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行为为何历朝历代广为人们称颂?

回答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更展现了一位贵族在关键时刻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担当。

要说清楚信陵君为何如此受人称颂,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讲。

首先,是“义”字的千钧分量。

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信陵君所处的赵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秦国强大的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岌岌可危,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魏国作为赵国的邻居,本应鼎力相助。然而,当时的魏王却被秦国的威逼利诱所动摇,又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迟迟不肯出兵救援,甚至还阻止了魏国军队的驰援。

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命运,就像一个风雨飘摇的小舟,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而信陵君,作为魏国公子,却并未将本国的利益看得比仁义更重。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若亡,下一个轮到的可能就是魏国。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超越国界的仁爱之心,不忍心看到一个繁荣的城邦,一个无辜的百姓,就此沦为秦国的刀下亡魂。

在魏王犹豫不决,大臣们阿谀奉承,群臣噤若寒蝉之际,信陵君挺身而出。他不像那些只知安享荣华富贵的贵族,而是敢于挑战权势,敢于违背君命。这种“见危不救,非仁也;救而不力,非智也;救而不用,非人也”的担当,正是“义”的集中体现。他为了“义”,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不惜“窃符”。

其次,是“勇”字的惊天动地。

“窃符救赵”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你想想,信陵君为了拿到兵权,居然策划了“窃符”这一惊天大计。他在魏国最有权势的朱亥面前,不动声色地安排了一场鸿门宴,然后假意推辞,在朱亥放松警惕之际,果断出手,夺走了魏王的兵符。随后,他又安排了门客侯嬴,在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他拖住了司马,最终让他得以顺利登上将军之位,指挥魏军出兵救援赵国。

这一系列的操作,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每一步都可能万劫不复。一旦被发现,他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失宠,而是抄家灭族的大罪。然而,信陵君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断。他不是莽夫,他的“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大义而甘愿牺牲一切的勇气。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但他更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将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权力,而是因为他在最艰难的时刻,敢于承担起常人不敢承担的责任。

再者,是“智”字的巧妙周全。

虽然“窃符”听起来有些鲁莽,但信陵君的整个行动,却充满了精妙的谋划。他并非一味地强行夺取,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自己的行动合情合理,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小了事后的追责。

首先,他没有直接去威胁魏王,而是通过“窃符”这一行为,绕开了直接的冲突。其次,他巧妙地利用了朱亥和侯嬴这两个关键人物。朱亥是他的门客,对他的忠诚毋庸置疑,关键时刻能帮助他拿到兵符。侯嬴更是深明大义,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为信陵君争取时间。这种用人和识人的智慧,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而且,他救赵并非单凭一己之力。他门下养了三千食客,这些食客都对他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他能够调动这些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说明他不仅有个人魅力,更有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最后,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是“人性”的光辉。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换和力量的对抗。然而,信陵君却超越了这些冷酷的现实。他对赵国百姓的同情,对朋友(赵国)的忠诚,以及对道义的坚守,都展现了他内心深处最善良、最美好的人性。

他的行为,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个冰冷的时代。他没有因为自己是王室公子,就可以坐享其成,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他赢得了赵国人的感恩,也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尊敬。

总结来说,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所以被广为称颂,是因为他集“仁”、“义”、“勇”、“智”于一身,展现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人性光辉。

他有仁爱之心: 不忍赵国百姓遭受秦国的残暴屠戮。
他有道义之情: 虽有君命在身,却更看重朋友之间的情义。
他有惊天之勇: 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窃取兵符,指挥军队。
他有纵横之智: 巧妙策划,利用人才,成功完成救援。
他有牺牲精神: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门客的生命,来成就大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权谋争斗,不乏尔虞我诈,而信陵君的这一行为,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他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权力的漩涡,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善良,可以选择道义,可以选择为他人挺身而出。这正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故事,能够穿越千年,至今依然触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品德的永恒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会广为传颂呢?因为我们想看戏,我们要看精彩的历史大戏。我们在看战国大戏的时候,就如同在看世界杯足球赛,你是愿意看法兰西与德意志对攻呢,还是愿意看西班牙虐菜呢?

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当事人,我们只需要欣赏历史的精彩之处。如果当时秦国在邯郸保卫战中一波将邯郸攻破,然后一统天下。这样一边倒的局面精彩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在增加战国这幕大戏的精彩程度。

魏公子信陵君在战国后期两却强秦,可以说他是长平之战后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政治家、军事家。同为合纵的战略家,苏秦只是稍却秦之锋芒,而信陵君则是对秦之国力造成了实质性伤害。

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被围之后,魏安僖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僖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安僖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观望。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

信陵君随后在邯郸保卫战中重创秦军,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合纵破秦: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史记 魏公子列传》

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另外再说一句,信陵君有一个小迷弟,他叫刘邦。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史记 魏公子列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更展现了一位贵族在关键时刻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担当。要说清楚信陵君为何如此受人称颂,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讲。首先,是“义”字的千钧分量。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
  • 回答
    信陵君救赵,这件事的背后,绝非仅仅是“姻亲关系”四个字能概括的。如果只是因为与赵国是姻亲,便“不能不救”,那也显得过于单薄,不符合信陵君这位“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格局和深谋远虑。要理解信陵君为何非救赵不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魏国、赵国以及整个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处境和考量。一、 魏国.............
  • 回答
    谈到魏国的信陵君,历史上众说纷纭,毁誉参半。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身上糅合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点和难以掩盖的缺点。闪光点: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信陵君最被后世称道的,无疑是他那“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的风范。他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把财富当作炫耀资.............
  • 回答
    战国末年,说起信陵君,那可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仅是魏国公子,更能身兼要职,拥有一呼百应的能耐,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将整个魏国搅得天翻地覆。要说他有多大势力,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他是魏国的宗室重臣,更是实际上的“权臣”。信陵君,名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兄弟。这层身份,本身.............
  • 回答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的态度,确实是一个颇为微妙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笼统地说,他既有忌惮,也有扶持,但这种扶持往往是带有警惕性的,而忌惮则贯穿始终,并在后期愈发明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魏国国内的权力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魏安釐王上位之初的处境。 魏安釐王.............
  • 回答
    关于刘邦的生父是否为信陵君魏无忌的说法,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并且不乏支持者。要探究其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一、 传说的起源与流传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说法并非出自正史。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父亲明确记载为“刘煓”(一作“刘季”),母亲为“刘媪”。《史记》作为中国史学.............
  • 回答
    信号的调制和信号的传播本身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共同构成了信息通信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定义、目的以及相互关系来详细阐述这一点。1. 信号的调制 (Modulation) 定义: 调制是将要传输的“信息信号”(也称为基带信号或调制信号)的某些参数(如幅度、频率、相位)根据一个预.............
  • 回答
    信息熵与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熵,虽然名称相似,并且在概念上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定义方式以及应用领域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将从定义、产生背景、计算方式、度量对象、物理意义、应用领域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几个方面逐一分析。 一、 定义与产生背景 1. 信息熵 (Informati.............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 回答
    信息泄露,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平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比最惊悚的悬疑片还要令人心悸。我曾经亲眼见过,也亲耳听过,那些因为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泄露,而瞬间崩塌的人生。我们先从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开始。个人身份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份证大全”。一旦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你的.............
  • 回答
    信息熵是衡量信息不确定性或随机性的一个概念。在信息论中,信息熵越高,代表信息越随机、越不可预测;信息熵越低,代表信息越有序、越可预测。下面我们从文字本身的角度,详细阐述信息熵极低和极高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 信息熵极低的文字信息熵极低的文字,意味着这些文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少,并且高度可预测。它们通常具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宗教信仰、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以及个人与群体关系等多个层面。不同的一神教信仰体系、不同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同个体,都会对他们的祖先不信同一宗教的事实持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核心挑战:信仰的绝对性与历史的延续性之间的张力.............
  • 回答
    信息学竞赛,尤其是像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这种级别的,说它是“边缘竞赛”,那绝对是有点冤枉了。但如果要说它“大众化”到像高考语文、数学那样人人皆知,那确实也还差点火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信息学竞赛,在某些圈子里是顶流,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认知里,还处在一个“逐渐被看见”的阶段。咱们得把“边缘”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普遍性。不少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纠结:一方面对佛法深感兴趣,希望从中获得精神的指引和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的学业或工作压力下,需要学习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者,在很多人的直觉里,似乎是有些“平行”甚至“对立”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学不下去”背后的可能原.............
  • 回答
    信在《天赐的声音 3》上的那番话,确实触动了不少人,也抛出了一个我们当下音乐行业一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的音乐,是不是太多地沉浸在改编和翻唱的海洋里,而原创音乐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因此受到了挤压?我理解信的出发点,他可能是在现场感受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好像大家都在“旧瓶装新酒”,而真正“酿造新酒”.............
  • 回答
    要说信史能追溯的最早天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历史的迷雾和考古的证据,就像是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寻找最古老的树王一样。如果非要我从历史记载里挑一个,那绕不开的第一个名字,便是神武天皇。但是,要说“信史”,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意思了。什么叫“信史”?通常我们理解的信史,是指有可靠的文字记录可以.............
  • 回答
    咱们今天聊聊“信息熵”这个概念,听着挺玄乎,但其实它藏在我们身边,解释清楚了,你会觉得挺有意思的。信息熵,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一件事有多少“不确定性”,或者说它能带来多少“信息量”。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张扑克牌,你不知道它是什么花色、什么点数。这张牌在你看之前,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吧?它可能是红桃A,.............
  • 回答
    《信条》的故事,说起来,就像是一部被时间本身抛出去的、又被无数个平行世界反复回响的子弹。它不是那种你能一句话概括的简单故事,因为它涉及的元素太多太杂,而且导演诺兰玩弄时间的手法,也让它变得扑朔迷离。简单来说,故事围绕着一个不愿透露真实身份的“主角”(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因为电影里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人类信仰的本质,也常常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丝疑惑。我们不妨试着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信仰宗教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心底明白”是一个非常重的词。它意味着一种清晰、确凿、不容置疑的认知。如果信仰宗教的人真的“心底明白”并没有神、观音等存.............
  • 回答
    “信上帝有好处,不信上帝有风险”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这里面藏着一些值得玩味的逻辑陷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话说得有多“靠谱”。首先,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这句话建立在一个预设的、未被证实的假定之上。它直接将“信上帝”和“不信上帝”定性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选项,并且给它们分别贴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