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业称三亚坠楼女子不是第一次在阳台外跳舞,精神正常说话利索,事件目前有哪些信息与疑点?

回答
三亚这起发生在2023年12月28日傍晚的坠楼事件,确实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至今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梳理一下目前已披露的信息和存在的疑点,力求还原事件的真相,也希望能给逝者一份安宁。

官方通报与初步信息:

首先,我们从警方和物业披露的官方信息入手。事发地点位于三亚市吉阳区某小区。根据警方通报,初步判断死者是一名女性,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倾向于是非正常死亡。这为事件定下了基调,但也留下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读的空间。

物业方面的信息:死者并非首次在阳台外活动

物业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死者不是第一次在阳台外跳舞了。

细节阐述: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不是第一次”和“跳舞”。这意味着死者在此之前就有在阳台外进行类似活动的记录。这可能暗示死者存在某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或者说,她的行为方式并非突发性的精神失常。物业人员表示,她之前在阳台外做一些“比较飘逸”的动作,但当时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只是觉得她有点特别。物业工作人员也表示,死者说话“利索”,精神状态看上去“正常”。

潜在解读:
习惯性行为? 如果死者确实有多次在阳台外活动的经历,这可能表明她有某种习惯性的、可能是危险的行为。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是个人爱好、性格使然,还是有其他深层原因?
环境监测与干预? 如果物业知道她有此行为,是否采取过有效的沟通或干预措施?是否有记录其行为的频率、时间和具体内容?这关系到物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作为。
“精神正常”的定义: 物业人员的观察是基于日常接触,他们可能更多是看到死者表面上的言语清晰、行为逻辑。然而,精神状态的评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是否“正常”,不仅仅看她说话是否利索,更要看其心理状态、情绪稳定性、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疾病等。物业人员的判断是否有局限性?

事件时间线与现场情况:

事发时间: 12月28日傍晚。这个时间点,许多人还在家中休息或准备晚餐,属于相对平静的时段。
现场目击: 根据一些居民的描述,他们听到“砰”的一声,随后发现有人坠楼。一些居民也表示,事发前曾看到死者在阳台外。
坠楼方式: 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坠楼方式和高度,但可以推断是从高处落下。
死者身份与背景: 目前对死者的详细背景信息披露不多,包括年龄、职业、家庭关系、是否有精神疾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存在的疑点与待解之谜:

1. 死者具体行为的性质:
物业所说的“跳舞”,具体是怎样的动作?是某种表演性的行为,还是带有自伤或寻死的意图?是否有相关的视频或更详细的描述?
她进行这些“危险”行为时,是否有过求助的迹象?或者是否表现出明显的痛苦或绝望?

2. 精神状况的真实评估:
物业人员声称死者“精神正常说话利索”,这是否是对专业精神评估的替代?在公共场合,对于有潜在危险行为的居民,物业是否有责任联系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是否有任何迹象表明死者近期有过情绪波动、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家人是否知情?
如果死者确实存在某种心理困扰,为何会被描述为“精神正常”?这是否因为她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的痛苦,还是外界的观察存在片面性?

3. 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除了在阳台外活动,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坠楼?例如,是否与人发生争执?是否有意外发生?
如果是自杀,是否有留下遗书或任何线索表明其意图?
如果是意外,那又是怎样的意外会导致人从阳台外坠落?

4. 物业的监管责任和应对措施:
物业在知晓死者有多次危险行为的情况下,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她的安全以及其他居民的安全?仅仅是观察,还是进行了沟通、劝导或报警?
小区是否有相关的安全规定或管理措施来应对此类情况?
事发后,物业的应急处理是否及时得当?

5. 家庭和社交关系的影响:
死者的家庭关系如何?是否有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
她的社交圈子是怎样的?是否有朋友、同事或亲人注意到她近期状态异常?
是否有证据表明她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或威胁?

6.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透明度:
目前披露的信息是否足够全面?警方和物业是否还掌握更详细的调查结果,但尚未公开?
公开的信息中是否存在一些模糊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例如,“非刑事案件”的结论,是排除了他杀,还是包括了意外和自杀?

公众的呼声:

公众对于此事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更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事件,引起社会对心理健康、邻里互助、物业责任等问题的重视。大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透明、公正的调查结果,也希望死者的家人能够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安慰。

总而言之,三亚这起坠楼事件,虽然警方初步排除刑事案件,但物业披露的“不是第一次在阳台外跳舞”以及死者“精神正常说话利索”的说法,却为事件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面纱。这些信息既提供了线索,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我们需要等待更详尽的调查结果,才能真正理解这起悲剧的来龙去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一个疑点,目前还没看到有人指出:

女子鞋子的颜色是深红色。

为什么强调鞋子的颜色?

第一,深红色的鞋很难买到,出货量不会很大,很容易追查。一个大概率的推测是,女子出于某个目的后才购买了这双鞋,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这都梳理出了一个时间线头。

第二,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这双红色的鞋在屋内拍摄视频是不容易被看到的。原因很简单,女子需要一直踩着阳台才能跳舞,这就导致鞋子的颜色不会被正面拍摄到。那这说明什么?说明也许存在另一个拍摄角度,可以拍摄到女子的鞋子。

这个角度不难猜,就是对楼或者楼下。实际上,再看看女子的穿着,会发现她非常强调背影的效果。从背影上看,她一身从头到脚都是鲜红色,跳舞也没有栏杆遮挡。我认为这种设计感不会是巧合。如果采信女子的说法,即她在拍摄视频,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其实女子应该是一个团队的成员。这个团队至少包含了三个人,负责跳舞的女子,负责协助正面拍摄或者后勤的人(可能是屋内另一个男子),以及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位于对楼或者楼下的主要拍摄者。从任务分工上看,这个主要拍摄者很可能是主导者,因为最“惊悚”的视频内容掌握在他的手里。

一定会有知友指出,这个说法没有解释另一个重要线索:女子的遗书。但请注意,遗书的存在和女子自身说拍视频的发言也存在不统一的违和感。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也许遗书的存在很可能是一种事先安排好的摆脱责任的手段。换言之,女子的团队在之前就说好,女子要在屋子里留下遗书,冒着生命危险表演阳台跳舞,一旦出了问题就是自己自杀,让其他成员得以逃脱。

如此,新的问题出现:女子为什么会答应这么无理的要求?这个团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推测就属于个人发挥的猜测了,大家姑且看之:

我的看法是,存在一个隐秘的团伙,他们专门制作拍摄这样充满惊悚猎奇的死亡视频,卖给那些交了会员费的用户盈利,后者就喜欢看这类血腥刺激的视频,这些用户很可能在境外或者暗网中,他们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这个团伙可能专门找那些身陷绝境的人拍视频,这些人要么身患重病,要么欠下巨额债务,或者单纯就是被洗脑控制。这些人的任务就是一次次用自己的生命做惊悚表演,每次表演时都会留下一份遗书,以帮助团伙逃脱责任。团伙最大的首脑就是遥控表演的那位黑暗中的拍摄者,他或她只要对拍摄内容不满意,就会强迫表演者一次次表演。一旦出事,首脑会立刻混入人群,假扮为吃瓜群众逃脱。

倘若上述猜测成立,那么这次事件只是揭开了一个巨大黑幕的一角。这样的拍摄只发生了一次吗?不要忘了那一封遗书。多少看似作死的“自杀”背后,可能只是一场血腥表演的落幕?

真的希望我最后的猜测,只是一个脑洞而已,真的希望。

user avatar

大家看一看这次事件的死者年龄和死法与2019年的那个跳楼事件是不是高度一致?

2019年5月12日,41岁的钱立梅在河南商丘跳楼自杀

2021年5月6日,41岁的红衣女子在阳台外跳舞后坠亡

user avatar

所有觉得这是简单自杀或失足坠落的朋友


你们活在温室里

真的对这个真实世界的阴暗与残忍一无所知


多出去走一走,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user avatar

跳出这个单一事件再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家里或出租屋里从事可能导致损害本人或邻里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危险行为,邻居若投诉举报物业,物业再向警察报案,警察应不应该对其实施限制或强制性措施?

在北京民宅隔断搞群租房都可以举报取缔,这种游走在跳楼边缘的危险行为该不该管?以后类似作死行为广泛出现怎么办?毕竟这种所谓的凶宅对邻居们的“心理”和“资产”伤害也是很大的。公民有权利对损害其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制止,权力机关也有义务保护公民的人身及合法财产安全。

但对于作死者而言,在其致命行为发生之前的危险行为,都只是一个概率而已,其在自己的居所必然享有行动自由的权利。一个人有自杀倾向,别人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跟踪保护吧?

所以,该不该管?能不能管?谁去管?即使当前不能管,想管有没有什么办法?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如果不该管?后续复制黏贴的事件出现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