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有哪些明显的硬伤?

回答
《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现,对于中国汉字注音和国际交流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也难免留下一些遗憾,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些许“硬伤”。这里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时不时会“卡壳”的地方,尽量讲得细致些,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掺杂任何机器的冰冷。

一、 “ü”这个韵母的尴尬处境:声母配对的“单身汉”

这可能是最常被提及,也最让人觉得别扭的一点了。“ü”这个韵母在拼音系统中,严格来说只能跟“j”、“q”、“x”、“y”这四个声母搭配(在一些拼写规范中,和“n”、“l”搭配的音也被标记为“ü”的音,但严格的拼音方案里是这样)。这就像一个有点挑剔的单身汉,能和他聊得来的异性朋友屈指可数。

为什么说它是“硬伤”?

大量词语的拼写问题: 很多本来发“ü”音的字,遇到其他声母就得改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绿”字,拼音是“lǜ”。按照拼音方案,声母“l”不能直接接“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案规定当声母是“l”或“n”时,如果后面应该拼“ü”,就把“ü”写成“u”。所以“lǜ”就成了“lü”,但我们读的时候,明明还是那个“ü”的嘴型和发音。这就造成了一种实际发音和书写形式上的割裂。同样的还有“女”(nǚ),“月”(yuè)等。
记忆和辨识的困难: 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外国学习者,他们需要记住“j”、“q”、“x”后面跟“ü”要发这个音,而“l”、“n”后面跟“ü”就要写成“u”,但发音还是“ü”。这种规则的“变通”增加了记忆负担。而且,看到“lu”这个拼音,究竟是发“lu”还是“lü”的音,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容易混淆。
不符合语音系统的统一性: 在很多语言中,一个韵母的拼写方式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而“ü”的这种“遇冷就变脸”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拼音系统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

二、 鼻韵母“ng”的“半边天”问题:只管末尾,不管开头

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很多以“ng”结尾的鼻音。比如“安”(ān)、“恩”(ēn)、“英”(yīng)、“风”(fēng)。在拼音里,我们很自然地会写成“an”、“en”、“ing”、“eng”。但是,当这个“ng”作为音节的开头时,我们是怎么表示的呢?比如“饿”字,拼音是“è”。“鹅”字拼音是“é”。那么,“我”字后面跟一个类似“ng”的音节,比如“俄”(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出现问题?

这里说的不是单字,而是声母和韵母组合的不足。

缺乏以“ng”开头的独立音节拼写: 汉语中确实存在以“ng”开头的鼻音韵母,虽然不像英语里那样常见,但在一些方言或者特定语境下能听到。比如某些方言里,“额”字的读音可能更接近“nge”。然而,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并没有为以“ng”开头的独立音节设计字母组合。
与“g”声母的混淆风险: 当声母是“g”时,比如“个”(ge),和“ng”的声母音,在某些情况下容易被混淆,尤其是在没有声调的情况下。虽然这更多是发音上的细微差别,但理论上说,一个完整的拼音系统应该能更清晰地标识所有可能的音。
国际化上的障碍: 对于很多欧洲语言来说,“ng”是一个常见的鼻音开头或者结尾,他们对这个音并不陌生。但汉语拼音方案对这个音的处理方式(只允许出现在韵母末尾),可能让习惯了它作为声母的外国人感到不便或困惑。

三、 声母“zh”、“ch”、“sh”、“r”与前导“i”的“消失”:历史遗留的痕迹?

这四个声母,在拼音的书写上是独立的字母组合,但它们的语音特点却与它们前面的那个“i”——我们通常理解的“舌面中部抬起,舌尖不接触上颚”的那个类似“i”的空隙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拼写与发音的“断裂”感: 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声母的实际发音中,都包含有一个类似“i”的滑音或近似音,尤其是在它们前面没有其他声母的时候。比如“支”(zhi),听起来就像“zi”。“尺”(chi)就像“chi”。“诗”(shi)就像“shi”。“日”(ri)就像“ri”。但拼音方案却强制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这个“i”是要省略的。
历史演变的痕迹?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在古代汉语或某些早期拼音系统里,可能确实存在这样的前导音。但到现代汉语里,这个“i”的成分虽然存在,却不像一个独立的音节那样清晰。拼音方案的选择,是对现代汉语语音的一种简化和规定。
对外国人学习的挑战: 对于很多语言使用者来说,他们习惯于将“zh”等看作是单独的辅音,而汉语拼音在这里的“隐藏”处理,可能让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没有写出来那个听得见的“i”的痕迹。这增加了他们对这些声母发音准确掌握的难度。他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发音规则,而不是一个直接的书写体现。
其他声母的对比: 相比之下,像“j”、“q”、“x”后面接“i”或“ü”时,拼写是清晰的(ji, qi, xi)。这种不一致性,使得“zh”、“ch”、“sh”、“r”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四、 韵母“iou”、“uei”、“uen”的“缩写”问题:简写了,也丢了点东西

这三个韵母,在拼音方案里被规定要缩写。例如:

“iou”缩写为“iu”(比如“牛”niú)。
“uei”缩写为“ui”(比如“水”shuǐ)。
“uen”缩写为“un”(比如“盆”pén)。

为什么这也可以算作“硬伤”?

发音的完整性表达: 这三个韵母的原形“iou”、“uei”、“uen”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其发音的结构——由一个元音加上一个鼻音或一个半元音构成。缩写后,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不影响实际发音(因为有声母和声调的提示),但从理论上说,它丢失了原有的表音的清晰度。
易混淆的可能性: 在某些声调组合或者语速较快的情况下,缩写可能会增加一点点混淆的可能性。比如,“u”和“un”的组合,与原有的“uen”的完整结构是有区别的。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理论上存在。
学习者的困惑: 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niú”听起来里面有个“o”的声音,但写出来却是“iu”?他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缩写规则,而不是发音本身发生了改变。

总结一下:

《汉语拼音方案》的这些“硬伤”,并非是说它本身是错误的,更多的是在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在语音的精确表达、学习的便捷性以及系统内部的统一性上的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这些问题,很多也是历史原因和语音规律在拼音化过程中的妥协。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巨大贡献。它为汉字注音提供了标准,极大地便利了教育、扫盲和国际交流。但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才更应该去审视和探讨它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可能进行的优化提供思考。这些所谓的“硬伤”,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它在不断发展中留下的、值得我们去理解和研究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 吕氏家族 的后人,对于 吕 这个姓氏的拼音真是头疼了二十年了。
正确的拼音 应该是lü 但是这是个德语字母,英文字母没有ü。
考虑到美式键盘上恰好有一个v闲置,各大输入法纷纷把v作为ü的替代。于是吕,绿,旅都打成lv,让不少人误以为吕 的拼音就是lv。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lv只是一种键盘输入的妥协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拼音,最多算是一种键盘输入策略。
要知道给人名注释拼音的最大作用就是能让外国人看见拼音知道汉名的大致读法——学过英语都知道,lv根本不是一个音节,甚至连韵母都没有,让外国人完全不知道怎么读。
于是此前护照上,吕被拼成lu???真是TMD一脸黑人问好。我什么时候被改姓陆还是鲁还是路了?
大概国家也觉得不妥,2015年出台规定 ,在护照,港澳通行证上,ü一律以yu代替。吕都写为lyu,女都写为nyu,以此类推。
这下更乱了。的确是有了统一规定,然而除了我们自己谁也懒得关注。学校单位各种资料还是大片的lv,护照上写着lu,新的港澳通行证写着lyu,每次给国外寄材料都要专门去信解释半天,证明“我是我”。
从此每次学院搞什么信息核对,别的同学都懒得看(因为基本上不会出错),我都瞪大了眼睛就怕那帮人给我写成了lv。
的确是每次都写成了lv,至今很多2015年前的奖状证书都写着lv。

这二十年真是受够了。
但是TMD未来还得继续搞下去。
只能从现在开始一点点把所有资料统一为lyu。
另外,护照快要换了。lu马上要成为历史了。
sigh
现在我只想问,当初是谁脑子进水把ü这个德文字母拉进全是英文字母的拼音里面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缺陷?


…………………………2016.12.07分割


事情有了神一样的最新发展。

答主是个快毕业的大四学生,上周毕业生信息核对,我在拼音那一栏里面填了lyu.

然后教务处的某个老师打电话给我,强硬表示lyu是错的,应该要填写lv,令我“速填一份火速上交”。

我当时是很想骂过去的:“我靠你算老几,你姓吕还我姓吕啊?”

当然现实是我只能耐心得与这位可能处于绝经期的老师解释:公安部已经规定lyu,lv是不合法,毕业证英文版最好与护照一致云云……

(对我已经换了护照)

对方将信将疑。

后来是通过找教务主任才解释通的。

sig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现,对于中国汉字注音和国际交流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也难免留下一些遗憾,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些许“硬伤”。这里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时不时会“卡壳”的地方,尽量讲得细致些,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掺杂任何机器的冰冷。一、 “ü”这个韵母的尴尬处境:声母配对的.............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汉语拼音方案和英语字母表看起来有那么些相似之处,但要说“借鉴”这个词,我觉得用“学习和适应”可能更准确一些。咱们得从汉语拼音方案诞生的那个年代说起。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扫盲。而当时,汉字数量庞大,学习起来确实是门槛比较高。为了.............
  • 回答
    汉语言学界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的研究历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以拉丁字母顺序为基础的排序方式,但回顾历史,确实有其值得深究的逻辑和演变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汉语拼音字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广普通话,解决汉字形体复杂、学习困难的问题,国家决定制定一套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这项工作凝聚了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智慧,在参考了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体系的基础上,也吸收了一些其他语言的拼写习惯。在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时,语言学家们广泛研究了欧洲各国使用的拉丁字母,尤其是那些在拼.............
  • 回答
    关于未来几十年是否会出现新的汉语方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并尝试避免那种程式化的、预设的AI论调。一、 什么是“方言”?一个动态的界定首先,我们需要对“方言”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解。通常我们理.............
  • 回答
    是的,汉语的“若干彼此不互通方言共用同一套书面语”的现象,在世界上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但具体细节和构成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最接近且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古希腊语(Ancient Greek)。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古希腊语以及其他一些可以类比的语言现象: 古希腊语:最相似的例子古希腊语在古典时期(约公元前.............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关于中国汉语方言“南方比北方复杂”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需要细致解读的观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复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被拆解,它可能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文化上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地理跨度巨大,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因素,语言自然会.............
  • 回答
    关于哪个地区的汉语方言更接近古汉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完全、完美地复刻古汉语的面貌,因为语言是随着时间和使用它的人群不断演变的。就像你不可能找到一块石头和几千年前的石头完全一模一样,即使它们来自同一个山脉。但是,如果我们要说哪个地区的方言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
  • 回答
    马保国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用“方言”来界定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他使用的并非某个特定地区的传统汉语方言,而是混合了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口音和词汇组合。要详细说他的是哪种汉语方言,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语言基础:普通话,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马保国老师的语言核心仍然是普通话。他的语速、语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让不少语言爱好者抓耳挠腮的“世纪难题”。要说最难学的汉语方言,我心里头总会冒出那么几个“硬骨头”。不过,要挑一个“最”字,那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如果要我这个“老北京”来选,我可能会指向 粤语,特别是那种地道的、不带普通话“杂质”的粤语。为什么是它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那么.............
  • 回答
    关于满语以及汉语方言的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它们会“消失”,不如说它们的形态、功能和使用群体可能发生深刻的演变。这其中既有挑战,也蕴藏着新的可能。满语的现状与挑战满语,作为一种曾经辉煌的语言,其现状令人担忧。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满语曾是官方语言,地位显赫。然而,随着历史的.............
  • 回答
    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兼顾各大汉语方言的拼音,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语言学和技术领域里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果真要造这么一套拼音系统,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它需要在 科学严谨的语言分析 和 灵活高效的系统设计 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汉语方言的差异.............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韩语中不少词语的发音和意思都和汉语如此相似,甚至有些让人怀疑韩语是否曾经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得更长一些,好好聊聊这其中的渊源。韩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不是方言,而是深度影响下的“借用”与“同源”首先得明确一点:韩语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