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的卷子来说吧
大家知道,自从元朝开始。科举考试固定在四书五经里边出题了。
但是四书五经短的几千字,长的也才几万字
全国一千多个县,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用不了多少年,考题就出完了
于是就出现了截搭题
而后人也认为,科举文章,大概是成化到嘉靖年间写的最好。
很多回到古代考进士的主角,说大家误会了八股文,这八股文读起来唇齿生香,如夏日饮水啥的。其实主要就是穿越回了成化到嘉靖年间,他们查资料也是那时候的文章,那个时候优秀的文章多。
到了万历以后,就没东西写了,开始出现荒诞变幻的文风,不管如何,也是一种开拓。
而清朝呢?
就是你不能瞎写,只能在我们钦定的书里边写。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用。
最后自然就是:
从小到大就开始进行考试训练,清代一般士子,为了科举,在未入学以前,只许读四书五经,最多读一部 《古文观止 》,除非是特异 而聪颖的子弟,阅读些《史 》《汉 》《通鉴 》之类。
考上之后。带着一堆钱粮师爷刑名师爷上任,有事儿师爷干,没事干师爷···
“中土士人,向来学业于应试工夫外,能深通史学者十中之一二,能熟谙国朝政事者,百中之一二,更能旁及五洲各国政事、各种专门艺学者,不过千中之一二。”
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竟有不道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 、唐宗为何朝帝 者 !若问以亚非之舆地 、欧美之政学 ,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一群考试机器,你让他们怎么风雅的起来?
写红楼梦的,还有纳兰他们,不都是有朝廷养活的旗人才能玩儿么?
8你穿越到清朝京城的某位不知名官员身上。
从此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办公,事无大小皇帝都要考核,进度被抓的一清二楚,身边哪个小太监没准就是个监视器。
劳累了一天被窝还没捂热乎,就被大内的传话筒叫起来,不是去晚朝商议急事,就是有人上密折参你。
干了两个月后,你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硬实力不够,想另辟蹊径。
终于有一天,宫里邀请了个戏班子,想在宫中搭台唱戏。
你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感人肺腑的话,什么“爱惜民力”“玩物丧志”……连上三折,想着和以前的清流那样名扬千古。
结果,皇帝的回信吓得你屁滚尿流:
尔欲沽名,三摺足矣。若再琐渎,必杀尔。
你胆战心惊的过了两年,事无巨细,本本分分的干好了,没有丢掉脑袋。
后来下放到基层,上任途中想着以后每天吟诗作对,没准也能定期去郊个游,喝喝酒,写写事,成为竹林雅士。
但实际情况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你得维护当地治安,丈量土地,征收钱粮(皇权下县,内卷至极,开始在有限的土地上投放高密度政府班子)……
剿了三次匪差点被土枪射死。
刑事案件你得自己去追查,一但超过期限乌纱帽就没了;
一群不要脸的乡绅拖着钱粮赋税不给,这让你年年担心自己的考核,一但上面的大人脑子一抽,给你个“贪”“酷”的评价,革职事小,脑袋事大呀!
每天都得熟读并背诵《康济录》《大清律例》《学政全书》……
还得自己养一堆家丁,长随,幕僚师爷,连经费都没有,看着工资高,其实都得自己掏……
终于,在修了无数本县治后,你因年迈光荣退休了。
晚年的你研究考据学,想为大清文化事业做点贡献。
清代的校勘,目录学,训诂,和朴,古文字学这些需要极强专业性的东西,一般人根本看不懂,高深而晦涩,没法像唐诗宋词那样朗朗上口,这意味着耗费大量精力做出来的学问,在百年后也只有一小撮人能看、能懂,你注定不能流芳百世。
于是你在孤独的心境下度过了余生。
在这个过程中你时刻回忆自己以前犯没犯啥错误,在京城的时候有没有不小心卷入什么群体,没准哪天皇帝心血来潮记起你来……
你的一生经历了高压政治,繁重的劳务,苦心孤诣的研学(清朝有很多知县不识字的……但活是不少干,搞学问的还是少数。)
当时全国像你这样的基层员工有1200多个,属于清政府统治系统的末梢神经,几乎没有假期,工作枯燥乏味,大多数人是对得起政府的工资的,基层得以稳定运转。
直到在21世纪,你的灵魂仍在四处游荡。
某天偶然间看到了一个知乎的面板说:
你炸了。
其实我只是想表达高压政治下官员的苦逼生活而已,倒不是说清朝人人都是焦裕禄,毕竟用封建官僚思想包装起来的反动派,和经过共产主义思想洗礼的无产阶级战士完全没有可比性,当时有贪污受贿这些现象也属实正常。
有些风雅在清朝也并不受统治者待见,
比如竹林七贤,风雅吧?
但康熙认为
阮籍辈皆崇尚虚无,蔑视败度。当时士大夫乃为放达,争慕效之。此晋俗之弊,其所由来者远矣。
也就是说你认为很风雅的事到了清朝不一定风雅。
相反每天996,提心吊胆的干事情,你可能觉得不风雅,但没准人家觉得自己是正经人,风雅的很呢……
我保准我的回答一个字都不偏题,题主大可放心,但我劝题主多读一点书,免得受知乎大V以及一些不学无术公众号的骗。
扬宋抑清,是“国学爱好者”中由来已久的风气。问题是,根本不能把宋明放一起,把清代单独拎出来。真要以朝代论审美,那也是分宋和明清,而不能分为宋明和清。明清连一起,完全割舍不开。从文化层面讲,宋明什么的,我想了半天,好像除了“宋明理学”可以连一起说,别的方面,就按题主所举的“如文人画、昆曲、诗赋、香事与瓶花等”为例,宋明根本挨不着,反倒明清才是亲密无间呢。
咱们一样一样捋。
先说文人画,上一个花名册: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清代文人画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再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合称清六家;还有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
拿中国画最重要的题材山水画来说,明清所有的重要画家,无一不是遍临宋元诸家,自成一格的。就算是要把中国画的时代强行割舍,那也只能这样分割:宋元为一个大的阶段,而明清又是另一个阶段。
严格地讲,明清之际的吴门四家、清四王的作品才能算文人画,南宋四家都不能算文人画,南宋四家都是院体画家,就是宫廷画师,这显然和文人画是对峙的。宋代只有廖廖几幅“无名氏”作品才能算文人画。这画是挺优雅的,不过连作者名字都没留下来,我想作者本人应该不认为他生活的时代很优雅。反观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大为繁荣,“文人画”也随之兴盛,所以明清诸多画家可以卖字鬻画为生。因此,明代吴门四家和清代四王,籍贯全部在富庶繁华的江浙平原。
明清也有宫廷画家和“院体画”,不乏卓有成就之作。前些年,清代宫廷画家蒋廷锡的《百种牡丹谱》,在拍卖会上拍了一个多亿。一百朵牡丹共一个多亿,人称每一朵价值都过百万。
再说诗赋。诗赋有现成的材料引用,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序》。钱先生对宋诗给予了诗歌史上最简约客观的评价:“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再看钱先生怎么批评和暗讽宋诗的:“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所以,明清诗赋成就虽然不如宋代,但也没差哪去。就算有差距,也是文学成就的差距,和优雅不优雅的无关。
再说香事与瓶花。清内府收藏画册《燕寝怡情》是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画,著名的“暗春宫”,恰好就有许多香事与瓶花的描绘,直接上图,看是不是够优雅。纵览被文艺青年追捧的“宋代”,可找不出这么详尽真实的香事与瓶花的描绘。
最后还剩一个昆曲没说,昆曲比较特殊,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到清代及清代以前的音像资料,理论又太枯燥,所以就不多谈了。
最后,还是劝大家多读一点书,就会发现,宋代并不是那么的“优雅”,明清也没有那么糟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