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一外卖员确诊新冠肺炎,平均每天接 50 单,他接触过的商家和顾客感染风险有多大?

回答
北京一名外卖员确诊新冠肺炎,平均每天接 50 单,他接触过的商家和顾客确实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要详细评估这种风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外卖员的活动轨迹、感染程度、防护措施、接触频率以及商家和顾客自身的防护情况。

以下是对这个情况的详细分析:

一、外卖员的潜在传播风险分析

1. 感染源的传染性:
病毒载量: 外卖员感染的时期、是否在有症状期传播病毒,以及其体内病毒载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传染性。如果是在无症状感染期或症状轻微,但病毒载量较高,传播风险会增加。
接触时长和距离: 外卖员在取餐、送餐过程中与商家店员、其他顾客以及最终顾客的接触时长和距离至关重要。短时间、远距离接触风险较低,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风险则较高。

2. 每日接单量与活动范围:
高频次接触: 平均每天接 50 单意味着该外卖员一天内与至少 50 个商家(员工)、50 位顾客以及潜在的配送过程中遇到的其他人发生接触。这极大地增加了其成为一个“移动传播链”的可能性。
跨区域流动: 如果这 50 单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外卖员就可能将病毒从一个区域带到另一个区域,扩大了传播范围。

3. 外卖员的防护措施:
口罩佩戴: 是否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口罩的质量(如 N95、医用外科口罩)和佩戴的规范性(是否遮盖口鼻,是否松动)直接影响其飞沫传播给他人或被他人感染的风险。
手部卫生: 在接触不同的人、物(如餐品包装、电梯按钮、门把手)后,是否及时进行手部消毒?不洁的手可能沾染病毒并接触口鼻眼,从而感染自身,或在接触物品后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健康监测: 外卖员是否每日进行体温检测、症状监测?如果带病上岗,风险会显著升高。
其他防护: 如是否穿着防护服、使用消毒液清洁配送箱等。

二、商家感染风险分析

1. 接触点与频率:
取餐环节: 外卖员进入商家店内取餐是最直接的接触点。如果商家员工(厨师、配餐员、前台)与外卖员在取餐时有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且商家员工防护不当,则感染风险较高。
间接接触: 外卖员在店内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门把手、台面、餐品包装等,这些物品可能被外卖员污染。商家员工如果频繁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并且未做好手部清洁,也可能被感染。
餐品包装: 外卖员在打包餐品时,可能已经带有病毒。如果包装未妥善处理,或外卖员在打包过程中存在咳嗽、打喷嚏等行为,会污染餐品和包装。商家在接收外卖员递来的包装时,如果处理不当,也存在风险。

2. 商家内部管理与防护:
员工防护: 商家员工是否佩戴口罩?是否勤洗手?是否有健康监测机制?
环境消毒: 商家经营场所的日常清洁和消毒频率和效果。特别是外卖员经常接触的区域,如取餐台、门口等。
流程优化: 商家是否设置了无接触取餐通道,或者有专门人员负责与外卖员对接,减少内部员工的直接接触?

3. 外卖员的停留时间: 如果外卖员在店内停留时间很长(例如排队等餐时间过长),那么与店内空气接触和物品接触的机会就越多,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顾客感染风险分析

1. 接触点与频率:
送餐环节: 外卖员将餐品送到顾客手中是最直接的接触点。
无接触配送: 如果是“无接触配送”,即外卖员将餐品放在指定地点后离开,顾客再自行取走,那么直接的人员接触风险会降低。
接触时长和距离: 即使是无接触配送,如果顾客在取餐时遇到外卖员仍有短暂的近距离接触,或者外卖员在取餐时有咳嗽、打喷嚏等行为,顾客仍有感染风险。

2. 外卖员送达的餐品包装:
包装污染: 餐品包装在整个配送过程中,可能被外卖员的手、呼吸飞沫等污染。
顾客处理方式: 顾客收到餐品后,如何处理包装?是否及时洗手?是否将包装丢弃在特定区域?
食用过程: 病毒在包装表面存活的时间取决于环境因素。尽管通过食物本身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极低,但接触被污染的包装表面,然后触摸口鼻眼是潜在的传播途径。

3. 顾客自身的防护:
在家防护: 顾客在家是否做好个人防护?例如,在取外卖时是否佩戴口罩?
取餐习惯: 取餐后是否及时洗手?

四、风险评估的量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困难)

要精确量化“感染风险有多大”非常困难,因为这取决于太多变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估:

高风险人群(商家员工):
那些与该外卖员有过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并且在接触时双方防护不到位的商家员工,感染风险是比较高的。
特别是反复与多名外卖员接触,且接触点(如取餐台)未能得到充分清洁消毒的商家员工。

中高风险人群(部分顾客):
那些与该外卖员有过直接接触(非无接触配送),并且接触时防护措施不当(如未戴口罩,或近距离交谈)的顾客,感染风险会相对较高。
特别是在病例活动轨迹可能经过的区域收到餐品的顾客,如果接触时间较长,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低风险人群(大多数顾客):
大部分顾客,尤其是选择了无接触配送,并且在取餐后认真执行了手部清洁的,感染风险是较低的。
外卖员的飞沫或接触传播往往需要一定的暴露剂量和时间。一次性、短暂的接触,且对方防护到位的情况下,感染几率会大幅降低。

五、如何降低风险

对商家:
加强员工个人防护,确保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每日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外卖取餐区域。
鼓励和推行“无接触取餐”模式,设置专门的取餐点。
对外卖员进行健康码和行程码的查验。

对外卖员: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
自觉进行健康监测,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并就医。
尽量减少与商家员工和顾客的直接接触,推广“无接触配送”。

对顾客:
选择“无接触配送”,尽量减少与外卖员的直接接触。
收到外卖后,及时清洗双手,处理好外卖包装。
如需与外卖员接触,请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总结:

北京这名每天接 50 单的外卖员确诊新冠,无疑会对接触过的商家和顾客构成传播风险。风险程度与接触的密切程度、时长、双方的防护措施以及病毒的传播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与该外卖员有过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且防护不当的商家员工和部分顾客,风险相对较高。而通过无接触配送且做好自身防护的顾客,感染风险则较低。相关部门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可能被感染的商家和顾客进行追踪、健康监测和必要的核酸检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北京天客隆超市确诊者在公共卫生间感染

尽是这种有的没的新闻。你怎么确认他们是在公共卫生间感染的?你哪只眼睛看见了病毒从卫生间传到人身上了?

同理:快递员接触了谁,你可以通过购物记录找出来,检测和隔离就是了,这种事有必要透露给媒体到处登吗?


目前的状态下,网络媒体还天天充斥这种新闻,是十分有害的。

将严重干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我国目前的这点疫情,放到全世界范围内,根本不值一提。

连公认控制得比较好的韩国,一个多月来的每日新增也恢复到了40例左右,但一直也没有攀升得更高。自从3月份战胜邪教以来,韩国并没有采用大规模隔离、停工、停市、停课的措施。只是抽检,一旦发现个案就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

事实证明,欧洲国家的疫情也已经普遍好转,而且欧洲国家的复工复产的进度比我国当初要快。

虽然欧洲的疫情没有断绝,但基本维持到了一个医疗系统可控的水平,检出率和死亡率都已经维持在比前一段时间低得多的水平。而且还在继续好转。

事实证明,新冠的传播能力并没有很多新闻宣传的这么恐怖。什么靠近几秒钟就感染,什么气溶胶传播,这些都是没有科学实锤证明的。

举个例子:2月27日,湖北刑满释放人员黄某被女儿和朋友用私家车接到北京。黄某后来确诊,同车2000公里的女儿和朋友并没有被感染。说明只要戴好口罩,防止交谈时的飞沫,病毒的传播并没有那么夸张。

再有美国被压死黑人确诊患病,压死他的那个警察后来被监禁,并没有传出感染。作为媒体重点关注的人,如果在收监时出现患病和确诊肯定会有后续报道。然而并没有。

武汉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南美洲疫情发现后都快速呈爆发状,原因极有可能是:发现得太晚,发现时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感染。另外美国和南美洲普遍反智不带口罩。

因此:

--只要防疫部门积极作为,不断地对人群进行抽检,就能大爆发前尽快地发现个案。

--然后通过我们的大数据,追踪个案的接触史,扩大检测范围。对疑似的加以隔离。

--在公共场合做好个人防护(消毒、戴好口罩)。

有了上面这些措施,足以将病毒的传播途径慢慢阻断,把新增病毒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然后等到疫苗研发成功,将病毒一举灭绝。

在全球病毒大爆发的背景下,我们要想杜绝新增病毒的出现,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可以讲是承受不起的。

毕竟商场、休闲行业都要恰饭。涉及到几千万、上亿人的恰饭问题。在出口不旺盛的背景下,内部的经济活动尤为显得重要。

要深刻理解:防疫常态化 的内涵。

没有必要再三天两头地入出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来吓唬人民群众。


卫健委最新颁布的措施是及时和正确的:

国家卫健委:纠正限制人员流动的不合理措施

user avatar

整个新闻让我震惊的是这句话:

user avatar

整体风险不大。

除了淘大花园那种居家感染的情况,大部分类似新冠的传染病传播基本根源还是咳出来的,所谓的「接触传播」,也基本是因为人在说话,小咳嗽的时候所带出来的病毒沾染到手、门把手等地方所带来的间接传染。少和人近距离面对面,彼此戴口罩,拉开社交距离,这三板斧对于防止传染还是有效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无接触配送,骑手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并不多,就算是面对面也就是眼神确认一下,不会也不愿意扯下口罩拉一会家常,就算说话,也很难达到「密切接触」的标准。所以这个直接传染的风险并不大。商家很多时候也是把快递单都放在一个地方,等骑手来取,双方接触有限。

间接传播方面,也就是骑手咳嗽——>手——>外包装这个传播渠道,只要正常的丢弃外包装,吃之前好好洗手,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能风险相对较大的,就是和该骑手密切接触的同事,不知道彼此有没有在一起摘掉口罩吃饭等行为,这种程度的密切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比商家和消费者都大多了。

所以没有必要强调「50单」这个概念,好像暗示又有新的一波,非常严重似的。保险起见该检测就检测,但是预计最终问题并不大。不看好这种程度的接触能造成大范围的感染。

北京的疫情几天前就控制住了。从防控升级当天开始往后算7天,在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出现爆发性的增加,那基本上就比较乐观了。因为人从感染到发展出症状一般需要4-5天,升级防控一定是降再生传播数R的,所以病毒如果没有在升级防控之前扩散出足够的感染人群,那就是控制住了。从现在的数据看,每天北京检测出来的感染人数不但没有增加,还在逐渐下降,这是非常好的信号。

现在北京上有天时,下有人和,真的无需恐慌。更不用责备骑手,在疫情期间,快递和外卖配送是真正的关键岗位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