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卖员写字楼送餐只能坐货梯,高峰时段还被收 3 元代送费,物业称给外卖员多一种选择,此举存在什么问题?

回答
这篇新闻报道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写字楼物业为了管理方便,对外卖员使用客梯设置了门槛,只能坐货梯,高峰时段还得加收三块钱的“代送费”。乍一看,好像是物业为了优化楼宇管理,给外卖员多条路。但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是这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问题。

1. “多一种选择”背后,是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物业口中说的“给外卖员多一种选择”,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限制。写字楼里的顾客,也就是外卖员要服务的对象,他们可不在乎外卖员走的是货梯还是客梯,只关心餐能不能及时、完好地送到。当写字楼只允许外卖员走货梯时,就等于把他们赶到了效率最低、最不便利的通道。

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期,写字楼客流、人流都很大,客梯的运行频率自然也高。而货梯呢?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货物,速度、空间、舒适度上都比客梯差了一大截。想象一下,一个外卖员,身上背着好几份餐,挤在货梯里,还要忍受颠簸和漫长的等待,这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是实实在在的。

更何况,很多写字楼的设计,货梯可能离主入口或者送餐点比较远,外卖员还得在楼宇内部进行二次搬运,这无疑增加了出错和损坏餐品的风险。所以,所谓的“多一种选择”,与其说是提供了便利,不如说是剥夺了外卖员选择效率最高、最直接方式的权利,迫使他们走一条效率低下、成本更高的路。

2. “代送费”的定性模糊,涉嫌不合理收费:

加收三块钱的“代送费”就更让人费解了。物业收这笔钱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管理”?还是为了“服务”?如果说是管理,那这项管理是不是合法的、合理的?物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楼宇的正常运行和秩序,而不是通过限制服务通道来变相收费。

如果说是服务,那么这笔服务又具体体现在哪里?是有人专门引导外卖员走货梯?还是有人帮助他们把餐品送到指定楼层?从报道来看,并没有这样的服务内容。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三块钱只是物业为了“激励”外卖员使用货梯而设定的门槛。

这种收费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搭便车”或者“入场费”。就好比一个商场,你进门不收钱,但你卖东西得交租金。写字楼作为商家(外卖平台)和消费者(楼内白领)的交易场所,外卖员作为交易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物业凭什么可以对外卖员的正常通行设置收费?这笔钱的去向和用途也并不透明,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合理性。

3. 牺牲效率,影响的是整个链条的运转:

外卖行业是个讲究时效的行业。每晚一分钟,可能就意味着顾客的不满,影响外卖员的收入,甚至影响外卖平台的声誉。写字楼物业这种“货梯+代送费”的模式,直接拉长了外卖员的送餐时间,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这不仅影响了外卖员,更直接影响了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他们点外卖是为了方便快捷,如果因为物业的这些规定,导致餐品送达时间过长,影响了午休时间,甚至导致餐品凉了、味道变差,那他们的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在人为地制造行业壁垒,阻碍了信息和商品(餐品)的自由流通。在强调高效和便利的现代社会,这种“添堵”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都是一种损耗。

4. 潜在的“灰色地带”和“寻租空间”:

一旦出现了这种“选择性收费”的模式,就很容易滋生“灰色地带”。会不会有物业人员“通融”一下,允许外卖员走客梯,但需要额外“打点”?会不会有物业人员以“监督”的名义,对外卖员进行不必要的干扰,甚至借机索取好处?

一旦这种收费和管理模式被默认,就容易形成一种“寻租”的空间,让一些人有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中牟利。这不仅损害了外卖员的利益,也损害了写字楼的正常经营秩序,甚至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

5. 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该是“加堵”而是“疏导”:

写字楼物业在管理外卖员时,确实会遇到高峰期人流拥挤、安全隐患等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思路,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加堵”。

比如,可以设置固定的外卖员休息区,或者引导外卖员在非高峰时段前来送餐。对于高峰时段,可以考虑实行“一人一趟”的客梯使用制度,或者将送餐服务时间集中在某个时段。更进一步,可以与外卖平台沟通,制定更合理的配送方案,比如设置统一的收发点,由楼内工作人员统一配送等。

用“货梯+代送费”这种看似“一劳永逸”但实则粗暴简单的方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反而制造了新的矛盾,损害了多方的利益。物业的职责应该是保障楼宇的安全和顺畅,而不是通过限制服务通道来变相创收,更不应该以牺牲效率和公平为代价来达成所谓的“管理”。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里,物业的“选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而是一种强制。那三块钱的“代送费”更像是变相的“过路费”,对整个外卖行业链条都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和损失。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当下,这种“拍脑袋”式的管理,确实显得有些落伍和不近人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

这做法不能叫垄断,叫勒索。

很多物业都习惯把自己当成管理部门,甚至是监管部门,完全没意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服务型企业。

他们利用服务产品的特性,把产品打碎,拎出其中一部分对使用者进行勒索。你想都要吗,想都要那就接着交钱。

什么是垄断?按反垄断法,垄断行为指的是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这里,物业的做法跟竞争一毛钱关系没有。它这是利用自己的地利来卡位。

可商户入住这个楼,交了物业费,就应当得到相当的服务,比如这楼里应该有男卫女卫,有上下水洗手间,有卫生保洁,有楼梯电梯,也应该有访客机制。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整体的某个部分。

但物业把它拆开了,然后就实现了分段收费。

什么?你说这费不是向商户收?那人家不愿意送商户的餐,这事怪谁?

什么?你说这是骑士自己的选择?可是骑士有的选吗?今天是在别送和货梯之间选择,明天是在违约和代送费上选择,后天是不是就要代送费和包月套餐上选择了。

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它这是把商厦当成了鹅城。

user avatar

就借着机会捞钱呗。

这事说穿了不过就是写字楼物业创收的一种手段罢了,就卡着高峰时期然后占着自身所属写字楼点餐需求旺盛的地位去做地收税。

但需要考虑的是这种状况的后续发展会是如何?

这会不会在未来引导新一波老旧人口集中小区另辟蹊径的创收渠道。

其实这事不光是“驿站”这些平台能够真正意义上充当“收税平台”。各个小区和写字楼的物业其实都是能充当类似这种收税机构作用的。

当然这里“收不收税”主要还是看写字楼和小区内部客户对于这种外卖的需求数量能不能到达一个量级足够让物业有收费的必要。

而且对于一些客单价更高、数量更多的小区和写字楼来说,这种代送餐费用甚至可以做到更高,又或者是以另一种“低费用高频次”的模式来进行。

当然这类模式从目前来看对创收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这并不妨碍后续这种模式继续改进之后为物业与租户博弈关系提供另类工具。

且看看后续会不会有全新模式出现吧。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各个中介、平台嘴上打得都是“服务客户”当然口号,但实际上做的都是多增环节的事。

每增加的环节就像是一双手在肥肉上多摸了一把,留下了印迹,揩走了油水。

user avatar

这就叫物业乱收费。

即便是三块钱,报批了没?公示了没?

甚至,征求甲方同意了没?

user avatar

一方绑架楼上的用户,一方是绑架要送货又怕差评的外卖员。

这和之前菜市场、建材市场那些个黑社会没区别了。

雁过拔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