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医?

回答
年轻人对中医的态度,不像过去那种一边倒的支持或排斥,而是更加多元、复杂,也更加理性。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前所未有地宽泛,这让他们能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医的信息,包括古籍里的智慧,也包括现代科学的研究,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大师”言论和“玄学”解读。

首先,信任感是基础,但这份信任并非盲目。

不少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甚至是过敏性鼻炎、痛经等,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需要长期服药的情况下,会尝试中医。他们中的一些人,尤其是家里有长辈是中医爱好者,或者自己看过一些中医调理后确实感觉症状缓解,就会对中医产生初步的好感。这种好感,往往是建立在“身体感受”上的。他们会觉得中医“治本”,不像西药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有副作用。

但是,这种信任感也伴随着很强的“审慎”。当谈到一些疑难杂症,或者需要手术、急救的病症时,绝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优先选择西医。他们知道中医在急症、重症方面的局限性,也明白西医在外科、影像学、精准治疗方面的优势。他们不会认为中医是万能的,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选择。

其次,信息爆炸带来了“认知分化”。

互联网让中医的“好”和“坏”都暴露得淋漓尽致。

积极的一面:
养生保健的普及: 很多年轻人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他们会关注食疗、药膳、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这些都与中医的养生理念息息相关。一些养生博主、健康类Up主会科普一些中医的养生方法,如“脾胃论”、“情志养生”等,这些内容往往更接地气,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中医理论的魅力: 一部分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对哲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会觉得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思想很有吸引力,认为其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们会去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试图从中解读出古人的智慧。
“温和”的治疗方式: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代茶饮等方式,相比于西药的“猛药”,给人的感觉更温和、更安全。

消极的一面:
“玄学化”的争议: 一些不良商家、夸大其词的“大师”利用中医的名头,进行虚假宣传,将中医包装成“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的神药,甚至与“风水”、“气功”等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声誉。当年轻人看到这些“玄学”的论调时,会产生强烈的质疑和反感,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是骗局。
缺乏科学证据: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医研究开始纳入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但许多中医的理论和疗效,尤其是一些经典方剂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科学解释。这让一部分理性的年轻人感到困惑,他们习惯了基于证据的认知,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容易持怀疑态度。
“三无产品”的担忧: 很多时候,中医诊所的卫生条件、药品的质量、执业医师的资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也会让年轻人对中医产生顾虑。

第三,寻求个性化和整体性的需求。

与流水线式的西医问诊相比,一些年轻人觉得中医更强调“个体化”和“整体性”。

“一人一方”的个性化: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一个病症,在不同人身上,或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这种“一人一方”的诊疗方式,让年轻人觉得被重视,也更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心理。
关注“身心灵”的整体: 中医不仅仅看病,还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这种“身心灵”的整体观,对于一些感受到现代生活压力,渴望更全面健康关怀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吸引力。他们可能觉得,中医更能理解和解决他们“心累”的根源。

第四,对“国潮”和文化自信的认同。

随着“国潮”的兴起,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增强。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自然也受到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会觉得,学习和传承中医,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一些设计精美的中药包装、具有传统韵味的中医养生馆,都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

总结来说,年轻人看待中医的态度是:

实用主义: 相信有效果的,不分中西。
批判性思维: 既看到价值,也警惕被利用。
信息导向: 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影响,形成不同观点。
追求个性化和整体性: 欣赏中医的“人”的关怀。
文化认同: 受“国潮”影响,对传统文化抱有好感。

他们不会像老一辈那样,认为中医是“祖宗传下来的绝对真理”,也不会像一些极端批评者那样,认为中医是“毫无价值的糟粕”。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在现代语境下,审慎地去了解和实践”中医。他们会去对比,会去感受,也会去质疑。他们希望看到中医能够与时俱进,用更科学、更透明的方式展现其价值,也希望中医的从业者能够坚守初心,用专业和良知赢得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又是报导某明星因癌症去世了,然后中医黑又开始说因为去看了中医才死的,是中医害死了她。这种做法,我觉得比黑中医本身更可怕,这是整个中国思想上的腐朽和糟粕,这才是人血馒头。(看到新闻顺带说两句)————————————————分割线————————————

进知乎不久,我开始跟某些中医黑论说的时候跟很多人想法一样的,只要有治疗效果,中医西医一样,哪个副作用小一些,疗效好一些,就用哪个。

我图样图森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中医黑,他们不是说中医没疗效,他们想说的是,即使有疗效,但是,不是科学的手段就不能用,不是科学的东西终归会害死人的,所以,中医不管有没有效果,不科学的东西,就应该消失。

请大家动动手,用维基百科,或者度娘也好,查一下科学是怎么定义的好么?什么时候,科学有审判这个功能了?什么时候科学有异端裁判所了?我以为我活在了黑暗中世纪,神父指出异端,而基督徒向他扔石头,还自以为虔诚。

到底中医动了谁的利益,科学如此愤怒,要把他定为异端?科学到了中国,怎么就变成宗教了?

科学既然如此急公好义,怎么不去说绿教基督教是不科学的?彻底废除基督教绿教?

中医在科学前多少年就存在的,本身就是被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没有研究出结果前,你说是不科学的,要消灭,这是科学逻辑吗?另外,科学有裁判这个功能吗?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信仰,科学本身是人类对真理追求的行为。换句话说,你走路,就老老实实走路,你还管别人走粪坑里?所以,一旦有人打着科学的名义,干涉其他任何事物,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我拿着个紫砂壶喝茶,他一定要说我没用瓷器,里面没放那碾成碎末的锡兰红茶,泡茶的方法也不对,就不算喝茶,就是喝了毒药了,还坚决不准我喝。我去,你管我去死啊!

——————————————————分割线————————————————

随便再说几句吧,我不是阴谋论者,但是是利益论者。我一向觉得,科学相当的高冷,像魔法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但是这次,突然像正房抓小三似的,逮着中医就不放了,咬的比王八还紧。纵观科学历史上,有这类事情吗?我本身无所谓西医中医,还是粉和黑,家里不少亲戚不是中医就是西医,但是这黑中医这件事上本身就不能算是科学行为。

所以,不得不想到,大家知道医药这个市场有多大吗?单是癌症药物全球就是800亿美元。今后随着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药的消费会越来越高。

瑜伽,太极,这类健身的各国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说,现有科学无法说其理论是科学的,更不要说现有的各种宗教。那为什么,有更好的目标,这些喷子不去喷呢?无利不起早,吃力不讨好的事,谁会去做?

user avatar

嘿我说评论区的各位大能们,你们真的看不出来我这是反战贴吗。。。


怎么看待?能把我治好就行呗,哪个脑残去医院看病还要先问医生“劳驾,您是中医还是西医啊?”

我前几个礼拜寰枢关节半脱位,去了医院中药熏蒸+推拿+牵引+输液,那各位评评理我到底算中医治好的还是西医治好的?

一天到晚粉黑胡喷,党同伐异,累不累?你们不累我看着满屏幕撕逼都累。到也不是说外行就没有发言权,中医的问题留给医生去讨论就可以了,医学界和医学界撕逼是对的,毕竟人家靠这个救人,咱好好吃瓜争取少去医院就得了呗,论文都看不懂跟着凑什么热闹?

好比俩物理学家讨论弦理论到底是胡说八道还是最终奥义,一学金融的跑过来一通海吹,我估计那俩科学家的表情都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对中医的态度,不像过去那种一边倒的支持或排斥,而是更加多元、复杂,也更加理性。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前所未有地宽泛,这让他们能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医的信息,包括古籍里的智慧,也包括现代科学的研究,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大师”言论和“玄学”解读。首先,信任感是基础,但这份信任并非盲目.............
  • 回答
    年轻人中出现一些“德粉”,甚至对纳粹时期德国有过度的、不恰当的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需要明确“德粉”和“纳粹拥趸”之间的界限,以及这个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德粉”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德国.............
  • 回答
    中国房地产价格高企,人口结构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婚育意愿降低,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真的成为了年轻人走向婚姻的“拦路虎”,这背后牵扯着经济、文化、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高企的房价:现实的压迫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确实达到了一个令.............
  • 回答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现在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看法和认知可以说是相当多元的。不像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口径,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他们的思考也更加立体和深入。主流印象:保家卫国、立国之战首先,最普遍的认知还是基于官方的叙事:“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这一点深入人心,很多年轻人从.............
  • 回答
    “年轻人对日本印象的变化”冲上热搜,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世界,尤其是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认知和情感的复杂变迁。这绝非简单的“好感”或“反感”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对日本印象”聊起,看年轻人的变化过去,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父辈的经历和主流媒体的叙事所塑.............
  • 回答
    TapTap的宣传片拍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拒绝大赏”这个点,确实触动了我。片子里那种有点酷酷的、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形象,让我觉得挺有共鸣的。以前提到“大赏”,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荣誉,是成功,是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但片子里的年轻人似乎更看重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和选择。他们不一定非要拿那个最耀眼的大奖.............
  • 回答
    《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张维为教授在回答“为什么年轻人对国家整体发展感到乐观,但对自己个人的未来却感到消极?”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他的见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张维为的观点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张维为教授的核心观点(根据公开报道和节目内容推断):张维为教授的分析通.............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曾经跟着磁带、CD,甚至在网吧里用着卡顿的下载速度一遍遍扒歌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摇滚,尤其是华语摇滚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背后有很多东西在变化,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时代的大潮:口味多元,信息爆炸最直接的.............
  • 回答
    中秋节快到了,又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说到孝敬父母,我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一边对自己抠门得不行,一边却愿意给爸妈花大钱,这大概就是他们常说的“穷养自己,富养妈”吧。说实话,我挺能理解这种心情的。毕竟,爸妈这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吃的苦、受的累,我们都看在眼里。年轻时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等我们长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现在两岸的年轻人交流得越来越多了,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有些隔阂。如果身边有深绿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想要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大陆,我可能会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会尝试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而不是上来就辩论或者说教。因为越是立场坚定的人,越不容易被直接改变。我会先从我们共同的.............
  • 回答
    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潮流,而是深埋在时代变迁和个体成长中的复杂现象。当“消费主义逆行者”、“拔草互劝协会”这些词汇在年轻人圈子里刷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时髦的标签,更是一股正在悄然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暗流。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何冰的《后浪》演讲,可以说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现象级讨论的事件之一。这篇演讲由哔哩哔哩(B站)制作并发布,旨在献给中国年轻一代,由著名演员何冰主讲。要理解如何看待这篇演讲,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的初衷与内容 核心主题: 演讲的主题是“选择的权利”和“被看见的.............
  • 回答
    “我爸最近老是说,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一代不如一代,还说中国在倒退。”听到这话,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一方面,那是我的父亲,我尊重他;另一方面,我又是他口中的“年轻人”,他说的那些话,总让我觉得有些刺耳,也想好好和他聊聊。我爸的“不行”和“倒退”是从哪儿来的?我仔细想了想,我爸的看法,很多时候是基于他.............
  • 回答
    最近,在我身边,尤其是在我们这群90后中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低落和消极的情绪在悄然蔓延。这不是那种简单的、偶尔的沮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弥漫性的“负面思想”,它像一层薄雾,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让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有些黯淡。这种负面思想,我感觉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很多现实的压力和体验.............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关于“房价过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的论断,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一论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逻辑依据、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倪鹏飞观点的可能逻辑依据:倪鹏飞主任的观点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
  • 回答
    看待印度总理莫迪及其领导下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崛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尝试避免过于绝对的判断。莫迪的领导风格与政策导向首先,要理解莫迪这个人。他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政治家,以强有力的领导风格和务实的政策主张赢得了大量印度民众的支持。他的核心执政理念可.............
  • 回答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科技普惠:10x1000计划的战略与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逆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的“10x1000科技普惠计划”(以下简称“10x1000计划”)却犹如一股清流,.............
  • 回答
    王陶陶的文章《冷战时代的最大隐忧:中国年轻人的八旗子弟化》自发表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篇文章以“八旗子弟”这一历史符号为隐喻,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潜在的社会危机。从内容结构、论点逻辑到社会影响,这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背景1. 核心论点 .............
  • 回答
    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20多岁的年轻人为何开始预演40岁的“中年危机”?当“中年危机”这个词还在人们的脑海中与步入不惑之年的朋友们紧密相连时,一种奇特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20多岁年轻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40岁,并开始为此感到一丝丝的焦虑。这究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还是被过度放大的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