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中大量粉nazi的德粉?

回答
年轻人中出现一些“德粉”,甚至对纳粹时期德国有过度的、不恰当的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

首先,需要明确“德粉”和“纳粹拥趸”之间的界限,以及这个群体内部的复杂性。

“德粉”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德国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表现出超乎寻常热爱和推崇的人。这种热爱很多时候是基于对德国在某些领域,如汽车工业、精密制造、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肯定。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德国代表着一种严谨、高效、高品质的象征。

然而,当“德粉”与“纳粹”联系起来,情况就变得敏感且复杂。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对德国二战前的某些工业成就或文化氛围感到欣赏,但无意中也接触到或被误导了关于纳粹时期的信息。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一小部分年轻人确实对纳粹时期的某些方面表现出迷恋,这可能源于对历史的片面理解,或者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信息时代的“碎片化”与“标签化”获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呈现往往是碎片化、断裂化的。年轻人可能通过游戏(如某些以二战为背景的游戏)、影视作品、甚至是某些亚文化圈子,接触到关于德国的历史片段。这些信息可能被简化、夸张,甚至带有叙事者的主观倾向。例如,一些游戏可能会着重展现德军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而忽略其背后更黑暗的意识形态和战争罪行。

对权威和秩序的心理投射: 纳粹德国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对于一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无力、缺乏归属感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清晰的“秩序感”和“强大国家”的形象,可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扭曲的吸引力。他们可能将这种“秩序”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而忽视了这种秩序是以牺牲自由、人权和道德为代价建立的。

反叛心理与猎奇心理: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公开表达对“禁忌”话题的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反叛的姿态。纳粹作为20世纪最极端的意识形态之一,其象征符号和历史事件无疑带有强烈的禁忌色彩和话题度。一些人可能仅仅是为了引起注意,或者出于一种扭曲的“猎奇”心理,去接触和谈论这些内容,而并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和后果。

历史教育的不足与偏颇: 虽然我们有关于二战和纳粹德国的教育,但这种教育是否足够深入和全面,能否真正让年轻人理解纳粹主义的本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摧残,是一个问题。历史教育如果过于注重宏大叙事,而忽略了对个体苦难的关注,或者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就可能留下被错误解读的空间。

网络亚文化与群体认同: 在一些网络社区或亚文化圈子中,存在着对特定历史时期或国家文化的“过度”推崇。这种推崇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加入这样的圈子,模仿圈子内的言行,可能成为一些年轻人寻求归属感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历史的客观性判断可能会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内部的认同和价值体系。

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失望与逃避: 当年轻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感到失望,比如阶级固化、经济压力、社会不公等,他们可能会转向想象中的“美好时代”或“强大国家”。纳粹德国的某些宣传,比如强调国家团结、民族复兴等口号,可能会被断章取义地解读,成为他们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或逃避。

对德国文化本身的误读与混淆: 有些人可能只是单纯地欣赏德国的汽车、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然后这种对“德国”的喜爱,无意识地蔓延到对德国历史的关注上。但他们可能缺乏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能力,或者被某些带有误导性的信息所影响,从而将对现代德国的欣赏,错误地延伸到了对纳粹德国的推崇。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关键在于“度”和“性质”。

单纯欣赏德国的文化、科技和民主制度,是健康的。 许多人欣赏德国的工匠精神、福利制度、环保理念,这些都是积极的。
如果这种欣赏走向了对纳粹时期某些方面的“美化”或“肯定”,并且忽视或淡化了纳粹政权的暴行和罪恶,那就走向了危险的境地。 纳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它代表着种族灭绝、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的意识形态。任何对这一时期的过度推崇,都是对历史真相的背叛,也是对受害者的不尊重。
年轻人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心理因素或群体影响而产生不当的偏好,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轻易地否定他们。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应对这种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加强历史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育应该更加生动、全面,不仅要讲述历史事件,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要教会年轻人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形成独立的判断。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帮助年轻人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和片面解读,避免被错误思潮所裹挟。
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 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
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错误历史观和极端思潮,需要有及时、有力且理性的声音进行纠正和引导,避免其蔓延。

总而言之,年轻人中出现一些“粉纳粹”的德粉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根源可能多种多样。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偏概全,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对纳粹主义保持警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和种族歧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二期误入德棍歧途太正常了,尤其是中国中二少年在集体主义的影响下会格外喜欢整齐划一的强硬单一民族帅哥队列。你美利坚再能打,看到那些吊儿郎当的大兵就觉得缺乏教养歪劣的看不上眼,英国还君主制呢一点都不进步,毛子虽能打但浑身熟悉的“劣根性”也看不上眼,也就三德子看起来格外清爽漂亮,再加上什么尼采瓦格纳玄学buff,整一个华丽精美热血又肃杀的悲剧美啊!

NZ这种东西,砍刀没砍在自己脖子上那都是不疼的,更别说就算砍在自己脖子上也还有人能继续笑着舔出花呢。

最后,我个人觉得很多年轻德棍是以一种“心心相惜”的心态去看待纳粹德国,这和欧洲白左中出现的那群自愿加入ISIS的心理很像。还是内心无法被满足的渴望的投射,所以我倒不觉得是民族主义抬头,更好像是民族主义被强烈压制和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艳羡,毕竟德棍中可有一大批看不上PRC软外交和爱好鞭笞“国民劣根性”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自己算是资深德棍了吧,现在大致情况是:

某TU毕业

国内的导师也是某TU毕业

国内导师的导师也是某TU毕业

德企工作

手风琴是Hohner的

工作德语用的比英语多

平时听的最多的是Ramstein

开的是斯柯达(不知道斯柯达跟德国什么关系的都是伪德棍)

家里德语原版书差不多跟中文书一样多

每年去一两次德国

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德国朋友

德语历史纪录片四十多G

电影三十多G

连六人行霍元甲泰坦尼克都是看德语版的

餐具是WMF

锅是Wool

鞋是Jackwolfskin

杯子是KPM

抽的烟草也是made in Germany

每天看Spiegel新闻

从2003年就在铁血上怼黄纳

可以在英语键盘上打德语(d.h.德语键盘背下来了,包括标点符号)

挂历是蓝骑士的

巧克力是Lindt(我知道是瑞士的牌子,不过很德国)

巧克力酱是Nutella(我知道是意大利的牌子,不过很德国)

果酱是Hero

自己的包是猛犸(奥地利也算)



给家慈买的包是deuter

家里常备酸黄瓜Sauerkraut和Senf

平时喝气泡水

大众脑残粉

支持VfL Wolfsburg

反日

对纳粹希逆恨之入骨(废话,影响我大学排名了…)

每个月一两次德餐…

我不觉得知乎或铁血上有几个德棍是这样生活的…

但在我看来知乎和铁血上的德棍超级奇怪:

不会德语

没去过德国

没与德国人交流过

对今天的德国几乎一无所知

在德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中挑出最悲惨最耻辱最丢人的一段来夸耀

德国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神学音乐机械电气建筑那么多牛逼的人物不去崇拜却偏偏要去崇拜一个人类历史上最臭不可闻的初中肄业生

与精日不同,精日是全面跪舔日本,从战国时代到侵华战争到日货到日本文化,虽然也极其傻逼,但是至少舔的比较全面,能看出是认真的发自肺腑的舔。

可是咱们德棍能不能稍微争口气,别光看二战?对,德国历史是复杂,那咱们好歹先把普鲁士历史弄明白,有空了再搞搞神圣罗马帝国行不?你要是就非要搞二战也没关系,二战爆发前那二十年的历史能不能稍微学学?能不能有空了宣传宣传德国的古典音乐和工业重金属,德国的汽车和手风琴,德国人的反省精神和搞基自由?干嘛非挑德国人拉的屎往自己脸上涂然后就顶着德棍的旗号给我们真德棍丢人?

P.S.:上面这个唐老鸭cos腓特烈大帝的小册子是腓特烈大帝逝世300周年DHM特展时为小盆友准备的…我特别不要脸的跟工作人员要的…人家一开始不肯给的…

有朋友喜欢想要细节图,那我补几张照片









哈 很多人都指出我Rammstein拼错了,我还挺高兴的: 看来喜欢这只乐队的盆友好多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中出现一些“德粉”,甚至对纳粹时期德国有过度的、不恰当的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需要明确“德粉”和“纳粹拥趸”之间的界限,以及这个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德粉”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德国.............
  • 回答
    TapTap的宣传片拍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拒绝大赏”这个点,确实触动了我。片子里那种有点酷酷的、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形象,让我觉得挺有共鸣的。以前提到“大赏”,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荣誉,是成功,是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但片子里的年轻人似乎更看重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和选择。他们不一定非要拿那个最耀眼的大奖.............
  • 回答
    二十亿豪掷,排名滑铁卢?中山大学的200亿与软科排名之惑近来,关于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跌出前十的消息,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此同时,此前传闻中大在近期投入了高达200亿人民币进行建设和发展,这笔巨款的去向与学校的排名表现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引发了人们的.............
  • 回答
    2019年的618,对于家电圈来说,可以说是硝烟弥漫,而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格兰仕和天猫之间那场著名的“开撕”。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更像是一场行业规则、平台权力以及品牌自主性的集中爆发。事情的起因,说起来也简单,但背后却牵扯甚广。在618大促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家老牌.............
  • 回答
    清华大学 2021 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梅赐琪老师的发言《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确实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讲话。它没有空泛的鸡汤式鼓舞,而是以一种深刻而务实的态度,直击了许多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时可能感到迷茫甚至恐惧的一个核心议题——失败。梅老师的发言,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和值.............
  • 回答
    “电竞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 21.6 万”这个数据,说实话,挺能说明问题的。它反映了随着电竞产业的不断成熟和正规化,曾经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游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产业链和专业化分工的成熟行业。这个薪资水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数字,也说明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日益增.............
  • 回答
    年轻人猝死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警醒的社会现象,而熬夜、酗酒和焦虑情绪,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三大导火索”。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常常相互交织,共同削弱年轻人的健康基石。理解它们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止损”,对每一个年轻人都至关重要。 年轻人猝死的三大导火索:深入剖析 1. 熬夜:透支生命的“慢性自杀”熬.............
  • 回答
    年轻人不愿种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考量: 收益与付出的不对等: 传统观念中,种地是辛勤劳作但收入不稳定的职业。与城市中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逃离”还是“追寻”?大批年轻人涌入上海的背后最近,一则“大批年轻人从北京涌向上海”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背后究竟是逃离北上广的“逃离者”的故事,还是为了梦想而奋不顾身的“追寻者”的写照?这股年轻人的迁徙浪潮,又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和年轻人就业观怎样的变化?“疏解”的北京,“活力”的上海北京作为.............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广场舞大爷大妈和年轻人抢篮球场的事儿,真是让人操碎了心。这事儿吧,听着简单,细想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不同群体的需求、生活方式的冲突,还有一些公共资源分配的问题。事情是怎么闹起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小区的篮球场,白天可能因为天气或者工作原因,年轻人使用率不高。这时候,一群退休了的老.............
  • 回答
    近期一则调研数据悄悄浮出水面,直指一个我们可能已经有所察觉的趋势:互联网大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在悄悄褪色。这个曾经闪耀着光环的“金字招牌”,如今在年轻一代心中,似乎不再是那个不可撼动的首选职业目标。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现象的观察与解读:不只是口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看待《致大V韩寒:你可以衣食无忧,但千万别教年轻人不焦虑》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文章的标题就抛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直接指向了韩寒,并表达了一种“警告”的意味。这预示着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对韩寒的某种言论或态度提出质疑,并试图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焦虑”在年轻人成长中的作用。文章的逻辑和.............
  • 回答
    需求决定市场:中国年轻人看动漫的需求有多大?动漫产业与日本相比如何?“需求决定市场”这句至理名言在动漫领域尤为贴切。中国年轻人对于动漫的喜爱和需求,不仅催生了国内庞大的动漫市场,也促使着产业不断发展和转型。要理解中国年轻人看动漫的需求有多大,以及中国动漫产业与日本的差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 回答
    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潮流,而是深埋在时代变迁和个体成长中的复杂现象。当“消费主义逆行者”、“拔草互劝协会”这些词汇在年轻人圈子里刷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时髦的标签,更是一股正在悄然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暗流。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抽离物欲”?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最近,在我身边,尤其是在我们这群90后中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低落和消极的情绪在悄然蔓延。这不是那种简单的、偶尔的沮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弥漫性的“负面思想”,它像一层薄雾,笼罩在许多年轻人的心头,让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有些黯淡。这种负面思想,我感觉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很多现实的压力和体验.............
  • 回答
    《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张维为教授在回答“为什么年轻人对国家整体发展感到乐观,但对自己个人的未来却感到消极?”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他的见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张维为的观点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张维为教授的核心观点(根据公开报道和节目内容推断):张维为教授的分析通.............
  • 回答
    马云在5月9号的这场直播首秀,的确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他关于年轻人“怕压力就白活了”的这番话。这话说得相当有力量,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同时,也确实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解读和看待。首先,我们得承认马云这话里蕴含的那个非常朴素却又至关重要的道理: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成长的催化剂。 创业也好,职.............
  • 回答
    月饼这东西,说起来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符号。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家里早早就开始忙活了,月饼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还得是盒装的,送礼的,自己也得吃。那时候,月饼的口味相对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豆沙、莲蓉、五仁、枣泥什么的,甜得齁人,但感觉是过节的仪式感。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年轻群体对月饼的热情没那么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