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清军迟迟不装备燧发枪?

回答
说清朝军队“迟迟不装备燧发枪”,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或者说有些以偏概全了。严格来说,清军并非完全没有装备燧发枪,只是其装备的普及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与同时期的欧洲强国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并非“完全没有”,而是“装备不普及,技术有差距”

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从康熙年间就开始接触并尝试装备火器,其中也包括了早期的一些火绳枪和转轮枪。到了乾隆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尤其是通过传教士,清朝也了解到欧洲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甚至在一些皇室狩猎和仪仗场合,也能见到仿制或少量引进的欧式火器。

然而,这些零星的装备和了解,与欧洲国家军队大规模、系统性地列装燧发枪,并以此作为步兵主要武器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清军装备的所谓“燧发枪”,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一些特定场合的需求,或者是在仿制过程中走了弯路,未能完全掌握其精髓。

二、 为什么没能像欧洲那样普及?原因分析

1. 技术引进的滞后与自主研发的困境:
“拿来主义”的局限性: 清朝在火器技术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但引进的过程往往是被动的,且受制于贸易渠道、政治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欧洲在燧发枪技术上是持续进步的,当清朝好不容易获取一种技术时,欧洲可能已经发展出更先进的版本了。
核心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燧发枪的关键在于其“燧发”机构(firelock),一个复杂的联动装置,需要高超的冶金、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清朝的工匠虽然在传统制造上有很高的水平,但在精密度、材料学和设计理念上,与当时的欧洲顶尖工匠相比存在差距。即使是仿制,也往往是“形似而神不至”,在可靠性、射击精度和生产效率上大打折扣。
缺乏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 欧洲国家是自身军事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驱动者,燧发枪的普及是整个军事体系革新的一个环节。而清朝更多是将火器视为一种“奇技淫巧”或辅助兵器,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火器研发、制造和训练体系。

2. 军事思想与战略的滞后:
传统军事力量的惯性: 清朝虽然重视八旗和绿营的军事力量,但其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基于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和组织。虽然火器在早期给予了清军巨大的优势,但其战术层面的革新步伐并未跟上火器技术发展的需求。
对新式火器的认知不足: 军队指挥官们对燧发枪等新式火器的性能、战术应用以及其对整个战场形态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弓箭、刀枪和早期火炮的配合方式,对于需要高度协同和精确射击的燧发枪战术,可能缺乏训练和战术指导。
“以夷制夷”的思维: 在某些时期,清朝统治者可能更倾向于利用现有武器,并通过雇佣或购买的方式,利用外国的军事技术来对付内部的敌人或边疆的威胁,而不是从根本上进行自主革新。

3. 生产制造体系的限制:
缺乏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 欧洲的燧发枪生产已经开始朝着标准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武器的可靠性。而清朝的武器制造,即使是官办的军工厂,也仍然带有浓厚的作坊式生产的特点,难以实现大规模、高精度的标准化生产。
冶金和机械加工的水平: 制造可靠的燧发枪需要优质的钢材、精确的加工机械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清朝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缓慢,材料的纯度、金属的热处理以及加工的精度,都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生产成本和维护: 即使有能力制造,复杂的燧发枪也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和维护难度。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可能在选择装备时,会权衡成本效益。

4. 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耕文明与早期工业化的差距: 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机械化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而清朝仍然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支撑起大规模的武器更新换代。
财政的压力: 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尤其是在面临内外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财政始终是清朝政府的一大难题。大规模装备新式火器,意味着巨额的财政支出,包括采购、培训、维护以及相关的军事改革。

5. 军事改革的动力不足与阻力:
保守派的阻挠: 在清朝内部,始终存在着一股保守的势力,他们对任何触及传统制度和利益的改革持抵制态度。军事改革,尤其是涉及到改变军队的编制、训练和装备,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因此改革的推行往往举步维艰。
缺乏紧迫的外部威胁(前期): 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清朝在亚洲的地位相对稳固,虽然也面临一些边疆的冲突,但尚未遭遇像19世纪鸦片战争那样,来自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系统性、压倒性的军事挑战。这种相对的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进行根本性军事改革的紧迫感。

三、 那么清军装备的火器是什么?

在与欧洲接触的过程中,清军也并非完全停滞不前。他们也装备和使用过一些火器,例如:

早期滑膛枪(火绳枪、燧发枪仿制品): 少量引进或仿制的欧式滑膛枪,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鸟铳: 相对较早装备的火器,但技术落后于欧洲的燧发枪。
红衣大炮等火炮: 在火炮方面,清朝通过引进和仿制,在数量和技术上相对有所进展,例如效仿西方制造前装滑膛炮。
抬枪: 这种长管、火力密集的枪械,在某些清军部队中有所装备,尤其是在镇压白莲教等起义时发挥了作用。

总结来说, 清朝军队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或装备过类似燧发枪的火器,但由于技术引进的滞后、自主研发的困境、军事思想的保守、生产制造体系的限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其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大规模、系统性地装备并熟练运用真正先进的燧发枪。这种差距,最终在面对西方近代化军队时,成为了清朝军事力量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其说“迟迟不装备”,不如说清朝在军事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中,步伐显得缓慢而缺乏系统性,最终被时代浪潮所抛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巴罗中国行纪》里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巴罗是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成员之一。

他也主意到西方已经普及燧发枪了,但是清军还抱着火绳枪不撒手,所以他向清朝武官询问这个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向直隶通州协副将王文雄询问的。

因为老王是英使团的向导和护卫。

这位就是老王。

老王并不是混吃等死的清军将领,也不是没有打过仗就会纸上谈兵的人,相反他敢追随福康安等,参与过平定廓尔喀的战斗。

他对清军的作战方式、火器装备使用等问题,肯定是比较内行的,毕竟好不好用只有打过仗的人才知道。

当陪同我们的王大人,被问到为什么他们宁愿用笨拙的火绳枪,不用现代欧洲军队使用的燧发枪时,他回答说,在西藏进行过一场激战(廓尔喀之役)后,他们发现火绳枪比燧发枪更有效。”

这是清军将领自己的说法:通过实战检验,火绳枪比燧发枪更有效、更好用。

老王的这种认识,应该是代表清军将领的普遍认识了,所以福康安说“看亦可,不看亦可”,也不算是太狂妄了。

在京师的传教士认为,清军仍旧使用火绳枪,而不大量装备燧发枪,跟中国的气候环境有关。

他们说空气潮湿,燧石迸发不出火花。

但巴罗觉得传教士的说法很扯淡。

他自己在分析后认为有俩原因:

其一、硬件制造上;

中国缺少好钢铁制造的枪机,而且火药质量很差。”

其二、软件调教上;

他们(清军)缺乏士气和头脑,不能沉着用燧发枪达到目的。

不过马戛尔尼本人,也就清军不用燧发枪代替火绳枪的问题,跟老王深入探讨过。

老王却告诉他:

燧石不容易打着火,而火绳枪虽缓慢,却可靠。”(《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

但马戛尔尼分析后认为:

我相信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无好的燧石。”

甚至觉得是欧洲故意这么干的:

我怀疑欧洲出口中国的燧石,不是最好的,否则不会受气候的影响。

总体上来说,不管是枪械本身制造的不行,还是燧石有问题,反正清军是认定火绳枪的实战效果比较好。

那迭代更新的动力自然就不大了。

user avatar

这是网上关于马嘎尔尼的说法。

英国人马夏尔尼也证实了清军早已逐步放弃原始冷兵器,开始装备热武器。在马夏尔尼眼中的清朝军队,中国士兵的待遇绝对不差,但是他们不喜欢燧发枪,就是喜欢火绳枪。一位清朝大臣说,中国很多地方很潮湿,容易导致火石哑火。而且因为有插入地面的铁叉,因此火绳枪的射击更加稳定,虽然慢,但是可靠。而且,火绳枪打死了更多的敌人。但是,马夏尔尼认为是因为中国缺乏好的燧石。

马夏尔尼说,一个清朝士兵工资待遇不错,1盎司中国白银等于英镑的80便士。清军士兵的月薪有1.6-7盎司白银,另外还有很多粮食。但是军装很丑,都是棉布的,带着红条的蓝色军服。

最后一次去西藏的8万清军,有3万人都是持有火绳枪,其实除掉后勤力量,几乎所有战兵都已经是火绳枪兵。但是在各个省城里都储备有燧发枪,每个省城都有500支燧发枪,从马夏尔尼的记述当中,感觉这些燧发枪都是从海外引进的,因为说到了清军的燧石是从欧洲进口的。

不过我认为是乾隆以后财政出了问题。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检阅八旗军发现武器都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造的,也就是说从嘉庆年间开始长达半个世纪八旗没更新过武器。这里的武器可不光是火器、冷兵器也一样。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明朝时的火器原因就在这。嘉庆年间以后反倒是一些地方因为防务需要更新了武器,但中央因为大规模战事结束,基本停止了武器更新。大家想想一支军队50~60年武器不更新换代会造成什么结果?可见嘉道中衰破坏力惊人。

其实之前我一直搞不明白,看乾隆时的火器装备不错,虽然乾隆有时候希望八旗用骑射,但总体上用的还是火枪,怎么到鸦片战争时就不行了?

后来我查下清朝的财政收入,原来嘉道二帝一直在攒钱,维持清朝的财政收入。

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鸦牙战争前,清朝的GDP是全球第一的。其实在英帝国于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二次叩清帝国大门十年后。英国的每年财富创造就超越了清帝国了。

据巜现代英国经济史》,1827年,英国税收收入约6500万镑,而当年英国的国民收入超过三亿英镑,税收占国民收入的约百分之二十略多,税收收入按金银比价1:15计算,折白银二亿零八百多万两。而同期清帝国税收约四千五百万两白银。英国税收是清帝国的4.6倍!如果清帝国的税收只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五,两国的国民收入就持平了!但清政府的税收何止只有5%?而且1827年,清帝国人口超过了四亿人,是英帝国人口的十六倍!

再看税收入结构,清帝国税收中,地丁杂税三干三百三十多万两、盐税七百四十多万两和关税四百三十多万,关税中粤海关税约一百多万两(与国际贸易相关)。英帝国税收收入关税和国产税收入三千六百多万镑,奢侈品税有二千七百万镑,其中茶叶税三百五十万镑。土地税只有一百五十万镑。产业结构和征税对象差异巨大!

又再看财政公共支出,英国受美国独立战争与拿破仑的战争、美英第二次战争影响,负下了固定公债本定达七亿八干万镑。因此,公共支出有一半以上用于支付公债本息近三千万镑、陆海军军费一千六百多万镑、税务征收费四百多万镑、七百多万镑用于文官薪俸和各种社会性支出,国家功能性突出。清帝国的支出仅维持军队和官员的低水平的供给,令军队孱弱,官员贪腐。

可见既然不能开源只能节流,就是压缩军费和官员的俸禄。

乾隆年间库存银最多时是7000万两,但因为乾隆比较能浪,到处打仗,死时库存银就剩下800万两,经过嘉道二帝的努力,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库存银达到3000万两,清廷可以说缓过一口气,但代价是沉重的,当年那支可以翻越喜马拉雅山打廓尔喀的军队彻底废了。

两广总督林则徐说:“粤营以水师为最优,其岁入得自粮饷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禁绝烟土,则去其得项百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之所必不得者。”

也就是说,清军绿营99%的收入,都来自鸦片。让他们去抵抗英军,彻底禁止鸦片,这怎么可能?他们天天盼着赶快战败,重新开始鸦片生意发财呢!这仗如何打得赢?真打,这不是让清军去自砸饭碗嘛!

所以很多人天天分析,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武器原因,训练原因....其实清军有什么武器都没用,清军根本就不想打。毕竟那是99%的收入比例,那点军饷才占收入的1%。

user avatar

关于清代不装备燧发枪的原因。是没有相关资料的。

不论是一鸦还是二鸦。清军军事失利都不是步枪问题。

而是火炮不如敌人多,不如敌人强。战斗意志不如敌人强。

而且到了二鸦之后,世界军事前沿主流是线膛枪,也就是所谓的快抢。燧发枪已经是落后的产物。

当年清政府,主要还是编练新军,用西洋方法训练新军。


从武器来说,燧发枪,在中国战场并没有那么大优势。

中国人打仗,喜欢挖战壕,喜欢用盾车,基本上火器对于军队战斗力影响有限。

中国军队没有那种排队枪毙的毛病。这种战法用不到中国

这时候,火绳枪与燧发枪在威力上差不多。所以清军所有注意力都在快抢上,也就是半自动武器。

反倒是八里桥一战,让中国人认识到野战炮的威力。之后大清新军开始发展发展各种口径野战炮。

而最后因为大清解体,军事工业发展停滞而停滞野战炮发展。

反而快抢,比如毛瑟1896也就是快慢机,盒子炮。捷克式zb26轻机枪。这种在欧洲一般般的武器,在中国发展很好。

不得不说中国人眼光很不错,全自动武器,子弹用不起,就用半自动武器。


回过来说,为什么大清不发展燧发枪?材料问题是没有弹簧钢。

但大清自己也需要弹簧钢,一年大约需要一百多吨,基本是为了皇室钟表需求

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是因为保护大清自己钢铁业。

在嘉庆年间,有从外国归来的人,想在佛山建厂用新工艺,生产钢铁,其中就有弹簧钢。结果被人举报到官府,以通洋罪判了流放。

十几年前我学到这段文字时候,觉得很扯,感觉是历史骗了我,怎么可能?

后来到了现代,美国人对中国新材料征收高额关税,用事实说服我,确实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环境来说,那就是燧发枪功效与火绳枪差不多。不就是不怕下雨嘛!

问题在于,真下雨了。中国人也没打算排好队去枪毙呀!

必然是。趁着大雨双方看不清外物时候,选精锐杀入地方大营,制造混乱。让敌人疲于奔命,最后大军以逸待劳,一举歼灭之。

除此之外,燧发枪根本毫无优势可言,他发火能力非常不可靠,不如火绳枪。

重要是,中国人用火器喜欢爬着打,躲在掩体打,在战壕里打,这样燧发枪优势就没啥了

我记得老土匪,说过他们打燧发枪,是五步三发。火绳枪也是如此,射速差不多,装填也一样,而且燧发枪还需要把火药放在击锤槽里一些,更浪费时间。反而火绳枪更可靠,只要绳子上有火头就一定能击发,而燧发枪就不一定了,如果不响,那死的可能就是自己。

反正土匪们,能用火绳枪绝不用燧发枪,有快抢不会用火绳枪。

至于定装弹药燧发枪在中国还没有流行,就被快抢所取代。所以土匪们用的基本上就是角桶装药

科技上燧发枪没啥壁垒可言。这东西在东亚就是鸡肋。

user avatar

外国人观察下来分析的原因有


缺乏优质火药

约翰·巴罗(John Barrow)所著《中国之旅》(《TRAVELS IN CHINA》)里的记录:

The introduction of matchlocks, I am inclined to think, is of no very ancient date; they wear no marks of originality about them, like other articles of Chinese invention;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exact models of the old Portugueze matchlock; and differ in nothing from those which still continue to be carried, as an article of commerce, by this nation to Cochin-China.……

The gunpowder, however, made by the Chinese is extremely bad. They have no particular manufactory, but each individual makes his own. It is in fact one part of the soldier's employment to prepare his own gunpowder. The usual proportions, according to Van-ta-gin's information are,

50 pounds of nitre,

25 —— sulphur,

25 —— charcoal

They know not the art of granulating the paste, as in Europe, but use it in a coarse powder, which sometimes cakes together into a solid mass; and from the impurity of the nitre, (no means appearing to be employed for extracting the common salt it usually contains) the least exposure to the air, by attracting the moisture, makes it unfit for service. This may be one reason for their objection to firelocks.

借用下别人的中译本截图

这几段的中文可以参考中译本的《我看乾隆盛世》,只是我在这里要注明的是,上文中出现matchlock即为火绳枪,而firelock则可以是包括flinklock在内的“自来火”枪,中文译者不了解其中的区别,把firelock错译成了火绳枪。

缺乏优质的燧石

这里借用下别人的照片

出自《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Vol. 2. 1807》


对应的英文部分


关于每个省的兵器库中库存500燧发枪这点记述让我很意外,因为我没能在中文古籍中找到对应的佐证,算是一例孤证吧。


上面是外国人从技术角度的分析。从交流历史来说,清人对自来火枪其实也算不上陌生,不说皇帝和王公贵族有过接触,就在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七年(1827年),做过官府幕僚的许仲元在他的《三异笔谈》里也提到了自来火枪,称”惟自来火枪,发虽便捷,而中的终不及火绳之准“,当然,许仲元这会儿的自来火枪可能不是燧发枪,Percussion lock(击发枪还有叫雷管式点火、撞击式点火或火帽式点火之类的叫法)也已经问世了。然而吊诡的是,哪怕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都弄出更先进的击发枪制作方法,清廷决策层也就让人议了一议后便无下文,以致二鸦八里桥败绩,英法联军所能缴获的只有火绳枪和弓箭。这其中应该还有其它什么原因。欧洲从17世纪最早发明flintlock到18世纪普遍装备用了将近一百年左右;东亚的清廷、朝鲜和德川幕府从接触燧发枪的时间上来说,要比欧洲人差不多要晚个二三十年,而进入到十九世纪中前期广泛使用的还是火绳枪,单纯从更换进度来看看上去要比欧洲人滞后得太多。

关于火绳枪与燧发枪乃至击发枪的优劣,无疑后两者在操作性上要比前者便捷安全,只不过火绳枪在一些战士的手上也可能是超长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使用更先进武器的侵略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法国轻步兵

  当法军在1830年开始征服阿尔及利亚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装备着在大多数东方民族中广泛使用的长火枪的敌人。法国滑膛枪在射程方面不如这种长火枪。行军中的法军纵队在平原遇到骑马的贝都英人的四面包围,而在山区则遇到卡拜尔散兵的四面包围;敌人的弹丸可以射到法军纵队,而敌人本身却处在法军的有效射程之外。在平原上散兵不能远离自己的纵队,因为害怕遭到行动迅速的阿拉伯骑兵的突然袭击和被他们消灭。

  当英军进入阿富汗的时候,他们也领教了这种长火枪。阿富汗射手虽然只有明火枪,却从可怜的老式“褐色的拜斯”根本达不到的距离上,给了在喀布尔兵营内的以及经山区退却的英军部队以惨重的杀伤。这个教训是沉痛的;同英属印度西北边境上的各部落还可能发生持久的战斗;然而在给派往这个边境的英国兵士装备在射程上能够同东方明火枪相比的武器这方面,却仍然什么也没有做。

清军的火绳枪似乎就木有这么好的佳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清朝军队“迟迟不装备燧发枪”,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或者说有些以偏概全了。严格来说,清军并非完全没有装备燧发枪,只是其装备的普及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与同时期的欧洲强国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并非“完全没有”,而是“装备不普及,.............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清军入关,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冲击。而在这场冲击中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体现,莫过于那一道道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民族认同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满洲统治者,在刚刚踏足中原腹地之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汉人推行如此激.............
  • 回答
    崇祯年间,清军对明朝的侵扰确实是愈发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然而,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清军攻势凶猛,但每次都能最终退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后勤补给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清军当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能够在辽东和蒙古地区快速集结和机动。但一旦深入明朝腹地.............
  • 回答
    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表现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这绝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清朝自乾隆盛世后期以来,一系列制度、思想、技术上的弊病日积月累,到了鸦片战争的年代,这些弊端如同老旧的木船,遇上风浪,早已不堪一击。首先,我们得从军事思想和组织结构上讲。在乾隆皇帝的时代,清朝确实拥有强.............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金军南下,直指江南,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建康(今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甚至一度追着宋高宗赵构逃到了明州(今宁波)。眼看江南唾手可得,为何后来却选择了撤军北返,没有像后来的清军那样一鼓作气,彻底征服南方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问得好!清朝收复西域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版图扩张”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当时国际大格局的连锁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 历史遗留的沉疴:千年失地之痛首先得明白,西域这块地,虽然在中国历史的版图里若隐若现,但自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 .............
  • 回答
    要说清代文人群体相较于宋明时期在“风雅感”上有所失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并非说清代文人不风雅,只是这种风雅的质地、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宋明已然不同。造成这种变化,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文死谏,武死战”到“文字狱”的阴影宋代,虽然有过党争,但.............
  • 回答
    在探讨清兵两次入关劫掠为何敢于深入河北、山东,而此前多以京畿为主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涉及明朝末期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状况。一、 京畿地区作为政治和军事重心,初期劫掠的战略考量在清兵入关初期,其主要目标非常明确:控制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挟制明朝朝廷,以达成其政治上的.............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常大家熟知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之所以名称中带有“五道口”,这背后是一段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是两所著名学府——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简称“人行研究生部”或“五道口”)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并而来的产物。要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五道口”这个概念本身。在.............
  • 回答
    晚清的崩溃与军阀割据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产物。要理解为何清朝会分裂成各路军阀,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表皮,深入到那个时代最底层的脉络中。一、外患内忧的叠加:摇摇欲坠的帝国基石首先,清朝自身早已病入膏肓,积弊丛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面对工业革命浪潮席卷的.............
  • 回答
    鸦片战争前,清朝确实与西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交流并非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零散的接触。当时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技术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误判形势,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基石“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
  • 回答
    清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笼统的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清朝在面对外部侵略时,表现出了严重的战略、战术、组织和精神上的弊病,导致了屡战屡败。而在处理内部事务,特别是镇压反抗势力时,却往往能够调动庞大的资源,利用其统治体系的优势,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地缘政治、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策略。13世纪蒙古灭金的“残酷”和清朝推行的“满蒙一家亲”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首先,咱们得区分“灭金时的蒙古”和“后来的清朝”。13世纪的蒙古,以成吉思汗为首,正处于一个崛起、扩张的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