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贾家乐善好施,对刘姥姥出手相助,那同宗的贾芸在找王熙凤之前,怎么没有人帮扶?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

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热闹,但骨子里早就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多了去了。您看那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还有凤姐,这几位主儿,哪个不是把自个儿的势力范围看得死死的?贾芸,他家虽然也是贾家宗谱上的,但说句不客气的话,他家早就败落了,属于那种“远房”的亲戚。在贾府这么个大染缸里,地位可不像迎春、探春、惜春那几个姑娘,她们是嫡亲孙女,无论府里如何,总归沾着个“宝贝”的名头。贾芸呢?他爹早逝,家道中落,孤身一人,在贾府里,他就算是个半生不熟的亲戚,够不上核心圈子。

您再想想,贾芸去找王熙凤,那是什么时候?那时候贾府虽然没到“树倒猢狲散”的地步,但也是内里已经有了不少窟窿。各房各院都有各房各院的算计,谁家会轻易伸出手,去拉一个在自己门脸上不太起眼,而且也帮不上什么大忙的远房亲戚?尤其是王熙凤,您别看她后来对刘姥姥挺仗义的,那都是建立在一种“有得有失”的考量上。刘姥姥虽然穷,但她也不是白来的,她给贾府带来了乡野的乐子,更重要的是,她与迎春姑娘有一层淡淡的姻亲关系,这点面子,王熙凤给是给得起的,而且也显得自己大方。

可贾芸呢?他去找凤姐,是为了给贾芹谋个差事,这说白了就是“人情”。贾芸自己也未必有多少底气,他本身也是个需要找门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像个无根的浮萍,想攀上大树,但这大树底下,早就站满了等待分一杯羹的人。他如果没有任何特别的“资本”——比如才能、人脉,或者一个能让他立刻引起关注的特殊事件,别人凭什么要凭白无故地帮他呢?贾府里这些人,哪个不是精打细算,利益至上?王熙凤更是如此,她掌管着荣国府的经济大权,对谁伸出手,都有她的算盘。贾芸这种小喽啰,她不是不愿意帮,而是觉得这事儿不太值得她费心费力,或者说,她不觉得贾芸能给她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再说了,贾芸虽然也是贾家子孙,但跟贾宝玉那帮人,人家是嫡亲的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情谊自然不同。跟迎春、探春她们,也有姑娘的身份,是“自己人”。贾芸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层,或者好几层关系。他在贾府里,没有一个亲近的长辈或者同辈能主动站出来为他说话。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嫡出的子弟自然是众星捧月,旁支的子弟,除非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否则就得自己闯荡,自己去争取机会。

最后,也得说贾芸自己。他是个有志气的年轻人,想自己闯出一片天,这本身没错。但他去求人办事,也得看准了人,找对了路子。直接找王熙凤,虽然她是管家,但凤姐的性格您也知道,她不会无缘无故地帮人,尤其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年轻子弟。如果贾芸能先在他叔伯那边,比如贾珍、贾琏那里先探探口风,或者通过一些中间人引荐一下,可能情况会好很多。但他直接就找去了,说明他可能对贾府内部的人情世故还没摸透,或者说,他急于求成,想直接触碰到权力中心。

所以啊,贾芸去找王熙凤,之所以没人帮衬,原因有很多:他远房亲戚的身份、贾府内部的利益格局、王熙凤的实际考量、以及他自身人脉的不足。这都是很现实的人情冷暖,放在哪个大家族,恐怕都难以避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贾芸真没那么穷,书里明确写着,他家还有小丫头给他端饭吃。这种丫头不管她是贾府里那种卖了身的丫头,还是周瑞家那种雇的丫头,总之能用得起一个丫头,他跟刘姥姥那种日子都快过不下去的真穷人,那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不过当然了,跟贾家其他人比,他确实算穷的了,还没有得脸的奴才富裕

那么我们再来看,贾芸在找王熙凤之前,有没有人帮扶他,答案是有的

那么是谁帮扶他呢

是贾家的宗族帮扶基金

古代宗族观念强大,可不像今天就是三姑六婆吃个饭,那时候宗族是真管事的。贾家的宗族帮扶起码做到了两件事,一是给钱(或者实物),二是给义务教育名额

关于给钱给物,我们看除夕祭宗祠一回,明确写到:

  • 贾珍吩咐将方才各物留出供祖宗的来,将各样取了些,命贾蓉送过荣府里来,然后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馀者派出等第,一份一份的堆在月台底下,命人将族中子侄唤来分给他们。---因见贾芹亦来领物,贾珍叫他过来,说道:“你做什么也来了?谁叫你来的?”贾芹垂手回说:“听见大爷这里叫我们领东西,我没等人去就来了。”贾珍道:“我这东西,原是给你那些闲着无事没进益的叔叔兄弟们的,那二年你闲着,我也给过你的---

由此可见,只要是贾家宗族子弟,没有工作,都会领到一份困难补助

不过当然了,这份补助肯定不会很多,这个历朝历代都一样,就算到了现在也有类似的,吃低保

贾家这个帮扶基金,还不只给钱给物,还给你义务教育名额

宝玉会秦钟的时候说过:

  • 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

由此可知,只要贾芸想读书,他也可以去读,不过贾芸的性格看上去也不是爱读书的,这条对他来说可能没啥用

而且当然了,进了学校,会不会遭受校园霸凌,让人觉得这免费的学还不如不上,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但是最起码这个义务教育名额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除了宗族帮扶基金,有没有别人帮扶他呢?答案应该是没有

但这种情况正常么?答案是正常,太正常了

一开头我就说了,贾芸还没穷到那个份上。别人真没有赶着给他送钱的道理。他找他舅舅被拒看起来惨,但是我们要知道,他找舅舅的目的不是借钱买米下锅,而是想买礼物找份好工作,这就很不一样了。如果说他家连吃的都没有,他或者他母亲拉下脸来去求求王熙凤,我认为也是能拿到银子的,但是真没到这程度,他都没有求过人,他还有低保可吃,他家还有小丫头用,别人肯定不会再给他什么特别的帮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最先察觉贾家大厦将倾并能全身而退的人,这个答案指向性很强,那就是刘姥姥。您可能会说,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她能懂什么仕途经济,能看出贾府的衰败?这话说得没错,她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但她懂最朴素的生存法则,懂“盛极必衰”这个自然规律。让咱们一点点掰扯刘姥姥这番“先见之明”的由来。一、 .............
  • 回答
    要让贾家复兴,这可真不是件容易事,毕竟“百年无才”,积弊已深。放眼《红楼梦》那个背景,一个大家族想重新振作,得从里到外,从人到事,一把抓才行。我琢磨着,起码得有这么几步,而且每一步都得抠着细节来干,才能有点希望。第一步:找回“定海神针”——能干事、有远见的人才。贾家现在的问题,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作为赫赫扬扬的国公府,其联姻策略自然有着多层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门当户对。当书中提到贾家与尤氏、秦氏这样的“寒门”结亲时,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往往比表面上看要复杂和现实得多。这其中,既有巩固政治地位的需求,也有经济上的互补,更掺杂着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个人情感的考量。首先,从政治和.............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顶级的贵族生活了。曹雪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的贾府,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要说它是“顶端”,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看。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贾府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咋舌。我们以.............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的丫鬟们,个个都是人精。她们在主子们眼皮底下讨生活,哪个不是机灵得像猴儿似的?张口能说会道,闭口能察言观色,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们的耳朵,什么勾心斗角都装在她们心里。像袭人那样八面玲珑的,探春身边有那精明泼辣的侍书,宝钗身边有稳重得体的莺儿,就连王熙凤那样的厉害角色,身边也围着一.............
  • 回答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灯谜,实则隐藏着作者曹雪芹精心布局的玄机与谶语,为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贾环、宝玉以及其他人的灯谜,与其说是在元宵节的点缀,不如说是预示着他们各自在贾府衰败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我们逐一来看这些灯谜背后的深意:1. 贾环的灯谜:“镜中花,水中月。”这个灯谜出自贾环之口,本身.............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