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呢?

回答
红楼梦中的“智通寺”一段,初读起来似乎只是贾雨村一次偶然的游览,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警示和哲学意味,是作者曹雪芹借此为全书定下基调,点明其核心主题的重要一笔。

贾雨村的“闲游”与“智通”的冲突

首先,我们来看贾雨村这个人物。他是一个落魄读书人,渴望功名利禄,心怀“经济学问”,却又“不得志”。他来到葫芦庙,倚仗着自己卖弄才学,蹭吃蹭喝,可见其骨子里是有些市侩和虚伪的。他并非真正追求“智通”,而是希望通过“智”来达到“通”——即通达仕途,光宗耀主。

而“智通寺”的名字,本身就极具深意。“智通”二字,寓意着智慧的通达,一种超越世俗的觉悟。然而,这样的一个名字,出现在贾雨村这样的人身上,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莫大的反讽。他看似在寻找什么“通”,实际却被世俗的欲望蒙蔽了双眼,他对“智通”的理解,与寺庙所蕴含的真正智慧,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寺庙的“空寂”与人间的“喧嚣”

贾雨村在智通寺的经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虽然是门廊上的普通物件,却道尽了世间众生的普遍命运。

“身后有余忘缩手”,说的是人们在拥有了许多之后,仍不知满足,贪得无厌,不懂得适可而止。“眼前无路想回头”,则是说当面临绝境、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要回头,但那时往往已经太晚了。

这副对联,与贾雨村此时的处境,以及他日后的人生轨迹,都形成了鲜明的呼应。他刚从穷困潦倒中获得一些机会,正处于“有余”的上升期,但他的本性却是不懂得“缩手”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永无止境。他日后为官,也正是因为不懂得“缩手”,才导致了他的最终结局。

而寺庙本身,“一派清幽”,“后面则是一座禅堂”,这种“清幽”、“禅堂”的意境,与贾雨村内心的贪婪、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寺庙本应是远离尘嚣、参悟人生的清净之地,但贾雨村走进去,却带着一身的俗气和功利心。他看到的“几间屋宇,几棵松树”,看到的只是景象,却未能领悟其中蕴含的禅意。他对庙中僧人的言谈,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文章,并未触及根本。

“通灵宝玉”的引线作用

更重要的是,智通寺是“通灵宝玉”的引线。贾雨村在这里看到了那块刻着“通灵”二字的玉石。这块玉石,正是后来贯穿全书的重要道具,它是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中的化身。

贾雨村偶然看到这块玉,并且对其上的字迹有所留意,这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块玉连接着神话世界与凡尘世界,也连接着开篇的“空幻”与之后的“现实”。贾雨村初遇此玉,就如同凡人初次窥视到那层超脱的虚境,但他的理解是有限的,他看到的仅仅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小石”,而非它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

他将此玉认为是“神仙可玩之物”,并将其放在怀中,也只是出于好奇和占有欲,而非对其神圣性的敬畏。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看见”,预示了他日后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会是如此——只关注表面的价值和利益,而忽略其内在的深刻含义。

预示《红楼梦》的主题——“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智通寺的这段描写,可以说是《红楼梦》全书的“微缩模型”。它暗示了小说将要探讨的关于“色”与“空”、“情”与“理”、“真”与“假”的辩证关系。

贾雨村的“智通寺”之游,虽然短暂,却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通”:一种是贾雨村所追求的世俗功名之“通”,另一种是寺庙所象征的智慧觉悟之“通”。而作者通过贾雨村的视角,展现了他对前者的执着和对后者的漠视。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开篇就有着著名的“好了歌”,以及后面在太虚幻境中听到的“好了歌注”。“好了歌”唱的就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而贾雨村,正是这个“忘不了功名”的典型。他走进“智通寺”,以为能找到某种“通”,却被“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世俗真理所点醒,但他只是将这作为一种警示,一种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聪明”,而非真正地进行反思和改变。

因此,贾雨村游智通寺,并非一个简单的场景描写,而是作者在开篇就为读者布下的一个深刻的局。它通过人物的行动和环境的设置,暗示了书中人生的无奈与悲凉,生命的虚幻与短暂,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哲学命题。贾雨村的这次“闲游”,看似闲散,实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之门。他本应是从“智”开始探寻“通”,最终却被“智”所误,永远不得其“通”。这正是“智通寺”带给他的最深刻、也最讽刺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暗示他误入歧途不自知,走入邪道了。

         这一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信步至一山环水漩、茂林修竹之处, 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剥落。有额题曰“智通寺”。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 对联云: 身后有馀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道:“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 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一访。”走入看时, 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却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 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仍退出来,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 三杯,以助野趣。于是移步行来。刚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 接了出来,口内说:“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姓冷 号子兴的,旧日在都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 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契。雨村忙亦笑问:“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今 日偶遇,真奇缘也。”子兴道:“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从此顺路找个敝 友说一句话。承他的情,留我多住两日。我也无甚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 就起身了。今日敝友有事,我因闲走到此,不期这样巧遇!”一面说一面让雨村同 席坐了,另整上酒肴来。     

"智通"就是智慧通透的意思。两边的对联,是给他的警示。

也就是说,贾雨村虽然有智慧看到对联心有所悟,觉得这里有一个高人。

但是真的碰到僧人的时候,听不懂他们说的话,觉得他们说的话答非所问,所以走出"智慧通透"的地方到村肆里喝酒去了。

是暗示他在这里误入歧途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的“智通寺”一段,初读起来似乎只是贾雨村一次偶然的游览,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警示和哲学意味,是作者曹雪芹借此为全书定下基调,点明其核心主题的重要一笔。贾雨村的“闲游”与“智通”的冲突首先,我们来看贾雨村这个人物。他是一个落魄读书人,渴望功名利禄,心怀“经济学问”,却又“不得志”。他来到.............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首次正式“到”了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并在此梳洗了一番。这件事原本似乎是宝玉对黛玉好感和亲近的表现,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向温顺体贴的袭人却为此事而有些不悦,甚至在之后对宝玉发了些小脾气。这其中缘由,细细想来,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梳洗一事,而是牵涉到几层更深的意思。首先,也是.............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红楼梦》里的贾家,说起来也是个簪缨世家,论理,同宗同族的,到了艰难的时候,理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可您瞧,同样是贾家的子孙,贾芸去找王熙凤求帮的时候,怎么就显得那么孤零零,没人搭把手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其中有几个道道,值得咱们掰开了说说。首先得说,贾府这大家子,虽然表面上.............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在《红楼梦》的汪洋大海里,贾宝玉的感情世界无疑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片水域。要说“非同一般的暧昧关系”,这四个字用在宝玉身上,简直再贴切不过了。他这个人,生来就不是个“俗人”,对于世俗的男女之防,他似乎总有那么点“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要说宝玉最“非同一般”的,那自然是 林黛玉。这俩人的关系,与其说是.............
  • 回答
    关于贾宝玉的大名,这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颇有趣味,也让不少读者好奇的问题。书中,贾宝玉主要以“宝玉”之名为人熟知,这个名字贴切地反映了他玉润温和的气质,以及作为贾府中心人物的地位。然而,我们细细探究,不难发现他其实还有更正式、更具家族意义的名字。首先,我们从他的家族出身来推断。贾宝玉是宁国公、荣国.............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选择在晚上,这事儿说来可就复杂了,绝非仅仅是“灯红酒绿”那点表面的热闹。咱们细细掰扯掰扯,这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得从元春的身份说起。她不是个普通的回娘家省亲的姑娘,她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这“省亲”二字,在皇宫里头,可不是一家人吃顿饭那么简单。更像是皇家的一次“巡视”,一次“.............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顶级的贵族生活了。曹雪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的贾府,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要说它是“顶端”,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看。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贾府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咋舌。我们以.............
  • 回答
    宝玉的“精致的淘气”,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街头孩童那种毛手毛脚、惹人生厌的顽劣,而是带着一种特有的、近乎艺术的油滑和灵动,让人又爱又恨,又觉着分外有趣。他这淘气劲儿,往往是藏在细微之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勾勒出他那副别具一格的性情。你想啊,他最常做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跟那些丫头.............
  • 回答
    《红楼梦》里,贾府的丫鬟们,个个都是人精。她们在主子们眼皮底下讨生活,哪个不是机灵得像猴儿似的?张口能说会道,闭口能察言观色,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们的耳朵,什么勾心斗角都装在她们心里。像袭人那样八面玲珑的,探春身边有那精明泼辣的侍书,宝钗身边有稳重得体的莺儿,就连王熙凤那样的厉害角色,身边也围着一.............
  • 回答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灯谜,实则隐藏着作者曹雪芹精心布局的玄机与谶语,为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贾环、宝玉以及其他人的灯谜,与其说是在元宵节的点缀,不如说是预示着他们各自在贾府衰败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我们逐一来看这些灯谜背后的深意:1. 贾环的灯谜:“镜中花,水中月。”这个灯谜出自贾环之口,本身.............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