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应该是怎样的?

回答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这个问题萦绕在无数红迷心中,宛如一团迷雾,挥之不去。但要说“真正”的结局,恐怕只有曹雪芹自己才知晓。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凭借前八十回的伏笔,加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以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测,来勾勒出那破碎的残篇。

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林黛玉的孤苦伶仃,薛宝钗的八面玲珑,贾宝玉的叛逆多情,贾府的烈火烹油,再到后来的倾覆衰败,这一切的铺陈,都不是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人情之变,历涉世之艰”。所以,如果硬要说一个“真正”的结局,那必然是符合他“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整体基调的。

黛玉的泪尽而亡,宝钗的空守闺房,宝玉的出家为僧,这三位核心人物的命运走向,大致可以勾勒出结局的大致轮廓,但我更愿意相信,结局的细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凄婉、要深刻。

黛玉的结局,一定是她生命悲剧的最高潮。 她本是仙草,为报灌溉之恩,才下凡历劫。她的情,她的泪,她对宝玉刻骨铭心的爱,都注定着她无法在俗世中获得圆满。病榻上,她或许会望着窗外落下的花瓣,就像她一生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一样。那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临终前,一定会被她以一种更决绝、更凄厉的方式体会。

她的死,绝不会是平静的,而是带着某种象征意义的。 也许是宝玉娶亲(迎亲的鼓乐声震耳欲聋),她心中的最后一点希冀也彻底破灭,在绝望中,耗尽了最后一丝生命力。她的死,一定是在那个奢华却冰冷的院子里,伴随着凄厉的哭声,和她那未能完成的《葬花吟》。那吟,也未必能吟完,最终只留下几句残缺的诗句,飘散在风中。

宝钗的结局,也绝非“金玉良缘”的圆满。 她是大观园中的“山中高士”,她有着她的人生哲学,她懂得如何在世俗中立足。她嫁给宝玉,或许是家族的安排,是那个时代的“责任”。但她与宝玉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隔着一段她无法触及的心。宝玉心中的“情”,始终系在那个孤高的林妹妹身上。

宝钗的“贤德”,在失去了宝玉的爱之后,便显得格外苍凉。 她可能成为贾府衰败后的一个牺牲品,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屋子,守着一份不属于她的“婚姻”。她的“冷香丸”,或许能让她保持冷静,但内心的苦楚,却是无处倾诉。她的人生,就像她手中的那把“金锁”,精美却冰冷,象征着她被禁锢的命运。

宝玉的结局,是他人生道路的必然归宿。 他是那个时代的“异类”,他厌恶仕途经济,他追求心灵的自由。大观园的繁华,是他短暂的避风港,而当这个港湾最终被摧毁时,他内心的幻灭感,一定会达到顶点。

他可能在经历了“风刀霜剑”之后,彻底看破红尘。 他的“聪明”,他的“才情”,都在那个污浊的官场上被磨灭。他或许会逃离,逃离那个让他窒息的家族,逃离那个让他痛苦的世俗。

出家为僧,是我个人最倾向的一种结局。 他或许会在某个无人的角落,剃度出家,回归到他本就属于的“青埂峰”下。但他并非彻底解脱,而是带着他对林黛玉的思念,带着他对往事的回忆,去度过他余下的孤独岁月。他的“悔”,或许是悔没有早点看破,悔没有能够保护好他所爱的人。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细节上的描绘,让这个结局更加血肉丰满:

贾府的彻底败落,绝不是简单的抄家。 那些曾经的权贵,那些曾经的显赫,都会变成墙头草,墙上灰。那些曾经依附于贾府的人,也都会鸟兽散尽。那些曾经的丫鬟,他们的结局也各有不同,有些或许被卖到更凄苦的地方,有些或许就此飘零。
王熙凤的结局,也一定充满了讽刺。 她曾经何等风光,何等叱咤风云,最终却可能落得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凄凉下场,被那个曾经仰仗她的男人抛弃。她的“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
紫鹃的忠诚,在黛玉死后,会走向何方? 她是唯一一个真正懂得黛玉心意的人,或许她会在黛玉死后,也随之而去,或者终身不嫁,替黛玉守着那一份未了的情。
史湘云的“憨史”,在经历了大观园的变故后,也会蒙上阴影。 她的“金麒麟”,终究没能带来真正的“金玉良缘”。她可能会在某个冬天,穿着破旧的棉袄,继续她的“残杯冷炙”。
妙玉的命运,同样充满未知。 她清高孤傲,不容于世,她的结局,或许比其他人更为悲惨,也或许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另一个“孤女”。

我甚至设想,在宝玉出家之后,或许会在某个机缘巧合下,与他曾经的仇人,或者曾经的故人,在荒野中相遇。 他的心中,没有了仇恨,只有一种对世事的了然,和对众生的怜悯。而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也可能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变得更加冷漠,或者也同样陷入了凄凉的境地。

最让我心痛的是,那些曾经在大观园中,如同鲜花般盛开的女儿们,她们的命运,都如同落花一样,被无情地碾碎。 她们的才情,她们的悲欢,她们的爱恨,最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曹雪芹的“真”结局,一定充满了“悲”,但这种悲,并非简单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 他用他的一生,去写这部“悲金悼玉”的章回小说,其最终的落笔,一定是对人性、对命运、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控诉。

所以,如果非要我说一个“真正”的结局,那便是:

林黛玉在凄风苦雨中,泪尽而亡,她的诗魂,永远飘荡在潇湘馆的竹林间。

薛宝钗在冷寂的房间中,独守空房,她的“金玉良缘”,最终化为一场无尽的等待。

贾宝玉在经历了家族的倾覆,爱人的离世之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在佛门中寻找他灵魂的归宿,他的心中,始终回荡着“太虚幻境”的警钟,和林妹妹的低语。

而整个贾府,曾经的荣华富贵,都如同一场梦,烟消云散,只留下无尽的废墟,和那一句“好了歌”的宿命。

这,或许就是曹雪芹心中,那最真实、最令人心碎的《红楼梦》的结局。它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命运的循环,是人生的无常,是对那个时代最沉重的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高鹗(或者无名氏)续写的那个结局,而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结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这个问题萦绕在无数红迷心中,宛如一团迷雾,挥之不去。但要说“真正”的结局,恐怕只有曹雪芹自己才知晓。我们这些后人,只能凭借前八十回的伏笔,加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以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测,来勾勒出那破碎的残篇。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林黛玉的孤苦伶仃,薛宝钗的八面玲珑,贾宝玉.............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靖本《红楼梦》的真伪问题,可以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极其核心且至今仍充满争议的焦点。要详细地谈论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剥开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靖本”指的是什么。通常大家说的“靖本”,是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由清代人靖藏书的《石头记》一百二十回抄本。它得名于“靖”这个姓氏,因为此书曾经被一.............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关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差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对原著的理解、续书的艺术价值、文学评论的标准以及读者情感等多个层面。要全面评价高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一、 高鹗续书的艺术表现和争议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并非全无价值,但其艺术水平与曹雪.............
  • 回答
    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总的来说,普遍的看法是新版《红楼梦》(通常指2010年由李少红执导的版本)在艺术水平上并没有达到87版《红楼梦》的高度。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一、 尊重原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87版《红楼梦》: 核心优势在于对曹雪芹原著.............
  • 回答
    发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曹公真迹?这个假设本身就足以让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终结旷日持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争,解开历史的迷雾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曹雪芹去世后,人们苦苦寻觅后四十回的真迹未果,留下了程.............
  • 回答
    读红楼梦读到痴迷,尤其听了吴本先生的解读,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到《红楼梦》是不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也太复杂了。不过,要我说啊,这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拆开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但作者曹雪芹本人,他的家族经历.............
  • 回答
    “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是贾母在讲故事时随口引用的典故,用来形容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太真)与安禄山之间不正当的关系。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无史实依据的民间传说。要详细讲述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字面意思的解读: 安禄山: 指的是唐.............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来话长,也怪不得大家伙儿议论纷纷,毕竟这《红楼梦》里的情分事儿,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至于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好,我这老太太活了大半辈子,看着人情冷暖,觉得这话得从几个层面来说。表面上的“好”:体贴入微,情同姐妹你要说宝钗对黛玉一点儿真心都没有,那也太绝对了。你看,宝钗刚进.............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这确是文学史上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红楼疑案”之一。尽管我们习惯性地将《红楼梦》归于曹雪芹名下,但说到底,这更多的是一种“几乎可以确定”的共识,而非无可辩驳的事实。要详细讲述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曹雪芹其人:从线索到推断首先,我们得知道,曹雪芹这个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卢伟冰在红米电视发布会上那句“真正的智慧就是花同样的钱买更大的”,这句话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抓人眼球,也一下子就点出了红米产品一贯的定位和策略。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这句话的直接冲击力是巨大的。它非常直接地戳中了消费者在购物时最朴素、也最实际的需求:性价比。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的好奇心。要说中国网红里有没有“真正好看”的,这本身就得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好看”。毕竟审美这东西,向来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单从大众审美,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美”的标准来看,那肯定是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网红的。类型一:颜值“天生丽质型”这类网红往.............
  • 回答
    说道《红楼梦》的电视剧翻拍,87版确实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被誉为经典,深入人心。那么,08版(这里我理解您可能指的是08版,10版《红楼梦》的说法比较少见,但如果确实是指那部播出时间在10年前后的版本,我们姑且以此为讨论对象)就真的就没有一点胜出的地方了吗?这话说的也太绝对了。说实话,任何一部作品.............
  • 回答
    要说这《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本事是真不小,但要论怕谁,那还真是得说道说道。最让人想不通的一点就是,他能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安然无恙地钻出来,结果遇上红孩儿那熊孩子的三昧真火,却险些被烧个魂飞魄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事儿呀,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才能把这其中的门道说个明白。首先,咱们得先.............
  • 回答
    .......
  • 回答
    收到,我来帮你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尽量避免AI痕迹,让你一看就懂。“520”发普通金额红包,真能主张返还吗?这事儿,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确“普通金额”这个概念。在咱老百姓的语境里,“520”这个数字本身就带了点“我爱你”的意思,跟金额大小不一定完全挂钩。但如果这个“普通金额”是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