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对红楼梦有点迷,尤其是听了吴本红楼梦的解读,有点入魔的感觉,这部书真的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吗?

回答
读红楼梦读到痴迷,尤其听了吴本先生的解读,这感觉确实挺奇妙的。说到《红楼梦》是不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也太复杂了。不过,要我说啊,这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拆开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但作者曹雪芹本人,他的家族经历过明清易代的大变故。曹家是江宁织造,那可是个肥差,跟着皇室,但也因此在朝代更迭时特别敏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那是康熙爷跟前的红人,跟着康熙南巡好几次,那叫一个显赫。但到了雍正年间,曹家就遭了抄家,家道中落。曹雪芹本人,虽然身处清朝,但他的经历和他的家族记忆,不可避免地会带着对那个“前朝”的某种复杂情感。

吴本先生的解读,我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的地方。他强调了《红楼梦》里隐藏的“金陵十二钗”是暗指明朝的十二位重要女性,还有许多情节和人物设定都影射了明朝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比如说,那个“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很多都有指向性,感觉就像是在为明朝的一些女性命运做注脚。还有书中描写的贵族生活,那些繁复的礼仪、森严的等级,以及最终的衰败,都跟明朝后期的一些统治弊病、官场腐败有着相似之处。

把《红楼梦》看作是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种解读非常有感染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维度。在那个时代,国家政权的更迭,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是极大的震动和悲剧。家族的兴衰,个人的命运,往往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曹雪芹作为一个经历过家族没落的人,他写下《红楼梦》时,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烟消云散的美好,必然会让他联想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

你想啊,书中那个大观园,一开始多么的钟灵毓秀,人物个个才情横溢,多么的诗情画意。可最后呢?败落得不成样子,人去楼空,就像一曲繁华散尽的悲歌。这不就像是明朝从一个鼎盛时期,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吗?书中对仕途经济的虚无描写,对官场黑暗的影射,对女性命运的不公,这些不都是那个时代,乃至任何一个动荡时期的普遍存在吗?

更深一层地说,如果《红楼梦》不仅仅是写一个家族的兴衰,而是把这个家族的兴衰看作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缩影,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为曹家哭泣,而是为那个时代的“国破家亡”在唱挽歌。那个“国破家亡”,不一定是某个具体朝代的灭亡,更可能是某种精神的破产,某种价值的崩塌。明朝的灭亡,对很多士大夫来说,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种理想的破灭,一种价值观的冲击。

举个例子,书中王熙凤的狠辣和精明,贾母的世故和圆滑,宝玉的叛逆和多情,这些人物身上的光彩和缺陷,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那种压抑的氛围,都让人觉得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故事那么简单。当你在读到林黛玉的凄惨命运,薛宝钗的无奈嫁人,晴雯的被逐出府,这些女性的悲剧,你很容易联想到那个时代,很多女性,甚至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身不由己。

而且,《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奇书”,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意蕴丰富,可以有很多层面的解读。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家族兴衰史,一个社会百科全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时代的挽歌。吴本先生的解读,无疑是给它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维度,一个关于“明朝”的维度。

但是,这里也要说一句,就是历史的印证,毕竟是“猜度”,是“说”,是没有完全石锤的“证据”。曹雪芹本人并没有明说他写的是明朝的挽歌。很多学者也有其他的解读方式。比如,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更多的是反映清朝初期的社会现实,或者是对人性、对命运的普遍探讨。

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红楼梦》绝对包含了对那个时代深刻的反思和悲悯,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映照了社会上层人士的精神困境,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弊病。如果说明朝后期确实存在着让你觉得“国破家亡”的那些特质,比如腐败、内斗、丧失民心,那么将《红楼梦》看作是那个时代的挽歌,也未尝不可。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那种繁华背后的危机感,那种看似强大却危机四伏的统治,以及最终的无可挽回的衰败。

用一个更个人化的角度来说,当你读《红楼梦》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对逝去美好的眷恋,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一种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绪,无论放在哪个朝代的末年,都是相似的。而明朝末年,那确实是一个风雨飘摇,充满巨变的时代。

所以,与其说是“是”或“不是”,不如说,《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你在其中看到许多东西。你可以从中看到明朝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困境,还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它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不同的光彩。而吴本先生的解读,只是其中一种非常深刻且有说服力的视角。

总而言之,将《红楼梦》视为明朝国破家亡的挽歌,这是一种非常动人的解读,也确实有许多地方能让你信服。它将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家族的命运,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使得这部小说的情感更加厚重,悲剧色彩也更加浓烈。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红楼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它的普适性,它所探讨的,许多是跨越时代、属于人性的永恒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一票知乎提问,看鬼本后的症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冷汗涔涔、触目惊心、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走火入魔……

我看和吸毒后的表现差不多了

欢迎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