
  • 回答
    亲喂,也就是母乳喂养,对于许多新手父母来说,是一段充满甜蜜与挑战的旅程。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或能够选择亲喂。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考量,也有心理上的挣扎,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说说生理上的疼痛和不适。刚开始亲喂,宝宝衔乳可能不熟练,妈妈的乳头可能会感到非常疼痛,甚至.............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缴纳社保这个问题,其实背后牵扯着挺多现实层面的考量,也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想交”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您详细说说,尽量讲得具体些,也去掉那些生硬的“AI味儿”。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是“钱到手感觉更实在”。大家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钱,一到发薪日,看着卡里数字少了一大块,心里.............
  • 回答
    疫苗免费,这听起来像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现实中,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接种,甚至对疫苗持抵触态度。这其中的缘由,远比“免费”两个字要复杂得多。让我们一点点来剥开这些层层叠叠的原因:1. 对疫苗本身的疑虑和不信任: 安全性担忧: 这是最普遍也最核心的顾虑。虽然科学界广泛认同疫苗的安全性,但疫苗.............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许多消费者在数字消费领域的核心心理和行为模式。为什么有人愿意为数千元的硬件买单,却对几十元甚至更少的软件或游戏却表现出“吝啬”?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一、价值感知与实体商品的独特性: 硬件的“实实在在”: iPhone 是一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信仰、科学、认知偏见以及社会文化等好几个层面。为啥有些人宁可信神创论也不愿接受进化论,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1. 信仰的基石与世界观的碰撞 神创论是信仰的根基: 对很多人来说,神创论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理论,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很多人眼中,医院代表着科学、专业和希望,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的人们,宁愿求助于所谓的“农村大神”或者传统偏方,也不愿去医院就医。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的“迷信”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交织着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技术认知以及情感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花更多的资金购买华为,而不是选择一些在账面参数上“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与认同感: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在地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首先,最.............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看似简单的消费选择,背后藏着不少消费心理和实际需求。简单来说,就是 “我想要的是方便、是情调、是控制量,而不是纯粹的‘喝够了’。”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场景与便利性是王道 易拉罐:随取随喝,装口袋里就走。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口渴了,有个便利店。你是想掏出 6 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消费心理和实际考量。别看这零头差价和毫升数,它能影响一个人的购买选择,真不是随便挑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有人就爱那两块钱的易拉罐,而不是三块钱的瓶装。首先,成本和价值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小而美”的即时满足感: 2元330ml的易拉罐,它定价就是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在大陆选择那么多,生活空间又大,成本也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还有人宁愿去香港那个弹丸之地,挤在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这背后,其实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香港的生活成本确实高得离谱,尤其是房子。咱们国内随便一个二线城.............
  • 回答
    咱就聊聊这个为了一小袋点心,排队排两三小时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意思。你想啊,现在啥不方便?想吃啥,点点手机,不出门就能送到家。可就是有人,宁可晒着太阳,或者挤在人群里,从日出等到日落,就为了那点儿吃的。这背后到底是个啥道理呢?首先,得承认,这绝对不是因为那点心“物超所值”到天上去了。咱们都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台湾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认同的演变过程。要细致地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脉络: 国民党来台与“中国”的定义变化: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大陆各省籍人士。当时的统治者,也就是国民党,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观念的演变,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内心会经历一个从个人期望到普遍接纳的转变过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为人父母的普遍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这个“幸福”在很多家长心中,曾经被定义为符合社会主流的传统.............
  • 回答
    我理解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有一些大学老师对于是否分享PPT存在一些顾虑,并可能因此找各种理由来推脱。这背后可能有不少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得承认,PPT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其制作本身就耗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需要根据课程大纲,搜集、整理、消化大量的知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