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件事到底对不对?

回答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恩怨情仇、家国大义,那叫一个复杂。要说对不对,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吴三桂他个人的处境和动机来看。

先说说当时的天下大势。

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像一股股燎原的野火,烧得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崇祯皇帝在位,心力交瘁,眼看着大明江山就要易主,也是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关外还有满族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他们也不是吃素的。早就在东北地区积蓄力量,虎视眈眈,等着北面大地上出现任何一丝真空。

吴三桂,那是个什么角色?

吴三桂当时是明朝的镇守山海关的大将,手握重兵,是明朝北方边境一道至关重要的屏障。他不仅是军事将领,更是一个有家有业的贵族。他自己的父亲吴襄,还有他的妻妾陈圆圆,那都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那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做的呢?

这事儿最广为人知,也最引人遐想的,当然是围绕着陈圆圆的传说。据说,李自成攻破北京,抓了崇祯皇帝,也顺便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家眷都给抓了起来。李自成还逼迫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并且很有可能,把陈圆圆也据为己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虽然还在名义上效忠明朝,但他听到的消息,无非是北京城破,皇帝自尽,自己的父亲和家被俘,甚至心爱的女人可能被占。换作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

一边是已经被打垮的明朝,一边是来势汹汹的农民军,一边还有在关外严阵以待的清军。他吴三桂,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军阀,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怎么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保住自己的家族。

所以,从吴三桂个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可以理解。

报复李自成: 父亲被抓,家被抄,女人可能被抢,李自成简直是他不共戴天之仇。引清军来,至少能给李自成一个教训。
保全家族: 他的父亲和家眷都在李自成手里,如果不投降,后果不堪设想。他可能觉得,拉拢一个更强的力量,比如清朝,或许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权力野心: 也有人说,吴三桂早就对明朝的统治心灰意冷,他看到了农民军的崛起,也看到了清军的实力,他可能在算计,如何在这场大的权力洗牌中,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好的位置。引清军入关,或许是他选择的一条“捷径”。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吴三桂个人,还得看这件事对整个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从“对”与“不对”这个角度,咱们可以这么分析:

如果从“国家大一统”和“汉族政权延续”的角度看,那吴三桂的行为无疑是“不对”的。

出卖民族利益: 他引的是一个外族(满族)的军队进入中原。本来,李自成虽然是农民起义,但终究是中国人内部的权力斗争。吴三桂此举,等于是打开了国门,让外族有机会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这使得汉族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权,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漫长的由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时期。
加剧了生灵涂炭: 清军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造成了大量无辜百姓的死亡。这都是因为吴三桂的“引狼入室”。
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虽然明朝末年大势已去,但吴三桂的行为,无疑是给了明朝最后一记重锤,彻底断送了明朝复兴的渺茫希望。

但是,如果从“时势造英雄”,或者说是“生存选择”的角度,又或者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事情又会变得更复杂。

明朝本身已腐朽不堪: 很多史学家认为,明朝末年的统治,无论有没有吴三桂,都已经是“积重难返”,迟早要灭亡。农民起义只是一个导火索。
清朝的崛起是历史趋势: 满族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军事力量,在东北已经发展壮大,他们入主中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或者说“趋势”。吴三桂的行为,可能只是顺应了这种趋势,或者说是加速了这个趋势的实现。
复杂的政治博弈: 历史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里面充满了各种政治考量和算计。吴三桂可能是在权衡利弊,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认为引清军入关,是能让他和他的家族活下去,甚至还能获得更高地位的最优解。

所以,你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对不对?

我个人觉得,从道义和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说,他的行为是错误的,是背叛了汉族政权,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但从他个人当时的处境和面临的复杂局面来看,他的选择,也并非完全可以简单地用“愚蠢”或“邪恶”来概括。那是一种在绝境中,为了生存和权力而做出的极端选择。

更重要的,也许是应该反思,为什么当时的明朝会腐朽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一个镇守边关的大将,会在明朝和农民军之间,选择引进外族来解决问题。这背后,是整个明朝政治体制的失败,是统治阶层集体失职的体现。

归根到底,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每个参与者的行为,也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和无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件事,就是一面被很多人盯着,被很多人讨论着,也永远无法简单下定论的镜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靠鬼子这件事究竟对不对?

user avatar

因为汪兆铭跟蒋中正不同派系,有很大的利益冲突,而汪兆铭在宁汉合流之后更多只是蛰伏,坐看蒋中正的反公表演失败后伺机而动。实际上,汪兆铭作为辛亥元老是无论如何不能唯后来者蒋中正马首是瞻的,而且初衷是利用倭寇势力赶走蒋中正,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初衷正确,是否当时投靠倭寇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呢?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

汪兆铭依靠倭寇在南京另立中央这件事到底对不对?

user avatar

抗战时期,国民党再烂,也不是你投靠鬼子卖国求荣的借口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恩怨情仇、家国大义,那叫一个复杂。要说对不对,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吴三桂他个人的处境和动机来看。先说说当时的天下大势。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一个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由多重因素交织、个人选择与大势裹挟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末。当时的明.............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如果李自成能联合吴三桂击败清军,并最终统一中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其复杂性与高度的争议性将远超以往。他不会是被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失败代表”,而是会被推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的开国君主,尽管其崛起的背景和政治遗产会有着鲜明的烙印.............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军进攻关中为何选择让吴三桂从陕北进攻这条路线,这背后涉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策略选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还原当时那种紧张又充满算计的局势。首先,得弄明白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至此算是垮.............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关于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而“陈圆圆被抢”这一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要说它是唯一、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恐怕就有些简单化了。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场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气数似乎已尽。而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时正处.............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Ifthen设想。如果吴三桂真的成功反清,并且建立了新朝,那么他“汉奸”的历史标签,确实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重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要洗白,就得从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动用当时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一、 重新定义“忠诚”与“民族”:吴三桂新.............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牵扯到历史的许多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不降清,而是选择与李自成死磕到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晚清那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入关”这一历史事实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如果吴三桂不降清,最直接的后果是——清军将无法顺利入关,也难以在短期内击溃李自成的主力。.............
  • 回答
    说起吴三桂,那真是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复杂人物。他被封为平西王,手握重兵,似乎前途一片光明,可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清朝,掀起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叛乱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权力、利益、个人恩怨,还有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要是多尔衮在和吴三桂摊牌之前就撒手人寰,大清这边的局势恐怕要起波澜了。首先,一个明确的领导者倒下,皇权真空是最大的隐患。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虽然名义上是扶持福临上位,但实际权力都攥在他手里。他一死,那些本来就虎视眈眈的宗室亲王们,比如豪格,肯定会跳出来争夺权力。这 الداخل一乱,对外扩张的势头肯定.............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吴三桂的历史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权力博弈。关于他是否“想过”投靠大顺或投降清朝的利弊,可以从历史背景、选择可能性以及实际后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的澄清1. 大顺政权的灭亡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但他在山海关战.............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一抹复杂色彩的人物,为何在花甲之年,本应颐养天年之时,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清的大旗?这个问题,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样,充满了纠结与无奈。要理解吴三桂为何造反,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时的冲动或野心,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与清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个人深藏的.............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怎么就这么败了,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康熙皇帝,那可是个聪明人,他跟吴三桂斗,虽然一开始也有些磕磕绊绊,但最后能赢,那是有他自己的章法在里面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首先,得说吴三桂这人吧,他虽然当年降清,打垮了李自成,得了不少好处,但骨子里还.............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是“汉奸”,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顶帽子,有些人觉得戴得理所当然,有些人又觉得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词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认知里,汉奸通常指背叛本民族利益,投靠外敌,出卖国家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