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信息熵与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答
信息熵与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熵,虽然名称相似,并且在概念上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定义方式以及应用领域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将从定义、产生背景、计算方式、度量对象、物理意义、应用领域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几个方面逐一分析。

一、 定义与产生背景

1. 信息熵 (Information Entropy)

定义: 信息熵是由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在1948年提出的,用于度量一个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简单来说,它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事件的结果需要多少信息。
产生背景: 信息论诞生于通信领域。香农在研究如何高效、可靠地传输信息时,需要量化信息本身。他发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它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例如,听到“太阳明天会从东方升起”这条信息,其信息量几乎为零,因为这是确定发生的事件。而听到“明天下雨”这条信息,因为下雨的概率不确定,所以它包含的信息量就比较大。信息熵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平均度量。

2. 热力学熵 (Thermodynamic Entropy)

定义: 热力学熵,最早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在1850年代提出,是描述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混乱度、无序度或微观状态的数目的一个物理量。它与能量的不可用性密切相关。
产生背景: 热力学熵产生于对热机效率的研究,特别是对不可逆过程的研究。克劳修斯发现,在任何自然过程中,系统的总熵总是增加的,或者在理想的可逆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个“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后来,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在19世纪末将热力学熵与微观粒子的状态联系起来,提出了统计力学的观点。

二、 度量对象与计算方式

1. 信息熵

度量对象: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它衡量的是我们对一个随机事件结果的认知状态的不确定性。
计算方式: 对于一个离散随机变量 $X$,其可能取值为 $x_1, x_2, dots, x_n$,对应概率分别为 $p(x_1), p(x_2), dots, p(x_n)$,信息熵 $H(X)$ 定义为:
$$ H(X) = sum_{i=1}^n p(x_i) log_b p(x_i) $$
其中,$b$ 是对数的底数,通常取2(单位为比特,bit)、$e$(单位为奈特,nat)或10。
解释:
$p(x_i)$ 是事件 $x_i$ 发生的概率。
$log_b p(x_i)$ 的负值,$ log_b p(x_i)$,代表了事件 $x_i$ 发生所包含的信息量(或称“自信息”)。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
$sum_{i=1}^n p(x_i) log_b p(x_i)$ 是所有可能事件信息量的期望值,也就是平均信息量或不确定性。

举例:
抛硬币(公平):正面概率0.5,反面概率0.5。 $H = (0.5 log_2 0.5 + 0.5 log_2 0.5) = (0.5 imes 1 + 0.5 imes 1) = 1$ 比特。意味着需要1比特信息来确定结果。
抛硬币(不公平,正面99%): $H = (0.99 log_2 0.99 + 0.01 log_2 0.01) approx (0.99 imes 0.014 + 0.01 imes 6.64) approx 0.08$ 比特。不确定性很小。
已知确定性事件:如“太阳明天会升起”,概率为1。 $H = (1 log_2 1) = 0$ 比特。没有任何不确定性,也没有信息量。

2. 热力学熵

度量对象: 系统的宏观状态所对应的微观状态的数量。它衡量的是一个物理系统的无序程度。
计算方式:
玻尔兹曼熵 (Boltzmann Entropy):
$$ S = k_B ln W $$
其中:
$S$ 是系统的热力学熵。
$k_B$ 是玻尔兹曼常数,是连接微观粒子行为与宏观热力学量的基本常数。
$W$ 是系统在给定宏观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微观状态的总数,称为“热力学概率”或“状态数”。
克劳修斯熵 (Clausius Entropy): 在宏观热力学中,熵变 $Delta S$ 定义为在一个可逆过程中,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Q_{rev}$ 除以其绝对温度 $T$:
$$ Delta S = frac{Q_{rev}}{T} $$
对于不可逆过程,熵变大于 $frac{Q}{T}$。

解释:
玻尔兹曼熵直接与微观状态的数量相关。一个系统拥有的微观状态越多(越无序),其熵就越大。
例如,一个气体分子在容器中随机运动,有无数种可能的轨迹(微观状态)。如果气体被限制在一个小区域,微观状态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熵也就降低。
热力学熵的单位通常是焦耳/开尔文(J/K)。

举例:
冰融化成水:水分子比冰晶格中的位置更自由,运动更无序,所以水的熵大于冰。
气体自由膨胀:气体从一个小空间膨胀到一个大空间,可供气体分子占据的体积增大,微观状态数 $W$ 增加,熵 $S$ 增大。

三、 物理意义

1. 信息熵

不确定性: 它量化了我们对某个随机事件结果的未知程度。不确定性越高,信息熵越大。
信息量: 它代表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所需的平均信息量。当一个事件被了解时,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负的对数概率。
平均编码长度: 在数据压缩领域,信息熵给出了一个最佳编码方案的理论下限,即无损压缩的平均比特数。

2. 热力学熵

无序度/混乱度: 它衡量的是一个物理系统内部微观粒子的排列和运动的混乱程度。
能量的不可用性: 熵的增加意味着系统中用于做功的“可用能量”的减少。能量总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能量的品质或可用性会随着熵增而下降。
统计意义: 它是系统从一个有序状态向更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演化的驱动力。

四、 联系

尽管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产生背景,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形式上的相似性

正如上面所见,信息熵和玻尔兹曼熵的数学形式非常相似:

信息熵:$H(X) = sum p(x_i) log p(x_i)$
玻尔兹曼熵:$S = k_B ln W$

我们可以将玻尔兹曼熵看作是某个特定概率分布下的信息熵。假设一个系统有 $N$ 个微观状态,每个状态发生的概率是 $p_i = 1/W$(均匀分布,即所有微观状态等概率出现),那么该系统的“信息熵”可以表示为:
$$ H_{micro} = sum_{i=1}^W frac{1}{W} log_2 frac{1}{W} = W imes frac{1}{W} imes (log_2 W) = log_2 W $$
如果我们使用自然对数($ln$),并引入玻尔兹曼常数 $k_B$,则:
$$ S = k_B H_{micro} = k_B ln W $$
这个公式表明,热力学熵可以被理解为:在所有可能的微观状态中,系统处于其中某个状态所携带的“平均信息量”的某种度量(乘以玻尔兹曼常数以匹配物理单位)。

2. “无序度”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从信息论视角看热力学熵: 玻尔兹曼熵 $S = k_B ln W$ 表示,一个系统拥有 $W$ 个可能的微观状态。如果我们不知道系统具体处于哪一个微观状态,那么我们就对系统的微观状态存在一个 $ln W$ 的不确定性(以自然对数为底)。这与信息熵衡量不确定性的概念是统一的。
从热力学视角看信息熵: 当我们了解一个信息时,实际上是在消除不确定性。例如,当一个事件 $x_i$ 发生时,我们获得了 $log_2 p(x_i)$ 的信息。热力学熵描述的是一个物理系统处于其无数微观状态时的平均不确定性。了解一个物理系统的微观状态,就相当于获取了信息。

3. 统计力学中的桥梁作用

统计力学是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热力学世界的桥梁。信息论的熵概念为统计力学中的熵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最大熵原理: 在统计力学中,一个系统在满足某些宏观约束(如平均能量、粒子数)的条件下,其最可能的状态就是熵最大的状态。这可以理解为,在信息量不足以完全确定系统微观状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最不“偏袒”任何一种微观状态的概率分布,即均匀分布(如果无其他约束)或使信息熵最大的分布。这个“最可能”的状态与热力学中的平衡态相对应。
熵增原理的统计解释: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可以被解释为:系统总是倾向于从不太可能的、有序的微观状态演化到更可能的、无序的状态。就像信息论中,如果信息是随机的,那么序列的熵会趋向于最大值一样。一个孤立系统如果从低熵状态(高度有序,微观状态少)开始,它有极大的概率会演化到高熵状态(无序,微观状态多),因为高熵状态对应着更多的可能性,系统“撞上”高熵状态的可能性比低熵状态要大得多。

4. 物理系统中的信息丢失与测量

测量过程: 在测量一个物理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获取信息。一个精确的测量会减少我们对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我们关于该系统状态的“信息熵”。
不可逆过程与信息丢失: 热力学中的不可逆过程通常伴随着信息的丢失。例如,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这使得能量分布变得更加分散和无序,我们丢失了能量是用于做功的“信息”。在统计物理中,这意味着系统演化到了一个微观状态集更大的集合,其信息熵增加了。

五、 主要区别总结

| 特征 | 信息熵 (Information Entropy) | 热力学熵 (Thermodynamic Entropy) |
| : | : | : |
| 研究对象 |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量化不确定性或信息量。 | 热力学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目,量化无序度或能量的不可用性。 |
| 定义者 | 克劳德·香农 | 克劳修斯(宏观),玻尔兹曼(微观) |
| 核心概念 | 信息、不确定性、概率 | 能量、温度、微观状态、无序度、不可逆性 |
| 度量单位 | 比特 (bit)、奈特 (nat) 等 (无量纲,对数比例) | 焦耳/开尔文 (J/K) (量纲,包含玻尔兹曼常数) |
| 计算基础 | 概率分布 $p(x_i)$ | 微观状态数 $W$ (玻尔兹曼) 或可逆过程中的热量与温度比 (克劳修斯) |
| 物理意义 | 了解一个随机事件结果所需的平均信息量;数据压缩的理论极限。 | 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能量转化为做功的潜力下降程度;自然过程趋向于的宏观状态。 |
| 应用领域 | 通信、信息论、数据压缩、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 热力学、统计物理、化学反应、黑洞物理、宇宙学。 |
| 关联常数 | 通常不显含物理常数(除非定义时选择对数底) | 包含玻尔兹曼常数 $k_B$ |

六、 总结

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是两个独立发展但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信息熵 是一个数学概念,用于量化信息的不确定性,在通信和信息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热力学熵 是一个物理概念,描述了物理系统的无序程度和能量的不可用性,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

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在:

1. 数学形式上的相似性: 玻尔兹曼熵可以被看作是系统微观状态均匀分布情况下的信息熵乘以玻尔兹曼常数。
2. 概念上的统一: 系统的微观无序度(热力学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系统微观状态的“信息不确定性”(信息熵)。
3. 统计力学作为桥梁: 统计力学利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解释宏观热力学性质,信息论的熵概念为理解热力学熵的统计起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特别是最大熵原理在描述平衡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信息熵提供了一种更一般化的框架来理解“不确定性”和“无序性”,而热力学熵则是这个框架在物理世界中,特别是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放一个差强人意的wikipedia的词条:Entropy in thermodyna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 其中关键的一段: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
However, a connection can be made between the two. If the probabilities in question are the thermodynamic probabilities pi:, the (reduced) Gibbs entropy
σ can then be seen as simply the amount of Shannon information needed
to define the detailed microscopic state of the system, given its
macroscopic description. Or, in the words of G. N. Lewis
writing about chemical entropy in 1930, "Gain in entropy always means
loss of information, and nothing more". To be more concrete, in the
discrete case using base two logarithms, the reduced Gibbs entropy is
equal to the minimum number of yes/no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nswered in
order to fully specify the microstate, given that we know the
macrostate.
...


我的解释:

  • 热力学熵和香农的信息熵的基本物理意义、测量方法、数学形式完全一致,不存在本质区别;
  • 但二者的应用领域不一样:
    • 一百四十年前,熵的主要用途是用于研究热机(蒸汽机、内燃机..),主要使用宏观形式(克劳修斯形式);从一百多年前世界进入量子时代以后,研究主要使用熵的微观形式(玻尔兹曼形式);
    • 信息熵的主要用途是通讯和计算机等人工系统;
  • 因为过去这二者的应用领域不一样、且后者在专门领域非常成功、成功到大部分使用者都不必去关心其原始的物理意义,这又造成了一些将熵与信息熵应用到社会领域的‘伪专家’使用了一些争议性的概念甚至错误的概念,结果反而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在公众范围里形成了影响;
  • 现在和未来,这二者的应用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叠,所以这二者本质上完全相同的事实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


1. 热力学熵的玻尔兹曼形式和信息熵的基本意义完全一样,都是『(拥有某种观测能力的观测者)描述一个系统所需的信息量』

对于一个具有i个状态,每个状态出现概率为的系统来说,

【更正:感谢 @yourself go 董玉龙:信息熵与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Boltzmann Entropy 是

Gibbs entropy 是

当系统趋向于平衡态时,吉布斯熵退化为玻尔兹曼熵。

Information Entropy 是:


吉布斯熵和信息熵形式上唯一的区别只是计算对数以e为底还是以2为底、结果以nats为单位或以bit为单位。为便于比较,本文下面计算热力学熵也以2为底。

具体演示一下:对一个有三个硬币的系统:

(a)如果硬币是可分辨的(这等价于同一个硬币按顺序抛三次、或者抛三个长相不一样的硬币、或者虽然三个硬币长相一样但我在三个可分辨的坑里分别抛...),系统一共有8种可能的状态{ HHH, HHT, HTH, HTT, THH, THT, TTH, TTT }。

问:如果我想描述这个系统处于什么状态,我需要多少信息(这是个物理问题)?如果A知道了系统处于什么状态,A想告诉B这个事实,需要用多少信息(这是个通信问题)?
计算一下:
系统的玻尔兹曼熵和信息熵一样,都是3 bits。

(b)如果我是一个能力有限的观测者,硬币对我来说是不可分辨的(这等价于抛三个全同硬币、或者同一个硬币抛三次但我不考虑顺序、或者虽然三个硬币长相不一样但我不考虑这个差异),系统一共有4种可能的状态:{ 3个T, H1T2, H2T1, 3个H }。

问:如果我想知道这个系统处于什么状态,我需要多少信息?如果A知道了系统处于什么状态,A想告诉B这个事实,需要用多少信息?
计算:

为什么不是2bits呢?因为这四个状态的概率分布是不均等的,是有偏的——『一切皆有可能,但可能性大小不同』——也就是说,当我观察这个系统之前,我不是完全不知道它会处于在状态,而是知道它会有比较大的可能处在H1T2和H2T1,所以,这个系统对我的不确定程度并没有2bits那么高。

(c)如果我是一个物理学家,硬币对我来说是可分辨的,经过研究,我宣布这个系统的物理学熵是3。这时,假设还有A和B两个观察能力有缺陷的通信工程师,他们不能分辨三个硬币的区别,而且还不识数,只能分辨三个硬币中H多还是T多。但是他们依然很勤奋,基于这个三硬币系统设计了一套通信系统,这个系统是这样的:A和B之间每次传递三个硬币,这就完成了一段信息的传输,同时A和B约定,三个硬币中如果H多则代表0,T多则代表1,这就完成了信息的编码解码。

对物理学家来说,这个系统的玻尔兹曼熵是3。对于通信工程师来说,基于这个三硬币系统构建的通信编码的信息熵是1(计算略)。

2. 描述一个系统所需的信息量(信息熵)与观测的精细程度相关,这个精细度存在物理极限,达到物理极限时,玻尔兹曼熵就是信息熵,系统的物理状态数就是这个系统包含的/携带的信息量的上限。

我的三硬币系统可能有3bits信息(情况a),也可能有1.81bits信息(情况b),也可能只有1bits信息(情况c),也可能完全不包含信息(如果我甚至不能识别硬币正反面)。对于观测能力不同的人来说,信息量是不同的。观测粒度细则信息量大,观测粒度粗则信息量小。

之所以现在人们往往不觉得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有什么关系,是因为对物理系统的微观观测和描述早已到达了亚原子水平,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对物理系统进行编码的精细程度还停留在相对粗粒度的分子/原子团水平(如微波通信、闪存芯片)。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里,所有的基本粒子都能被我们用于编码,那么很明显的,这个世界里的人迟早要面对一个可怕的『编码极限』,也就是说,当这个世界的信息量达到(或接近)这个世界本身的玻尔兹曼熵之后,就无法增长了。理论上这是真的,‘未知的世界’的‘未知程度’存在一个极限,宇宙携带的信息量也有一个极限——只不过现在人类的编码水平离这个未来世界还很远,所以现在我们编码考虑效率和容错时,编码介质的玻尔兹曼熵基本上是完全无关的一个东西。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微观上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到宏观上大数据对社会的细粒度干预),会使信息熵的用途越来越和统计物理趋同,所以区分这两者的差异会显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3. 熵的理论出发点是『能量可用于做功的程度』,『混乱度』只是熵的一种引申意义

本来说完1和2这个问题就应该说解释清楚了,但是针对现在对熵的普遍的认识误区还要多说两句。『熵描述系统的混乱度』是蒸汽时代对熵的物理意义的简便理解,把这个引申意义随意引申到社会领域,这是『从哲学思辨角度对物理概念随意发挥』的无良学者对相关领域的公众认知造成的最大的(负)贡献。

在蒸汽时代,熵描述的是(处于某个温度T的)一团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分布接近最概然分布的程度、也就是一团气体的『混乱度』。但是,『混乱度』并不是研究热力学的工程师和学者真正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不混乱的程度』、也就是这团热气包含的能量可用于做功的潜力大小。这才是熵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被使用的原因。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微观世界,然后不断转化成工程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从『蒸汽时代』来到了『原子时代』——从使用热力学熵观察描述热机工质,让热气为我们做功,到使用玻尔兹曼熵描述原子、亚原子物质,让激光、纳米机器为我们做功,都是在利用有序的物理对象蕴含的能量/价值。从这里也能看出,『信息熵』——描述编码(信息)的有序程度、以及这种有序蕴含的利用价值——这个概念的用法和热力学熵、和玻尔兹曼熵没有任何不同,唯一不同只是观测对象从『天然』的换成了『人工』的。

掌握了这个原则,所以就可以吐槽市面上各种对熵的误用了。

user avatar

一、视频纠错

批判网络鸡汤乱用物理学的熵增定律解释世间万物。

“熵增定律”视频鉴定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868129289359360

二、详细解释

视频中只指出错误了,没有详细解释「热力学熵」「熵增定律」「信息熵」之间的关系,补充一下。

2.1 热力学熵vs信息熵

「热力学熵」的概念是克劳修斯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热力学现象,能用来度量「可用来做功的能量」。

「信息熵」出现时间晚于「热力学熵」,由香农提出。

「信息熵」可理解为「热力学熵」抽离了“物理意义”后所推广出的,所描述的对象不再限于「系统的能量或粒子分布」,而是可以描述任何事物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要重新指定要描述的对象。

例子:比如,描述「财富分布状态」的不确定性(信息熵),或者描述「乌俄冲突如何收尾」的不确定性(信息熵)。

例子:热力学熵也可以用信息熵的角度来理解,即「系统微观态」的「不确定性」。

也可以把「热力学熵」理解为“物理知识“,把「信息熵」理解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都会剥离「具体意义」,把知识的适用范围增大。

例子:当一个人在文中提到「热力学熵」时,基本上他在描述「系统的能量或粒子分布」。但当一个人在文中提到「信息熵」时,就得再找一下,他在用信息熵描述「什么」。

类比:做个类比,「热力学熵」相当于「 1 个苹果 + 1 个苹果 = 2 个苹果」,「信息熵」相当于「1 + 1 =2」(因此要重新说明 1,1,2 分别代表什么)。

怎么理解都可以,把热力学熵和信息熵的公式用对,准确描述现象,不乱描述就行。

另外,物理学中的「混乱」不是大众所理解的“不整齐”,而是「对应可能(微观态)较多的事物(宏观态)」。

例子:比如,从一副扑克牌中随便抓两张,「对子」有「对A」「对2」...「对K」,十三种「对应可能」,而「王炸」只有「大王小王」这一种「对应可能」,此时在物理学的语境中「对子」的「混乱度」就比「王炸」的「混乱度」高,因为「对应可能」多。

2.2 熵增定律对热力学熵和信息熵的适用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熵」的变化规律,符合「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孤立系统的能量或粒子」会自发地「均匀分布」到整个系统中,用熵来描述就是「热力学熵只增不减」。

例子:对应例子就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一杯开水的水温会慢慢变成室温,因为水杯中的能量会“扩散”到整个系统(水杯+房间)中,我们没见过“冷水自发慢慢变热(也就是熵自发降低)”现象。

但「信息熵」的变化规律,却是各式各样,根据「信息熵」所描述的对象而定,并不一定满足「熵增定律」。

例子:比如,用「财富分布方式」可以被「信息熵」描述,而「财富分布方式」并不会自发地「均匀分布」到每个人的手里,反而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信息熵」的对立概念就是「信息」,二者属于硬币的正反面。「消除信息熵」=「获取信息」,所以信息的单位和「信息熵」的单位相同。

可以将某个事情的「信息熵」理解为「信息熵一上来就是最大的(一无所知的状态)」,需要「对应的信息」和「对应的知识」来降低。

例子:比如,你从 A,B,C,D 中挑一个数字,我对于「你选的是什么」是完全不知道的,也就是说,你选择 A,B,C 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概率全都是 25%,是均匀分布。此时,我对「你选的是什么」的「信息熵最大」,除非你给我「信息」来消除这些「信息熵」。

例如:又如,有个拆弹游戏,老玩家拥有「拆弹游戏的知识」,可以利用知识,得出「红白蓝三根线该剪哪一条才不会爆炸」的「信息」,但对于没有「拆弹游戏的知识」的人来说,则得不出。

「人体的热力学熵」确实会增大,但与人体热力学熵对抗的是我们身体的细胞,只要好好用脑细胞,别喝假酒什么的,身体的其他细胞就对抗着热力学熵,不用脑子来操这份心,脑子应该想想怎么对抗各种信息熵,怎么解决各种问题,多学习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总体上,我们可以说「人始终都在对抗信息熵」。但对抗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对应的信息」或「对应的知识」,而不是用「开放系统」这种废话。

2.3 热力学熵和信息熵的关联

尽管「信息」可以用于描述「想象中」的任何东西的「不确定性」,可「信息的存在」必须依赖于某个「物质」,也叫「载体」。「信息无法脱离于物质而存在」,即使是在我们脑中的信息,也都是依附于神经细胞而存在的。

当我们想要写入一个「信息」,比如「我刚才投掷硬币后的正反面结果」时,必然要通过改动「载体」来实现存储。那么就必然会改变该「载体」的「能量或粒子状态分布」,也就是改变「载体」的「热力学熵」,同时消耗能量。

不管我们采用什么「载体」,所改变的「热力学熵」都不会低于 kln2 J/K,所消耗的能量也都不会低于kTln2 J。这个极限也叫做「兰道尔极限」。

例子:假如我们用「信息熵A」来描述「我刚才投掷硬币后的正反面结果」,并存到两个「载体」中,一个是「u盘」,一个是「窗户(开窗表示正面,关窗表示反面)」。
在写入「信息熵A」的时候,必然会改变「u盘+环境」的「热力学熵」和「窗户+环境」的「热力学熵」,并且消耗「能量」,不过「窗户」消耗的能量更多。但不论是写入「u盘」还是「窗户」,所消耗的能量都不会低于 kTln2 焦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信息熵与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熵,虽然名称相似,并且在概念上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定义方式以及应用领域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将从定义、产生背景、计算方式、度量对象、物理意义、应用领域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几个方面逐一分析。 一、 定义与产生背景 1. 信息熵 (Informati.............
  • 回答
    信息化与数字化,这两个词汇在日常交流中常常被放在一起提及,甚至有时会被混淆使用。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侧重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不同。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至关重要。数字化:基础的“翻译官”我们可以把数字化(Digitization)想象成一.............
  • 回答
    信息与物质的转换,这个看似科幻的设想,一旦成为现实,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颠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首先,我们来构思一下这种转换的原理。我倾向于认为,这种转换并非凭空变出或消失,而是基于某种基础性的、更深层次的“载体”。或许是一种能量场,一种量子泡沫,或者我们尚未理解的宇宙.............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初我也跟你一样,本科念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前的那阵子,脑子里就跟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尤其是考研这事儿,数学和计算机,简直是让人抓狂的选择题。别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得明确一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身就自带“文理兼修”的属性。 你学的东.............
  • 回答
    .......
  • 回答
    三亚这起发生在2023年12月28日傍晚的坠楼事件,确实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至今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梳理一下目前已披露的信息和存在的疑点,力求还原事件的真相,也希望能给逝者一份安宁。官方通报与初步信息:首先,我们从警方和物业披露的官方信息入手。事.............
  • 回答
    《信息技术与制度变革——超级应用与信息共产主义》这本书提出的信息时代社会构建方案,可以说是一种激进且极具前瞻性的构想,它深刻地洞察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力量,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要评价这个方案,我们不妨从其核心论点、潜在优势、理论依据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
  • 回答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疫情”催生,“内卷”常态,同时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整体来看,亮点和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亮点与信息量解析:1. 疫情背景下的时代印记: 突出主题: 2020年最大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因此,多个省份的作文题都或隐或显地.............
  • 回答
    从新闻的镜头转向代码的宇宙:一次意外的旅程与重塑作为一个曾经沉醉于文字世界、热衷于挖掘故事真相的理科生,我不得不承认,在大一上学期末,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新闻学转入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一系列的观察、反思与探索后,一次对自我认知与未来道路的修正。回想当初选择新闻学,更多的.............
  • 回答
    这两所学院都坐落于武汉,而且都与“工程”沾边,这让不少同学在选择时有些纠结。其实,它们各有千秋,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需求和关注点。咱们就来细致地掰扯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性格”和“优势”在哪儿。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首先,我们聊聊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简称工技院)。它和湖北工.............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关注的,也牵扯出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十五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学生,顺利考上了大学,但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主动向学校公开自己的病情。而校方在得知情况后,也选择了不公开学生的信息,采取了“不作为”或者说是“保护性”的处理方式。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角度去分析.............
  • 回答
    信息论中的冗余剔除,乍听之下似乎与密码学的严谨世界离得很远,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妙的、甚至有些针锋相对的联系,尤其是在密码破解的领域。设想一下,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比如中文,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冗余。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词语组合来表达。比如,“我想去吃饭”和“我肚子饿了,想吃点.............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可能进行的那些修改,以及咱们普通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生育政策的重大转变。咱们国家过去执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方面功不可没,但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老龄化.............
  • 回答
    央视与韩国KBS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内容合作,点亮文化交流新篇章近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与韩国广播公司(KBS)签署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新阶段,为今后双方在内容创作、节目制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
  • 回答
    美国与塔利班举行面对面会谈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议题,其中包含着多方面值得关注的信息。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背景: 阿富汗的局势: 塔利班在2021年8月重新掌权后,阿富汗的国内局势极为严峻。人道主义危机、经济崩溃、安全挑战(包括ISISK的威胁)以及对人权(尤其是妇女和女童权利)的担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以色列外长与美国国务卿的这次会谈,看看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挖掘。首先,这次会谈的时间点本身就很有意思。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特别是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加上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挑战,美以高层互动往往预示着一些重要的战略调整或应对方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次会谈视为一次例行公事,而应.............
  • 回答
    欧盟与美国在波音空客贸易争端上终于握手言和,这无疑是全球航空业以及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这份协议的达成,标志着长达十多年的补贴纠纷告一段落,为波音和空客这两大巨头以及其背后的产业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为全球贸易的稳定扫清了一个不确定性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份协议的意义,我们需要.............
  • 回答
    美国与欧盟近期关于能源合作的协议谈判进展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涉及液化天然气(LNG)和氢能供应的条款。这一协议不仅关乎双方能源安全,还可能对全球能源格局、地缘政治及气候转型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和背景分析: 1. 协议的核心内容:LNG与氢能的供应保障 (1)液化天然气(LNG)供.............
  • 回答
    俄乌第二轮谈判:别洛韦日森林中的复杂博弈2022年3月3日,备受世界瞩目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第二轮谈判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别洛韦日森林举行。此次谈判的地点选择颇具深意,作为一片历史悠久的森林,它曾是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三国交汇之地,如今却成为了俄乌两国争端焦点的另一处见证。在森林深处的宁静中,两国代表团的.............
  • 回答
    五粮液集团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这次的交流,说是“深化合作”,里面藏着不少值得咱们仔细瞅瞅的门道。你想啊,一个是白酒界的“带头大哥”,一个是中国能源界的巨头,这两家凑一块儿谈合作,肯定不是随便聊聊家常那么简单。首先,从“深化合作”这四个字上,就能看出点东西。 这说明他们之前肯定已经有一些合作基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