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的薛宝钗冰雪聪明、足智多谋却对付不了嫂子夏金桂?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绘成一个冰雪聪明、足智多谋的女子,她待人接物周到得体,处事圆融,深谙世事人情,堪称大家闺秀的典范。然而,面对性格泼辣、刁蛮无理的夏金桂,宝钗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显得有些“吃亏”。究其原因,并非宝钗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及,而是夏金桂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宝钗自身性格与处事原则的局限性,共同导致了这一局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夏金桂的特殊“武器”——蛮不讲理与泼辣无赖:

超乎寻常的泼辣与无赖: 夏金桂的出场便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她出身于“有几分钱”的富裕家庭,但缺乏教养,性格乖张,喜怒无常。她最擅长的手段就是不顾一切地撒泼、胡闹、泼脏水。这种泼辣与无赖,是普通人无法想象和应对的,也完全打破了宝钗所习惯的“君子”之道。
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 宝钗的聪明才智建立在理性、逻辑和情理之上。她习惯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期待对方也能讲些道理。然而,夏金桂常常不讲道理,颠倒黑白,完全以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宝钗的“理性”和“逻辑”便失去了用武之地。
攻击手段的“卑劣”与“不择手段”: 夏金桂不介意使用任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污蔑陷害等等。这些手段是宝钗所不屑于使用的,也与宝钗的“金玉良缘”的理想相悖。宝钗追求的是圆满和体面,而夏金桂追求的是宣泄情绪和满足私欲,两者在“道德底线”上有着天壤之别。

二、 薛宝钗的性格局限性与处事原则的冲突:

“不露圭角”的处事原则: 宝钗从小就被教导要“藏愚守拙”、“随分从时”,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即使她聪明过人,也常常表现得低调内敛,不轻易锋芒毕露,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她不希望给自己和薛家招惹麻烦。
尊重长辈与家族体面的顾虑: 宝钗是薛家的女儿,嫁入贾府,她非常看重薛家的体面,也顾及长辈(尤其是王夫人)的颜面。夏金桂是薛蟠的妻子,是薛家的媳妇,无论她多么不堪,宝钗都不能像对待普通陌生人一样与她针锋相对。如果宝钗公开与其争执,无疑会给薛家带来不好的名声,甚至会让王夫人生气。
劝导无效与无力感: 宝钗试图用她的智慧去感化、去规劝夏金桂,比如劝薛蟠纳妾,让她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然而,夏金桂根本听不进这些“好意”,反而将宝钗的劝解解读为对她的嫉妒和打压。宝钗的良苦用心在夏金桂那里完全被曲解,反而让她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同情弱者与包容心态的局限: 宝钗对薛蟠也有同情心,看到他被夏金桂折磨,她可能会产生一些同情,希望薛蟠能够过得好一些。但她也知道薛蟠的顽劣本性,指望他改变非常困难。而她对夏金桂,虽然知道其品行不端,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接受,她不忍心将事情做得太绝。
“君子不与小人斗”的思维模式: 宝钗骨子里是讲究君子之道的,她不屑于与夏金桂这种泼妇无赖同流合污。在她看来,与夏金桂正面冲突,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和格调。她更倾向于通过忍耐和委婉的方式来应对,但这恰恰给了夏金桂得寸进尺的空间。

三、 薛蟠的“猪队友”属性加剧了宝钗的困境:

无法约束的丈夫: 薛蟠是夏金桂的丈夫,但他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虽然有时也对夏金桂不满,但更多的是被其牵制,甚至是被其欺凌。宝钗作为薛蟠的妹妹,无法直接干涉薛蟠的家事,而薛蟠本人也无力约束夏金桂的行为。
宝钗的“退让”被薛蟠误解: 宝钗对夏金桂的“退让”和“包容”,有时会被薛蟠误解为她在“欺负”自己。这使得宝钗的处境更加尴尬,她既不能真正管住夏金桂,也难以获得薛蟠的理解和支持。

四、 戏剧性与人物塑造的需要:

突出夏金桂的“恶”: 作者通过宝钗这个正面人物在夏金桂面前的无力感,来更加凸显夏金桂的恶毒和泼辣,从而加剧了小说的戏剧冲突,也让读者对夏金桂的行为更加愤慨。
展示宝钗的“忍耐”与“大度”: 尽管宝钗在夏金桂面前显得被动,但她的这种“吃亏”实际上也是她“忍耐”和“大度”的一种体现。她没有像夏金桂那样泼出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维持着体面和冷静,这反而更加衬托出宝钗的内敛和涵养。
为后文埋下伏笔: 夏金桂的出现,也为薛家乃至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她的出现,使得原本就有些问题的薛家更加鸡犬不宁,也反映出家族管理和婚姻关系上的隐患。

总结来说,薛宝钗对付不了夏金桂,并非因为她不够聪明,而是因为:

夏金桂的“武器”是超出常规的“蛮不讲理”和“泼辣无赖”,宝钗习惯于用“理性”和“情理”去应对,这种不对称的对抗使得宝钗的优势无法发挥。
宝钗的“聪明才智”受到其“不露圭角”、“尊重体面”、“顾及长辈”等性格原则的约束,她无法像夏金桂那样不择手段地去争斗。
薛蟠这个“猪队友”的无能为力,以及宝钗作为妹妹的身份限制,都让她无法直接插手解决夏金桂的问题。
作者也需要通过这种戏剧性的冲突,来塑造人物,展现不同的性格特质,并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宝钗的“对付不了”并非是真正的失败,而是一种在特定规则下,她所能做出的最符合其性格和处事原则的选择。她的“无力”反而更加衬托出她内心的坚韧和对世事的洞察,只是她选择了一条更“体面”的道路,而非“痛快淋漓”的争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钗已经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镇住夏金桂了,书里写得很清楚,宝钗在夏金桂进门后“久察其不轨之心,每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已然让夏金桂“知其不可犯,便欲寻隙,苦得无隙可乘,倒只好曲意俯就”了,要是没有她这两下子,光凭薛蟠和薛姨妈的那点斤两,早就让夏金桂把他们薛家彻底占领了~

但是呢,如果一定要让宝钗一个未出嫁的小姑把嫂子彻底制服,让她从此三从四德不敢再放肆,那估计是没戏——一来夏金桂的自私和狠毒是从小惯出来的,早已根深蒂固,除非宝钗真敢挥着皮鞭子把她痛打一顿,打得她心生畏惧从此彻底收敛,否则单靠言语弹压是根本不可能让夏金桂这种熊大人转性的;二来夏金桂毕竟是她哥哥明媒正娶的媳妇,即便不好也该由她的哥哥和母亲来管教,论理是轮不到她一个小姑多嘴去管的,不论她多么冰雪聪明足智多谋,只要她敢管嫂子就是她没理,搞不好还会影响到她自己的闺中清誉;三来夏金桂的娘家也不是吃素的,有钱有势不说,夏家奶奶更是个没底线的“女儿奴”,他们又敢对人家的心肝明着不好么?他们敢打夏金桂一下试试?

所以,宝钗在她能做的范围内对夏金桂暗中弹压,让她对婆家多少存点忌惮,在这个嫂子大闹之后还能安慰母亲、收留香菱,这都已经算老天给薛家留的后手了,要怪也只怪夏家教育失败、把女儿养成个人渣,以及薛蟠婚前识人不明+婚后不懂夫妻相处之道,导致家宅不宁,宝钗母女也是受害者啊~

user avatar

有答主说是因为薛家心虚,基本上答到点子上了。

从薛夏联姻到夏金桂撒泼到后来种种,其实都是薛夏两个末落皇商家庭,在试图保护自家财产,并最好能够吞下对方的财产。

先说薛家的困境。

薛蟠打死冯渊,经贾雨村错断葫芦案之后,薛蟠此人在法律上就已经宣告死亡了,薛家的皇商资格及生意,大概率已由薛蝌和宝琴之父应名继承,只是实际仍由薛姨妈—薛蟠借重伙计掌控而已。

这时候从薛蝌父子的角度讲,理论上,兄长亡故、其子无嗣而夭,薛蝌的父亲有义务在嫂子健在的情况下帮助维护兄嫂家原有的财产,并从本家近支为兄嫂过继一个继承人。现实中最好的操作其实是名义上让薛蝌兼祧,实际上维持现状。

但这无论如何是一个过渡性方案。

所以薛姨妈前面“费事”请客摆酒,“明堂正道”地给薛蟠纳了香菱为妾。如果香菱一上来就能给薛蟠生个儿子,在文书上给孩子的出生年月稍做手脚,就可以让他以遗腹子的名义堂而皇之地继承财产。这样薛蟠这一房即便没了皇商的资格,好歹生意产业保得住的。

可惜,第一步失败,香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

接下来宝琴之父去世,薛家的一切在法律上都转入薛蝌名下了。薛蝌送宝琴上京完婚是干什么来了?是堂而皇之地来京里继承产业来了,是来宣示本房也有靠山(宝琴婆家梅翰林)来了。

所以薛蝌一来就正式介入薛家的生意,俨然是顶门立户的少东家了。

这就是薛姨妈为什么又忙忙地替薛蝌订下邢岫烟的原故——卖薛蝌小两口一个大人情,加上岫烟人品端正,至少薛姨妈活着的时候薛蝌不至于要求分家,理想的话还可以请薛蝌和岫烟过继一个孩子到薛蟠名下。这样薛蟠这一支还能有点出路。

接下来发生了薛夏联姻。有答主分析得好,薛家图的是吃夏家母女的绝户——薛蟠自家的财产已是薛蝌的了,这是要从丈母娘家空手套白狼;夏家母女图的是避免财产落到夏氏族人手中。同时,从夏氏母女的角度讲,跟薛家结亲同样是直接图谋对方的财产,毕竟薛大傻子一看就不是能立世的人。

但是夏金桂嫁过来才发现不对,薛家的财产和皇商资格名义上都已经是薛蝌的了,薛大傻子这人在法律上根本不存在,夏金桂嫁了个寂寞。

夏金桂抓住香菱的问题大闹,不仅仅是妒嫉成性,其实也是为了显示已牢牢抓住薛蟠人命官司的把柄。

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

薛蟠对官方报告假死,不管其实是谁一手制造的,从官方角度讲,薛蝌父子是造假的第一责任人。抓住这件事大闹,让薛蟠薛蝌两房都不敢轻举妄动,相当于变相财产保全。

所以后四十回写夏金桂屡次试图色诱薛蝌,其实是很高明的续写。

因为薛蝌如果真的是兼祧的话,按风俗是可以娶两房正室的。而当时薛蟠在法律上已经身亡,在现实中又摊上了人命官司,也就是说夏金桂与薛蟠的婚姻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已无效。只要她对薛蝌色诱成功,就完全可以强逼薛蝌仍娶她为正室,继续名正言顺地拿下薛家的财产。

这妥妥是借助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财产制度的一套连环“阳谋”,宝钗一个脂粉队里的弱女子,哪能抵抗得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绘成一个冰雪聪明、足智多谋的女子,她待人接物周到得体,处事圆融,深谙世事人情,堪称大家闺秀的典范。然而,面对性格泼辣、刁蛮无理的夏金桂,宝钗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显得有些“吃亏”。究其原因,并非宝钗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及,而是夏金桂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宝钗自身性格与处事原则的局限.............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薛宝钗有没有“交心朋友”,这事儿还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宝钗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亲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推心置腹了。这事儿吧,你说完全是因为她性格“有问题”,也太武断了。但说她性格确实是造成这局面很重要的原因,那绝对是靠谱的。咱们就得从宝钗的出身和她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和红楼梦读者群体中持续了很久的议题,并非铁板钉钉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变差。实际上,对宝钗的评价,从早期读者的朦胧感到后来的红学纷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变的过程。宝钗的评价并非“一直都不高”,而是有着复杂的变化轨迹。一开始,或者说在《红楼梦》早期流传的脂砚斋评本中,.............
  • 回答
    《红楼梦》里,薛蟠抢亲失手打死冯渊,却能安然脱身,但对柳湘莲却只字未提报复,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能力不如”就能概括,它牵扯到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情世故、家族权势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薛蟠杀了冯渊这件事是怎么收场的。这事儿发生在葫芦庙。.............
  • 回答
    “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话说出来的时候,薛宝钗的心尖儿,怕是没来由地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涟漪。那是一种混杂着无奈、不解,甚至带着点儿小小的恼怒的情绪。你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境?大约是黛玉又一次因为宝玉对那金锁片儿的痴迷,而感到委屈和不安。她那敏感的性子,加上对宝玉深沉的爱恋,自然是将“金玉.............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人忍不住去揣摩那些对宝钗“情有独钟”的人们,除了对这个角色本身的情感投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态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尽量不写得像机器分析那样生硬,就当咱俩闲聊一样哈。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可能就是对“现实”的某种投射和认同。你看,87版《红楼梦》之所.............
  • 回答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才华,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金陵十二钗”更是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些女性角色中,薛宝钗和薛宝琴这对姐妹花的出现,无疑为全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时,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已经有了薛宝钗这样一位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红楼梦》中,查抄大观园这一情节,确实是曹雪芹笔下至关重要的一笔,它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而在这次抄家中,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单单“林妹妹”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被搜查,而“宝姐姐”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却似乎未受波及,或者至少没有像潇湘馆那样被详细描写?这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深意,并非.............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谈到宝玉和薛蟠,一个是贾府里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一个是皇亲国戚的“呆霸王”,同是“不学无术”,却有着天壤之别,也因此招致了不同的评价。民众和红学家的偏爱,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了他们各自的出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有术”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不学无术,宝玉与薛蟠的本质区别 “不学无术”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