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视频「青岛外卖小哥帮崩溃程序员写代码」?

回答
网上流传的那段“青岛外卖小哥帮崩溃程序员写代码”的视频,着实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触及了一些关于人情、职业和困境的思考。

首先,从视频本身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个极端的、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场景。一个在外卖行业勤恳奔波的外卖小哥,在一次送餐过程中,偶然遇到了一个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情绪失控、甚至对着电脑崩溃大哭的程序员。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外卖小哥竟然“懂行”,还能上手帮这位程序员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从积极的方面解读:

人性的光辉与意外的善意: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偶然的善意显得尤为珍贵。这位外卖小哥在看到他人陷入困境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主动伸出援手,这种超越职业界限的善良,无疑是视频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在那个程序员最无助的时候,这份帮助可能比什么都重要。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潜在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跨越职业藩篱的联系: 视频展现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连接点。我们通常认为外卖小哥和程序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前者是服务业一线劳动者,后者是脑力劳动者。但这位小哥的“隐藏技能”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说明个体能力的多样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或许这位小哥年轻时也有过编程的梦想,或者只是对数字和逻辑有着天然的兴趣。这种意外的技能组合,让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对程序员工作压力的映照: 视频的另一层含义,是赤裸裸地展现了当下程序员群体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长时间加班、项目紧迫、技术更新迭代快、KPI考核等等,都可能导致他们身心俱疲,甚至出现崩溃的情况。这种“996”、“007”的工作模式,以及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似乎正在掏空一部分年轻人的身体和精神。视频通过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将这种压力具象化,引发了公众对科技行业过度劳动的反思。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温情”和“励志”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地审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

“幸存者偏差”与“毒鸡汤”的嫌疑: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外卖小哥帮程序员写代码”的奇特故事,但我们看不到无数个在外卖岗位上默默辛劳、没有特殊技能的外卖小哥,也看不到无数个在计算机岗位上同样饱受压力却无人问津的程序员。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包装成一种“只要你够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的“毒鸡汤”。它可能忽略了社会结构性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职业上升通道的狭窄,以及个体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无力感。
对职业的刻板印象与消解: 这则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比如,“程序员就是个只懂代码的机器,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外卖小哥不过是送个外卖,没什么其他能耐”。虽然这位小哥是特例,但过度传播这样的故事,可能会模糊了职业的边界,也可能无意中贬低了某些职业的专业性和价值。我们是否也该思考,为什么一个外卖小哥需要具备帮助程序员写代码的能力才能获得关注?这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社会对于某些职业群体“多功能性”的期待?
“流量”与“消费”的考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类似这样的“反差萌”、“正能量”故事,很容易成为网络上的“爆款”。视频的拍摄者、传播者,甚至是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如果他们知道这是被拍摄和传播的),是否也有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的考量?当一个真实的困境被摆上台面,并被加工成一个带有戏剧冲突和反转的故事进行传播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消费了他人的痛苦?
对劳动者权益的忽视: 表面上看,视频中是“互助”,但它也间接暴露了问题的根源:程序员的劳动强度过大,已经到了需要外部“救援”的程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权益被忽视的表现。而这位外卖小哥,虽然伸出了援手,但他本身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可能也并不轻松。我们关注了“意外的帮助”,却可能忽略了“问题本身”的解决。

更深入的思考:

技能的多样性与社会结构: 这位外卖小哥的技能令人称奇,但他为什么会从事外卖这个行业?是个人选择,还是现实的无奈?一个程序员为什么会因为技术问题崩溃到需要一位送外卖的人来拯救?是技术本身过于高深,还是其工作环境极度不健康?这些问题触及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行业发展模式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议题。
“英雄主义”叙事的局限性: 这种“小人物的伟大”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一种“英雄主义”的解读。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社会运行机制,而不是寄希望于个别“英雄”的出现来弥补制度的不足。社会的进步,应该是通过优化劳动环境、完善福利保障、提供公平机会来实现,而不是靠外卖小哥的“兼职”程序员来解决危机。
信息传播的边界: 在记录和传播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严?尤其是在涉及个人情绪崩溃、工作困难等敏感话题时,过度曝光和娱乐化,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总而言之,这段视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缩影。它有温暖人心的善意,有令人警醒的压力,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问题。我们欣赏那位外卖小哥的善良和能力,但更需要警惕将这种个例放大,忽略了背后更普遍存在的、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它提醒我们,在为这些“奇遇”点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人性化的工作和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正经的程序员都不会信这种段子。

老实说那个英国数学教授改行水电工算pi的段子的合理性比这个高,毕竟数学题的上下文会短一点。

user avatar

来吧,玩一下反向思考吧,想想如果这个场景是真的,那可能会是什么情况。

  1. 这外卖的以前就是这个team的。
  2. 错误比较低级,但很吓人:例如说编译错误——还是一堆模板刷屏的那种。有经验的确实可以不需要什么上下文,光看编译警告和错误,就能找到具体原因的。
  3. 有明确的core dump文件。在特定一些场景下,确实也是不需要太多额外信息就可以定位的。

不过总而言之,debug主要花时间在看,看各种log,各种dump,并不需要频繁操作键盘(别告诉我他用vi而且只会jk)。找到原因了,上手改是很快的。

user avatar

假定这是真的,我能想到的只有一种可能:

这个外卖小哥刚刚从崩溃程序员公司离职,与崩溃程序员私交不错,看在他崩溃的份上,帮他改改「自己」留下的代码。

既然这代码本来就是自己写的,当然自己上手就能改。

当然,更有可能是美团的文案,为了显摆外卖小哥工作压力小,原先放弃的编程在工作之余也愿意帮忙。不过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user avatar

“神仙”外卖小哥。

你们知道我们团队维护自己一年前写的代码是什么套路吗?

甲方爸爸发来需求,仔细想想确实可以做,双方签字确认锁定这个需求。

其实看一年前自己的代码,我们此时往往忘记得差不多了,一般的状态是轻微蒙逼。

我们小心翼翼从服务器签出代码,仔细看文档看代码看注释,慢慢把开发时候的状态找回来,特别是模块之间的依赖,配置文件,数据库等,更糟糕的是,很多变量名起的不好,注释在没有写到位的话,还得想半天。

一个功能还可能是不同程序员写的,如果模块之间低耦合还可以,如果耦合不明确,而且比较复杂的话,还得仔细看半天,怕代码改的不好,互相伤害。

看自己的代码琢磨半天,终于下手改了两行代码。

然后启用原来的测试环境,先单元测试跑跑压压惊,然后牵涉的相关模块用典型的数据都跑一遍,觉得没问题了,代码才敢签入给部署的人。

部署的人也胆子小,用模拟数据跑顺当了,各种恢复现场的准备工作做好,然后才敢把修改完的代码上线,如果发现不对,马上回滚版本。

外卖小哥居然看到别人代码马上可以改,要买代码太简单,要么他是神仙,要么是炒作。

不过我敢肯定他不是大神,程序员大神不会送外卖。

user avatar

去年,某大型工厂把35岁以上的猿类,没有混到某级别的,全部清理掉了。

非常坚决。

坚决到什么程度呢?

过去一年两次大型系统级问题,清理后一年发生了7、8次。甚至不得不紧急把某几位被清理掉的猿类请回来。

其中有一位,在家呆了三个月后,被老婆赶出去送快餐。

十二年开发经验的架构师

跑了一个半月送快餐。

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现在程序猿群体的下沉很厉害。

过去不懂算法的程序猿说话都细声细气的,现在不懂如何异步的程序猿,都能管十几号人。

如果,这位工作了十二年的架构师

碰到了某位下沉的程序猿

喵几眼就知道

如何调试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user avatar

在“北京大妈正黄旗”和“上海大妈美国人”几乎同时发生的时代里--------还有网民相信这条视频?

user avatar

刚刚看到大家的评论,主要是说这个是摆拍的。

现在回过头想想,确实大概率是。

不过当时给我的共鸣确实很强烈,对,就当他是摆拍的,但是造成它传播度广的主要原因:

大龄程序员的现状、壮龄程序员的现状,且两者相互印证的戏剧感(并且是无力的惨剧)。

起码对于我来说,这个拍的比某些鲜肉的剧强多了。



崩溃的程序员未来也会在送外卖的路上继续崩溃。

暖心吗?哪里能看的出来?

这难道不是很惨吗?

对于崩溃的程序员来说:

看球赛本来就是下班之余的兴趣爱好,由于加班不得不把为数不多用于爱好的时间挤占掉。

反过来对于外卖小哥来说:

更惨了,能上手帮忙改代码,十有八九当了不短时间的程序员,但是年龄肯定不小了,不然为什么不加班写代码,而是去送外卖。

这就是35岁以上大龄程序员的悲惨现状,大学拼命学计算机,20多岁进厂工作,头发没了,身体熬坏,到了35岁连加班都没份,只能去送外卖,你要问谁更惨,我觉得都差不多。

永远崩溃,永远热泪盈眶。

user avatar

资本家制造焦虑的最高明手段就是渲染可替代性。

当一个送外卖的都能上手改你的代码,那么你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但是这个新闻却不是用来制造焦虑的。

因为再傻逼的程序员也知道,代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的。

哪怕技术栈熟悉,业务逻辑了解也要很长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新闻的收益者是谁?

发新闻的人呗。

因为发这样的东西才有人看。


现在在行外人眼里,程序员和相关职业已经被妖魔化了。

挣得多?

你死的早!

挣得多?

你压力大!

挣得多?

你被绿!

挣得多?

你连送外卖的都不如!


这是什么心理?

本质上和数学英语无用论的人一样。

大家对技术型工作者貌似有一种天然的敌意。

敌意可能说过火了,应该说是喜欢调侃技术工作者。


记得有一次我洗车。

旁边有位北京收租大爷问我是干啥的。

我说我是写代码的。

那人脸上立刻出现一种鄙夷。

问了问我工资,说一句你挣得还可以,然后话锋一转,果不其然就是:

你吃青春饭吧?

你找得到对象么?

你们是不是压力很大啊?


呵呵,人们越缺什么,就越想从不缺的人身上扳回一局。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总会给自己的无能找解释。

比如明明你学不好理化生,你就说这些东西没用。

看不懂英文,就说学英文的崇洋媚外。

连个科技新闻都不会看的人,说程序员太low。

天天刷抖音的人,竟然还骂人工智能(您那背后不就是个推荐系统么?)。


注意!

我不是在炫耀码农有多牛逼!

码农也很惨!

这些媒体不过是煽动很惨的人之间互相建立优越性。

挑起矛盾,才能制造话题。

我们千万不能着了他们的道!


我们要明白。

对于聪明人来说,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无非就是:

选择!

我选择当码农,你选择送外卖。

我们都为社会做贡献。


选择无对错。

但是用人类的选择来制造话题的人太可恶。

对,这种人也确实做了选择。

选择玩弄人性;

选择作恶;

但也同时选择了棺材板上会被沾满口水。


真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