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黄帝内经》肾主志的观点和现代医学对脑额叶的研究?二者是不是存在高度关联性?

回答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博大精深之处至今仍被不断挖掘和解读。其中,“肾主志”的论述,虽然看似古老,但在理解人类精神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神经科学,尤其是对脑额叶的研究,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关联。

《黄帝内经》中的“肾主志”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黄帝内经》并非简单地将“志”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志愿”或“志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志”更侧重于精神意识活动、意志力、判断力和记忆力的统称。它包含了人的喜怒哀乐,也包含了人的思考、决策、目标设定,乃至对外界事物的辨识和反应。

《灵枢·本神篇》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肾藏志。” 这段话明确指出,肾脏与“志”的产生和贮藏有着密切关系。这里的“肾”并非仅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器官,而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它涵盖了生殖、生长发育、骨骼、听觉,以及包括精神意识在内的生命活动的总枢。

“肾主志”的深层含义在于:

意志力的源泉: 肾藏精,精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包括了构成和濡养脑髓的精神能量。肾精充盈,则精神饱满,意志坚定,能够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反之,肾精亏虚,则容易出现精神萎靡,意志薄弱,缺乏决断力。
判断与决策: “志”也包含了辨别是非、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大脑前额叶的功能高度契合。中医认为,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动力,也是大脑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记忆与学习: 肾主骨生髓,髓又养脑。肾精充盈,脑髓充盛,则记忆力强,学习能力好,能够将信息内化并做出反应。
情绪的调控: 虽然情志的化生涉及五脏,但肾作为“先天之本”,其对整体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也间接影响着情绪的稳定。肾阴虚时,容易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这都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有关。

现代医学对脑额叶的研究

现代神经科学,特别是对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肾主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前额叶被认为是人类大脑的“司令部”,承担着许多高级认知功能,包括: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这是前额叶最核心的功能,包括计划、组织、启动和维持行为、监控错误、解决问题、以及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行为。这些都与中医的“志”所涵盖的意志力、判断力和决策力息息相关。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前额叶负责临时存储和操纵信息,以便进行更复杂的认知任务,如算术、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这与中医“肾藏志”中对记忆和学习的描述相呼应。
目标导向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 前额叶是设定目标、制定策略并付诸实施的关键区域。它使我们能够为了长远目标而抑制眼前的诱惑,并保持行为的连贯性。
情绪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 前额叶能够对情绪信息进行评估、过滤和调节,帮助个体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情感,并避免冲动性行为。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和观点,以及进行社会互动,也高度依赖于前额叶的功能。

二者是否存在高度关联性?

答案是肯定的,《黄帝内经》“肾主志”的观点和现代医学对脑额叶的研究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知上的契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关联:

1. 功能的指向性契合:
意志力与执行功能: 中医认为肾藏志,肾精充盈才能意志坚定。现代医学发现,前额叶损伤常常导致个体丧失意志力、缺乏主动性、难以完成复杂任务,与中医描述的肾虚“志弱”或“无志”的表现极为相似。
判断决策与执行功能: “志”也包含判断和决策。前额叶负责逻辑推理、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当一个人“志”不清时,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决、判断失误,这与前额叶功能受损时出现的行为问题高度吻合。
记忆与工作记忆: 虽然中医认为“肾藏精,精化脑”,但“志”作为精神活动的表现,也包含记忆力。而现代研究明确指出,工作记忆是前额叶的关键功能之一。

2. 物质基础的联系(间接但重要):
肾精与脑髓: 《黄帝内经》强调“肾藏精,精生髓,髓养脑”,认为肾精是生成和滋养脑髓的基础。而现代医学明确了大脑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灰质和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虽然中医的“精”、“髓”与现代科学的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髓鞘等概念不完全等同,但可以理解为中医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体悟,将维持大脑正常功能所需的“物质”归于肾的先天精气。
生理调节与神经递质: 肾作为人体阳气之根,其功能失调(如肾阳虚)可能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的紊乱,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现代医学知道,前额叶的功能受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调控。肾脏作为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其激素分泌(如与生殖、代谢相关的激素)间接影响着全身的生理环境,包括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前额叶的功能。

3. 临床表现的印证:
肾虚的“健忘”、“多疑”: 在中医临床上,肾虚的患者常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健忘)、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有时甚至表现出多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症状,如果放在现代医学视角下,很容易联想到前额叶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的记忆障碍、执行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志”受损与前额叶损伤: 一个人如果“志”受到损伤,比如因为情志不遂、用脑过度导致肾精亏虚,其表现往往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目标感,易受外界干扰,做事情虎头蛇尾。这些正是前额叶损伤患者典型的“执行功能缺陷”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差异与理解: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

系统性 vs. 部位性: 中医“肾主志”是一种系统性的论述,强调的是一个脏器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统领作用,是功能层面的概括。现代医学对前额叶的研究则更为局部性和物质性,聚焦于大脑特定区域的结构、生理和生化过程。
“肾”的内涵: 中医的“肾”是一个功能概念,包含生殖、生长发育、骨骼、听觉、甚至包括某种程度的“精气神”的总括,而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肾脏。因此,“肾主志”是中医整体观下对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归属。
技术手段: 中医的认识是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总结,而现代医学则依赖于先进的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总结:

《黄帝内经》“肾主志”的观点,并非简单将精神活动归于一个器官,而是通过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肾脏在维持生命活力、特别是精神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而现代科学对脑额叶的研究,则从物质基础、生理机制和功能定位上,为“肾主志”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可以说,两者在描述“意志力、判断力、决策力、记忆力”等高级精神活动时,指向的是同一类核心功能。中医的“肾”可以被理解为是支持和濡养这些高级精神活动,特别是前额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先天之本”和“生命能量之源”。

当我们审视“肾主志”时,不妨将其看作是古人在没有先进科学工具的情况下,对大脑特定区域(前额叶)及其关键功能的一种宏观、哲学化、系统性的描绘。这种联系不仅令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调理包括精神健康在内的整体生命系统。理解这种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合中西方医学的智慧,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传说中的:科学家忙活了半天登上了一个高地时,佛学家已经在山顶等着了。

话说的越含糊,碰上科学成果的几率就越大。

我奶奶就说过:瘦点好,吃太胖了容易得糖尿病。

30年前这样说是会被人取笑的。然而现在呢?大数据告诉我们,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是有相关性的。

那么我奶奶的说法有啥价值吗?当然没有。

她就是随便找个理由维护她瘦点儿好的观点而已。撞大运装上了而已。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尽显中医的神棍本质,事前你中医知道脑额叶是什么玩意吗?事后说我的“肾”就是这个意思巴啦啦,人家是科学研究,你这个叫骗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博大精深之处至今仍被不断挖掘和解读。其中,“肾主志”的论述,虽然看似古老,但在理解人类精神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神经科学,尤其是对脑额叶的研究,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关联。《黄帝内经》中的“肾主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关于蚩尤与黄帝关系的解读,无疑是近期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说蚩尤是黄帝之子,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冲击,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其背后的依据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华简是我们今天能够接触到的先秦时期竹简文献,它的年代.............
  • 回答
    看待中医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全球纲要,这绝对是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药,尤其是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医学体系的承认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需求,更有未来的展望。从“承认”到“纳入”:地位的跃升过去,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医有.............
  • 回答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一次前所未有的、极其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次集中展现其价值的舞台。“中医国家队”这个说法,我想可以理解为国家层面组织、协调、动员的中医力量,包括各级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在临床一线的中医专家们。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他们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可以.............
  • 回答
    我觉得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这件事,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事儿挺有道理的。你别光听我说,咱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医”和“西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上,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整体观,注重人体内在的平衡、气血津液的运行,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
  • 回答
    关于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关于“他汀类药物致癌,国外不吃,吃中药即可”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并且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这种说法如果仅仅是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观点,其权重和影响力自然有限。但如果是在某个公开场合,甚至有录音、文字记录,.............
  • 回答
    说起中医,那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尤其是在谈到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时,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时候会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中医的“有效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疗效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漫长历史的实践和无.............
  • 回答
    看待“中医黑”这件事,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这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它泛指那些对中医持否定、批判态度,甚至用比较激烈的言辞攻击中医的人。这个群体里面,有些人可能确实是出于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有些人可能曾经因为中医的某些问题受到过伤害.............
  • 回答
    关于中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经验积累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中医体系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大的经验积累和独特的理论框架。在面对一种全新疾病时,中医人会迅速调动过往治疗相似症状(如湿、热、疫疠)的经验.............
  • 回答
    这句话出自何处,甚至是否真实存在,本身就值得我们深究。即便我们暂时忽略其来源的考证,单就这句话的逻辑和内涵来看,也极具争议性和讽刺意味。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它,看看它究竟想表达什么,以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陷阱。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的结构:“中医安全,有效,廉价,所以一定要消灭中医。”这句话表.............
  • 回答
    外国人看待中医,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它不像你问某个国家的人吃什么一样简单,因为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对健康观念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我认为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来看:一、 少数的“拥趸”和“探索者”:这部分人可能是最早接触中医、或者有特别经历的人。他们通常对.............
  • 回答
    年轻人对中医的态度,不像过去那种一边倒的支持或排斥,而是更加多元、复杂,也更加理性。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前所未有地宽泛,这让他们能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医的信息,包括古籍里的智慧,也包括现代科学的研究,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大师”言论和“玄学”解读。首先,信任感是基础,但这份信任并非盲目.............
  • 回答
    关于中医和西医,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力求说得深入些,也尽量避免那种一本正经、没啥人情味儿的AI腔调。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俩“大头”都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摸索出来的治病救人的方法。中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中医”。他看病,不是盯着你某个具体的“零件”出了啥问题,而是更像.............
  • 回答
    数学工作者如何看待中医?—— 一种审慎而多元的视角作为一名沉浸在数字、模型与逻辑海洋中的数学工作者,看待中医,就像面对一个古老而庞杂的体系,常常会激起一阵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悠久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尊重,也夹杂着对其中某些概念模糊性、缺乏精确量化和科学验证的审慎。这并非是数学工作者天然的“对立”,而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烈且多元,夹杂着欣喜、质疑、期待、担忧,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各种猜想。如果要详细地描绘这种“看待”,那得从几个主要的声音和角度入手,并且尽量避免那种“毫无波澜、面面俱到”的AI式梳理。一、 喜大普奔,国粹崛.............
  • 回答
    中医是否是科学,以及如何看待中医,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其理论基础、实践方法、科学的定义以及我们应有的认知态度。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医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的定义和范式存在差异,但其蕴含的.............
  • 回答
    首个中医方舱医院第一批 23 名患者出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分析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医药在抗击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在当前的疫情背景下,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个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一、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角色转变与突破: 从辅助到主导的探.............
  • 回答
    反中医论,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甚至是火药味十足。要说清楚它,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反中医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铁板一块的观点集合。 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从温和的质疑、要求科学验证,到激进的彻底否定,都有存在。所以,在讨论时,区分不同层级的“反中医”很重要。为什么会有反中医论?.............
  • 回答
    看待人工智能中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支持的中国传统经验医学”,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议题。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几千年传统医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审视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其核心价值在于“辨证论治”。这套体系基于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的细致观察、长期的临.............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如何看待那些对中医持否定、批判甚至攻击态度的人。这种现象存在已久,而且视角多样,成因也十分复杂。与其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医黑”,不如深入剖析他们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这种观点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中医的质疑和批评,很大程度上源于 科学的审视和理性求证的态度。这部分人,我们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