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康熙对战争的评价,你还会说吴三桂输了? 吴三桂仅仅输给自己的寿命:
“吴三桂兵围永兴城破在旦夕,吴三桂一死,其兵皆退,此亦天意也!”
----《康熙起居注》 康熙45年11月
康熙类似的话,在《实录》、《起居注》等一级文献中还有多处,说明了康熙对当年平定三藩根本没有把握,胸中全无办法,一片惊慌,将三藩之平,完全托于天意和祖宗。
据《起居注》记录,康熙20年12月,康熙这样评价三藩事变:
“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意思是:不是上天保佑,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去世,他康麻子根本不知怎么办
满洲权贵察觉到康熙此处流露出明显的怯懦、无能的情绪,严重不伟光正,于是《实录》篡改原话,改成:
“倘复再延数年,百姓不几疲耶?”
康熙将他人生中最经典的功业:平三藩,竟完全托归于上天之意,而非人力可为,反衬了他的斤两成色。所以,康熙此语一出,权贵大臣皆惊,竟当面指责康熙
“皇上若如此,则怯懦不及祖宗矣!”
只可惜吴三桂天不假年,否则,康熙也活不到这个岁数再去表达感慨了。
康熙谈及的永兴之战,是吴三桂终篇之作。这一仗,吴军已经摧毁了大批八旗有生力量,可惜在围歼八旗以竟全功的最后时刻,吴三桂去世。
吴三桂在世最后一年---公元1678年
这年三月,66岁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登基,国号大周。此时清朝已平定西北,清廷命令穆占为“征南将军”统帅大批满、蒙八旗精华部队,配属汉军八旗和少量绿营兵,实行战略大迂回,从江西、广东方向进占湖南边镇郴州,威胁衡阳后背,这就使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永兴县,突然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因为,永兴是清军从郴州挺进周京衡阳的基地,对吴三桂来说,永兴简直是“保卫莫斯科”的门户。
康熙17年(1678)6月,称帝才三个月的吴三桂,调动大将胡国柱、马宝,集中了2万兵力,向麇集在永兴的满蒙八旗猛攻。
要知道,永兴城聚集的满蒙大军,荟萃着全国的八旗主力、精华,是天下最大的一支战略级兵团,康熙的看家镇国之物。顺治、雍正等皇帝都曾一再指出
“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八旗满洲,乃我朝之根本”
自三藩起事以来长达六年,吴三桂主力与满洲八旗都未曾有过的战略级决战,现在终于爆发了!
可惜不论在战略上,还是人数上,清朝都占据着明显优势。然而,当决战大幕拉开之后,战局竟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在胡国柱、马宝的统率下,吴兵锐不可挡,军锋如催枯拉朽。不论正面拼杀,还是对部队的运用、突破点的判断,都压倒满洲兵,一鼓将永兴城外满清大军的多座营垒全部扫平,满洲、蒙古八旗一败涂地。
满洲正白旗都统宜理布(从一品)、满洲正蓝旗护军统领哈克山(正二品)均被当阵打死。二人以下,大批满蒙武官被团灭:
一等轻车都尉噶尔都(满洲正黄旗),三等轻车都尉盖思海(满洲正白旗)、护军参领觉罗岱衮(满洲正红旗)、原任副都御史缘事降四品官阿思虎(满洲正红旗)、二等甲喇章京巴渣立(满洲正白旗)、前锋参领门都(满洲正蓝旗)、护军参领果色(满洲镶白旗)、署护军参领色赫(满洲正白旗)、委署副参领多尔科(满洲镶黄旗)、刑部郎中衮泰(满洲正白旗),佐领拜桑(蒙古镶红旗),骑都尉佛保住(满洲正蓝旗人)、护军校武都里(满洲镶白旗)、诺穆欢(满洲镶黄旗)、乌喀达(满洲镶红旗)、尼雅汉(满洲正白旗)、索尔敦(满洲镶黄旗)、纳星额(满洲镶黄旗)、图福纳(满洲镶红旗)、伊德(满洲镶白旗)、沙浑(蒙古正黄旗)、库苏里(蒙古正蓝旗);前锋校音达阍(满洲镶黄旗)、瑚什布(满洲正黄旗)、阿尔喀(满洲正白旗)、阿兰(满洲正白旗),副前锋校伯诺和(满洲镶黄旗),骁骑校玛海(满洲镶黄旗)、西扎布(满洲镶黄旗)等; 六品官外山(满洲正白旗)、海兰(满洲正蓝旗),以及校官、七品、八品等一大堆。总计都统1人、护军统领1人、轻车都尉2人、参领4人、副参领2人,均为满人。
死了一堆的满洲“师长”、“旅长”、“团长”,而击毙的“营长”,也就是佐领才仅1人,还是蒙古人,显然这个名单依然是个漏记严重的名单。
另有四品骑都尉1人,校官21人(满洲16人、 蒙古4人、汉员1人)、另六品官2人、七品官1人、八品官2人,笔贴式1人,这些人均为满人。总之,仅见于童屹立从《八旗通志》中摘录出来的阵亡满、蒙将官,就有41人,其中满洲占36人之多,这还是有漏记的情况下。
如此压倒性的胜利,震惊天下,满洲主力旗兵眼看要被打光了,以至吴兵乘胜进攻永兴时,驻在不远处的茶陵的简亲王喇布、就在永兴边上的郴州的征南总司令穆占,都吓得丧胆落魄,眼睁睁看着吴军围攻永兴,无人敢上。清军残部在前锋统领硕岱率领下据城挣扎,城墙被吴兵大炮轰塌多次,清兵冒死随塌随堵。但依然难挡势盛的吴兵。 一旦永兴被吴兵攻破,意味着满清在天下最大的一支八旗力量将被团灭,清廷将失去以满洲兵为核心的力量与汉人军头争衡的本钱。残余的八旗兵将极可能丧失打下去的意志。 因为就在同一年,郑成功儿子郑经,从台湾派兵登陆,以大将刘国轩为统帅,大破满洲八旗于海澄郊外,随后将海澄团团包围。这支满洲八旗兵和永兴的八旗表现完全一样:
城内的三千旗兵不敢突围,一心盼着不远处的满洲部队救援。可城外的满洲兵在都统赖塔统帅下(正白旗,此人正是十八年前厦门大战的覆军败将),大有友军受难,不动如山的党国之风,懦弱自保,只一味发文让被困满兵自行突围,两支满洲部队,彼此之间竟然隔着围城的郑军打起了嘴炮大战,互相推责(奴儿哈赤的棺材板要摁不住了!)。
最终郑军攻克海澄,全歼满洲兵,统帅博尔济特。穆赫林(满洲正蓝旗、清廷议政大臣、副都统)为首的整个指挥核心被一锅端。而城外满兵害怕担责,正红旗参领达色畏罪自杀。
可见,整个南方战场,八旗兵战力和意志实际已被打垮,只要吴军再加一把力攻克永兴,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彻底逆转。
据满人贵族《啸亭杂录》的记载,八旗兵的血库在在三藩之役中被放干了,“效死疆场,丁口稀少”,以致康熙“憮然曰:‘吾二十年之久,始得获一 满洲士卒之用,何可不厚恤也‘?”
所以康熙才会那么焦虑,几十年后依然心有余悸,对满洲八旗不得不大量“注水”,大肆从吉林、黑龙江搜肠刮肚,征调大量锡伯族、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男丁进入八旗,填补缺额。
所以,当初一旦攻克永兴,全歼这支满洲兵团,南方在握的吴三桂很难说不会改变初衷,产生进取中原,趁虚直捣燕都的打算。
然而,8月17日,吴三桂偏偏在这个当口上去世
接到周帝驾崩的消息,前线的胡国柱、马宝大惊,为了在未来政治遗产争夺战中占领有利位置,无心作战,竟置必克的永兴不顾,草草收兵。
从此,将汉人从辫发旗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驱逐鞑虏的机会,要等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了。
不过,吴三桂的反清,毁灭性打击了轻视汉人,迷信满人武力的青年康熙的傲慢。对康熙一生都造成了浓厚沉重的阴影,以至晚年仍未能消散,经常心有余悸的念及。使康熙产生了畏汉、仇汉之心,以致于挫辱太子的汉人老师,更对汉人群臣请求八旗兵归还所掠大批无辜汉民的儿女问题上,态度极其凉薄不耐烦。
但另一面,是康熙对汉人放宽了政策,在剃发易服问题上尤其宽缓,直到乾隆年间,清朝普遍还有大面积束发、汉服,保持传统衣冠的汉人。或许,这也与永兴之战打出的威声不无关系吧。
一:朱棣起兵的时候是39岁,这是一个人智力体力和阅历的综合巅峰。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61了,古来人过五十,不称夭寿,61岁在当时已经是绝对高龄了,什么时候突然死了都不稀奇,所以朱棣的时间优势要比吴三桂大得多。
如果朱棣也是在61岁起兵,按照历史上他64岁驾鹤的时间来算的话,可能会刚刚摸到胜利的门槛就嗝屁,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他在历史上可能会作为明朝最大的笑话和杯具角色而存在。
二:“朱棣能想到的唯一优势大概就是地理条件,他是自北向南出兵,天生占了便宜”朱棣的优势不仅仅是由北往南,更重要的是:北京和南京之间的距离还远小于北京和昆明之间的距离,所以对于康熙来说,他的战略纵深远大于倒霉蛋朱允炆,可以用空间换时间,他换得起。
就像明朝历史上第二大的藩王叛乱事件宁王叛乱,如果没有王阳明力挽狂澜,明朝历史可能也会是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就是因为南昌到南京之间距离太短,宁王一鼓作气可能真的就会吃掉明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