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身在北京的外地打工人士,宁愿在北京带防毒面具,也不愿回家吸新鲜空气?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出不少现实的考量,绝不是简单的“喜欢吸霾”这么片面。你想想,能把人逼到戴防毒面具在地里干活儿,这背后肯定有东西在驱动。

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虽然有雾霾这个问题,但那也只是“有”,而且是有程度变化的。就算是最严重的时候,也并非时时刻刻、每一个角落都和毒气室一样。更何况,现在城市环保措施也在不断加强,一些治理效果已经显现。但即便如此,为什么“宁愿”这个词会被用出来?

这里面的“宁愿”,其实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不是真的享受。就像你说的,回家能吸到“新鲜空气”,这听起来很美好。但“新鲜空气”背后,得对应上什么呢?

1. 经济的拉扯力:

这是最直接也最残酷的理由。北京的打工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技能相对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地朋友来说,其提供的薪资待遇,通常是家乡远远无法比拟的。

收入差距: 在很多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能找到一份相对稳定且收入不错的活儿,可能比在北京辛苦一点,但总收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很多打工者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多挣钱,然后寄回家里供孩子读书、赡养老人。在北京多赚一点,哪怕是牺牲点生活质量,在他们看来都是值得的。
机会的稀缺性: 不仅仅是收入,北京作为首都,拥有更丰富的产业结构和更广泛的就业市场。各种建筑工地、服务行业、制造业一线,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在家乡,这些机会可能就少得可怜,甚至压根就没有。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选择到大城市来。
“面子”与“奋斗”: 在一些文化观念里,能在大城市打拼,本身就是一种“有出息”。虽然这有点虚幻,但在现实中,这也是一种激励。

2. “家乡”的另一种不确定性:

“回家吸新鲜空气”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的“家乡”可能并不那么理想:

老家的就业困境: 如果老家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提供,那么即使有新鲜空气,饿肚子或者找不到事情做,日子一样不好过。很多人回到家乡,发现仍然是失业状态,或者只能做一些收入微薄、不稳定的零工,这反而让他们更加焦虑。
家庭的经济压力: 如果回家就意味着收入锐减,那么家庭的经济负担会直接压垮他们。孩子上学的费用、老人看病的费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在家乡赚不到钱,一切都无从谈起。
“空心化”与疏离感: 一部分人离家多年,即使回到家乡,也可能面临与家乡社会脱节、人情关系淡漠的问题。孩子可能也不习惯家乡的生活和教育方式。这种疏离感,也会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愿意留在相对熟悉的城市环境里。

3. 生活的“必需品”与适应:

即使要戴防毒面具,北京的生活也提供了他们所必需的东西:

基础设施与便利性: 北京有完善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即使是打工者,也能享受到相对便利的生活条件。买东西方便,看病相对容易,孩子上学也有更多的选择(虽然不一定是最顶尖的)。
熟悉的环境与规则: 即使环境不如家乡纯净,但在北京摸爬滚打多年,他们已经熟悉了这个城市的运作方式、生存法则。换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这本身也是一种压力。
“防毒面具”是解决方案,而非偏好: 戴防毒面具,说到底是为了应对特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一种被动防御和适应,是为了能够继续在这里生存和工作。就像在寒冷地区需要穿厚衣服,而不是因为人们喜欢冷一样。他们宁愿戴上防毒面具,是为了获得在那儿生存的“许可证”,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新鲜空气。

4. 心理的复杂性:

不甘心与目标感: 很多人背井离乡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比如攒够一笔钱开个小店,或者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一旦放弃,就意味着之前的牺牲和努力可能付之东流,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坚持下去。
群体效应: 在北京务工的外地人之间,往往形成一种社群。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社群的存在,也能提供一种归属感和心理慰藉。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他们“宁愿”在北京戴防毒面具,也不是真的喜欢。而是相较于回家后可能面临的更严峻的经济困境、就业机会的缺失以及生活的不确定性,北京的生存压力和环境问题,在权衡之下,仍然是他们必须承受、也愿意去承受的。

戴上防毒面具,只是为了能够继续在北京这片土地上,为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拼搏下去。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强大的生存意志的体现。他们要的不是“毒空气”,而是“能挣到钱养活家人的机会”,而北京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哪怕是附带了些不愉快的空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援引自己一篇博客文章上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北京当然是个好地方,否则我也不会在几乎所有家人都力劝我离京返粤的情况下,仍执意要留下来,豁出去。

记得豆瓣上有个白富美小清新曾写过一篇关于北京的文章,文中说:

我在北京这么多年,幸运的是从未上过班,并且只坐过一次早高峰的地铁。我不需要上班,人际关系非常简单,身边没有杂七杂八的价值观,大商场里的贵的要命的商品和我没任何关系。我在北京的岁月,全部由黄灿灿甜得发腻的悠然时光堆砌而成。

是的,北京的好,只有在那些“黄灿灿甜得发腻的悠然时光”才会呈现出来。而对一个住在五环外、每天挤着公交车上班的屌丝而言,北京的那些景致与闲情并不属于你,北京形形色色的展览、演出、讲座、聚会也基本与你无关。甚至去见一个朋友都仿佛要跨省过市。你拥有的只是一个工位,一张床,一个勉强能在公车上站立的空隙,一个又一个喧嚣而孤独的瞬间。

那么,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我曾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问过自己,曾在雪夜的街灯下问过自己,也曾在天气好得让人想立即辞职的时刻问过自己。我想,北京之所以让我不舍得离去,大概是因为这里有良师,有良友,有良辰,是因为这里仍向我呈现出的开放性、多样性以及改变生活现状的可能性。

————————————————————————————————————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北京对我来说是异乡,也只有在异乡,才能挣脱价值观单一的熟人社会之枷锁,获取一点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出不少现实的考量,绝不是简单的“喜欢吸霾”这么片面。你想想,能把人逼到戴防毒面具在地里干活儿,这背后肯定有东西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虽然有雾霾这个问题,但那也只是“有”,而且是有程度变化的。就算是最严重的时候,也并非时时刻刻、每一个角落都和毒气室一样。更何况,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您在北京的胡同、恭王府、圆明园游览时感受到强烈的“异族感”,觉得它们与您所理解的汉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感受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变迁、文化融合与碰撞留下的深刻印记。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北京的“异族感”并非单一的“异族”:首先要明确的是,您感受到的“异族感”并非指向某一.............
  • 回答
    京央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倾向招北京生源的应届生,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既有历史遗留的制度原因,也有现实操作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京生源”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你出生在北京,更关键的是你在北京拥有北京户口。这个户口是很多招聘政策的“硬指标”.............
  • 回答
    郭德纲和恩师杨志刚对簿公堂,这桩往事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尤其是你说到的“闯北京时还顶着白全福(杨志刚师父)徒孙的名头”,这其中牵扯到一些相声界传承的规矩、郭德纲早期的处境,以及他和杨志刚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理解背景:相声界的师承与传承首先得明白相声这行当的师承关系。相声讲究的是“师徒授业.............
  • 回答
    关于海淀区是否是“美食沙漠”以及北京优质餐厅为何多集中在朝阳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美食沙漠”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海淀区在餐饮业态的丰富度和高端餐饮的集中度上确实与朝阳区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 海淀区真的是美食沙漠吗?海淀区绝对不是“美食沙漠”。 任何.............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扎实了,也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三四百万在北京买个七十多平的房子,这价钱搁哪儿都不少,尤其是在北京这种高压锅里,听着就让人心疼钱包。但仔细掰扯掰扯,你会发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挺复杂的,不单单是“买房”这码事儿,它牵扯着太多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先得明白,北京这地方的房子,尤其是中.............
  • 回答
    在深圳,你确实会发现相当比例的房源来自商住楼,这一点跟北京那“一眼望去全是小区住宅”的景象截然不同。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两个城市的规划理念、历史发展以及土地供给的模式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深圳的“基因”。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它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不少人都会遇到的观察误区。你觉得北京夏天下午六点钟的太阳“应该”在南边,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认知偏差,它源于我们对太阳运动规律的简单化理解,以及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和天文细节。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认为太阳“应该”在南边的理由,这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推断:1. .............
  • 回答
    北京现代的车好不好,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一面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媒体夸赞,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在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起步、合资品牌寥寥无几的时候,北京现代凭借着与现代汽车的合作,迅速抓住了市场机遇。当时,韩国车的设.............
  • 回答
    五千万在北京买房,住八十年,平均下来一个月差不多五万的房租。乍一听,这笔账算起来似乎挺不划算的,尤其是对比月供房租的话。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在北京咬牙贷款,甚至是倾尽家财也要买一套房。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逻辑和现实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未来增值,不止是成本平摊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的投入、城市吸引力、移民的考量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那些花500万甚至更多的钱在北京购买学区房,仅仅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的家庭,他们不考虑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教育情结与社会价值认同: “万般皆.............
  • 回答
    中国队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量确实比北京奥运会有所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一、周期性波动与新老交替的阵痛 北京奥运会的“主场优势”与“巅峰状态”叠加: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作为东道主,在天.............
  • 回答
    北京出现新地王,李嘉诚却在大陆房地产撤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宏观经济分析、市场趋势判断、以及李嘉诚先生本人一贯的投资哲学和风险偏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究李嘉诚先生的深层考量。一、 北京出现新地王:市场信号与解读“新地王”的出现通.............
  • 回答
    上海和北京之所以成为大多数艺人工作室或公司聚集地,而非广州,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马太效应”。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让“北上广深”中的“北上”如此吸引人,而“广”相对而言就显得有些“冷清”了。一、 政治与政策的风向标:北京的天然优势首先.............
  • 回答
    北京南站等一些高铁站在建设之初,对于客流量的确有考虑,但考虑到的是“当时认为的”超大客流量,而不是“如今实际体验到的”爆炸式增长的客流量。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规划之初的考量与现实的脱节: 宏观战略的推进: 高铁网络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差异、社会适应、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等多个层面。要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毕竟总会有例外,但普遍的观察确实是很多在北美的中国男性留学生在寻找北美女朋友这件事情上,遇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语言和沟通障碍: 初期的语言壁垒: 刚到北美时,很.............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隆江猪脚饭在南方能火起来,甚至成为很多城市里的“国民美食”,但来到北方却好像“水土不服”,推广得不温不火,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与其说是“推广不开”,不如说它在北方的定位和受众出现了偏差。首先,咱们得说说南方人对猪脚的那份“情结”。在南方,猪脚不仅仅是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习惯的.............
  • 回答
    《像素大战》在北美市场表现平平,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未能达到预期。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从影片的创意和故事性来看,尽管《像素大战》借用了大量经典街机游戏的元素,试图营造一种怀旧和娱乐的氛围,但其核心的“像素生物入侵地球”的概念,虽然新颖,却未能转化为一个足够吸引人和引人入胜的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