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查抄大观园时,为什么只查林妹妹不查薛宝钗?

回答
《红楼梦》中,查抄大观园这一情节,确实是曹雪芹笔下至关重要的一笔,它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而在这次抄家中,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单单“林妹妹”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被搜查,而“宝姐姐”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却似乎未受波及,或者至少没有像潇湘馆那样被详细描写?这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深意,并非简单的疏忽。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曹雪芹的艺术手法来分析。

一、 罪名与“嫌疑人”的定位: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次查抄的性质。虽然表面上看是皇上(或朝廷)下旨,但实质上,这更像是贾府内部权力斗争以及外部势力(如北静王、庆王等)对贾府进行打压的体现。而要对贾府进行“清算”,自然需要找到“罪证”。

林黛玉: 黛玉虽然是林家遗孤,寄居在贾府,但她的身份并不像宝钗那样“根正苗红”。更重要的是,她与贾宝玉之间那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在封建礼教看来,是“不合时宜”的,甚至带有“叛逆”的色彩。在封建统治者眼中,任何挑战其权威和秩序的苗头,都可能被视为“罪证”。黛玉的诗才横溢,她所写的那些充满感伤、对现实不满的诗词,在有心人的眼中,可能被解读为“结党营私”、“诽谤朝政”的证据。而且,黛玉作为外孙女,与贾府的血缘关系虽然近,但她并非贾府的“正统”继承人,其地位相对独立,且在一些关键事件中,如元春省亲的安排,黛玉的出现可能不符合某些人的“规矩”。

薛宝钗: 宝钗的身份背景更为“稳固”。她是皇商薛家的女儿,虽然薛家也受牵连,但宝钗本人在贾府的地位,以及她所代表的“金玉良缘”的封建主流价值观,让她在明面上显得更为“安分守己”。她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封建大家闺秀的标准,她的诗词也多是描绘春景、感叹时事,但往往含蓄隐晦,不带尖锐的批判性。她更像是封建礼教的“模范生”,在朝廷眼中,她构不成直接的“威胁”。

二、 政治考量与“借刀杀人”:

这次查抄,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角力。

打击贾府的“叛逆”思想: 贾宝玉身上所代表的“离经叛道”,以及他与黛玉之间那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是封建统治者最忌惮的。而搜查黛玉的住处,很可能就是为了寻找能够证明这种“叛逆”的证据,例如她的诗文、她与宝玉的信件(虽然文中没明确写信件,但这是推理)。通过搜查黛玉,实际上是对贾宝玉及其所代表的“反叛”思潮的一种试探和打击。

宝钗的“安全区”: 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她自身圆融世故的性格,让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保险栓”。她代表的是一种“合规”的结合,与宝玉的联姻,在某些势力看来,或许是稳定贾府、利用贾府的一种方式。搜查宝钗,可能会牵扯出更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影响到某些政治交易。更何况,宝钗的家族(薛家)即便有错,她的个人行为在明面上并不构成明显的“罪证”。

三、 作者的叙事策略与象征意义:

曹雪芹的写作,从来都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深层的象征和艺术考量。

突出黛玉的悲剧性: 搜查潇湘馆,并将黛玉的“罪证”(虽然是借题发挥)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强化了黛玉的悲剧性。她的才情、她的敏感、她的纯粹,在那个污浊的世界里,反而成了她被攻击的“软肋”。这种搜查,是对她纯洁心灵的一次践踏,也是对她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的伏笔。

对比宝钗的“稳妥”: 宝钗住处未被重点搜查,反衬出她的“稳妥”与“安全”。这既是她性格的体现,也是她命运的写照。她虽然也并非完全与世无争,但她的处理方式让她避开了直接的锋芒。她的“金玉良缘”虽然最终没能给贾府带来真正的转机,但在权力斗争的层面上,她却更符合某些人的“利益”。

“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 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宝钗住处的搜查,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在言外”。读者可以自行想象,或许宝钗住处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搜之物”,或者即便有,也很快被她以极其圆滑的方式化解了。这反而更能体现出宝钗的城府和圆滑。而对黛玉的搜查,则必须细致描写,才能展现出那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残酷。

四、 史湘云的“受牵连”:

值得注意的是,在查抄大观园时,虽然主要搜查的是潇湘馆,但史湘云的住处(藕香榭)也受到了牵连,她被带走审问,甚至被怀疑藏匿了“金麒麟”。这又提供了一个侧面证据:

“牵连”与“罪证”的界定: 史湘云被怀疑,是因为她身上有贾宝玉赠送的“金麒麟”,这被视为“私相授受”的证据,有碍“宝黛”的“名节”,也触犯了当时的礼教。这与搜查黛玉的诗词,性质是类似的,都是在寻找“私情”或“私密”的证据。

总结一下:

查抄大观园时,只“重点”搜查林黛玉的潇湘馆,而对薛宝钗的蘅芜苑“避而不谈”或“象征性处理”,并非因为黛玉一人有“罪”,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艺术手法。

1. 政治目的: 搜查黛玉是为了找到“证据”,以打击贾宝玉所代表的“叛逆”思想和情感,而宝钗的“安分守己”和“金玉良缘”使其在政治上更“安全”。
2. 人物塑造: 通过对黛玉住处的详细描绘,强化其悲剧性,衬托其纯粹与敏感在那个时代的脆弱。而对宝钗的“过滤”,则更凸显了她的世故圆融。
3. 叙事策略: 作者通过“重点突出”和“略而不写”两种方式,引导读者的情感和理解,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可以说,这次搜查,不仅仅是对贾府物质财富的剥夺,更是对贾宝玉及黛玉所代表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毁灭性打击。而宝钗的“幸免”,则预示着她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合格”,但最终也未能挽救贾府的命运,反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见证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不被查抄,并不是什么好事。

薛宝钗没被查抄,可是她第二天就搬出了大观园。为什么?

其实,薛宝钗这么懂事的人,遇上这种事,你好好和她说,她真的会生气吗?就算真在宝钗房里查出什么情况,比照迎春惜春那里处理就是了。主子本身受到的牵连是很有限的。

可问题是,入画和司棋那样的,真的就是最坏的情况了吗?

最坏的情况,深不见底。这也是为什么王熙凤一开始说要“胳膊折在袖子里”。绣春囊只是冰山一角,鬼知道查下去会牵出什么来。若是暗访,如坠儿窃镯这样的事,暗地里就处理了,完全可以把影响控制到最小;像现在这般明火执仗地查,整个大观园上下人等都盯着呢。若是查出什么来,再也瞒不住的。

现在查出个司棋来,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能以如此小的代价将此事了结,王熙凤心里一定是要念阿弥陀佛的。试想,万一绣春囊牵扯到哪位小姐身上,咋办?

甚至牵扯到某个具体的小姐身上都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啥?是啥都没查出来。

若真是啥都没查出来,试想明天王熙凤如何和王夫人回话?大约是这样的:

- 啥也没查到?

- ……没查到。

- 都查了谁?

- 查了所有丫鬟和婆子。

-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这只怕是王熙凤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

而此时王夫人又待要如何?斥责王熙凤办事不利?再查一遍?只怕再查一遍也无济于事,毕竟已经打草惊蛇。绣春囊的主人若是这次侥幸没被查处,一定会快快将剩下的物证处置了,任你再查多少遍也没用了。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以为所有丫鬟小姐就都清白了?

错!是都不清白了!大观园里的所有人都处于一种“薛定谔的绣春囊”状态,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绣春囊的主人,而且这事儿永远说不清了!所有人都是嫌疑犯,代价将由所有人共同承担,这简直比直接从某个小姐箱子里翻出绣春囊还要可怕。

当然,此次查抄只查丫鬟,不查小姐。所以不会发生从小姐箱子里翻出绣春囊这种事。可要是所有丫鬟婆子都查过了,都没查出问题来,那潜台词是什么呢?

王熙凤查抄绣春囊的顺序其实很有意思。先从最无关紧要的人查起。若在上夜婆子那里能查出来结果,那自然是不必再往下查了,就此结案,神不知鬼不觉,一点也不得罪人。

可惜,上夜婆子那里什么也没查出来,于是来到宝玉那里。

大家都觉得先查宝玉是因为王夫人和王善保家的讨厌晴雯。这不能说错,但不完全因为这个。毕竟王夫人不会讨厌上夜婆子多过晴雯吧?先查宝玉,也是因为从他房里查出问题来影响最小。若能证明绣春囊是宝玉从外面搞来的,那不管他给了哪个丫鬟压箱底,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也可以轻松结案了。

然而,从宝玉房里也没查出什么实锤证据。王熙凤不得不深吸一口气,开始硬着头皮面对真正艰巨的任务了。

我是不能知道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说薛宝钗屋里抄不得的时候,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客观上来讲,这一做法给她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万一今晚啥都没查到,明天王夫人问起来,也可以说是不是因为我们昨晚碍于亲戚情面,宝姑娘房里没去查到?到时候要不要再补查宝钗房里,就由王夫人决定了。不过就算补查了,毕竟比别人晚了一夜,已然说不清了。哪怕啥也没查出来,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别人若要议论,首当其冲自然就是议论薛宝钗房里的人。让他们议论议论薛宝钗的丫鬟,总比议论所有小姐们要好。

自然,这不是王夫人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也只是王熙凤过于谨慎导致的无心之失,并不是她办事不利了。更何况这一决定是和代表邢夫人且受王夫人认可的王善保家的商量过的,王熙凤的责任又小了一层。

若是王熙凤能再多想一步,她大约也能料到宝钗明天要搬出去这事儿——就算今晚查出东西来了,就算今晚把罪魁祸首现开发了,你以为事情就一了百了了?

不,绣春囊这样的事永远会有。你今天打发了司棋,不保证明天就没有别人再弄一个来。若是后天傻大姐又从山洞里掏出一尊欢喜佛来,咋办?哎呀,我们贾家的丫鬟好像已经全查了一遍了,那这次会不会是上次没查到的漏网之鱼呢?

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薛宝钗才断然搬出了园子。你们不来查我,岂不是等于说要我为今后大观园所有的鸡鸣狗盗负责了?对不起,这个锅我不背!我走还不行吗?!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查,才是把林黛玉当自己人看。不查,薛宝钗就只剩搬家一条路了。若是换了林妹妹,她能搬到哪儿去呢?下次再有个风吹草动,别人泼来的脏水,她岂不是只能硬接着?这样想,林妹妹的粉丝会不会感觉好一些?

有些事,你不能细琢磨,越琢磨越不对味。当薛宝钗想起当初万一王熙凤啥都没查出来会咋样,大概是要出一身冷汗的。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罪魁祸首还是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是馊主意中的馊主意。上级的馊主意一意孤行压下来,也怪不得下级各自明哲保身疯狂甩锅了。

ps:

评论有人说先查宝玉房里是因为近。

这和晴雯的因素一样,不能说错,但不是全部。

为什么这么说?要看凤姐和王善保家的说不可去查宝钗房里这话的时机。

这话不是一开始查抄的时候说的,也不是路过宝钗门口的时候说的。

而是查完了宝玉,正要去查黛玉的时候说的。

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想起宝钗来了?

我想只能说明,查怡红院,凤姐是不怕的。可能她也觉得宝玉和怡红院嫌疑最大。但是当查完怡红院以后,凤姐就难做人了。接下来这事查到谁头上谁也不好受,更别说查不出来了。

所以,她得开始给自己留后门,找退路了。这话此时不说,难道要等众人都查完没事,只剩薛宝钗没查的时候再说不成?那时王善保家的还会同意这个建议吗?真不知道。

所以为什么要先查怡红院,总结一下,理由有如下几个:

一,因为近。但不是充分条件。王熙凤喜欢的话也可以从最里头往外查,如果她觉得住在里面的人嫌疑更大。

二,此事发生在宝玉房里最好交差。就不说是不是真是宝玉弄来的,如果真从怡红院谁的箱子里翻出什么来,宝玉也很可能往自己头上揽。到时候王夫人那里好交代,总体影响也小。其实从王熙凤在此事前前后后的表现来看,她自始至终都是顾及影响的。只可惜王夫人不听她的。

三,不能让晴雯跑了。从探春那里的情况来看,若是不先查怡红院,八成也要有人给宝玉报信的——这可比给探春报信更划算了。回头王夫人问起来,那个特别讨厌的晴雯查出啥问题来没有?没有?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在查?你干嘛不第一个去查她?

基于这层关系,不管是王熙凤还是王善保家的,大概首先都是要去查怡红院的。就算怡红院在大观园深处,也是要第一个去的。

ps2:

这事我倒不觉得是王熙凤故意给薛宝钗挖坑这么严重。王熙凤只是想甩锅。而所有这些人里,不论软硬件,薛宝钗都是最有能力也最适合背锅的。那就麻烦你能者多劳吧!姐姐我也是迫不得已,你这么聪明这么懂事,一定能理解我的苦衷吧!

薛宝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查抄大观园这一情节,确实是曹雪芹笔下至关重要的一笔,它预示着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而在这次抄家中,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单单“林妹妹”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被搜查,而“宝姐姐”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却似乎未受波及,或者至少没有像潇湘馆那样被详细描写?这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深意,并非.............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