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薛宝钗吗?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否就是薛宝钗,这是一个在读者中流传甚广、也极富争议的话题。在曹雪芹的原著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神瑛侍者就是薛宝钗。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并且在红学研究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本线索和读者解读。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神瑛侍者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为我们铺陈了一个神话的序曲。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向贾宝玉介绍他前世的经历时,提到了“当日有某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上,得一绛珠仙草。这侍者日日饮甘露灌溉,这绛珠仙草日渐得长成了一个女儿。” 后来,因为侍者要下凡历劫,他便将这绛珠仙草也带下凡间,使她得以偿还灌溉之恩,并在此过程中“还泪”。这绛珠仙草下凡后,便是我们熟知的林黛玉。

所以,从神话源头来说,神瑛侍者是林黛玉的前世。这是文本明示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神瑛侍者是薛宝钗”的说法呢?这主要源于读者对宝钗这个人物的某些特质,以及她与宝玉关系的一些特殊理解,并将这些理解投射到了神话的前世今生上。

1. 宝钗的“冷”与神瑛侍者的“清冷”意象的联系:

宝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娴静”、“稳重”、“端庄”,她的言行举止都带着一种不张扬的、甚至可以说是“冷”的气质。虽然“冷”在解读上可以有很多层面,但有些读者会联想到神瑛侍者在灵河岸上“清净”、“超然”的意象。因为神瑛侍者是神仙,他在凡间的经历(即宝玉的经历)是为了历劫,而宝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与红尘保持一定距离、并非完全沉溺于情爱纠葛的人物。她的“冷”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超然物外的尘世态度,与神瑛侍者的仙气相呼应。

2. 宝钗的“世俗智慧”与“神性”的交织:

宝钗非常善于处理人情世故,她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俗世智慧。但同时,她又不像黛玉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赤裸地袒露。她的内心世界,外人难以捉摸,甚至作者也为她留下了许多未曾完全揭示的空白。这种“藏”和“露”的对比,让一些读者觉得宝钗身上似乎也带有一种“神性”的底色,一种不易被凡俗所完全定义的特质。他们认为,这种介于“人”和“神”之间的模糊性,可能暗示了她在前世的神话中扮演了更复杂的角色,而非仅仅是黛玉的“还泪人”。

3. 对“金玉良缘”的解读:

宝钗佩戴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被小说暗示为“金玉良缘”,这是“木石前盟”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缘分。一些读者将这种“金玉”的缘分与“神瑛侍者”联系起来,认为“神瑛侍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神”的意味,而“金玉”则是尘世中最宝贵的象征之一,如果将前世的“神瑛侍者”的经历与今生的“金玉良缘”做一种对应,似乎也能说得通。他们可能会猜测,或许神瑛侍者在凡间历劫时,也曾与“金玉”有所牵扯,或者说,神瑛侍者本身就承载着某种与尘世最美好事物相连的意义,而宝钗身上的“金”便是这种象征。

4. 对“玉”的象征意义的解读:

“神瑛侍者”的名字本身就含有“玉”的意象。而宝玉、宝钗的名字中都带“玉”,宝钗的金锁上也有一个“玉”字。这种对“玉”的反复强调,让一些读者觉得,“玉”不仅仅是宝玉的象征,也可能是一种更普遍的、贯穿神话与现实的意象。他们会去寻找谁与这“玉”的意象联系得更深,而宝钗的“冷香丸”中也含有玉屑,她的品格也被比作“冷香”,这又与“玉”的清冷质感有所关联。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并非曹雪芹的原意,而是一种后期的、带有某种特定解读倾向的推测。 大多数的红学研究者都倾向于认同文本最直接的线索:

神瑛侍者是林黛玉的前世。 这是神话开篇就明确交代了的,黛玉下凡就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并用她一生的眼泪来偿还。这是“木石前盟”的核心。
宝钗的“冷”更多是一种性格上的约束和世故的体现。 她的“冷”并非超然物外,而是她为了适应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压抑自身情感的一种表现。她的“冷香丸”是化解“热毒”的,这象征着她试图将自己内心的激情压制下去,以求得家族和社会的认可。
“金玉良缘”更多是一种现实的、世俗的联姻象征。 宝钗的“金锁”代表着世俗的价值和约束,而宝玉的“通灵宝玉”虽然带有神性,但在与宝钗的结合中,更多的是被家族和命运所裹挟。这种结合,在很多读者看来,是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形成强烈对比的、对宝玉人生走向的世俗性选择。

为什么会有这种“神瑛侍者是宝钗”的说法出现呢?

这可能与读者对宝钗人物的复杂情感有关。宝钗是一个非常“全乎”的女性,她八面玲珑,处事得体,在那个时代,她的成功是许多人向往的。但同时,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也是压抑人性的。一些读者可能觉得,这样一个集才华、美德于一身,却又终究不得善终的人物,如果能与神瑛侍者的“前世”有所联系,她的命运似乎就多了一层悲剧色彩,也更显其人物的复杂与深刻。这种解读,有时也包含了对宝钗的同情和惋惜。

换个角度说,这种猜测也反映了《红楼梦》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叙事的精妙。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和模糊性,让读者可以在文本中“填补”自己的理解。当读者深入阅读,品味到宝钗的“冷香”背后可能隐藏的深情,或者她表面上的圆融下可能存在的某种“清醒”时,就容易产生超越文本表面的联想。

总而言之,在原著的文本逻辑上,神瑛侍者是林黛玉的前世。而“神瑛侍者是薛宝钗”的说法,是一种读者基于对人物的某些特质和小说情节的解读而产生的推测,它并非文本的直接依据,但却反映了《红楼梦》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开放式的文本解读空间。理解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赞同题主看法,若言宝玉为神瑛侍者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就是文中似乎多处写到钗黛合一,而黛玉为仙草,宝钗拿何来配,正如宝玉有玉,宝钗有金,而黛玉无配之物,作者虽提出这个问题确没有解释。

但若神瑛侍者为宝钗,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神瑛侍者顾名思义即使侍神瑛的人,那么何为神瑛。据第一回中介绍黛玉来历为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有三生石畔旧精魂之说可见神瑛很有可能就是指此三生石。百度百科关于三生石有一段传说不知从何而来,若此传说历来都有,则说明三生石的确‘’大有来头‘’,作者安排神瑛侍者来守护这块仙石就不足为奇,并且能很好的契合这个侍者名字。而且后面有一句脂评‘‘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 ’’从顽石草木为偶一词可见作者本意是写神瑛(可能指三生石)与绛珠草作伴,所以结下情缘,并非写侍者与绛珠草之情愫。侍者与绛珠草只有恩情,并无其他情,所以是以泪还恩,并非以情还情,所以与宝玉有姻缘的实为黛玉,并非宝钗,也就是神瑛侍者,之后来宝玉其实真心的只爱黛玉一人而已。三生石本为掌控姻缘之石,所以黛玉下凡,其必为其安排了得意郎君,书中宝玉可能就是三生石的一分身,从某种程度上说宝玉的本性是顽石(质蠢),正因为为石,所以与黛玉有前姻缘之情。神瑛侍者(宝钗)欲下凡,与其有姻缘者为有玉之人,表明其即是侍奉有玉之人,所以能有终,能嫁给有玉之人。而黛玉下凡则是为了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不想也遇到宝玉,也即三生石,宝玉和黛玉有前木石为偶之情,所以想见才会觉得面熟,黛玉欲还泪宝钗不幸居然会遇到宝玉,所以和尚才会说叫黛玉不要见外人。和尚要宝钗嫁给有玉之人也有迹可寻了,因为宝钗实为神瑛侍者,所以需要侍奉有玉的人。另一方面,和尚有意撮合要下凡的神瑛侍者和想在凡间玩一把的顽石宝玉,正好一对嘛。所以总的来看,种种之不幸均由于绛珠草欲下凡还泪之举。由此可见和尚所谓‘’一干风流孽鬼‘’是指黛钗石之间的孽缘,试问若无神瑛侍者灌溉之情,又何来黛玉还泪之举,若黛玉不下凡,则钗宝二人则很可能成为‘’白首双星‘’。

从红楼故事来看,薛宝钗送林黛玉燕窝粥使得林黛玉得以“延年岁月”,与前世正好形成照应。

作者构思这个故事的框架很可能是说两个女孩A,B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子,然男子真心爱的只有其中一个A,然B对A有恩,A要报恩,所以A与男子的感情终究不会有结果,唯有用眼泪来爱男子,用眼泪来还恩,此恩终究只能以泪尽收场。

若按这个思路来看红楼,钗黛合一就可解,钗黛一为神瑛侍者,一为绛珠草,都来自幻境。

其实从原文也可得到例证,书中有一句: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将此蠢物夹带其中即是说蠢物会落于两人之间的人中,而这个人正是贾宝玉。

再看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若宝钗为神瑛侍者,则终身误虽说是钗黛合一,其实主要是宝钗口吻,后面的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则可从宝钗口中形容。前面的空对着即是说他(宝玉),所以终身误毋庸置疑是形容宝钗结局。都怪世人说金玉良缘,撮合她和宝玉,到头来不过是终身耽误。

后看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则此实为说黛钗玉之间的孽缘。可将阆苑仙葩看作是宝钗,美玉无瑕是黛玉,后面中的他是指宝钗,若说没有奇缘,可惜遇到了宝钗,如果遇到宝钗是奇缘的话,如何会同时爱上宝玉,终究只能以泪相爱相还。黛玉枉自嗟,宝钗空劳牵挂宝玉。有冷月葬花魂一说,水中月指黛玉,可望不可及,因为十分遥远。宝钗为花中之王牡丹,镜中花似真为黛玉是假,宝玉终究不能真心爱上。终究泪尽而逝。

而最强有力的证据是楼主所说的解释了薛宝钗热病的来历。

又从网上看到一证据,第五回有一句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矣。之中木居士似隐林黛玉和灰侍者名侍者可能就是神瑛侍者,也即是薛宝钗,而名灰则是灰中腹内有火,应宝钗的天生热毒,能很好的符合黛钗合一的思想,此处若说是甄宝玉或者说是贾宝玉都甚为不通。

看作者名曰曹雪芹,其实是取草雪(薛)情之意,概书中实写黛玉宝钗之情。供阅者一笑。

顺便猜一下吴玉峰,孔梅溪的含义:

吴玉峰 题《红楼梦》

孔梅溪 题《风月宝鉴》

曹雪芹 题《金陵十二钗》

这三个名字非常对称,看中间2字不难看出这是玉,木,雪,恰寓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

吴玉峰可能谐音悟于峰,暗示贾宝玉悬崖撒手,对于贾宝玉而言此一生如黄粱一梦,第五回更有红楼梦曲,其实用宝玉眼光来看,他为情不情,题《红楼梦》之名恰合适不过。题红楼梦恰又有宝玉心中有林黛玉(梦上有林,楼中有木,红字恰似绛珠)之意。

孔梅溪意为(眼)孔没(梅)了泪水,大概是讲黛玉泪似而尽。黛玉名为情情,绛珠仙子来看一部红楼大概都是爱情,题为《风月宝鉴》非常合题。一宝字又暗含宝玉,一鉴字又暗含金(伏宝玉与宝钗一起),合起来又是宝钗(暗示黛玉实为还泪宝钗),终究不过是风花雪月一场空。

曹雪芹如上所说为朝雪晴(或者就只有草雪情),暗示终究是雪过天晴,化为乌有,从宝钗性格来看,她下凡历造幻缘,她关注的是人世间金陵的各种繁华事情,由宝钗来题此《金陵十二钗》恰好不过。金,钗二字又暗契合宝钗。

由此可见曹雪芹是作者笔名或者为了红楼而取的名字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可见红楼之所以用名石头记实为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防一意涵盖全局。

红楼很多意象看似巧合,实为必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和易里取象的思想(例如焦氏易林)大为契合,终究逃不过宿命。红楼里宿命和讖语的思想来自于与易经玄学,其第五回揭示人物命运,有人说是模仿金瓶梅,其实应该是借鉴中国预言奇书《推背图》。

一言以蔽之,无一笔写一事,无一字是闲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是否就是薛宝钗,这是一个在读者中流传甚广、也极富争议的话题。在曹雪芹的原著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神瑛侍者就是薛宝钗。但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并且在红学研究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本线索和读者解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神瑛侍者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红楼梦》的开篇,作.............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